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eman curve地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明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 陳一郎所指導 吳俊男的 不同椅高對趴睡時身體負荷之影響 (2021),提出coleman curve地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趴睡、椅高、桌椅間距、身體姿勢、主觀不適評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 廖國偉所指導 李慶雅的 雙環入滲實驗分析與數值模擬 (2020),提出因為有 入滲、入滲雙環試驗、ABAQUS、HYDRUS-1D、粒子群最佳化演算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coleman curve地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oleman curve地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同椅高對趴睡時身體負荷之影響

為了解決coleman curve地墊的問題,作者吳俊男 這樣論述:

趴睡為學生與上班族平常主要的午休方式,但有關趴睡姿勢與身體負荷的關聯性研究仍相當欠缺。本研究第一階段透過問卷,調查380位受訪者的午睡習慣,並做為第二階段模擬實驗的參考。實驗主要探討24位受試者 (男女各12位) 在慣用姿勢及3種座高 (39 cm 、44 cm、49 cm) 與3種趴睡方式 (右趴、正趴、左趴) 下的身體負荷差異 (姿勢與主觀不適)。結果顯示,性別、座高與趴睡方式對身體姿勢 (頸部屈曲、頭部旋轉、上背角、大腿軀幹角、軀幹傾斜角、枕骨至桌面高度、桌椅間距) 與主觀不適評比值均有顯著影響。女性趴睡時桌椅間距較大,男性的腿部主觀不適較女性為高。結果也發現座高39 cm及 44 c

m的身體姿勢與正常坐姿相比偏移較小,身體各部位主觀不適值也相對較低,趨近於慣用高度水準,顯示趴睡時的較佳座高約在39~44 cm之間。正面趴睡的身體姿勢與主觀不適值均優於其他兩側趴睡方式。為減輕趴睡時身體負荷,本研究建議應採用正面趴睡方式,並將座椅調整至最適座高 (41.9 cm),且搭配較短桌椅水平間距。過高或過低的椅子不適合趴睡,當無法有效調整時,可考慮搭配輔具或適當物品 (如軟墊) 調整桌椅相對高度,以維持較佳的趴睡姿勢。

雙環入滲實驗分析與數值模擬

為了解決coleman curve地墊的問題,作者李慶雅 這樣論述:

由於台灣地質年輕、地形陡峻,當颱風或豪雨侵襲時,容易引發淺層崩塌造成生命財產受到威脅,而入滲是影響淺層崩塌是否發生的重要因子。雙環入滲儀是常被用來取得土壤入滲率的實驗,然而在野外進行雙環入滲實驗需要攜帶大量的水且實驗時間長,可說是費時費力。近年電腦計算能力大幅提升,市面上的數值軟體可考量土壤入滲機制進行模擬,並可透過更改模式輸入參數使物理模型描述具有時變性的影響因子,因此許多學者選擇使用數值軟體進行土壤入滲與邊坡穩定的研究。為了能以更快速且便利的方法取得土壤入滲率,本研究欲探討使用數值模擬軟體取代雙環入滲實驗的可行性。本研究首先以不同初始含水量、單位面積夯實能量來製作五組砂箱實驗的土樣,進行

砂箱雙環入滲實驗,並透過土壤力學室內試驗取得數值軟體的輸入參數,模擬取得砂箱雙環入滲實驗之入滲率曲線。數值軟體則選擇常被用來研究土壤入滲與邊坡穩定且應用範圍廣的有限元素軟體ABAQUS,以及受到學界廣泛認可且免付費的孔隙介質溶液傳輸模擬軟體HYDRUS-1D。透過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比較,探討使用數值軟體取代雙環入滲實驗的可行性。其中,模擬時使用者需自行輸入的保水曲線,須進行至少長達一周壓力鍋試驗才能取得。因此本研究採用粒子群最佳化演算法搭配ABAQUS來決定模擬時的保水曲線,而HYDRUS-1D則採用軟體內部既有功能,以實驗觀測值逆推求得保水曲線參數來獲得保水曲線。研究結果顯示,ABAQUS與

HYDRUS-1D的模擬結果其入滲率曲線的RMSE大小都約與真實入滲率差在一個數量級左右,而模擬結果的絕對平均誤差率分別為110.56% 與67.22% 。這與同樣使用數值軟體 (HYDRUS-2D) 模擬雙環入滲實驗的Fatehnia et al. (2016) 研究結果相比,其平均絕對誤差率僅為9.32%。透過各種砂箱排水邊界條件的模擬結果推測,本研究的模擬誤差主要來自 (1)一維與二維模式難以模擬本研究使用紅磚頭與防震墊保護砂箱後,於壓克力砂箱四周與底部產生的複雜排水邊界 (2)模擬輸入參數之飽和滲透係數並非直接採用砂箱實驗之未受擾動土樣進行實驗,因此模擬使用的飽和滲透係數與砂箱土壤真

實的飽和滲透係數可能有所差異 (3)模擬輸入的土壤參數多假設為均質土壤,然而真實的土壤具異質性 (4)黏質壤土在水分入滲後產生膨脹,使得土壤孔隙變小影響土壤入滲,然而數值模擬中未考量此因素的影響。雖然本研究的結果無法良好地證明數值軟體取代雙環入滲實驗的可行性,但根據文獻探討亦有學者使用數值軟體模擬不同形式的現地入滲實驗(Fatehnia et al., 2016; Lai et al., 2012),因此仍認為使用數值軟體取代雙環入滲實驗仍具有潛在的可能性,未來仍可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