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ca英文課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ymca英文課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湯姆•巴特勒-鮑登寫的 一次讀懂成功學經典 和徐國琦的 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貓頭鷹所出版 。

高苑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李義昭所指導 趙志成的 里民對里長服務品質、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鳳山區鎮北里為例 (2021),提出ymca英文課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服務品質、服務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吳廣文所指導 陳柏羲的 補習班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補習班、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ymca英文課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ymca英文課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次讀懂成功學經典

為了解決ymca英文課程的問題,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 這樣論述:

我們以為成功需要做很多事, 事實上,只要做好一件重要的事; 達成後將開啟通往每件好事的大門。   人生不只有機緣,除了時勢能造英雄外,   還要有勇氣與智慧去把握,這才是成功的真諦。   ──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   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最簡單也最好的定義是「潛能的實現」。透過心理科學與成功哲學的結合,《一次讀懂成功學經典》收錄了50本成功學經典著作,融合詳細觀察真實人物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精進,進而得到成功的訓練方法。   湯姆•巴特勒-鮑登在這本書中集結了1980與1990年代成功學書籍全盛時期的經典,包括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

習慣》與史賓塞‧強森的《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作者想跨出成功書籍向來只有祕訣、想法與建議的框架,進而納入「如何成功」的理論。   成功不只是在我們出身背景中做出貢獻,而是以實際行動改變所處環境,並且在過程中轉化自己。雖然我們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評斷與陷阱的干擾,但我們是否在這過程中感覺自己不斷成長,並且學習及發揮我們所擁有的各種能力和優勢,才是邁向成功最重要的途徑。 名家推薦   斜槓教練 洪雪珍   作家 黃大米 各界好評   「這本不可思議的書介紹有史以來寫得最好的成功學著作──內容深入淺出,你可以用好幾年一讀再讀。我希望它銷量破百萬冊!」──布萊安•崔西(Brian Tracy),

《征服自己:成功者不說,卻一直在做的事》(No Excuses!: The Power of Self-Discipline)作者   「可讀性超高的合集!《一次讀懂成功學經典》是關於成功最精闢思想之集大成。」──肯•布蘭查(Kenneth Blanchard),《一分鐘經理》(The One Minute Manager)與《願景領導》(Leading at a Higher Level)共同作者   「我很難想像任何人讀了《一次讀懂成功學經典》之後,還需要任何其他一本關於成功的書。這本書涵蓋了讓你的生命精彩所需要的每一種智慧。」──謝麗爾•理察森(Cheryl Richardson),

《輕輕鬆鬆如意生活》(Take Time for Your Life)作者   「我只但願這本書多年前就已出版──那會省去我在書海中去無存菁的無數時間,直接為我指出真正具有啟發性的作品。我強力推薦。」──吉姆•艾文(Jim Ewan),「演說者協會」(The Speakers Association)副總經理   「如果你想閱讀五十本最佳成功學書籍中核心有力的訊息──今天就去找這本書!」──柴夫•沙夫特拉斯(Zev Saftlas),《有效的動機》(Motivation That Works)作者   作者簡介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   雪

梨大學政治與歷史優等學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曾經在澳洲南威爾斯內閣辦公室擔任顧問,目前住在倫敦。他的第一本著作《一次讀懂自我成長經典》2001年在澳洲出版,被翻成十五種語言,還獲頒美國班哲明富蘭克林獎,並擠入《前言》雜誌年度好書決選。   此後陸續撰有《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一次讀懂哲學經典》、《一次讀懂自我成長經典》、《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一次讀懂商業經典》、《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一次讀懂經濟學經典》。 譯者簡介 游淑峰   花蓮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如果,不是舒曼》(合譯)、《我從人生谷底悟出的快樂致富法》

、《愈跑,心愈強大》、《跑者之道》、《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心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前言 引言 1 霍瑞修•愛爾傑《迪克的新衣:擦鞋童的成才之路》(1867) 2 華倫•班尼斯《領導,不需要頭銜》(1989) 3 弗蘭克•貝特格《銷售的技術》(1947) 4 肯•布蘭查&史賓塞•強森《一分鐘經理》(1981) 5 愛德華•波克《我的美國奮鬥史》(1921) 6 克勞德•M‧布里斯托《信念的力量》(1948) 7 羅傑•羅溫斯坦《巴菲特: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1995) 8

安德魯•卡內基《安德魯•卡內基傳》(1920) 9 朱津寧《新厚黑學》(1992) 10喬治•克雷森《巴比倫致富寶典》(1926) 11 吉姆•柯林斯《從A到A+》(2001) 12 魯塞•康維爾《鑽石就在你身邊》(1921) 13 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1989) 14 安琪拉•達克沃斯《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2016) 15 亨利•福特《汽車大王:亨利•福特》(1922) 16. 班傑明•富蘭克林《致富之道》(1758) 17 提摩西•高威《比賽,從心開始》(1974) 18 詹姆斯•華萊士&吉姆•艾瑞克森《比爾‧蓋茲與微軟帝國的創建》(1992) 19

約翰•保羅•蓋奇《如何當個有錢人》(1961) 20 雷斯•吉卜林《人脈就是錢脈》(1956) 21 麥爾坎•葛拉威爾《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2008) 22 巴爾塔沙•葛拉西安《智慧書:三百篇亙古不朽的睿智箴言》(1647) 23 亞當•格蘭特《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013) 24 厄爾•G•葛雷夫斯《非白人如何在企業界致勝:直言如何在美國獲得成功》(1997) 25 戴倫•哈迪《複利效應:六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2010) 26 拿破崙•希爾《思考致富》(1937) 27 慕瑞爾•傑姆斯&杜樂絲•鐘吉瓦《強者的誕生》(1971) 28 布蘭

特•史蘭德&瑞克•特茲利《成為賈伯斯》(2015) 29 史賓塞•強森《誰搬走了我的乳酪?》(1998) 30 蓋瑞•凱勒《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2013) 31羅勃特•清崎《富爸爸,窮爸爸》(1997) 32雷•克洛克《永不放棄》(1977) 33大衛•藍迪斯《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1998) 34唐納•菲利普《向林肯學習領導》(1992) 35納爾遜•曼德拉《漫漫自由路》(1994) 36奧里森•馬登《偉大的勵志書》(1894) 37馬里歐特《別躺在桂冠上睡覺》(1997) 38凱薩琳•龐德《富裕的運轉法則》(1962) 39謝麗爾•理察森《輕輕鬆鬆如意生活》(1998) 40

安東尼•羅賓斯《激發心靈潛力》(1986) 41羅賓•吉伯《愛蓮娜•羅斯福的領導藝術:源自第一夫人膽略的永恆策略》(2002) 42大衛•舒茲《就是要你大膽思考》(1959) 43佛羅倫絲•斯科維爾•辛《一輩子活在成功裡》(1940) 44馬戈特•莫雷爾&斯蒂法妮•卡帕雷爾《沙克爾頓領導藝術》(2001) 45湯瑪斯•史丹利《為什麼他們擁有億萬財富,而你卻沒有?》(2000) 46布萊安•崔西《創造超級成就》(1993) 47孫子《孫子兵法》(西元前四世紀) 48山姆•沃爾頓《富甲天下:Wal-Mart創始人山姆•沃爾頓自傳》(1992) 49華勒思•華特斯《失落的致富經典》(1910) 50

約翰•惠特默《高績效教練》(1992) 謝辭 五十本成功經典書目的年代序列 英文參考書目   1947銷售的技術How I Raised Myself from Failure to Success in Selling 「希望各位可以忽略並原諒我使用『我』這個字眼。如果這本書有任何內容讓各位感覺我是在吹噓,這並非我的本意。無論如何,我只是想把我從這些想法中獲得的收穫與各位分享,讓大家知道落實這些想法的任何人,能夠從中獲得什麼收穫。」 「比起走一英里去買香菸這件事,當我開始銷售的時候,如果可以的話,我會很樂意地從芝加哥走到紐約去買這本書。」——戴爾•卡內基(Dale Car

negie) 總結一句每一位成功的人都知道如何銷售他們賣的東西。熱情與組織是銷售的基本元素。 同場加映雷斯•吉卜林《人脈就是錢脈》(20章)戴爾•卡內基《卡內基教你跟誰都能做朋友》(《一次讀懂自我成長經典》14章)班傑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一次讀懂自我成長經典》27章) 03法蘭克•貝特格 Frank Bettger 法蘭克•貝特格曾經是個棒球明星,為聖路易紅雀隊打球。一次手臂上的傷終結了他的運動生涯;由於沒有特殊技能,落得只能在他的家鄉費城騎腳踏車為一間家具公司收款。 過了兩年這樣慘澹的生活後,他轉行嘗試銷售壽險,但情況更糟,他心想自己「從來就不是業務員的料。」《銷售的技術》(原書名

How I Raised Myself from Failure to Success in Selling:「我如何靠銷售反敗為勝」)詳實記錄了他的所學,如何使他從一個快滅頂的人,變成一家公司的明星。雖然表面上這本書看起來是關於如何銷售的書,其實是一本個人成功經典指南;雖然書中提到許多一九三○、四○年代保險業務員生活的有趣祕辛,但這本書在許多方面是歷久不衰的。 來自能言善道的自信 為了克服會阻礙銷售的深度恐懼,二十九歲時,貝特格詢問當地的 YMCA 是否有任何演說課程。他被告知有一個人當時正在上課,並被引介認識課程的負責人戴爾•卡內基。

里民對里長服務品質、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鳳山區鎮北里為例

為了解決ymca英文課程的問題,作者趙志成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里民對里長服務品質、服務滿意度之概況,經由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服務品質、服務滿意度之差異性及預測服務品質對服務滿意度之影響。以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立意抽樣方式於民國110年6月1日至8月30日止共計三個月,里民到里長辦公室洽事、里長服務團隊親自拜訪及里長參加里內各種活動的鄉親里民共240位為受試樣本。發出問卷240份,回收233份,剔除無效問卷7份,總計回收有效問卷226份(94.17%)。以描述統計、t考驗、F考驗、薛費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分析,所得結果如下:一、受試者對服務品質、服務滿意度各因素的感受認知均屬上等程度。二、不同性別受試者對服務品質之「關

懷性」因素,差異達顯著水準。三、不同婚姻狀況受試者對服務品質、服務滿意度差異皆未達顯著水準。四、不同年齡與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對服務品質之「保證性」、「關懷性」等因素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對服務滿意度之「服務接觸」、「服務評價」等因素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五、不同職業受試者對服務品質各因素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對服務滿意度之「服務接觸」、「服務評價」等因素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六、服務品質各構面與服務滿意度各構面呈現顯著正相關,服務品質對服務滿意度有正向預測力。

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

為了解決ymca英文課程的問題,作者徐國琦 這樣論述:

從政治角力到經濟對決,中美兩國其實也曾同舟共濟,攜手合作! 第一本不以衝突為重點, 用六個文化交流故事, 以人民交往的視角,重新理解200年中美關係史 ***國際史大家入江昭、哈佛講座教授柯偉林、康乃爾講座教授陳兼好評推薦*** 「理性關懷台灣命運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吳翎君(師大歷史系教授) ★中美關係是國際秩序中最重要的兩個法碼 ★本書挑戰傳統的「美國中心論」視角,批評新起的「中國中心論」觀點 ★不再只是政治與經濟,更關注隱藏其中的人民力量 ★百年前中、美也是「小國」,我們不僅該理解大國的歷史,也該學習小國的生存之道 在權力競爭與文明衝突之前,他們在共有的歷史中彼此交流: •

美國是清帝國唯一的西方好友,他們簽下了中國在十九世紀唯一的平等條約 •當時最古老國家(清帝國)的第一位信使,竟然是由最年輕的國家(美國)所代表 •清帝國派往美國的第一批小留學生,回國後成為現代化與促進中美關係的重要力量 •在十九世紀末各地風起雲湧的排華風潮中,美國卻延聘一位中國知識分子遠赴哈佛大學教授中文。 •被視為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背書者,來自美國的學者古德諾,也是中國從朝代政治轉變成共和國制的重要見證者。 •在去儒家化的五四運動裡,卻出現一位「西方孔子」?其受中國人的喜愛程度,正和百年來中美關係的成正比。 •來自底層的乒乓球交流,搭起中共與美國的橋樑,中華民國的正統性從此消失於國際上。

從合作走向競爭,力爭世界第一大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知識分子對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失望,轉為反美的意念。其後經歷二戰的合作,與繼之的冷戰時代,兩國關係始終分分合合。 當1984年奧運,中國透過獲取第一面金牌重登國際舞台。此後,在瘋狂追求金牌數的路上,中國以此證明他們不但擺脫「東亞病夫」之名還是世界強國。2008年在奧運中達於顛峰的中國,正好對應美國的經濟崩盤,第一大國換人當的風聲甚囂塵上。 從「小國」故事到「大國」政治 我們熟悉的對立衝突,只是中美關係史中的一小部分。身為世界兩大強權,中國和美國其實已無法忽視彼此的存在,長期以來用衝突視角去理解的方式已然過時。 今日台灣是國際關係

中的邊緣人,中、美則是強權大國,但時光推回百年前,十九世紀的中、美,卻是兩個得看歐洲列強臉色的「小國」。在國際上受輕視與不平等待遇之中,他們卻有了共通的基礎,在政治外交等「上層」國際關係之外,尋找出文化交流的途徑,值得今日小國台灣借鏡。 在兩國共同經歷的希望與挫敗中,我們不僅看見國際關係裡的人民,他們現實生活中的期望和他們預期的未來,而且也不僅有競爭而已。如同當年那批小留學生,不久的將來,今日這些前往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又將為兩個關係帶來何種變化,或許這些問題,都可在這段共有的歷史中找到答案。 ◎好評推薦 所有歷史都是共有的歷史,但如何詮釋「共有的歷史」需要謹慎引證,本書則展現了此一方法

。——入江昭,美國歷史學會會長、國際史大家 本書的巧妙是,書中提到的中英文人名也都與台灣有著共享的關係,例如:《蒲安臣條約》正本現存於台北故宮、衛三畏與培里曾認定福爾摩沙東部不屬於大清帝國管轄、田貝曾力讚台灣是大清最進步的一省、丁韙良幫徐繼畬轉贈給華府的石碑後來曾讓林獻堂看了大喊嗚呼、中美兩國的乒乓外交導致台灣退出聯合國等。正如作者徐國琦寫到:「我所謂的『文化』,指的是人和社會藉以分享夢想、希望與挫折、興奮與失望之情的那些活動......」,歷史加入情感密碼,更顯閱讀況味。 ——洪德青,華府跫音DVWA專欄作者 徐教授師承入江昭教授,研究領域縱橫出入於多重國際關係的脈絡,睿見頻出。本書正是

國際級史家技藝的展現,不僅可以替有心問津斯道的後來新秀指引方向,也是一般讀者可以向歷史探求智慧的啟蒙憑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胡適紀念館主任,潘光哲 中美人民關係的歷史是關於人的歷史,而非只是高層的政治與外交的歷史。我們的關係向來受到那些來到美國的中國人,以及前往中國的美國的私領域所定義。來去兩國間的他們是顧問、是學生與老師、是勞工、是知識份子、是創業家,而且至今依舊如此。本書收錄中美人民在過去兩個世紀裡共享歷史的精彩文章,作者徐國琦重新講述了那些在當時著名的旅居人士的故事,而他們現在卻不為人所知:他們是建構了我們數個世代所繼承的中美關係基礎的文化大使。所有認真研究中美關係的

學生都一定想閱讀本書。 ——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主席、中國研究講座教授,柯偉林 在廣泛、高度原創並且可靠的研究支持之下,徐國琦的作品確實另闢蹊徑,充滿學者風範與聰明才智,重新定義了整體國際歷史研究的某些關鍵面向,其中更以中美關係研究為最。本書專注於個人而非國家、政府等各種體制機構,呈現出重要並發人深省的﹁共有歷史﹂主題,講述中美人民彼此的相遇。他不使用複雜、模糊或無意義的專有名詞為讀者帶來負擔,而是說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美國康乃爾大學中美關係史研究講座教授,陳兼 這本重要著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檢視美國和中國共有的歷史,將會在未來幾年為學者帶來影響。 ——《選擇》月刊,威爾森  

作者簡介徐國琦中國安徽省農村長大。後為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現為香港大學嘉里集團講座教授(國際化歷史),係研究中國國際化及中外交流歷史的傑出學者。2015年獲得日本協會(波士頓)頒授《重光葵獎》,以表揚他在國際事務研究方面的學術成就。從貧苦農家子弟、哈佛博士到國際關係史知名學者,其學思歷程即為中美共有歷史的具體呈現。徐國琦教授主要英文著作有「國際化歷史」三部曲和「共有歷史」三部曲。國際化歷史三部曲分別為:《奧林匹克之夢︰中國與體育,1895-2008》(哈佛大學出版社)、《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和國際化》(劍橋大學出版社)、《一戰中的華工》(哈佛大

學出版社)。共有歷史三部曲如下︰《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對被忽視的共有歷史》(哈佛大學出版社)、《亞洲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個共有的历史》(牛津大學出版社)、《關於中國︰一個共有的歷史》(完稿後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中文著作有學術回憶錄《邊緣人偶記》等。譯者簡介鍾沛君台大外文系、輔大翻譯研究所畢業,專職中英同/逐步口譯、書籍文件筆譯,譯有《大腦、演化、人》、《魚翅與花椒》、《與神共餐》、《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切開左右腦》。 緒論 中美人民出乎意料共有的歷史 第一部分 十九世紀的信使 第一章 蒲安臣: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位信使  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

位信使  美國文明在中國的代表  「堪稱史上一個大國對另一個大國最高的讚美」:獲指派為中國對外的使者  蒲安臣使節團在美國:政治與外交  蒲安臣使節團在歐洲:尋求合作  蒲安臣的成就為何? 第二章 中國教育使團:十九世紀中國學童在美國  選擇美國作為中國首次留洋計畫目的地  中國少年在美國  中國教育使團提早召回:竟如瓜蔓抄,牽累何纍纍  成就與意義 第三章 戈鯤化:美國第一位中文老師  耶魯的中文課程計畫  哈佛的中文計畫  戈鯤化,中國的信使  戈鯤化之死及其影響 第二部分 中國與美國的國際化 第四章 古德諾:在中國的美國顧問  一位前任哈佛校長與中國  一位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與古德諾  擔任信使的古德諾  古德諾的中國、中國人與憲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新校長職與袁世凱稱帝計畫  中美故事裡的古德諾:結論 第五章 杜威:美國版孔子暨文化大使  大戰與中國的重大轉變  杜威先生到中國  中國:一個民主派實用主義者的一場實務教學  杜威在創造共有的歷史時的角色  杜威是成功的信使與大使嗎? 第三部分 流行文化與中美關係 第六章 以運動為媒介的共有外交旅程  美國人、基督教青年會、中國的奧運夢  越過球網的小球:乒乓外交  一九八○年莫斯科奧運:北京與華府共有外交目標 後記:「史上最好的比賽」 總結 附注 引用書目 中外文對照及索引 致謝

一部以中美兩國人民和群體交往的國際史 吳翎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美關係是當前維持國際秩序中最重要的兩個法碼,稍一有閃失可能造成國際動亂。這是任何對國際關係稍有認知的人都同意的看法。研究當代國際關係的論著可謂卷帙浩繁,但是從中美兩國這兩百年來的歷史交往中以不同的「人民和群體」,將兩國人民共同經歷的夢想、願望、衝突和怨恨的生動故事放入歷史大舞台,在力求嚴謹的學術腳本中又能掌握如舞台換幕,一幕幕排演不同角色上台演出。要寫出這樣一部精彩有觀點的歷史論著,令人沉吟故事中所延伸的現實意味,並留下空白讓讀者細思未來處境,在既有的中美關係史的論著中猶如鳳毛麟角。徐國琦教授的這本《中國

人與美國人―一部共有的歷史》(原文直譯,以下簡稱《中國人與美國人》),便是這樣一本學術功底深厚,又能嫻熟掌鏡中美兩國交往中的不同主角,通過多元身分的轉換和發聲,澈底展現了敘事史學的功力。我很樂意向讀者推薦這樣的一本好書,特別是在台灣更不能迴避中美兩大強權的發展,而從中美兩國人民交往的視角探觸一部國際史,更應是面對歷史問題和當前兩岸局勢的一個突破口。   《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書是現任香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徐國琦在哈佛大學出版的英文專書,出版後學術佳評不斷,我曾在《台大歷史學報》寫了一篇長文介紹本書在半個世紀以來中美關係史研究的學術地位和重大意義。如同國際史大家入江昭(Akira Iriye)在本

書的序言說:「所有的歷史都是共有的歷史,但如何闡釋『共有的歷史』需要謹慎引證,本書則展現了此一方法」。在美國外交史的學術傳統中,戰爭、衝突、霸權、外交決策、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等現實主義史觀曾是引領風騷的顯學,這一學派基本上係以美國為中心的歷史論述。徐國琦的《中國人與美國人》並非典型的外交史著作,更不以美國為中心,而是近十年來正興起的「國際史」研究的絕佳範例。國際史研究仍離不開國家與國家間的對話,但是它對話的對象更加廣泛,政府或非政府、群體或個人都可以納入跨國聯繫和國境互動的一環。徐國琦將他個人的系列著作歸納為「國際史三部曲」:《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奧林匹克之夢:中國與體育

》、《西線的陌生人:一次大戰的華工》。《中國人與美國人》加上《亞洲與大戰》、《何謂中國》(idea of China: a shared history,預計今年由哈佛大學出版,書名暫訂),這三本書則屬於「共有的歷史三部曲」系列。以上六本英文著作分別由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三個世界頂尖大學出版,其中幾本已有中文版。這次由貓頭鷹出版社印行的《中國人與美國人》不僅是徐國琦教授在台灣首度問世的中文譯本,也是本書第一次以中文版發行。有興趣的讀者可將「國際史三部曲」和「共有的歷史三部曲」找來一讀,應更能明白作者在國際史研究下了多年的苦功。   我初識徐國琦教授是在二○○四年夏於復旦大學召開的一個會

議上,他當時的發言和舉措,令人印象深刻。在議程的開放討論中,他一隻腳蹬在椅子上,怒氣指著中國掌握學術大權的一位發言人,嚴詞駁斥其不懂學術規範。個頭不高的他看來卻是氣勢萬丈,滔滔雄辯中帶著一絲得理不饒人的洋氣,但又略有幾分農民的率真粗獷。這真是一位具有特殊氣質的學者,我這樣揣度著!可是當時未有機會交談。二○○八年於長沙召開的中外關係史會議上再度遇到徐國琦,始知他來自極為貧困的安徽農村,聯想起數年前他足蹬椅子的情景,終於理解他何以有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氣。後來又有幸同在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期間對他的不凡經歷有進一步的了解。   徐國琦教授和我同屬一九六二年生,屬虎,略長我數月。他出生於大饑荒之

後的安徽農村,從小在飢餓中長大,而我出身於台灣的小康之家,正是台灣經濟起飛,走向經濟奇蹟的一代。我和他的更大對照在於我們都成長於美蘇對抗時代的敵對陣營,我從小聽聞「反共抗共」和「三民主義解救大陸同胞」長大,而他從小聽聞「打倒蔣介石政權」和「解放台灣苦難同胞」。他雖經歷十年文革,但並未耽擱考高考的時間,和我一樣都是十八歲(一九八○年)上大學。一九八○年代的台灣正逢解嚴前左右思想激越奔騰,年輕學子求知若渴,且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六○和七○年代人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風潮到我八○年代依舊興盛。我雖讀了台大,因結婚太早,來不及留美放洋,最後在台灣取得博士學位。徐國琦上大學時,英文

考了零分,靠著一本英文字典苦讀文法,再攻讀南開美國史碩士。最後以放棄南開教職,取得獎學金,直上哈佛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我和他不僅同年生,同年上大學,而同樣屬於從事中美關係史的學者,在學術的起跑點上他像一顆飛速的白球,幾年之內完成了這麼多本擲地有聲的書,如同打棒球漂亮出擊,一下子就打了好幾個全壘打,而我或同輩的學者都還在跑壘狀態,真令人汗顏不已!而他的成長過程更是充滿傳奇,從赤貧野地一路奮力往上爬,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學術的尖塔,他的苦難經歷也足堪為下一代年輕人逆境求生的榜樣。(詳見徐國琦中文版自傳《邊緣人偶記》)   《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書不僅拓展了我們對於近代中國的國際視角,將近代中美兩國

交往的關係以流暢且饒富興味的敘事置於一部國際史的圖像中,從文化交流、憲政制度和體育活動等生動具象的案例,穿針引線這些歷史故事在中美兩國交會的歷史脈絡中,展現歷史學者獨具的敏銳歷史意識和現實政治感。本書除緒章和結論之外,分成三部六章,第一部:十九世紀的信使;以蒲安臣使團、清末留美幼童和第一位在哈佛執教的中文教席戈鯤化做為十九世紀的信使。戈鯤化在美不到三年,即因感染肺炎而病故,卻留下重大的資產,除了編撰華文教材,並有一批華文書籍成為哈佛大學及後來的哈佛燕京社奠定漢學研究的基本文獻。第二部分:通過兩位美國知識界菁英古德諾及杜威探討一戰以後中美知識菁英的交流、美國顧問專家的角色以及中國的國際化歷程。袁

世凱的政治顧問、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古德諾,因著有《共和與君主論》一書,長期被視為替洪憲帝制背書,學界迄今對其評價有所不公。作者仔細推敲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古德諾來華擔任顧問之前,美國政府尚未承認民國政府,加以新建的共和政府草擬的憲法頗有以法國共和憲法為藍本的意圖,美國憲法顧問是否合適,曾使古德諾的派任一波三折。徐國琦重新探討何以古德諾認為君主立憲政體適用中國的想法。眼睛明亮的讀者或許也可感受到作者刻意戳刺當前一黨獨大的中國共產黨政權沒有立場批判所謂古德諾的憲政謬論,百年之後的中共更該自我反省當前中國的憲政改革和民主法治。在「杜威:西方孔子和文化使者」一章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更接近「人性」的杜

威,而不是一個被胡適等大學者塑造出來的實驗主義大師的杜威。第三部分:大眾文化和中美關係。通過近百年來中國如何看待體育、對現代體育觀念的認識以及中國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經歷等主題,闡釋近代中國人如何利用體育活動來改變中國人的命運和參與國際化的軌跡。奧運在中國的引介最早是在一八九五年由美國基督教青年會(YMCA)於天津設立分會,開始大力推展籃球、排球等現代體育競技活動為始。從「奧林匹亞」(Olympia)一詞最早被譯成「我能比呀」,我們就能明白中國人如何想擺脫東亞病夫的心結,以及體育活動和國家民族認同的不可分割。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年海峽兩岸「兩國中國問題」浮現在奧運代表權的外交角力,一九七○年代以

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乒乓外交開啟與美國政府的破冰之旅,以及美蘇共三方在國際體育活動中呈現的緊繃外交關係,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體育政治化議題。中國人進一步瘋狂追尋金牌數,欲藉此證明中國不僅已擺脫「東亞病夫」,更是世界體育強國,最高境界莫屬二○○八年北京首次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引起的全民瘋狂逐金運動。這種情況令我們想起去年(二○一七)首次在台灣舉辦的世界大學運動會中高亢的「讓世界看見台灣」、「點亮台灣」的台灣人認同情緒。體育賽事在世界各國舉辦活動中往往充滿了高度的政治意味,在兩岸關係中也是隨處可見。   「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美國學界治美中關係史的學者對當代國際政治的現實關懷特別深刻,此一傳統從美國

哈佛大學費正清學派以來不論研究典範如何改變,治外交史者對當代世界的觀察及未來中國局勢的演變特別敏銳。反觀台灣歷史學界在這方面則相對保守和拘泥,乃至於外交史研究與現實國際政治的接合漸行漸遠,以致外交史學界擁有史學縱深的功夫底蘊,卻逐漸失去對當前國際事務的話語權。筆者認為身為華裔學者的徐國琦,在《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書中的現實關懷呈現中國崛起之後,中美兩國隱然有種相互對抗和競爭的心態,徐國琦希望通過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的個案經歷,建構出中美兩國人民「共有的歷史」的心理認知和共同願望,而非完全依賴國家力量主導一切。   撰寫本書中文版序言之際,正值美中貿易戰開打,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發布「台灣旅行法」、中共十

九大修憲及廢除國家主席任期等等重大政治議題,台海關係時時處在既危險焦慮又充滿期盼的處境中。本書從二百年來中美人民的交往,以及從體育活動考察人民和非政府組織在民間交流和國家關係的角色,更有批判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在憲政、人權和學術上的種種箝制,正給民主台灣在考察當下急迫的台美中關係時有一個歷史的參照點和宏觀的國際視角。在二十一世紀中美兩國,乃至於亞洲國家和全球世界,如何形成一個和諧共享的價值觀和構建互信渠道,求同存異,走出一味競爭的政治誤區,歷史的理解正可提供未來的借鏡。凡是對近代中美交往的這段共有歷史或愛憎情結感到興趣的人應該閱讀這本《中國人與美國人》;希望能從歷史獲得知識力量對目

前台灣命運有理性關懷的讀者更應該閱讀本書。 緒論中美人民出乎意料的共有歷史美國誕生自追求自由的革命,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我們的憲法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續書寫的憲法。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但以一個現代國家而言,中國相當年輕。我們能互相學習。─卡特,一九七九年二○○八年八月八日,北京夏季奧運開幕的這天,美國總統布希出席在北京新落成的美國大使館盛大開幕典禮─「新時代的新大使館」。中美人民滿懷熱情地選擇這個幸運的日子來開啟雙方關係的新時代,而美國國務院也為了紀念這項活動,特別以中美關係的悠長歷史為題,出版了中英版本的《共同的旅程:中美兩百年史》一書。這本書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可惜

內容只是蜻蜓點水。儘管書名暗示有豐富的內容,但短短六十四頁的篇幅大多只描述了典型的雙邊外交歷史,缺少這段真正共有的旅程裡大部分的關鍵點。這樣嚴重的缺失使得歷史學家易社强對此書的評價不高,說它只適合放在茶几隨手翻閱罷了。與其說這是美國國務院的失手,不如說學術研究多年以來也一直困於相同的問題。從傳統角度研究的中美關係,似乎總是受到兩個致命缺點所苦。首先,這類研究通常只專注於美國和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描述,則彷彿他們只是對西方的行動做出反應而已。只有少數研究會同樣關注中國的主動行為,這些行動其實也是塑造中美關係的力量。再者,這些研究通常採取由上往下的方法,過度強調政府、政治人物、經濟狀況,輕忽個人所扮

演的角色。尤其在處理中美人民共同從事、積極參與的活動與經歷時,這種態度又更顯著;「運動」這種流行文化的中美互動就是一個例子。在一般歷史書籍中,讀者不論挑選任何一段的中美關係,都幾乎不可能看到關於本書中任何一個實例的深入探討。傳統的研究觀點無法呈現全貌,未能給予美國人和中國人同等的關注,也沒有展現出雙方其實同樣積極地塑造與實踐彼此心目中的理念:實現更好的互相理解、改善雙邊關係。

補習班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ymca英文課程的問題,作者陳柏羲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的嚴重衝擊,補習班的經營有著莫大的挑戰和危機,而教育體制的變革,也讓補習班的發展愈加困難,再加上補習班四處林立、蓬勃發展,營運的競爭更是相當激烈。因此如何在茫茫學海中求得立基和成長,進而永續經營,這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首先探討PZB模式服務品質的五項構面對顧客滿意度的影響程度,再探究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的影響程度,最後剖析調節變數中不同的班別及年級背景下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間關係的影響程度。 以文獻為基礎發展問卷,修訂引用的衡量題項,其中包括服務品質五項構面、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針對國中小補習班的學生家長為抽樣對象,最終共計回收紙本與電子

有效問卷475份。再透過SmartPLS 3.3.7版統計軟體進行數據處理,採用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及多群組比較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 經由實證結果分析發現,補習班服務品質的有形性、保證性與體貼性會正向影響顧客滿意度,而可靠性與回應性對顧客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多群組比較中,在有形性、保證性及體貼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有就讀較高年級比沒有就讀較高年級者強;但可靠性及回應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有無就讀高年級的干擾效果不顯著。在有形性及體貼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有就讀較低年級比沒有就讀較低年級者強;但可靠性、

回應性及保證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有無就讀低年級的干擾效果不顯著。在就讀科目中,有形性、可靠性、回應性及體貼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就讀英數班比就讀課輔班者強,而僅在保證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就讀課輔班比就讀英數班者強,其餘皆呈現不顯著的結果。關鍵詞:補習班、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