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探索清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ig探索清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rdanLeeDooley寫的 妳的價值不在別人的眼光裡 和腦內探險隊的 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五個精神分析的真實故事,帶你找到不斷逃跑的自己(有隻兔子封面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0 個不能不知的IG 實用功能:隱藏貼文按讚數 - 伍楚瑩j也說明:怎麼一鍵刪除、清除跟隱藏,▽IG要查詢瀏覽紀錄跟搜尋紀錄很簡單,點擊IG 個人簡介頁面右上角的「三」, 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己在ig探索中搜尋的帳號、地點和主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道聲 和大田所出版 。

南華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王昌斌所指導 蔡羽峰的 APP遠端非侵入式體溫監控使用感受與改善機制之設計 (2019),提出ig探索清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延遲警示、資料比對、溫度焦慮。

最後網站如果我在Instagram 搜尋與探索中看到不喜歡的貼文,該怎麼辦...則補充:如果您在搜尋與探索中看到不喜歡的貼文,可以選擇減少顯示這類貼文,方法如下:Android版和iPhone ... 教你如何匿名偷看IG 限時動態,不留下Instagram 限動觀看紀錄.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g探索清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妳的價值不在別人的眼光裡

為了解決ig探索清除的問題,作者JordanLeeDooley 這樣論述:

  ★ 今日美國暢銷書(USA Today Bestseller)!   ★ 出版人週刊暢銷書(Publishers Weekly Bestseller)!   ★ 華爾街日報暢銷書(Wall Street Journal Bestseller)!   ★ 華盛頓郵報暢銷書(Washington Post Bestseller)!   ★ 福音基督教出版協會暢銷書(ECPA Bestseller)!   ★ 美國亞馬遜5顆星好評!   ★ 來自擁有37萬IG粉絲、SHE Podcast的閃耀新星──蕎丹.里.多莉。   現代女性生命中常見的困境,無非是活在他人的眼光裡、被

世界給予的標準捆綁、在自我追求和普世價值中迷失。   作者蕎丹以自身經驗為例,坦誠地談論這些狀況與隨之而來的情緒,以溫柔的口吻,引導讀者如何靠著上帝的愛與方法,在個人價值流離的年代裡,活出自身的命定與價值。   誠摯地邀請妳跟著作者一起撕去標籤、脫下纏累已久的完美標準,回到純真、美好,上帝起初造我們的樣子。   ◆ 我該從何處開始?   更深刻地認識與了解自己,發覺困住我們的框架與標籤,勇敢挖掘內心深處,並與上帝一起,和最真實的自己相遇。   ◆ 逐漸脫身   以具體方法和案例解析,消除生命裡的雜音,不追求速成,但求一步步邁向上帝所預備的命定。   ◆ 現在該怎麼做?   練習活在當

下!擁抱上帝安排在生命裡的春夏秋冬,於不同時序,綻放妳最美麗的模樣。 各界好評推薦   「藉由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真誠的智慧,蕎丹邀請我們全然進入當下的時刻。在一個我們經常感到被壓力催逼而必須全速衝刺的世界,這些書頁上光彩奪目的文字,映照出美妙的事實:充實滿足的生活,就在每一個當下。閱讀本書就像是妳在享受咖啡時與靈魂的對談,而且最後一定會帶著滿滿的鼓勵闔上書本。」  ──摩根.哈珀.尼寇斯(Morgan Harper Nichols),藝術家和詩人   「真切、誠懇、充滿同理,蕎丹清除我們腦中和心裡的雜亂,同時熱情地引領我們去挖掘自身真正的目標。在這當中,我們了解到自己的使命其實是可以達成的

,因為那是關乎成為別人的安心之所,而不是只聚焦在自己身上。也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夠帶給周遭的人更深遠的影響。」──潔希卡.奧乃格(Jessica Honegger),作家、慈善首飾品牌Noonday Collection創辦人及共同執行長   「只有極少數的書會讓妳翻了又翻,而且感覺就像是從消防栓喝到了水。這本書就是其中之一。蕎丹能夠靈巧地同時提供教導、鼓勵,還會一針見血地點出迷思。阿麗莎(Alyssa)和我由衷地感謝她在這些篇章中坦誠一切,並引領我們朝向更穩固、具前景的使命前進。」──傑弗森.貝斯齊(Jefferson Bethke),《耶穌比宗教大》(Jesus>Religion)、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It's Not What You Think)暢銷書作家   「在找出上帝命定妳做的事,以及要妳成就的樣貌這兩項議題上,蕎丹提供別出心裁、感同身受、鼓舞人心的觀點。不論是恐懼使妳退縮,還是謊言奪走妳的喜樂,書中每個章節都充滿具有力量的故事和真理,幫助妳克服劣境,讓妳能夠挖掘和實踐自己的使命。這本書將會以大大的擁抱在妳所在之處迎接妳,同時也會鞭策著妳持續向前。」──奧黛麗.羅洛夫(Audrey Roloff),《A Love Letter Life》共同作者、網站Always More及Facebook粉絲專頁Beating 50 Percent共同創辦人     「

蕎丹充滿富有感染力的喜樂,而這本書也洋溢著她豐沛的情感。請預備好同時被挑戰和被愛。」──珍妮.艾倫(Jennie Allen),《Nothing to Prove》作者、基督事工團體IF: Gathering創辦人和規劃領導人   「我喜歡蕎丹直指重點:通常我們因為過度關注於找尋自我使命,以致無法專心享受當下,活出我們的命定。身為一位總是陷在掙扎中的完美主義者,我能深刻體會她所說的那種為求表現和成績,而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壓力。《妳的價值不在別人的眼光裡》給了我最大的鼓勵,去好好作自己。」──蘿倫.思果斯.肯迺迪(Lauren Scruggs Kennedy),網紅、作家、創業家   「蕎丹有

著超齡的智慧,這本書提出兼具實踐性與美好的方法,讓我們活出上帝所賦予的使命!從一開始,蕎丹的心就傾瀉而出,而她的誠實令人耳目一新和感同身受。這本書確實是送給所有女人的禮物!」──克麗絲汀.納寇斯(Christy Nockels),歌手、詞曲創作人、線上廣播節目The Glorious in the Mundane創辦人   「儘管存在著拒絕、比較心態和社會期望的世俗障礙,蕎丹在書中坦率地分享她的脆弱,與如何找到最終救贖的使命。蕎丹藉著她從小到大那些催淚和爆笑的信仰故事,深深打動我們的心。每一個篇章都令人心有同感、發人深省,卻又如此簡單美好。」──莎拉.蘿絲.桑門斯(Sarah Rose Su

mmers),2018年度美國小姐冠軍   「我喜歡蕎丹將找尋自我使命的主題,變為討人喜歡的對話,而不是那種令人不安、不可理喻的可怕話題。她稀奇古怪的故事,提醒妳和我都在同一個旅程中。每個關於妳是誰、妳屬於誰、妳為什麼在這裡的提點,就像是及時的擁抱,同時加入了一些小小的鞭策!如果妳是個容易胡思亂想、鑽牛角尖的完美主義者,這本書邀請妳暫停一下。蕎丹提醒我們,即使在混亂和不完美中,我們已經夠好了。這本書也呼籲,我們應該停止向外尋求答案,轉而向內在探索自我。當我們這麼做,便邁向了一生的探險之旅!」──瑪莎恩.艾凡斯.丹尼爾斯(Marshawn Evans Daniels),女性造型改造專家、電視名

人、網站SheProfits.com創辦人

ig探索清除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現在的氣溫天天超過32度,因為疫情關係,只要一出門口罩就必須戴緊緊,你們的粉刺跟痘痘是不是通通出來哈囉了?
不要怕!!其實 Yin & Yei 也是,雖然我們真的很不拘小節,但我們真的很認真的去照顧我們的皮膚好嗎~這次雖然是跟品木宣言合作,但熟悉我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們一直都是品木狂粉吧!
所以常常在家吹冷氣的、天天戴口罩的、每天熬夜追劇的、油水不平衡容易出油的,如果想像雙生皮膚一樣好,『勤勞』兩個字送給你!
品木宣言知道我們寵粉,特別給雙生粉絲一個小福利,凡透過以下連結購買商品,並輸入優惠碼,即可獲得30ml 靈芝水一份(靈芝水真的是我們的心頭肉)!👇👇👇👇👇👇👇👇👇👇👇👇👇👇👇👇
YIN 連結: https://reurl.cc/kZk9eL
優惠碼 : 20-yin
YEI 連結: https://reurl.cc/2rN796
優惠碼: 20-yei

【影片中使用商品】
・奇蹟抗痘面膜
・一舉兩得潔面慕絲
・泥娃娃活性碳面膜
・泥娃娃活性碳控油清爽凝凍
・泥娃娃活性炭潔顏露
・泥娃娃活性碳蜂蜜面膜
・一舉兩得角質按摩霜
・Dr. WEIL青春無敵健康光潤機能水(靈芝水)

想看更多Yin & Yei記得去他們的IG唷
Yin | @yinllusion
https://reurl.cc/GrYg4A

Yei | @leaf_ayei
https://reurl.cc/gmoN47

Yin & Yei 雙生過日子|Facebook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INYEIDAILY


合作請洽 [email protected]

#品木宣言
#全明星清潔會
#十分鐘速效面膜
#粉刺掰掰毛孔白白
#天然成分
#永不停止探索
#discoverorigins
#OriginsTaiwan

APP遠端非侵入式體溫監控使用感受與改善機制之設計

為了解決ig探索清除的問題,作者蔡羽峰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目前仿間遠距離體溫監控儀器,進行實體產品體驗、探究民眾與護理人員照護發燒者期間的親身歷程,問卷回收分析共同性問題及期望改善事項,發現其感測點未接觸皮膚不會主動提醒易產生測溫不準確,體溫高於設定值發出連續警告聲,唯一只能倚靠Alarm OFF方式關閉,但就此中斷失去持續監控意義,以及穿戴裝置採藍芽距離過短,超出服務範圍也不會發出警告,採雲端傳送卻又深怕若發生中斷而渾然不知的疑慮。  針對上述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增設感測器提示裝置,防範脫落渾然不知造成測溫失準問題;「延遲警示」作為延緩監控機制,當所設定時間結束仍然發燒便重新發出警告,解決Alarm OFF無法持續監控缺憾;克服距離過

短,透過雲端伺服器傳送數據,運用「資料比對」法掌握雲端傳輸情形,一旦當發生異常能立即獲得通知。  減輕照護者過程易「溫度焦慮」現象,加入測溫結束以真人語音告知體溫狀況的貼心設計;設計專屬收納箱提供充電與收納功能,也考量使用的衛生與連續性,電路主控板與錶帶設計磁吸式可隨意拆離,經本研究解決遠距體溫穿戴裝置的缺失,進能增加它的輔助醫療價值性。

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五個精神分析的真實故事,帶你找到不斷逃跑的自己(有隻兔子封面版)

為了解決ig探索清除的問題,作者腦內探險隊 這樣論述:

如果不願正視自己受了什麼傷, 不願解讀自己的不安, 就無法看見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每種不安都有原因   每個傷口都有幫助   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明明寫作很順利,截稿關頭卻故意拖拖拉拉不肯完成作品的編劇,   每次要有「結果」,就開始「逃避」,不管是工作或談戀愛……   對孩子暴怒的新手媽媽,慌張打了孩子,   一直想成為完美大人的情緒埋得太深,以至於態度已經變了形卻完全不知道。   別人的幾句話或幾個表情就感到受傷,聚會中突然恐慌發作的失業青年,   光鮮亮麗的外表隱藏自戀與自卑,「放棄」是最常使用的詞……   已經大學畢業三年,卻一直沒有像樣工作,開始暴飲暴食否定自我的漫畫家

,   只想找一個安全躲藏的地方,找同一國的人,找自信和未來。   受失眠所苦的整形外科醫師,凡事一定安排與計畫,   只要超出自己掌控的目標,便失落生氣,甚至習慣性控制一切……   你是否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內心也在逃避什麼?   怕在團體中不受歡迎而不安?想獲得認同卻得不到讚美?   想要表達卻常常受到挫折?最後乾脆若無其事躲起來?假裝自己很堅強?   越是壓抑,創傷就會越嚴重;越是逃避,不安就會更加強烈,最後反撲吞噬逃跑的你。   每個人其實都有逃跑的潛意識,本書從精神分析針對每個情緒問題,   以一場場溫暖的對談帶給你一點勇氣,讓你轉身面對曾經逃跑的內心障礙,接受自己,改變自己。   

你最想逃避的內心不安與創傷,恰好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只要察覺到這點,我們就能夠獲得認同真實自我的力量。   你是個怎樣的人?   ●越是重要的事就越愛拖,老是在摸魚。   ●從來不覺得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   ●經常突然生氣,但過段時間後又感到後悔。   ●對小時候的事情難以啟齒。   ●因為覺得自己被忽視,所以無法和人維持長久關係。   ●明知道自己過度在意別人的視線,但卻無法改變。   ●害怕權威,稍微有一點組織階級的上下之分,就會讓你想逃跑。   ●覺得人們對我有過度的要求。   ●不太擅長表達情緒。   ●無法忍受別人跟我有不一樣的想法。   如果你符合以上任何一項,請打開本書

! 本書特色   ★累積點閱數突破500萬次,2萬5千人訂閱 專業推薦   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   這是一本帶領你更認識自己的好書,書中許多人物故事身上,彷彿也能看到自己身在那角色裡,透過「腦內探險隊」不斷探索,幫助你與自己對話,找出內心那一份造就自己不安的關鍵原因,那或許是不饒恕、或許是被遺棄,但其實你有機會透過承認、傾吐,讓自己不用再躲,獲得真正的自由,找到屬於生命裡的那片迦南美地。______資深媒體公關、《商業周刊》專欄作家 王蜜穜   你直搗問題核心了嗎?   逃避永遠是做無濟於事的選項,而壯大內心是我一直在做的練習,   細讀書裡面的五個精神個案,跟著「腦內探險

隊」透過文字觸碰別人的恐懼,   直搗問題核心是一件很赤裸,也很過癮的事。______《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作者、資深媒體人 威廉(William Tseng) 韓國最大入口網站NAVER出版前熱烈連載,網友推爆   想放棄一切逃跑的時候,被「痛苦是正常的,沒關係」這句話安慰_vnfj***   感覺有人看穿我藏在心中的祕密_anes***   大推!第一次聽別人的故事聽到起雞皮疙瘩_elin***   想逃跑、想裝聾作啞的逃避型人格專屬諮商室!_ex-p***   真想去給這些醫生分析一下_pate***   作者簡介 腦內探險隊   透過Podcast分享故事的精神科

醫師   「腦內探險隊」打著「年輕精神科醫師的真實精神科故事」的口號,一躍成為Podcast圈的新寵兒。   創立「腦內探險隊」的金志容、孫正賢、吳東勳、尹熙宇、許奎亨等五人,在延世大學醫學院結識,並依序於塞布蘭斯醫院完成精神科學業。秉持著從腳本、主持、演出、編輯全都一手包辦的「手工業」精神,正式開闢了「腦內探險隊」這個節目。推出不過一年,就已經成為Podcast愛好者心目中的最佳節目之一,二O一七年更在iTunes獲得全年下載數量第六名的佳績。   這些讓人聽了超有感,忍不住驚呼「聽起來就像我」「大家身邊應該都有這種人」的故事,再加上配合一般人的程度,簡單介紹精神科資訊、提供診斷,以幫

助聽眾解決問題的主持方式,讓他們很快擁有一群死忠的追隨者。這五位認識了十多年的老友,將透過這本書將他們最令人著迷的戰果分享給更多人。   「腦內探險隊」的網路諮商室,每天會收到數十封信件。其中一部分會透過節目播出,而受限於篇幅未能介紹的故事,他們也會一一回覆,讓「腦內探險隊」成為能夠為個案上山下海的「心理安全基地」。接著他們也在NAVER Audio Club推出「精神科醫師的真實育兒故事」〈腦性媽媽診所〉,並從二月起在Medical TV主持「失眠諮商室」〈安眠藥〉節目。   藉著Podcast在網路上陪伴聽眾的「腦內探險隊」,現在將透過這本書,為讀者建立另外一個安全基地。     〈腦

內探險隊〉臉書專頁:facebook.com/brainrich6 繪者簡介 有隻兔子   圖文作家,作者叫阿珍。   於2012臉書圖文起家,不知不覺在網路上畫了九年的圖   被稱為療癒系畫家,但其實還是有腹黑的一面。   於2019-2021期間擔任以下作品的插畫: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尋找復原力》《你和我之間》《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   歡迎來阿珍的IG/臉書玩耍:   www.facebook.com/tooooozitw   www.instagram.com/tooooozitw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

文系畢業,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過後看破紅塵,終於決定當一個專職其實是阿宅的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邊掛網打遊戲的時光。 002 [推薦序1] 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王蜜穜 003 [推薦序2] 你直搗問題核心了嗎?/威廉 010 [序] 每顆想逃跑的心都有他們的原因 故事(1):害怕不被愛而不安嗎? 018 害怕結束工作 026 逃避→現在,你的心是不是正在逃跑呢? 029 我所看到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 037 自尊心→愛自己竟是這麼困難的事 040 決定不要盡力做到最好 048 心理利益→內心的利害關係決定個人行為 051 我喜歡醫生嗎

? 059 移情作用→喚醒我心中特殊情感的人 062 每個人都有想逃跑的時候 072 情緒日記→找到連自己也不知道的情緒 故事(2):因為莫名的情緒而混亂嗎? 078 太太很奇怪 086 產後憂鬱症→當最棒的祝福成了最痛苦的時刻 088 為什麼總是對媽媽感到抱歉? 095 兄弟姊妹之間的競爭心態→老大很獨立,老么很自私? 098 總是自己看著辦的孩子 104 反向作用→被壓抑的情感,會轉向意想不到的地方 106 茫然的情感所留下的痕跡 116 轉移→為什麼總是對那個人發火? 118 想成為一個完美的大人嗎? 128 佛洛伊德vs. 阿德勒→有不幸的過去,是否就無法幸福? 故事(3):無法獲

得肯定,很哀怨嗎? 134 無法平息不安 143 恐慌→當不安的大浪席捲了我 146 我今天要放棄你 157 自戀→為了保護「了不起的自己」所需付出的費用 160 不能被任何人小看的我 169 認同渴望→我心中的雙面刃 171 自戀與羞恥心的關係 179 認知扭曲→心所戴上的各色眼鏡 182 獨自留在遊樂場的孩子 192 個性形成→健康成長所需的鏡子   故事(4):害怕受傷嗎? 198 暴飲暴食不是問題所在 208 心理安全基地→心也需要可以躲藏的地方 210 忘不了冰冷的目光 218 生涯的第一個記憶→你記憶中最早的回憶是什麼時期? 220 到頭來醫生也和別人一樣 229 投射性認同→每個

人對我來說都像壞母親 232 人為什麼不會輕易改變? 242 治療同盟→我們是同一隊的 245 未來也會繼續嘗試 256 修通→人總是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 故事(5):因為不完美而生氣嗎? 260 還是開藥給我吧 268 保密義務→噓,這是祕密 270 如果不是約會而是面試,還會遲到嗎? 279 心智化→要了解自己,別人也才能了解自己 282 我的個性有問題? 289 強迫型人格障礙→不完美就感到焦慮的你 292 不,沒有那麼辛苦 300 隔離→把不想面對的情緒收在抽屜裡 302 我想到此為止就好 309 心理抵抗→逃離不安的方法   312 [後記] 你找到不斷逃跑的自己了嗎? 作者序

每顆想逃跑的心都有他們的原因   在Podcast上開始「腦內探險隊」已經一年了。起初只是幾個志同道合的同事,帶著「傳遞正確的精神醫學資訊,減少世人對精神健康醫學的誤解和偏見!」這個有點偉大的目標開始。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徵求受心理問題所苦的人的故事,但另一方面也有點擔心,不知道有多少人會願意把自己的煩惱,告訴素未謀面的我們。   不過,諮詢室開張沒多久,每天就有數十封來信,也讓我們發現當初真是杞人憂天。我們將其中最多人有共鳴,或最多人感到好奇的故事挑出來做成節目,而那些未能在節目中提及的案例,也用心地私下回覆。   這些故事的主角年齡、職業、性別都非常多元。有正在煩惱未來出路的高中生

、為工作壓力所苦的上班族,同時也因陌生的恐懼與責任感而感到混亂的新手媽媽,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煩惱。雖然有些案例的答案很明確,但也有些故事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幫忙才好,掛心了好一段時間。   ▎詢問內心的第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這樣?」  ▎   來信者大部分都是被類似上述的現實問題折磨,所以才會尋求「腦內探險隊」的協助。有人無論在怎樣的關係中都會受傷,也有人即使火燒屁股,依然拖拖拉拉不肯把工作完成,更有人腦袋裡成天充斥負面想法,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每個人都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厭倦。接著便開始問「我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揮之不去,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生病了。這樣的懷疑,就是讓我們開始寫這本書的起點

。   我們希望幫助大家做好準備,揭露連自己也不知道的不安,以及不想被別人知道的傷痕。   但大部分的人即使知道問題一再重複,他們選擇的解決方式卻不是面對自己的內心,而是逃跑。有時候,他們甚至沒有察覺自己正在逃跑。逃跑是一種內心的防護網,用來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可預期的痛苦傷害,換句話說就是啟動了「防衛機制」。雖然也有一些方法,能幫助我們在這樣的防衛機制之下承受痛苦、成長發展,但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刻意壓抑難受的情緒、否定造成問題的原因,或者是責怪他人。這樣雖能暫時緩解內心的痛苦,但絕非根本的解決之道。問題是,防衛機制這傢伙通常都會自己啟動,如果不特別注意,我們便會在下意識中習慣它的存在。  

 請求「腦內探險隊」協助的來信者,都已經察覺到自己想要逃避的心理,向我們尋求矯正這種心態的方法。他們已經下定決心,要把遮蔽真實內心的防護網給拆掉。我們也很用心地向他們每一個人解釋,他們內心的防護網究竟是什麼、處在什麼狀態。   唯有透澈了解讓我們無法看透內心的障礙,我們才能將障礙清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時候可能會輕率地下判斷,有時候又可能太過謹慎小心,但至少,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夠給那些鼓起勇氣探索個人創傷的人一些自信。     ▎找出內心那一份不安  ▎   越是壓抑,創傷就會越嚴重;越是逃避,不安就會更加強烈,最後強力地反撲。我們深信防衛機制能夠保護自己,但那樣的防衛機制,最後甚至可能

會擊潰我們的內心。但若能運用適當的技巧,與不安和創傷正面交鋒,那反而有機會掌握開啟封閉內心的唯一鑰匙。即使那樣的自己比想像中的更怯懦、更不起眼也無妨。若能接受、愛著自己真實的樣貌,那麼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攻擊,都不足為懼。   你最想逃避的內心不安與創傷,恰好造就了現在的自己,只要察覺到這點,我們就能夠獲得認同真實自我的力量。我們認為發現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反而是能夠使自己更加堅強的方法。想改變卻總是猶豫不決,這樣的心態讓你感到煩悶嗎?莫名的情緒經常襲擊你,令你感到精疲力盡嗎?不知所措地逃離不安以及創傷,已經讓你感到厭倦了嗎?   這就代表,你已經準備好面對內心的防衛機制了。我們會為各位打開一

條路,找到自己內心的防護網,幫助各位做好心理準備,更從容地面對隱藏在防護網之下的不安與創傷,這也是我們「腦內探險隊」的期待。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逃避  ▎   本書主要的內容為精神健康醫學相關領域,收錄的內容與基於不同原因前往求診的五位個案有關。其中包括有每次寫作到一半,就會突然停止創作的編劇、對心愛的孩子莫名感到憤怒的母親、經歷恐慌障礙的準就業者、因為暴飲暴食而被母親帶來就診的網路漫畫作家、受失眠所苦的整形外科醫師。這五位主角的故事看起來雖然特別,但隱藏其中的,卻是任誰都會經歷的煩惱。在了解五位個案的內心防衛機制時,各位讀者或許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反作用力、轉移、隔離

、投射性認同……每個人的故事結束時,我們都會為他們的心態取一個名字,幫助各位讀者診斷自己的問題。   讀完這本書後,就能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嗎?並非如此。但我們期待這能為你徬徨的內心找到一個方向,讓你看見改變的一線曙光,如同書中的主角一樣。   內心的改變需要足夠的時間,那個過程並不會十分順利,有時甚至會辛苦到令人想放棄,但請不要著急,只要好好走在那條為你提供解決方案的路上,那總有一天一定會抵達目的地。我們相信在那個終點,肯定能夠找到更加堅強、不再需要防衛機制保護的一顆心。   來,現在該是聽故事的時間了。   來聽聽精神科醫師娓娓道來,   只有在這裡才能聽到的精神科真實故事—   「腦

內探險隊」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