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西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台南西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奇峰寫的 圖解台灣行業神明圖鑑:台南體傳統工藝 和丁仁傑的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南市西港區相關報導- Yahoo奇摩新聞也說明:最新最豐富的台南市西港區相關新聞就在Yahoo奇摩新聞,讓你快速掌握世界大事、財經動態、體育賽事結果、影劇圈內幕、社會萬象、台灣在地訊息。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研究所 張家銘所指導 劉子維的 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對觀光客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以宗教信仰程度為調節變項 (2021),提出台南西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廟宇觀光、環境氣氛、幸福感、宗教信仰、控制變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 李玉春所指導 徐芷翎的 就業促進政策對台灣中、高齡者就業狀態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中老年人、就業、再就業、就業促進政策、就業意願、計畫行為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西港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美食》[西港]穀倉餐廳品嘗令人驚豔的乾湯兩吃火鍋則補充:位於台南西港區的《穀倉餐廳》活化利用原本閒置的農會穀倉,紅色的磚牆 ... 餐點主打「個人小火鍋」,尤其以【西港麻油雞鍋】與【剝皮辣椒雞鍋】乾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西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台灣行業神明圖鑑:台南體傳統工藝

為了解決台南西港的問題,作者謝奇峰 這樣論述:

  從無形到有形,從塑像到粧佛,傳統工藝完整體現——百工司阜心目中最崇敬的那一尊神明。     台灣的行業神明祭祀源遠流長,行業神即百工百業的守護神,也是行業中俗稱的「祖師爺」。在趨吉避凶的心理因素影響下,祭祀者透過祖師爺神靈的庇佑,不僅可在工作上求得順遂心安,並能祈求增進所屬行業的繁榮與發展。本書即蒐羅各行業神明,從行業神明的緣起、沿革,到本身的工藝造像欣賞,帶給讀者迅速了解,百工百業為何而祭祀,尤其是以台南本土閣派工藝美學為重點,從中認識神明造像技藝展現的工藝造詣,以及如何鑑賞神明像造型美學。     「台南體」粧佛工藝的形成,是府城眾多粧佛匠師共同努力積累的成果,從代表人物泉州派西佛

國蔡心、福州派人樂軒林亨琛,至融合泉、福州二派優點的本土閣派陳金泳(派下弟子杜牧河、黃德勝、曾應飛、鄭賢仁、陳世偉等),還有外地來台南落地生根的林秋銘師傅,都在府城粧佛界占有一席之地。尤以台南閣派的工藝美學在消費市場獲得大家的青睞,粧佛師對於神像皮面彩繪細節的要求,以及工藝美術的追求完美與提昇從不間斷。     一尊神像不僅比例要好,氣勢要夠,神韻要佳,神像金身色彩也逐漸繽紛鮮活起來,因此帶動了注重神像彩繪的風潮。另方面,由於網路發達,加上信仰年輕化,新世代的年輕人已是消費市場的主力,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喜歡與眾不同,喜歡分享美學,而閣派追求裡外皆美的神像工藝,很自然吸引了年輕族群的目光,獲得年

輕人的喜愛,即使訂製交期漫長,也寧願等待,台南體細緻的神像工藝,甚至影響到各地粧佛業者,包含中國大陸地區的業者,紛紛模仿,至今成為全台神像指標性工藝。   本書特色     1.行業神即百工百業的守護神,也是行業中俗稱的「祖師爺」。以往在天人合一的古代,以及趨吉避凶的心理因素影響下,透過祖師爺神靈的庇佑,不僅在工作上求得順遂心安,並能增進所屬行業的繁榮與發展。本書即蒐羅各重點行業神明,從行業神明的緣起、沿革,到本身的工藝造像欣賞,帶給讀者迅速了解,百工百業為何而祭祀,以及如何透過各地經典神明造像的技藝,展現神明像的工藝追求。     2.台灣的行業神明祭祀源遠流長,過去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

狀元。」是基於只要努力就能出頭天的意思,但人的旦夕禍福有時候無法預測,對於未知的事情,「有燒香,有保庇」是普遍的心理需求,放到各行各業之中,也成為求得工作順利發展的期望,行業神明的重要性就不喻而明。本書繼《圖解台灣神明圖鑑》之後,針對貼近民生且耳熟能詳的行業守護神,介紹其特殊性與重要性,近距離鑑賞神明像工藝生成的過程與細節,除了讓讀者從歷史面認識神明來歷之外,並對神明造像工藝各面向能有深入淺出的了解。   民俗藝術專家學者 深摯推薦!     百工百業撐起一個繁榮興盛的社會,各行各業守護神庇蔭著子弟生活無虞。本書從台南出發,圖解行業信仰的古往今來。----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所長)     

謝奇峰長期耕耘府城的信仰習俗,經驗豐富而著作迭出。此次的行業神撰述,以實地的訪察紀錄,深具本土性,切合當代台灣的真實面貌。斯土斯神,本書值得推薦大家共賞。----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由等級社會到現代社會,行業識別無所不在。本書一目瞭然,帶你進入社會分工背後神聖與世俗緊扣的祕境。----丁仁傑(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硏究員)     謝奇峰的《圖解台灣行業神明圖鑑:台南體傳統工藝》一書,可說是在神像研究三部曲著作後,另一本再次開拓神像研究新視界的好書。本書結合大量的文物與圖解,深入淺出地勾勒出神像背後所信奉的各行業的獨特性。----李建緯(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兼主

任、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中心主任)     不只是工藝!不只是台南體!除了精讀府城,更遍覽台灣多種文化資產。言溢於題,物超所值!----邱彥貴(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助理教授)     深耕土地綻放繽紛花朵,長期踏查累積豐碩果實,透過本書多元視角系統性認識台灣行業神文化。----洪瑩發(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臺灣宗教與民俗文化平臺執行長)

台南西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媽有天中午突然說
她要回去她小時候的老家去看看親戚
於是在她帶路之下,我回到了好久沒回去的『溪埔』
小時候就覺得『溪埔』這個名稱就等於是鄉下
直到上了國中,我才知道,原來『溪埔』是個當地人自稱的地名
在地圖上『溪埔』是在現在的台南西港區
更在追朔到更之前,是從山西汾陽遷移到台灣的

不過當天我才知道,原來我有汾陽的血統耶
但是我又很好奇的想知道
因為台灣大移民潮是在鄭成功那個年代
山西離台灣真的是超越遠的,怎會那時候的人跑來這邊
問了半天,都沒有答案,因為長輩都習慣會說
他們小時候就都是這樣子了
於是我自己猜測以下答案
1.真的是從山西汾陽一路遷移到現在的台南市安南區十二佃
2.因為當年識字者不多,所以寫的人就亂寫,或是拿了一個就亂貼上去
3.這房子的主人叫汾陽,和山西一點關係都沒有
4.當年為了躲228,所以在自家貼上汾陽,可以自保.
以上都是我自己猜測的

但是我的阿姨們和舅舅身高都比旁邊的村民高很多
所以自然而然的
他們自己就會說因為他們來自山西,所以個頭比較高
加上果凍自己說過是山西人
剛好我媽那邊又姓郭~~~ 所以~~你懂的!

再這樣追下去
會不會我其實要叫果凍一聲什麼的也說不一定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DayFox - Welcome To Bali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Video Link: https://youtu.be/wZPRpOCje-c

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對觀光客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以宗教信仰程度為調節變項

為了解決台南西港的問題,作者劉子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觀光客背景變項在廟宇環境氣氛與心靈體驗之差異,並驗證控制變項、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改變、宗教信仰程度及主觀幸福感之間影響關係。研究對象以南投縣四個公廟的觀光客為對象,發放問卷8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為619份,有效回收率為77.4%。資料經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一、廟宇觀光客背景變項在廟宇環境氣氛之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居住地區等變項在廟宇環境氣氛上皆未達顯著性差異,僅在性別變項達顯著性差異。二、背景變項在心靈體驗之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等變項在心靈體驗上皆未達顯著性差異,性別與居住地區變項達顯著性差異。三、本研究模式中控制變項分析結

果顯示,年齡未達顯著影響,性別為女生觀光客的主觀幸福感高於男生觀光客,婚姻狀況為已婚觀光客的主觀幸福感高於未婚觀光客,教育程度為教育程度越低的觀光客其主觀幸福感越高。研究假設分析結果為廟宇觀光客的環境氣氛會正向影響心靈體驗,廟宇觀光客的環境氣氛會正向影響主觀幸福感,廟宇觀光客的心靈體驗會正向影響其主觀幸福感,宗教信仰程度具有調節效果,宗教信仰程度越高時,可以強化廟宇環境氣氛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以及心靈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本模式中的控制變項、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變、宗教信仰程度等變項能解釋主觀幸福感變項的42%解釋變異量。以上結果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

為了解決台南西港的問題,作者丁仁傑 這樣論述:

頭人與上師,是父權社會中的兩種權威型態。 父權社會創造出權威集中的地方頭人與家族領導者, 卻也產生排擠效應,萌生大眾巨大的心靈失落感。 靈性導師的出現,成功化解父權社會的內在緊張性。 神奇效果繼續擴大,終至開花結果, 創造出東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另類權威與另類經濟奇蹟……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與超自然象徵系統間有著動態性的調控關係,宗教活動創造

出了具有正當化父權身分意義的象徵資源,和產生出能安定化父權體系的靈性資源。進入當代社會,兩種宗教資源成為具有累積性和可交換性的資本。象徵資本的累積,仍以地方社區為累積和擴散中心,但有了新的文化資產的形式,行動者也有了更大的主動性來動員資本。而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不帶宗教色彩之後,宏觀層次出現了「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宗教層面相應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和與世俗層面相容的特徵。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傳統的靈性資源,鑲嵌到這個宏觀結構中,頻繁靈性資本的累積與交換已是其新的樣貌。《民眾宗

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正是以理論討論與個案研究,描繪出以上的歷史變遷與時代圖像。   作者簡介 丁仁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興宗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本土慈善行為、地方社會組織等。出版專書有︰《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1999)、《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2004)、《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2009)、《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2013)等。並譯有焦大衛(David Jordan)的《神.鬼

.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和島薗進(Shimazono Susumu)《由救贖到靈性》(與姚玉霜、陳淑娟合譯,預計12月出版)等多本學術經典。   自序 導論 一、本書書名的說明 二、民間權威的社會學分析 三、父系社會中的救贖模式:象徵權威與靈性權威間的分野與發韌 四、象徵資本 五、靈性的浮現與當代社會中的靈性資本 六、「宗教─巫術─世俗─靈性」的「結構體鍊」︰分析上的連動性 七、本書各章的主要內容 Part I  漢人民眾宗教型構與權威型態:理論重訪與

典範移轉 第一章  中國宗教研究典範的繼承、轉移與競爭:實踐理論的展開 一、楊慶堃與中國宗教研究的轉向 二、楊慶堃的創意與誤置 三、功能論影響下的社會整體觀 四、基本章化範疇的討論與結構主義觀點的出現 五、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爭論 六、「民眾宗教」概念的銜接與轉折︰由結構功能到文化系統中的能動者 七、實踐理論的展開 八、本章結語 第二章  由象徵功能到象徵資本動員︰台南保安村的宗教場域變遷 一、前言 二、《神.鬼.祖先》一書背後的理論觀點︰象徵功能論 三、保安村中的行動者︰1960年代 四、當代保安村中的行動者 五、定義象徵資本 六、由象徵功能論到象徵資本動員論 七、結語 第三章  村際脈絡

中的權力場域與象徵資本︰台南西港保安村的頭人領導型態變遷 一、前言 二、象徵資本概念的應用 三、保安村農村菁英領導型態的變遷 四、分析與討論 五、結語 第四章  父系社會中的靈性權威的發韌︰系統內的救贖與超系統的救贖 一、前言 二、歷史演變中的神話敘事︰父子與父女 三、歷史演變中的神話敘事︰母子與母女 四、父系權威與父系繼嗣群的性質 五、系統再生產、主體性與神話敘事 六、結語 Part II  民眾宗教意識中靈性權威的當代擴張 第五章  台灣新興宗教中所反映的民眾宗教意識及其靈性觀 一、前言 二、「宗教性」(religiosity)的變遷 三、宗教與社會的關係︰觀察新興宗教發展的重要角度

四、新興宗教研究背後的主要理論關懷 五、台灣新興宗教發展的時空背景 六、當代台灣新興宗教場域 七、幾個台灣新興教團的舉例說明 八、結語 第六章  成為高付出需求機構︰日月明功中的成長追尋與情感依附 一、前言 二、高付出需求機構 三、日月明功概況 四、日月明功的發展階段 五、日月明功學員背後的社會心理基礎 六、討論與結論 第七章  鑲嵌在既有宗教傳統裡的靈性追尋︰新興宗教團體中的「老修行」與「新原理探索者」 一、前言 二、資料 三、信徒為什麼參加新興宗教 四、應用「主導性框架」的概念於新興宗教團體的動員歷程中 五、華人宗教「主導性框架」中的一個例子︰千禧年主義 六、參與清海的兩群人 七、清

海教團信徒中兩群人不同的宗教生涯發展路徑 八、兩群人在末世論認知模式上的差異︰量化的與質化的檢查 九、兩群人不同的「框架實踐」路徑 十、摘要與結論 結論 一、本書主旨與摘要 二、場域變遷與資本生產︰民間信仰與象徵資本 三、場域變遷與資本生產︰由靈性資源到靈性資本 四、靈性資本的創造、累積與兌換 五、場域變遷與靈性資本 六、建構歷程中的「入世救贖靈性體系」 七、本書限制以及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自序   個人博士班階段的訓練,偏向於社會心理學,但是因為想要對動員力強大的慈善組織進行研究,視野逐漸擴充到社會運動和宗教社會學的文獻。後來,意外的也是很幸運的,

進入了以人類學家為主的研究機構,於是,地方宗教活動中充滿了象徵性意涵的儀式歷程,和複雜的地方認同構成,也成為了我關注的焦點。   慈善組織裡的宗教實踐,和末世論視野下的教團凝聚,以及地方象徵權力建構下的民間信仰之間,看起來是那麼不同,但是他們對超自然力量的追求,以及對現實秩序的渴望等等面向上,又是那麼樣相似。   我在2009年出版的《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裡,就嘗試跨越制度性宗教與地方信仰之間,和不同教派宗教之間的界線,來刻畫基層民眾的宗教實踐與救贖取向。當時,主要在關注傳統權力形式運作和當代權力運作形式間操作上的連續性與分歧性,我還並沒有嘗試用貫穿性的概念來整合不同的宗教場域。   

在那之後,我花了更多時間在地方聚落裡,以重訪作為方法論上的基礎,我對地方信仰中權力象徵資本累積上的作用與形式,有了更為具體的認識。   宗教是一種權威的來源,權威包含了權力和威望,產生了支配與被支配。在文化與社會關係的包裝下,民眾生活裡的權力的施為,必然有宗教性的元素,這些元素的核心構成,或是說基本形式,其實是跨越儒釋道這些單一範疇的。而且,當某些基本形式歷經歷史沉澱,它們也早已是漢人日常慣習記憶與身體實踐裡的一部分。   由地方民間信仰的角度來看,象徵資本的累積,是地方菁英與社區主體主要的訴求;但漢人宗教活動絕不僅於此,父權社會的縫隙極大,慾望的缺憾,或是說「系統內救贖」的漏洞,醞釀了靈

性資源存在的空間,與超越系統的超能力方面的個人性與集體性的需求。   結果是,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都可以是地方民眾眼中的權威構成的來源,甚至於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本書的各章文字,也就是嘗試去刻畫這個民眾宗教權威的基本形式和內容。這個形式一開始就存在著張力性的分歧,這個分歧到了當代社會還愈益明顯。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之間,不會相互完成,但會相互滲透與相互轉換,有時也會增添彼此的正當性,但它畢竟是一種根本性的分歧。   進入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宗教也更具有了資本積累的形式,象徵資本累積的過程更活絡;而靈性資本對於慾望缺憾彌補上的針對性,不但絲毫未減,反而更在內容上有所轉變,並具有極大的動能來遮蓋

住資本主義的異化本質。在這個脈絡下,靈性,以社會學的意義來觀照,是指與社會活動間,刻意或非刻意性的保持著某種心理上的距離,而所創造出來的具有身心自主性和整合性的實踐活動。   以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的雙重角度去理解民間權力形式上的基礎,可以說是我研究漢人民眾宗教內在構成的一個新起點。換言之,這不是由教義構成的角度,而是由追求資本累積的角度去看待民眾宗教。教義的討論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它如何作為一種手段,產生了實踐上的動力與救贖上的允諾,並蘊釀出了民間具有文化意義下的「克里斯瑪」。   本書各章,有些是新作、有些是舊作,但整本書的連結與貫穿則是全新的。各章多在研討會上發表過,感謝經常很不幸的要

擔任我評論人的林本炫教授,對本書多篇文字初發表時,所給予的細心批評與指正,我深知其辛苦,對他實在是感到抱歉與感恩。而各篇文章後來正式發表的出處,我已將之列於導論中。要感謝每一篇文章在投稿時,各個學刊匿名審查人的意見與評論,使我得以大大改善各篇研究的質量。   我要感謝瞿海源老師對我從事台灣宗教研究上的長期鼓勵與啟發。中研院民族所的研究資源使我可以長期從事基礎性的研究,我要感謝所長張珣教授,前任所長胡台麗教授與黃樹民教授、之前和現在的研究群同仁林美容、葉春榮、高晨揚、黃淑莉、王舒俐、黃約伯教授和所內黃宣衞教授、陳文德教授及其他所有同仁們的協助。當然,更要感謝本書兩位匿名審查人的細心指正及提供寶

貴修改意見,使得本書的結構與可讀性都增進不少。我在保安村最珍貴的好朋友郭銘宗,他是草地博士與鄉野大文豪,一直是我最佳的民間知識的來源。在本書資料蒐集與概念澄清的過程裡,有不少前輩與朋友曾提供協助,他們是陳緯華、陳淑娟、林本炫、齊偉先、邱彥貴、梅慧玉、鍾雲鶯、陳杏枝、洪瑩發、王俊凱等諸位女士先生。此外,本書每一章在寫作中都曾得到許多人的幫忙,也有不少友人曾在個別的問題上給我提供寶貴的資料和意見,我在這裡無法一一列出他們的大名,不過我要在內心向他們致上深深的謝意。   本書相關研究執行期間,曾獲科技部研究計畫經費補助,計畫編號分別為:NSC 102-2410-H-001-054,104-2410

-H-001-090,105-2410-H-001-038-MY2。另外,本書在最後書寫階段,曾獲得國科會專書寫作計畫之補助,補助編號為107-2410-H-001-046。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再一次的,我要感謝聯經出版公司執事們的辛勞,想到聯經幫我出了好幾本書,真是我的貴人,我內心由衷感謝。   我的助理黃詩涵、洪譽文、楊維騰、邱致嘉、楊筆文、梁韶珊、鄭仲皓、劉韋廷、吳瑞明、張瑋芩等人,在我研究過程中給予各種協助,並幫忙本書圖表製作與編輯,對助理們的感謝,實超出我筆墨所能形容。   這幾年,個人的生活起了些變化,家中多了兩個成員來報到。感謝內人辛勤持家,勞心勞力。感謝兩位小朋友給我帶來了各

種大大小小的歡樂與苦惱。在兵荒馬亂之中,很高興這本書終於得以完成。筆者才疏學淺,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及不妥之處一定不少,尚祈方家及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導論(節錄)   一、本書書名的說明   本書是以社會變遷的角度,並以抽象性的分析概念,來分析漢人基層民眾社會中地方性領導權威形式的變化及其中的宗教意涵。   本書書名「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本書主題在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並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的

背後,超自然象徵系統一直與其維持著動態性的調控與互相滲透性的關係。就宗教權威的形式來說,傳統社會裡的主要形式是︰象徵系統調控下的象徵資源的累積所創造出來的權威;但也還存在有所謂的靈性資源。這二者有一部分重疊,但後者僅以一種補充性的角色存在於社會,某個程度上,在正常社會系統運作所產生的象徵權威之外,它是另外的補充性與替代性的權威形式,也讓那些原已被主流社會所排除者,有得以建構其主體性與身分認同的著力點。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象徵資源具有更鮮明的資本的形式(可產生累積性和創造出交換價值),社區宗教活動能夠創造出永續性的象徵資本,佛教教派與民間教派(如一貫道)的社會位置更趨近於社會主流,都是能創

造象徵資本的重要資源。個人也有更大的能動性去由這些場域中累積出個人的象徵資本。   但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完全不帶宗教色彩之後,開始出現了新的「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它的特徵是︰世俗政治經濟體中不帶有宗教性的意識形態;但同時,宗教體雖變成剩餘範疇,但卻也是與現實政經相輔相成的新的生活實踐體系,它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宗教與社區性相脫鉤,而更廣泛地與個人救贖的指向性相聯結),也重視宗教與世俗層面相容性的特徵(也就是充滿著入世的精神,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宗教更需具有入世積極性)。甚至於,這已非傳統意義下的制度性或組織性的宗教,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

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靈性」是其新的稱謂。   在過去漢人世界的民眾生活裡,特殊的修行方法與集體性的修行經驗,以一種模糊的靈性資源的想像,被涵蓋在宗教神通或靈驗,以及具有公眾服務情操等的屬性裡而被社會大眾所理解,但主要並不是以靈性本身而被認可或承認。   進入當代,靈性資源,那種通常是經由地方社會網絡、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所界定出來的超越性,慢慢地出現了超出各方來源的超越性的基礎,並融合科學性的語言,成為大眾社會中可被辨認的靈性資本的形式,並常以靈性為名,充斥在各種不同的宗教傳統之中。甚至於,靈性本身作為主題,它已經成為了一種跨宗教界限的

超越性的存在。   在主體的感受上,傳統社會裡的靈性資源的獲得,導向於對自己在彼世得到救贖的肯定;現代社會的靈性資本的累積,則導向於對異於資本主義和世俗世界的所謂「真實自我」的覺知的提升,或者說是導向於那種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保持真實自我的能力。總之,在傳統社會或是現代社會裡,靈性修練本身,在不同時代裡,有相當程度指向性上的差異。   正是在這樣的場域變遷裡,為符應於大眾需求,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都正摸索著現代人「宗教性」的新內涵。這個新內涵,它是一種重視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調適能力,卻又能與現實經濟活動維持某種距離的超越性的範疇。對應於這個範疇的宗教實踐,以靈性資本的形式,正展演出新的

資本累積與交換的邏輯。以上,正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主題。   筆者(2009a)曾出版專著《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一書,將宗教實踐視為一種權力的形式(政治、經濟與宗教權力三種權力形式中之一種),並探討它如何在不同時空裡,以不同方式參與了社會生活與個人主體性的建構。其中,認同建構方式、論述模式與社會權力再生產等諸層面,在社會變遷中的型態上的變化,是該書主要的檢視焦點。   而在該書結尾,我們也提到了新興宗教的議題。我們指出,新興宗教的性質,只能局部被放在父權社會權力再生產的面向裡來被看待。因為,相對於此,新興宗教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行動範疇,並具有一些比傳統宗教團體更為激進的訴求或想像。筆者(20

09a︰402)指出︰   新興宗教,確實是明顯有異於本書所討論的三個次場域〔民間信仰、佛教、民間教派〕以外的新興場域,它奠基在民間教派已經產生的社會和宗教基礎上,隨著新時代的情境,而後又更激進的往一個新的社會行動範疇發展。在這個新的行動範疇裡,開始鮮明的出現了傳統宗教裡比較沒有的特質。這一個新的行動範疇,不完全同於傳統宗教次場域的變遷與適應,而是平行於傳統宗教次場域的當代變遷以外,而獨立出現的新場域。新興宗教團體之作為一個全新的行動場域,是以更適應於信徒的時代需要為訴求。而在傳統宗教以外,新興宗教團體到底還能夠在多大的幅度上,將新出現的這個宗教次場域的範圍有所擴張呢?這將會是一個亟待學者去

予以調查與分析的新課題。   但是,該書並未對此新範疇的內容有太多實質性的論述。事實上,筆者個人的研究不斷跨越在民間信仰、組織性宗教團體和各類新興宗教之間,一方面感覺到這三個領域間有明顯差異;一方面又感覺到它們彼此互補,且都是同樣歷史文化情境裡的產物。   有沒有可以貫穿在這不同領域之間,且一方面可以表達出其間差異性,而又能說明其互補性或內在動態性概念的工具呢?後來,筆者在研究材料的累積中逐漸發現,即使各領域間差異很大,但在民眾宗教(非菁英形式的宗教實踐)的範圍內,它們都涉及了場域變遷、價值的累積和交換,以及行動者的主動性和選擇性等問題。只不過,價值的累積和交換,確實有著各種形式上的差異和

變化,甚至於是相互競爭的狀態。   本書是嘗試以一些貫穿性的概念,來整合漢人宗教民眾實踐各個層面的作品。本書除各章有其具體的研究對象以外,全書首尾,則是引進了場域和資本的概念,以便具體說明宗教權力在不同時空社會領域裡的位置和作用。至於資本形式的考察裡,本書中則主要包含了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這兩個既有著極大差異,又有著某種互補性的概念範疇。而且,當我們主要使用靈性資本來理解當代台灣新興宗教,這也給我們一個較好的理論性位置來評估它的當代指向性。   象徵資本,表示宗教實踐具有創造正當性和公眾認可的作用;靈性資本則表示宗教實踐有著能超脫於現實社會困境,而創造出自我滿足的作用。前者的累積,在不同時

空中,經常是出於宗教達成了主要社會功能後,在個人與集體上所產生的連帶性的結果,通常也就是提高了個人身分與集體本身的社會正當性。至於有關靈性資本,在傳統社會它還僅是以一種靈性資源而存在,直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才逐漸浮現出相關場域結構,和產生出這種新的資本形式,它通常和新興宗教的發生特別有關,但事實上傳統宗教裡的「宗教性」(religiosity)(宗教信仰的某種心智或情感結構)的變遷裡,也開始出現了具有這種資本形式的宗教實踐。   更具體來說,本書書名「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這裡需要先簡單範定一下書名中各名詞的意涵。   首先,民眾宗教(popular r

eligion),是指有異於菁英階層以外的大眾性的宗教生活與實踐。過去學界為了要突破「大傳統/小傳統」或「文本╱口傳」這樣的二分性視野,以及超越地方社會裡儒釋道這類宗教分野的無效性,因此引進「民眾宗教」一詞,希望能更有助於觀察日常生活裡宗教實踐的動態性。其基本意涵是指︰「不同於菁英的或是官方的那種被認為是比較精緻、有著倫理性關懷和所謂『理性』內涵的宗教,而另外在民間廣為存在著的各種比較通俗性的宗教活動」,本書繼續沿用了這樣的名詞。   第一章、中國宗教研究典範的繼承、轉移與競爭:實踐理論的展開在實質性進入經驗材料之前,本章想要先對漢人宗教研究的發展典範,進行背景性的鋪陳。由這個背景裡,我們

看到漢人宗教研究由結構功能論至實踐理論的研究視野的變化。這中間也歷經各類議題的爭議與調合,並有各種新的解釋框架的出現。最後,我們較集中地討論了實踐理論的新視野,在這個架構下,經由場域與資本的概念出發,有可能讓我們對於行動者的文化邏輯的觀察,一方面更具有主體性的視野,一方面也能照顧到集體性行為的制度性情境。這樣一個學術史背景的鋪陳,有助於開展本書後續幾章的討論。而為了文獻回顧上的便利與討論上的聚焦,我們刻意選擇了楊慶堃的中國宗教研究為主軸,他代表了社會學取向的結構功能論在中國宗教研究上的奠基。功能論的角度,確實有其分析上的優點,因為由社會功能出發,更能觀照到多神論漢人宗教傳統中的型態上極為龐雜,

功能卻相當具體的,各式各樣的漢人宗教實踐與聚合。而聚焦於楊慶堃的主要概念,也能讓整個學術史與概念史的討論更有立體感。以下,開始進行本章的討論。一、楊慶堃與中國宗教研究的轉向在現代性的衝擊中,基督宗教的宗教型態(有教義、組織、聖經和清楚具體的救贖論),早已成為一種強勢而被聲稱具有社會普遍性的理想型態(Asad, 1993: 1-27)。在這種文化或學術背景下,該如何對應性看待中國世界裡的宗教活動?又該如何以適當的學術語言或概念框架來理解漢人的宗教生活?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文化轉譯的問題。一個有趣的案例,專研中國唐宋時期神明信仰變遷的歷史學家Valerie Hansen (1990〔包偉民譯,199

9:11-12〕),回憶起她在台灣做研究的「初體驗」時這樣說:我以前一直以為中國人像我們一樣,是將宗教信仰分門別類的。因為我們西方人總將自己分成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或新教徒等,因此我想中國人也會是分別信仰佛教、道教或儒教的……出乎意料的是,我所碰到的所有中國人都並不是這樣將自己歸屬於某一宗教。而且,就我所知,他們既拜佛寺、道觀、又拜民間的祠廟。……〔他們〕只不過是在求一個「靈」的神而已。

就業促進政策對台灣中、高齡者就業狀態之影響

為了解決台南西港的問題,作者徐芷翎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全球人口都在快速老化,各國都要面臨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影響。勞動力減少將會降低經濟發展速度並增加健康照護成本。台灣2019年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僅有8.3%,顯示勞動市場將會面臨勞動力老化與人力短缺的問題。近年來,我國也越來越重視高齡者勞動參與的議題並且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中高齡者再就業,以增加高齡勞工的勞動力需求。本研究以長期追蹤資料探討我國就業促進政策(就業促進津貼、強制退休年齡延長至65歲)對就業狀態(含就業、再就業、退休、持續就業、未就業)之影響,期可補足文獻缺口。研究目的探討就業促進政策(就業促進津貼、強制退休年齡延長至65歲)介入與就業狀態改變之關係,並分析未來就業意願是否為不

同就業狀態的中介變項,以提供中央或地方主管機關推動或精進就業政策之參考。研究設計與方法本研究為縱貫性世代追蹤研究設計,使用國民健康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1999至2015年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50-64歲中老年人,以計畫行為理論作為研究架構之基礎。最終以廣義估計方程式評估政策效果的影響和中介效果之分析,控制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居住地、自評健康狀況、子女數、經濟狀況滿意度、社會支持和生活滿意度,分析就業促進政策介入對就業狀態之影響。研究結果就業促進津貼政策介入對就業狀態並無顯著影響,但就業促進津貼政策會增加中老年人的未來就業意願,延長強制退休年齡

政策沒有增加中高齡者持續就業和再就業,而因資料限制,無法評估2020年實施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發現就業促進津貼政策和延長強制退休年齡政策對提升中老年人就業無明顯效果。建議政府單位修正或精進中高齡就業促進政策之規劃,並研擬或精進配套措施,以鼓勵企業聘僱中高齡者,進而促使中高齡者再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