caravan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caravan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TomWainwright寫的 毒家企業:從創造品牌價值到優化客戶服務,毒梟如何經營販毒集團? 和羅傑.郝斯登的 放下掙扎的生活:實踐七方法,你會過的悠然自得,隨心所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請益] 登山鞋挑選(第2頁) - Mobile01也說明:Caravan 的登山鞋,特價時有機會3000初買到. 0. 引言; 留言. 回報 連結 只看此人. 文章分享. 0/100. wugoson. wugoson; 個人積分:501分 文章編號:66560134.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鼎 和一中心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石之瑜、李宥霆所指導 廖德融的 研究邊疆的邊緣人 ─ 歐文·拉鐵摩爾和他與西方主流學術脈絡的疏離 (2019),提出caravan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拉鐵摩爾、位置性、知識位置、邊疆研究、內亞邊疆、中國學、西方學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王三慶所指導 張玉茹的 唐代胡商及其相關文學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唐朝、絲綢之路、胡商、互市貿易、朝貢貿易、商業貿易活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caravan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日本Caravan】C1_02S男高筒GORE-TEX登山健行鞋『海軍 ...則補充:【日本Caravan】C1_02S男高筒GORE-TEX登山健行鞋『海軍藍』0010106(登山鞋.戶外.寬楦.中筒.防水.合成皮革), 鞋頭防護穿口柔軟舒適底部2層EVA, 桃源戶外登山露營旅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aravan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毒家企業:從創造品牌價值到優化客戶服務,毒梟如何經營販毒集團?

為了解決caravan評價的問題,作者TomWainwright 這樣論述:

  這本黑色幽默的書,比毒品更令人上癮!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圖書」   《科克斯書評》、《路透社》、《圖書館期刊》亮眼推薦   川普在美墨邊境築牆,販毒集團為何竊竊自喜?   在墨西哥,傍晚5點45分為什麼不要出門?   幫派成員從頭到腳刺青,竟然是為了預防員工跳槽?   一個地盤不夠就來兩個,毒梟也搞連鎖加盟?   線上販毒比線下交易更有品質保障,顧客評價機制還能優化客服?   隨著電視影集《絕命毒師》與《毒梟》風靡全球,毒品產業、錯綜複雜的販毒組織、毒梟大起大落的故事莫不引人好奇,討論度始終不減。當前毒品問題嚴重,官方投入大量金錢與人力想遏止毒品氾濫和伴隨而來的

犯罪活動,雖然時有捷報但仍無法根除危害,問題出在哪兒?如果將販毒活動視為一種經濟現象,並據以調整反毒政策呢?經濟學家若能扮演警察,情況會是如何?        重量級媒體「經濟學人」商業線記者湯姆・溫萊特奉命深入拉丁美洲,採訪報導全球最奇特又野蠻的販毒產業,過程爾虞我詐、驚心動魄。他愈是探討毒品背後的故事,愈是發現——販毒集團和組織嚴謹的跨國企業差不了多少!組織犯罪集團不斷汲取大型公司的策略和手段,從創造品牌價值到微調客戶服務,無一不包。   毒梟如何向大型企業借鏡經驗:   ★學習沃爾瑪 → 壟斷賣家(農民),壓低古柯收購價格;要求供應商吸收成本以維護本身利潤。   ★效法麥當勞 →

利用連鎖加盟的特許經營模式,擴張集團版圖與影響力。   ★模仿亞馬遜 → 網路開店節省成本,線上比價、宅配及加強售後服務,提高顧客黏著度。   ★人力資源管理 → 把監獄當作就業中心;以紋身提升向心力、避免員工跳槽。   ★塑造企業形象 → 花錢買公關,利用社群媒體形塑毒梟親民愛民的公眾形象。   ★洞悉市場脈絡,經營全球化 → 定期研究〈經商環境報告〉、〈全球競爭力報告〉,司法弱、警察不可靠、政客不受信任、容易行賄的國家,最適合拓展境外業務。   《毒家企業》從經濟學家的視角出發,逐一分析毒品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人力招募與管理、品牌建立、加盟連鎖、多角化經營、電商布局、通路開發與維

繫⋯⋯等;原來,一般合法企業面臨的問題,毒梟也很傷腦筋!   從玻利維亞到哥倫比亞、從墨西哥到美國,從古柯種植園到中美洲監獄,跟著溫萊特冒險進入神祕又危機重重的暗黑市場,以鮮明嶄新的視角深窺毒品交易與價值三千億美元的毒品市場,全面掌握全球毒品產業——可以說,這是一本給毒梟的商用參考書,也是打擊毒品的關鍵指南! 本書特色   1.作者以經濟學家的角度觀察並分析非法毒品交易產業,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這項的寫作角度史無前例,在同類型書籍中立刻脫穎而出。   2.本書屬紀實報導,敘事手法條理分明、一針見血,筆調幽默活潑,人物訪談讀來彷彿親臨現場。一段段故事妙趣橫生,令人欲罷不能。   3.題

材特殊吸睛,喜歡《絕命毒師》、《毒梟》影集或是《金牌特務:機密對決》的讀者,絕對會愛上這本書。 亮眼推薦   沈旭暉/GLOs創辦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信報財經新聞》主筆(國際)   林志都/譯者,蘋果日報「國際蘋道」拉丁美洲線、想想論壇、換日線專欄作者   阿潑/文字工作者   馬躍中/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張淑英/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   張翠容/香港新聞工作者   許春金/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小雀/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教授、拉丁美洲研究所專任教授兼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國際長   陳韻如/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黃麗如/旅行作家   膝關節/影評人   蘇彥斌/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chinchen.h/旅遊作家   (依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絕命毒師》世代必看的經濟叢書。」——《泰晤士報》   「棒極了。這是我讀過最能以出奇致勝之道對付毒品世界的書籍。」——摩伊希斯・奈姆(Moisés Naím),《誰劫走了全球經濟》(Illicit)與《微權力》(The End of Power)作者   「溫萊特是調查販毒產業之後尚能倖存的幸運記者之一。」——《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   「這幾年最令人激賞的商業書籍之一。」——《今日管理》雜誌

(Management Today)   「出色的作品……既是長篇黑色笑話,也是對吸毒的冷靜分析……。《毒家企業》讀起來興味盎然,作者思緒縝密,在諸多層面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路透社(Reuters)   「從數個層面來看,溫萊特非常勇敢……。(他)一下子挑戰了每個人,包括毒販、毒梟與這兩者之間的旁觀者。這是一本大膽的調查報導書籍,論述有理,值得借鏡,可依此制定更明智的反毒政策。」——《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極具爭議,但論述完備……。想解決毒品問題的人,務必詳讀本書。各國政府似乎對毒販束手無策,不妨借鏡溫萊特頭頭是道的見解。」——《華盛頓書評》(Wa

shington Book Review)   「言簡意賅,深具說服力,乃是我讀過最棒的毒品法改革論述之一……。(溫萊特)分析縝密且論事平衡,研究極為徹底……。溫萊特將毒品交易視為企業營運,揭露為何販毒會嚴重危害世界。」——米莎.格蘭妮(Misha Glenny),《紐約時報週日書評》(New 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   「本書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既有堅持不懈的記事報導,也引用了學術研究的成果。」——《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經濟學人》編輯溫萊特觀察敏銳,運用企業策略與市場力量的邏輯,解釋全球販毒產業為何如此具

有彈性。他的論點極具說服力,指出政府一旦忽視基本的經濟力量,就算投入大量公帑去執法,依然無法遏止毒品交易。」——《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   「本書條理清晰,內容精闢,毫不浮誇……。溫萊特明確指出,想遏止毒品氾濫的人之所以失敗,乃是堅持去打毒品戰爭,其實應該將販毒視為市場操縱(market manipulation)。」——《獨立報》(Independent)(英國)  

研究邊疆的邊緣人 ─ 歐文·拉鐵摩爾和他與西方主流學術脈絡的疏離

為了解決caravan評價的問題,作者廖德融 這樣論述:

本論文從四個方面切入,發掘在由西方觀念建立起的學術場域中,歐文.拉鐵摩爾作為出身西方的知識主體,卻能通過自己的邊緣意識和邊疆方法,將其邊疆研究發展出與西方學術主流脈絡疏離的位置性。第一,1950年代至今,學界對拉鐵摩爾的研究定位,無不順應時局地將拉鐵摩爾歸入從西方觀念派生出來的兩極對立/國家主體/世界一體,等框架前提的個別範疇之中。不僅反映先行研究對拉鐵摩爾的定位,實則更接近研究者本身通過西方學術框架建立的認知需求,也側面透露出倘欲探求拉鐵摩爾的知識位置,西方學術觀念脈絡應當作為與之映襯的對象。第二,西方以「同一性」為觀念前提,發展出強調主體性與普遍性並存的認知。十九世紀中期演化論的出檯,刺

激西方的世界觀和學術研究進一步演變為,不同主體皆處在普遍性的單線進步軌道上進行演化。在此脈絡中,西方眼中的東方中國即成為落後而野蠻的對象。然而,拉鐵摩爾不具同一性的前提和自我邊緣的定位,使他疏離出西方此般的認知位置。第三,以拉鐵摩爾閱讀的當代西方不同學術領域大家,如考古人類學的斯坦因,政治地理學的麥金德和杭亭頓,和世界文明史的史賓格勒和湯恩比等人為參考座標。進而指出這些比較對象的學術研究框架皆正是通過西方觀念前提派生而出的,因此促使他們分別試圖重建世界整體、建構二元對立的世界觀,或發展多元並立的文明主體認識。拉鐵摩爾汲取了他們部分的分析工具,卻因不具備相應的前提,從而疏離出他們的問題和追求。第

四,系統性地梳理拉鐵摩爾進入學術場域以來的論著,發掘他從邊緣出發的視角,使他改造了西方大家們分析框架的內涵,構築出自己毋須仰賴/對抗西方觀念前提的「邊疆方法」。這套從文明邊緣群體的形成過程,和邊緣群體與文明中心的情感關係切入,看待邊疆對文明歷史形成促動作用的研究方法,反映了拉鐵摩爾自我的邊緣意識,也透露出他追蹤自己認為熟悉的邊疆位置的過程。以西方學術觀念的脈絡為基礎,構成了拉鐵摩爾閱讀對象的作品和先行研究對拉鐵摩爾的定位。本論文則發現,需要不以西方學術觀念為前提,方能有效理解並定位拉鐵摩爾與其邊疆研究,如何與西方學術脈絡疏離的關係。論文最終,指出拉鐵摩爾雖然得以疏離於西方,卻也因為自己的邊緣意

識和邊疆方法,使他在世界呈現兩極對立的冷戰局勢中,陸續失去他在自己的邊疆研究對象和中國學領域中的位置。

放下掙扎的生活:實踐七方法,你會過的悠然自得,隨心所欲

為了解決caravan評價的問題,作者羅傑.郝斯登 這樣論述:

★美國亞馬遜85%以上的讀者評價五顆星   每個人都會掙扎,但解決不了事情。   當你放下掙扎,反而可以獲得更多。   但該怎麼做?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不管在生活、工作、感情上,當你愈想得到,就愈得不到,   但當你看淡後,反而得到了最想要的東西。為什麼?   這就是所謂的「放下掙扎」。   我們打從一出生掙脫子宮來到這個世界,生活就存在許多挑戰與衝突,   有時候我們總會覺得各種難題老是和我們作對,因此每個人都在掙扎。   但掙扎解決不了事情,因為這樣從來不會得到我們最想要的東西。   為什麼掙扎得不到這些東西?   美國靈性暢銷作家羅傑.郝斯登(Roger Hous

den)提出,   讓我們不斷掙扎與受困的人生七大課題——   .與眾不同:你在意自己的頭銜與身分嗎?但拿掉這些,你還剩下什麼?   .完美生活:我們總是喜歡事情在掌控之中,可是這樣的生活就真的完美嗎?   .意義與目的:就算完成目標,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對自己擁有的感到空虛、失落?   .愛:想獨立,又渴望親密關係,該如何兼顧?   .時間: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嗎?該如何不再拚命與時間對抗?   .改變:變是唯一的不變,但面對愛、失去、生離死別的變化如何釋懷?   .知道:當你人生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走時,該怎麼辦?   因此,羅傑.郝斯登借用詩的智慧語言,   教我們如何掌握與表達「放

下掙扎」的本質,學會臣服,放下抗拒,   讓我們對過去和未來不再感到焦慮,   你會過的悠然自得,隨心所欲,熱愛當下的生活! 各界好評   「『臣服』在一切靈修當中都是基本目標。我們慣常愛控制事物,但實際上並無法真正控制。放下控制心,不但是我們的重大任務,而且也是歡喜平安過日子的關鍵。羅傑.郝斯登這本書不但寫得很好,而且是一本簡單清楚的指南,能夠指引我們完成『放下控制心』這個任務。這本書有靈動的詩句,引人入勝的故事,深刻的洞見,衷心邀請我們停止和生活對抗,向自己內在本有的智慧及愛開放。我高度推薦本書!」──《覺醒的喜悅》(Awakening Joy)作者、靈岩冥想中心(Spirit Roc

k Meditation Center)共同創辦人 詹姆斯.巴拉茲(James Baraz)   「這本奇妙的書是治療過度成就感(overachievement)的藥方,是『什麼都要』令人窒息氛圍下的一股氧氣。在這個已經對『自我精進』成癮的世界,這本書發出了健康的聲音。深刻,先進,不媚俗;我喜歡。」──《倫理的智慧》(Ethical Wisdom)作者 馬克.馬陶謝克(Mark Matousek)   「本書文筆優美,是衷心針對目前大家所需直接告知的訊息。這本書向我們挑戰,希望我們展開雙臂,擁抱自己現有的生活,不要另做他想。本書不但啟發人心,還會改變我們的人生。」──《快樂不用理由》(Ha

ppy for No Reason)作者 瑪西.許莫芙(Marci Shimoff)   「羅傑.郝斯登溫和睿智的指出我們內在那種無時間性的『知』。這種『知』使我們不再需要為人生、他人、自己掙扎。」──《必要的靈性》(Essential Spirituality)作者 羅傑.渥許博士(Roger Walsh, MD, PhD)   「於我而言,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我做事總是希望事情必須這樣,必須那樣;這本書幫助我『放下拳頭』,邁向『接受』這一步。本書充滿了源自各方的靈感。譬如偉大的德語詩人里爾克(Rilke)。里爾克要我們『要改變;接受事物消失時所閃耀之火焰的激發。』羅傑.郝斯登,感謝你嶄

新的說法告訴我們這個悠久的真理。」──《像個乞丐》(Like a Beggar)作者、《錯不在你》(The Courage to Heal)共同作者 埃倫.巴斯(Ellen Bass)   「這本書讓我的靈魂深深啜飲了一杯清涼之水,否則我的靈魂還一直在狂熱進行他的自我精進障礙小課程。我會看這本書,是因為我相信羅傑.郝斯登。我會相信他,則是因為他說的是『詩』這種『心』的語言,清晰,明智、完全真實,溫柔寬厚的理解人的處境──這本書不只是在教導,也不只是『書』,而是邀請大家一起轉變。」──《靈魂深夜》(Dark-Night of the Soul)譯者、《沒有絕望的商隊》(Caravan of N

o Despair)作者 蜜拉巴.斯達爾(Mirabai Starr)   「羅傑.郝斯登這本書是告解及忠告之書,充滿容易理解的智慧,讓我們知道如何在西方人設定『要不斷做事』的文化中做到『臣服』及『存在』。如果你有在找路想去『寧靜海』,那麼就讓這本書成為你的指南吧!」──《靈魂伴侶》(Turn Your Mate into Your Soulmate)作者 艾莉兒.福特(Arielle Ford)   「本書是一份智慧、慈悲、勇猛的禮物,是『輕鬆活得完整』的指南。這本書融合詩、故事、科學,指引的路使我邁向開放的心,開放的觀念。」──《少》(Less)與《了解自己,忘掉自己》(Know Yo

urself, Forgive Yourself)二書作者 馬可.雷瑟(Marc Lesser)   作者簡介 羅傑.郝斯登(Roger Housden)   有二十三本著作,其中包括暢銷書Ten Poems Series。他的著作完全用詩、藝術、朝聖來探討人類永恆的問題,作品迭經《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O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的報導。他以寫作做為教學工具,教導個人探索及省思,並在全美各地定期開設課程。詳見www.rogerhousden.com 譯者簡介 廖世德   一九

五三年生。長期從事翻譯工作,現有譯作近五十冊。樂意與各方朋友交流翻譯心得。   [email protected]。   好評推薦 譯序 序言 實踐七方法,讓你放下掙扎,熱愛生活 第1章 與眾不同 第2章 完美生活 第3章 意義與目的 第4章 愛 第5章 時間 第6章 改變 第7章 知道 謝誌 引用文謝誌 作者簡介   譯序 本書講的東西很簡單,就是臣服和存在。   絕大多數人在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活在「自我」層次上,「存在」於「自我」世界。   自我(ego)是什麼東西?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平常看得到,想得到,摸得到的那個「我」,你整天在那裡「我,我,我……

我這樣,我那樣」的那個我。我們平日讀心理學、靈修書籍,常常看到「自我」、「小我」(atman)等說法,別給他騙了,那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東西──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那個就是你的「我」。   那說到你的「我」,說到我們大家每一個人的「我」,各位有沒有發現這個我是不是一天到晚都在身口意(行為、語言、思考)三方面「我」如何如何,我怎樣怎樣?你一天到晚心裡都在自言自語,喋喋不休,評估這個,評價那個,喜歡甲,討厭乙,丙不好,丁更糟。我們回憶過去,為之慶幸,或為之懊悔。我們預想未來,有所期待,或有所恐懼,希望那一天不要來。我們的自我充滿了一個個概念。而概念一向是片面、部分、切半的,是真實世界的切片。凡是片

面的東西,本質上就帶有「衝突」和「矛盾」的潛勢,一有「外緣」,就立刻開始互相牽扯,對立(本書第一章所說的次晴就是實例)。   本書作者是英國人,是大英帝國子民。人生半途移民美國,又是美國人。所以他去別的國家,拿的是英國護照和美國護照。這是他的一部分的「我」──他的「身分」,也就是英國人與美國人,他的「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他去了伊朗,被伊朗情報人員逮捕;審訊的過程中,伊朗情報人員把他的護照丟到垃圾桶,告訴他,他們隨時可以讓他從這個世界消失,完全沒有人知道。就算他拿著英國護照和美國護照,在世界各地一向「身分特殊」,享有某種特權,但現在,這個護照卻丟到垃圾桶,他的特權不見了,他的「身分」已經保護不

了他,而且生命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他被迫面對自己最根本的「存在」問題。   平日活在自我的世界,「穿戴」種種身分,活在相對的經、社、政、文架構中,根本不會有「存在」問題。現在,種種身分已經剝除殆盡,他不能不面對逼到眼前的「存在」問題。     我們或許會斷言他這裡這個「存在」問題是「生命」存在與否的問題,是身體或生命存在與否的「生存」問題。是的,相當大一部分是這個問題沒錯。不過當他知道自己生命暫時沒有危險的時候,他從自己被迫面對的「生存」問題往前瞥見了另一種另一層「存在」問題──這個「存在」,是無關乎生死的「存在」,是「生存」這一種「存在」以外的「另一種」存在。他現在會看見這另一種「存在」,

是因為他前此被迫面對「生存」問題,因而逼近了這個另一種「存在」境地;如今,在「悟性」上,他距離這種「存在」就只剩咫尺之遙,一線之隔。   印度古代聖人很早就拈出Sat-Chit-Ananda這至高無上的三一體(trinity),即為存在、意識、至福,詳盡的意思是「無限的存在,無邊的意識,至高的福佑」。我們的存在有一種是「自我」以外,「生存」以外的「存在」。唯有這種「存在」才能使你立於永恆不敗之地。無限的存在和無邊的意識是三一體三角形底線兩端,三一體頂點則是永遠高照著那至高的福佑。   想要接近這種存在,想要逼近這種存在,你必須「臣服」。臣服,始於「接受」,終於「接受一切」。很多人乍聞「臣服

」一說,常覺不服氣。要我臣服,那我算什麼?神何至於要我如此?但其實,這事和神無關。就算和神有關,神也不會要你抬不起頭。相反地,就是因為你本來就很算什麼,才會要你臣服。唯有臣服你才會真是什麼。唯有臣服,才會存在。有多少人早已從各種層面、角度明明白白告訴你這件事。有人說,宇宙間沒有一件事情是錯誤的。也有人說,每一刻的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有西方哲人說: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佛教徒則說「恆順眾生」。試想:恆順眾生?是誰在那裡恆順眾生?   「順」(或逆)是二元相對運動。若是活在自我的世界,你的自我和別人的自我,甚至自己自我內部,常是「違逆相爭」(「違逆相爭,是為心病」──三祖僧璨)。你這個人,時順時

逆,如何與他人「恆順」?坐立不安,豈能「恆順」?若非穩坐泰山,豈能「恆順」?真的!「恆順眾生」,是「誰」在恆順眾生?「臣服」豈非高舉你的存在?又怎麼會是你「不算什麼」?   擺脫自我的世界。臣服一切,「恆順眾生」,當然不是隨波逐流,而是縱浪大化。   在此向各位讀者致敬。 序言 實踐七方法,讓你放下掙扎,熱愛生活   「我們都知道生命充滿衝突,而人是生命的一部分,人本身就是衝突的展現。要是人承認並接受這個事實,就算衝突依舊,卻也會獲得平安,享有平安。但人若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先學習接受,也就是學習『臣服』。臣服即是愛。」──美國小說作家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亨利.米勒說得確實沒錯。對大多數人的經驗來說,生活常常有很多挑戰與衝突。我們打從掙脫子宮,一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只是開始,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老是在和一些和我們作對的難題對抗。也許你會覺得,如果真像本書書名《放下掙扎的生活》說的那樣,不管面對什麼挑戰,不要再掙扎,認輸了事,那不就是完全放棄生活嗎?然而米勒的想法卻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引導到愛的無條件臣服。讀完本書後,你會發現,最後不是要你遠離人生,而是要深入其中。   亨利.米勒所說的臣服,指的是尼采的概念「命運之愛」(amor fati),也就是愛自己的命運,承認並且接受自己生活中的種種真實狀況。不論是什麼狀況,因

為那是你所擁有的,所以就必須欣然接受。尼采的意思並不是說命運不可改變,他的意思則是當下此刻才是你的命運。人生的每一刻都在提供機會,讓你做出比前一刻更有創造力,也更有智慧的回應。   可是要怎樣才能自然而然的熱愛人生,完全接受真實人生?這就是本書要邀你來一起體驗的問題。我相信,無論你現在擁有什麼樣的經驗,唯有當你不再掙扎著和這個經驗對抗、不再想要改變它的那一刻,你當下的經驗才能真正進入你的意識。若你能感受到自己由恐懼而起的每一個想法之間的空隙,並讓自己安住於這個空隙當中,你就會對它擁有完整的體驗;那個空隙或空間從未有任何東西進入。如此一來,你會產生一種深刻的理解,而且恰如所需要的將它表現為行動

。   美國心理學家兼作家瑞克.韓森(Rick Hanson),他十六歲時就曾經有過這種體驗,那時他在太平洋海岸擔任露營營地顧問。以他當時的情形而論,是否放棄掙扎事關生死:   在巨藻森林浮潛的人很多,這裡不需要戴氧氣筒就可以潛水。有一次,我很愚蠢,竟然潛進去一個巨藻長得很密的地方,因為我認為游到另外一邊水會比較乾淨。但是沒想到海草越來越密,不但草葉互相纏在一起,而且還有從海底長出來的藤蔓。我被那些海草纏住了,已經快憋不住氣,開始驚慌了起來。   我猛拉扯那些海草,結果被纏得更緊。不知道過了多久,我突然想到了什麼,於是冷靜了下來,我和海草的戰爭才告結束。這時我的潛水鏡已經掉落在脖子上,呼

吸管早就不在嘴裡,而且一隻蛙鞋也不見了。但是我慢慢地解開海草,也慢慢地往上浮升;海草全部解開之後,我終於看到頭上一片亮亮的海面,我游上去,終於呼吸到了寶貴的空氣。   韓森所說:「我突然想到了什麼,於是冷靜了下來。」要是他的心一直掙扎,就不會有這種冷靜。這種冷靜一定是從內在較深一層的智慧浮升而來。恐懼會使我們開始掙扎,但那一個層次卻是恐懼影響不到的。對韓森而言,他沒有刻意要產生那種「清明」(clarity)的感覺,他其實是「掉進去的」,那種感覺似乎本來就在那裡,是掙扎之心底下的智慧才會有的「冷靜」。每一刻都是一個機會,能產生韓森所說的這種「清明」智慧。這其實已經是個公開的祕密。其實每一刻也都

是一種悖論,因為我們無法把「臣服」當作意志的行為來做。我們無法「自己決定」要接受生活體驗,因為放下掙扎,才有辦法打開讓深刻智慧進來的空間。韓森在海底被海藻纏住的那一刻,心裡發生的就是這個過程。   一直到幾年前,我內心大多時候都還在做某種掙扎。不論事情做得有多順利,我始終都不滿意。我要不是覺得事情的結果應該不只是那樣,要不就是常常在盼望一些自己其實做不到的事情。我心裡老是充塞著一種感覺,總覺得自己還少了什麼東西,少了一種摸不著的東西。   所以我很努力地去追求「意義」,我跑遍了印度和中東,就為了尋找「意義」。我很努力要讓自己成為「人物」,而非「無名小卒」。我找的工作必須是要能激發創造力的。

我和過去的我對抗,又很關切自己的未來。我在各種關係中掙扎,努力讓自己「進步」。有時候我甚至掙扎著起床,不讓自己賴床。而且我也不情願地承認自己不可能永遠屹立不倒;我都還沒時間看羅傑秀(Roger Show)在演些什麼,這個節目就已經收了,這件事我也難以接受。   然而我一輩子多半不曾意識到自己常在掙扎。因為這太稀鬆平常了,也太微妙了,像是每天腦袋裡都在暗地嘲笑我,但我就是沒有想到那是「掙扎」。可是我慢慢地了解自己之後,才開始承認自己每天都是懷著那種心境在過日子,漸漸地,我終於看清楚自己把生活搞到那麼艱難實在是毫無必要。如今,大多時候我已經不再掙扎,但當我掙扎時,我已經能夠很快看穿自己在掙扎,然

後快步走出那個圈子。你可以說那是人老了之後自然會有的智慧,所以如果我到現在都還學不到這種智慧,那就永遠不會了。   每個人都會掙扎,在事情發展的過程中,這是一定會有的。像我,我就常常花很多時間在掙扎,結果總是發現掙扎解決不了事情。因為「掙扎」不是「做事」,有時候叫做「正精進」(right effort)。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都需要我們做事,這樣才能夠實現意向或是往真實事物推進。生活並非只是要追求「溫飽」這種基本的需求。瑞士網球名將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若不是每天精進球技,就不會成為世界冠軍;你我這樣的人,若不努力,大學就無法畢業。做事就是對準一個目標,自然地運用個人意志

去進行。   但掙扎卻是由恐懼催生的一種推擠。說澈底一點,掙扎是因為害怕無法生存,害怕自己消失不見,而這裡所說的自己不只是形體,還有心理上的「我」。掙扎使我們更加和「自我」合一,這是「自我」伸張自身存在的方式之一。   但掙扎從來不會使我們得到我們最想要的東西──愛、意義、存在。掙扎不會讓我們對過去和未來都不感到焦慮,不會使我們接受自己有缺憾的現狀,更無法接受自己有一天會死。為什麼掙扎得不到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都不在「自我」的範圍內。我們如果要這些東西,就要換一條路。這一條路,始於臣服,終於臣服;始於放下「抗拒」,終於放下「抗拒」。   我們有一種並非由「自我」身分界定的「存在」,當我

們和這種存在失聯時,就會開始掙扎。不過這個比自我巨大的,是什麼東西?其實就是你自己。這本書探討的就是這個巨大、難以界定的你;並且也要提醒你安於現有的生活。我說「提醒」,意思就是我們自己本來就知道了。做到這一點,比你想像中容易,但花的「力氣」比一堂瑜伽課多。   這個「力氣」是什麼?就是「容許」(allowing),也就是對自己現有的生活狀況持續、深層、勇敢地說「好」,說「可以」!而這個「好」不會解除人世的痛苦,也不是要你不接受生活的試煉,光是置身事外的覺知或目睹。這個「好」不是要你不在意這個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所發生的事情,而是要你很在乎,在乎到整個心都滿溢出來,開展開來;要你願意完全活在此時此

刻;不論當下的事情是光明或黑暗,都接受,都不另做他想。   做到了這個「好」,我們就會展開雙臂,接受生活中隨時有狀況出現或消失。自我不再能夠指使我們,回歸到自己原本就有的巨大生命中,這才是真正的解脫。我們今天會在這裡就是為了這個,這本書就是幫助你實踐七種「放下掙扎」,熱愛生活的方法。   以詩做為智慧語言的用途   本書雖然不是在講詩,但通篇借用詩來掌握與表達「放下掙扎」的本質,並且讓生命來指點我們出路。我在本書經常引用詩篇,看過我《十首詩》(Ten Poems)叢書的人必定不會感到驚訝。偉大的詩篇和靈修傳承不同。   靈修傳承確實具有很深奧的智慧,但其語言和習俗卻受到文化與教條的限制

。偉大的詩篇,其語言卻是普世的,可以跨越文化藩籬,直指人心的精準度及力量,絕非散文所能比擬。   散文做為解說與論辯的語言,價值非凡;但換成是詩,詩卻不做解釋。詩直接趨近生活體驗的核心,以精準而根本的形式,傳遞四海之內人人皆可認知的真理。詩是靈感的發聲,不是在教導什麼,所以我們也不是用前額葉皮層去了解詩傳達的真理。美國詩人華勒斯.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說:「詩幾乎能完全抗拒理性。」   心了然,就看得出偉大詩篇傳達的真理。同樣地,心了然,我們對生活就會有較為深刻的反應,不光是掙扎而已。所以本書通篇我才會常常用到詩的語言。   意義與目的覺知生命從自己身上流過,那麼生

命就會充滿意義,充滿到不會發生意義和目的問題。我問自己裡面那個匱乏的生靈說:你要渡過的這條河流叫什麼名字?……你真的認為有什麼地方可以讓你的靈魂不那麼飢渴嗎?你在那種大空缺裡面根本找不到什麼東西。──印度神祕主義詩人 卡比爾(Kabir),美國詩人 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英譯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Walter Whiteman)曾說:「你應該做自己的僧侶。」然而要照料自己的靈魂,不依循社會及宗教正統說法,還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源頭,這種自由卻非輕易可得。要在客觀、外在的世界尋求意義,不論內外,壓力都很大。我們的文化總是勸告我們要「成為」某種人物,而非單純的「作人」。我們的社會為

我們羅列具體成就表,替我們打上永遠不會抹滅的記號。我們的文化鼓勵我們從外在角色和行為尋找意義,而非固守自己內在的固有價值,將瞻望的眼光轉回來看那個「看者」(自己),而不要再看外在的東西。當然,「轉變」的過程不但是人的一場歷險,也是整個宇宙的歷險。世間萬物,每一樣東西都隨時在變化。「存在」本身隨時都在變化。我們一路前行,人生也一直在變化。但如果我們的活動與角色不是來自於工於心計、焦慮的自我,而是來自於自我之下更深的源頭,帶有人生經驗開始累積之前自己真實的色彩,不扮演什麼角色,不擔當什麼功能,那生命就會比較有意義,比較單純。這是真的!真的能夠那樣,生命就復活了。所有的事件都會自然開展。由於我們自己

變成了「存在且變化」(being-into-becoming)之流,不再是緊抓著某些名貴身分不放的固定主體,所以生命很自然就在我們身上流過。你要是曾經看過報紙上的訃聞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訃聞都是用外在成就來描述往生者。這其中的涵意是,這些成就是往生者昔日在世時的價值觀及意義源頭。但如果是由你來寫自己的訃聞,你比較可能會從內在來描述自己。我最近曾經在寫作課上要求學生撰寫自己的訃聞,我也寫了自己的。我的訃聞一部分是:他的第一本書叫做《心中熱火》(Fire in the Heart)。不論他自己知道不知道,這一把熱火就是引導他一生的動機。這一把火在他胸臆間徐徐燃燒。這是熱愛生命之火;他一加入這把火中

,就加入了這個世界與其中的一切。

唐代胡商及其相關文學研究

為了解決caravan評價的問題,作者張玉茹 這樣論述: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源於胡商組成商隊進行的長途販運,屬於轉運貿易的性質。商人們在絲路沿線建立商業據點,在經商的同時,也傳播著文化。本文利用考古資料與文獻材料,對往來於絲綢之路上商隊的民族、規模、沿途境況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以說明古代絲綢之路胡商的商業活動的一些特點。 此外,唐王朝與邊疆各民族之間除了以「互市」為主的貿易往來外,在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一系列過程中,或通過武力威懾、或通過政治聯姻、或通過遣使冊封、賞賜,與邊疆民族之間所達成的在政治上表示友好和隸屬關係的「貢賜」貿易,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經濟貿易形式。另一方面,胡商在唐代民間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與眾不同的外

貌、行事,都引起唐代士人的很大興趣,並在筆記小說中對這一群體的方方面面津津樂道。本文中把他們在筆記小說中的形象分為珠寶商、香藥商、金融商、餐飲商等四類分別加以?述,並通過筆記小說中的一些記載論述了他們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這種外部環境對他們的商業活動產生的影響。在對珠寶商人的?述中,主要論述了他們在筆記小說中之所以出現頻繁,充滿神秘性的原因。而對於經營其他類事業胡商的論述,則試圖證明其時胡商在中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