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phology語言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morphology語言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ukushima, Kazuhiko寫的 Bracketing Paradox and Direct Compositionality: Montagovian Morphology for Bound Morphemes 和的 Applicative Morphology: Neglected Syntactic and Non-Syntactic Functions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單一登入網路資訊平台也說明:科目名稱:語言學概論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科目代碼:EN233 ... including phonetics,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semantics, psycholinguistics, etc.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 郭進屘所指導 李竺芹的 中文條件句「除非」之語意分析 (2021),提出morphology語言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除非句、條件句、否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 盧郁安所指導 金紹婕的 漢語聲調缺罅之語料庫與感知實驗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聲調缺鏬、語料庫、似詞度判斷、鄰近密度、音節頻率、標記性、三聲變調、漢語的重點而找出了 morphology語言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語法與構詞Syntax and Morphology - 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則補充:語法與構詞Syntax and Morphology ... 關鍵字: 語法學 構詞學 句法學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原國立交通大學), 語言學概論(一)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I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orphology語言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Bracketing Paradox and Direct Compositionality: Montagovian Morphology for Bound Morphemes

為了解決morphology語言學的問題,作者Fukushima, Kazuhiko 這樣論述:

Kazuhiko Fukushima i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Kansai Gaidai University.

morphology語言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發音課現在到2/25可以打五折!
https://bit.ly/3oltGa9
也可以到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brian2taiwan
然後在那邊的貼文留言說哪一下英文發音你特別想學~ 我會再傳一個折扣碼給你 (前500位而已喔~ 大概剩下400個可以送!)

語言學是什麼? 學語言學可以幫你學外語學英文更有效!?

我從小就很愛學語言,到大學的時候我才發現語言學.
語言學可以讓我們學語言不只是靠背單字自己試試看讓發音變標準,而是有一個科學性的技巧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學我們想要或需要學的語言.

今天的影片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用語言學的角度來學外語可以有哪些幫助、也跟大家簡單解釋語言學的7大方面.

前面我有用我最愛的心理語言學的測驗給大家看我們學語言或是對語言的概念有多少地方還不是很懂.

這個語言實驗的效應叫做 the McGurk Effect 「McGurk 效應」當我們在溝通,不只是我們聽到的會影響我們,看得到也會讓我們聽到不同東西.

如果你們喜歡這種語言學的影片,記得留言讓我知道,我之後可以分享更多好有趣的測驗讓大家很驚訝

#語言學 #學語言 #linguistics

0:00 Mcgurk 效應 McGurk Effect
1:17 語言學是什麼? What is linguistics?
1:58 語音學 Phonetics
2:48 音韻學 Phonology
3:44 心理語言學 Psycholinguistics
4:22 語法學 Syntax
4:54 構詞學 Morphology
6:00 語義學 Semantics
6:31 語用學 Pragmatics
7:43 歷史語言學 Historical Linguistics

中文條件句「除非」之語意分析

為了解決morphology語言學的問題,作者李竺芹 這樣論述:

摘要    『除非』一詞在過去的研究有許多爭議,但在過去的研究裡缺乏進一步的解釋,也尚未有結論。關於『除非』的研究,主要有幾種說法。一是其為正面的條件標記(positive conditional marker),並且和同為正向條件標記的『只有』相似。另一說法是『除非』是負面的條件標記(negative conditional marker),此說法認為『除非』和『除了』相似。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兩種解釋都通,『除非』的語意同時包含了正面和負面,但一個詞同時包含了正面與負面的語意,在人的直觀上並不合理。本文主要是探討『除非』的爭議原因,並予其合理的解釋。解決『除非』爭議的關鍵在『否則』的語意功

能,本文採用郭進屘 (2018, 2021)對『否則』在語意上的定義,來分析『否則』在『除非』句的影響。這能釐清『除非』為正面或負面標記的議題。本文更進一步探討『除非』的語意,『除非』為複合詞,Bauer (2013)用語意的角度細分了複合詞,從其理論能細分『除非』為複合詞當中,『除』與『非』是由『和』連結語意(conjunctive)相連(與並列結構的定義相似)。此外,本文點出『除非』難以直接對應英文的unless,在Geis (1973), Declerck & Reed (2000)和Leslie (2008)的理論中,以連接詞能使用『和』(and)或者『或』(or)來辨析unless的

語意,然而其特徵和『除非』並不相應。本文深究除非的爭議原因,予其合理的解釋,並以語意的角度更進一步地探討『除非』之意。

Applicative Morphology: Neglected Syntactic and Non-Syntactic Functions

為了解決morphology語言學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This book is about recurrent functions of applicative morphology not included in typologically-oriented definitions. Based on substantial cross-linguistic evidence, it challenges received wisdom on applicatives in several ways. First, in many of the surveyed languages, applicatives are the sole m

eans to introduce a non-Actor semantic role into a clause. When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way of expression, the applicative counterpart often has no valence-increasing effect on the targeted root. Second, applicative morphology can introduce constituents which are not syntactic objects and/or co-occu

r with obliques. Third, functions such as conveying aspectual nuances to the predicate (intensity, repetition, habituality) or its arguments (partitive P, highly individuated P), narrow-focusing constituents, and functioning as category-changing devices are attested in geographically distant and gen

etically unrelated languages. Further, this volume reveals that spatial-related morphology is prone to developing applicative functions in disparate languages and phyla. Finally, several contributions discuss the diachrony of applicative constructions and their (non-syntactic) attested functions, in

cluding a case of applicatives-in-the-making.

漢語聲調缺罅之語料庫與感知實驗研究

為了解決morphology語言學的問題,作者金紹婕 這樣論述:

長久以來,音韻學家們不斷致力於研究如何闡述一個語言中音韻結構的合法性(Chomsky & Halle, 1965; Duanmu, 2011)。在探討並歸納出什麼是可以接受的音韻組合的過程中,母語人士的接受度判斷實驗(例如似詞度判斷)是廣為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先前的研究中會影響母語人士接受度判斷的因子包括詞彙狀態(真字與假字)、語言標記性、音韻組合頻率,以及鄰近密度等等(Bailey & Hahn, 2001; Frisch et al., 2004; Gong & Zhang, 2020; Kirby & Yu, 2007; Myers & Tsay, 2005)。與先前的研究相同,影響母

語人士似詞度判斷的因子亦是本研究探討的目標之一。以往的研究主要以不存在的音段組合為研究對象,而本篇研究則專注於探討不存在的音節與聲調組合──漢語聲調缺鏬。漢語是一個擁有四個音素聲調(即高平調的一聲、升調的二聲、降升調的三聲與降調的四聲)的聲調語言,其最大的音節組合為(聲母)(介音)韻母(介音)/(聲母) (Lin, 2007)。然而並非所有的音節都能與四個聲調中的任何一個聲調結合,舉例來說,音節與聲調組合ㄘㄨˇ[tsʰu]214,像這樣並不違反任何音組限制卻不存在的音節與聲調組合就是所謂的漢語聲調缺鏬。在本研究中,我們先編纂了「漢語聲調缺鏬語料庫」,這個語料庫完善地提供了漢語聲調缺鏬在四個聲調

中的分布型態,而透過語料庫分析,我們注意到了一些特定的分布型態。例如,聲調缺鏬並非平均地分布在四個聲調中──二聲與三聲缺鏬的數量遠遠超出一聲與四聲。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一聲與有聲聲母組合產生的缺鏬數量超出二聲、三聲與有聲聲母的組合。為了檢驗這些分布型態是否會反映在母語人士的音韻判斷實驗中,我們進一步執行了似詞度評分實驗。我們的假設是在語料庫中所發現的分布型態,以及先前實驗中發現的字彙統計資料(Bailey & Hahn, 2001; Gong & Zhang, 2020; Kirby & Yu, 2007; Myers & Tsay, 2005)皆會影響受試者的判斷。實驗結果顯示,在語料庫中觀

察到的分布型態與似詞度評分確實具有部分關聯性,而字彙統計資料亦影響了受試者的評分。除此之外,我們發現另外一個顯著因子──三聲變調,三聲變調影響了二聲以及三聲的似詞度評分。若一個二聲缺鏬所對應到的同一音節中的三聲是真字的話,那麼該二聲缺鏬的似詞度評分便會增加。這是因為在三聲變調的過程中,二聲缺鏬的字可能會在表層形式中出現,例如:ㄗㄨㄥˊ [tsoŋ]35是一個二聲缺鏬,但是在「總統」一詞中,「總」的表層形式便是ㄗㄨㄥˊ。值得一提的是,在先前的研究中指出在具有音韻環境的情況下,三聲變調才會影響受試者的判斷(Chien et al., 2016),而本研究中的實驗皆以單音節為刺激項,在這樣的情況中,

受試者同樣受到了三聲變調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完整地探討三聲變調之於二聲及三聲判斷的影響,在第二個實驗中,我們分別進行了似詞度評分實驗以及字彙判斷實驗。結果顯示似詞度評分實驗的結果與前一實驗相似,而在字彙判斷實驗之中,三聲變調對於二聲及三聲的判斷並無任何影響。這說明了三聲變調雖會影響似詞度評分,但是受試者能夠正確判斷一個二聲缺鏬是否為真字。本篇研究結合語料庫分析與多項音韻感知實驗深入探討漢語聲調缺鏬,為聲調缺鏬現象提供了一份完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