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鄉公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另外網站苗栗縣公館鄉公所, OID 2.16.886.101.90007.90009.20002也說明:苗栗縣公館鄉公所於政府機關唯一識別代碼(OID)資料集。機關名稱:苗栗縣公館鄉公所,OID:2.16.886.101.90007.90009.20002,電話:037-222210,地址:苗栗縣公館鄉玉泉村14 ...

國立聯合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王本壯所指導 蔡依紜的 從文化生活循環探討社區發展之研究-以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為例 (2021),提出公館鄉公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生活循環、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意識、永續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吳學明所指導 班偉的 番割與清代臺灣的邊區社會 (2020),提出因為有 清代臺灣、番割、邊區社會、原住民、山產交易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館鄉公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一屆公館鄉鄉長盃全縣書法比賽- 文學獎 - 獎金獵人則補充:三、主辦單位:公館鄉公所。 四、承辦單位:苗栗縣書法學會。 五、協辦單位:公館鄉鄉民代表會。 六、參加對象:凡設籍或就業、就學於苗栗縣,對書法有興趣者,皆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館鄉公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文化生活循環探討社區發展之研究-以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為例

為了解決公館鄉公所的問題,作者蔡依紜 這樣論述:

在苗栗後龍秀水社區的駐村經驗中,觀察農村聚落透過政府計畫的支援,重新凝聚起社區情感;但隨著計畫的結束,居民的熱情也隨之消散,沒有延續的短暫計畫,反而讓聚落活力漸趨沒落。然而,這樣的情況和台灣許多農漁村聚落一樣,因為產業或資源的引入而崛起,也因為產業與政策的改變而沒落。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雖然也在政策的影響下,產業歷經稻作、陶甕、蠶絲、紅棗、芋頭的快速轉變,隨著發展急遽的轉變下,地方居民的活動仍然維持一定活力與適應力,是什麼元素讓石墻村得以延續活力,保有其文化生活之特質,為本研究主要研究的目標。文化生活循環由行為、空間與時間所組成,經過長年的動態循環,逐步轉變形成現今的文化生活循環模式,一個地方

的文化生活循環的研究與梳理,可以從找到地方文化生活發展成形的關鍵因素開始。因此,透過石墻村的文化生活循環的研究,運用文獻,分析居民的文化生活發展軌跡、調查在地居民現今文化生活樣態的組成、深度訪談了解近三十年來,由於產業政策改變下,裝飾陶瓷產業到紅棗經濟產業轉型過程中,居民文化生活模式的轉變。石墻村的文化生活循環從自然類轉型為產業類,產業類文化生活循環重心從農業轉型為陶瓷工業,又轉型回農業,產業環境的變動,自然環境與產業、生活的逐步重疊,隨著產業的沒落,讓整個文化生活循環的重心轉移為以生活類的文化生活循環為主軸,然而存續至今的是共同生活的目標,透過信仰凝聚起防禦、水源分配、產業互助等共識。隨著地

方創生與永續發展指標SDGs的理念的出現,石墻社區文化生活循環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共同生活目標共識的凝聚與文化生活模式的延續,需要經過轉化與轉譯,持續凝聚居民的生活共識,讓過去的維繫居民精神的文化生活被傳承下來。

番割與清代臺灣的邊區社會

為了解決公館鄉公所的問題,作者班偉 這樣論述:

  清治臺灣初期,劃界封禁、族群分類是官方治理臺灣的大方向,「分」字為其主軸,落實以「分界」、「分類」、「分治」等施政措施,因此形成人文、地理、經濟上的阻隔。番割因商業利益越過人文、地理屏障,衝撞挑戰官方「分」的意志。公領域上,原為違禁越界的番割,卻受官方之託,或為堵禦邊區,又或為協帶「生番」為官方出力、更有邊陲地區地方治安的危機,借助番割在地方的力量。黃祈英、張丙事件後,官方開始關注「同番化」較深的番割,影響其統治。光緒年間清政府積極治臺,此時將番割納入官方的撫墾體系中。顯然官方對番割的態度隨邊界政策、社會概況、治安事件而調整。在私領域中,不論土地開發、水利建設及隘墾組織的邊區經營,都能見

到番割所發揮降低衝突的重要功能。漢人在開墾受阻礙、生存受威脅、族群遇危機,番割受託協調、講和甚至以私人武力相助。  清代臺灣的邊區,是國家統治力量的最邊緣,走私交易、獵首出草、設隘防番、協議和番,都在這個場域上演,不但是族群間互動接觸前緣,也是各方勢力的競技場。番割所建立的人文、地理網絡,在狩獵與農耕文明的相遇競逐中,除了武力對抗之外,增添了其他的可能選項,建構出邊區社會多元的樣貌。綜觀歷史軌跡,清政府逐步走向「分界」、「分類」、「分治」的施政舉措並未阻止雙邊往來,原漢關係反愈朝向更深化多元的互動交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