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賴俊良寫的 肺癌臨床診療關鍵筆記:胸腔內科專家賴俊良醫師精準剖析與治療 和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癌症對策資訊中心的 如果癌症復發怎麼辦?:病患本人與家屬應該知道的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出席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副總統分享台灣癌症控制成就與挑戰也說明:在演講的最後,副總統也分析未來台灣在癌症控制上可能面臨的挑戰並提出建議。 「第24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由台灣放射腫瘤學會、台灣婦癌醫學會、台灣基因體暨遺傳學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水 和原水所出版 。

長榮大學 醫務管理學系碩士班 陳美美所指導 郭昀虹的 癌症病患對腫瘤個案管理師服務的需求 (2017),提出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腫瘤個管師、乳癌、大腸直腸癌、病患需求。

而第二篇論文中山醫學大學 生物醫學科學學系碩士班 陳健懿所指導 廖鴻霖的 評估以TomoEDGE進行鼻咽癌治療計劃之劑量分佈 (2016),提出因為有 鼻咽癌:斷層治療機、侖道假體、熱發光劑量計、動態準直儀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趙毅 -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則補充:胃癌,肝癌,胰臟癌,消化系腫瘤,大腸癌,食道癌. 證照. 中華民國醫師執照、內科專科醫師、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臨床專科醫師、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肺癌臨床診療關鍵筆記:胸腔內科專家賴俊良醫師精準剖析與治療

為了解決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的問題,作者賴俊良 這樣論述:

深入瞭解肺癌治療,最實用的陪病書! 三十篇真實故事與臨床圖解, 帶您詳細!瞭解肺癌的篩檢、診斷、轉移與精準治療, 解鎖致癌基因,理解各類臨床表現可能面臨的狀況與最新療法。     近十年來,肺炎、肺癌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關鍵因素。根據衛福部2021年的調查報告,肺癌已連續三年蟬聯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肺癌是所有癌症中「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三冠王,許多病人一經確診,就已經是第四期了。     長年診治、盡力尋求肺癌最新療法的賴俊良副院長,總是苦口婆心告訴病人:「第四期並不代表就是末期, 還是能治療的!」面對病人絕望的眼神,他從不放棄,以先進的肺癌療法,陪伴病人積極抗

癌。許多肺癌病人在他開導與治療下逐漸好轉並學會如何正向迎戰肺癌,突破五年存活率的數字關卡,成為抗癌超過十多年的老病友。     本書以淺顯動人的診間故事講述肺癌的篩檢、診斷、轉移與治療過程,不僅導入最新穎的肺癌療法,更深度剖析一位醫者如何以真誠的醫術與豐富的治癌經驗,鼓勵病人提起勇氣面對挑戰,賴俊良醫師經常靈活運用精準醫療來打擊癌細胞,讓處於劣勢的患者再佔上風,也讓癌友重建信心,進一步提昇生活品質,迎向陽光。     ✒️【醫界權威專業推薦】   賴醫師總是鼓勵病人:「第四期並不代表是末期,還是能治療的。」他從不放棄希望,總是想方設法來救治。他認真、嚴謹、不斷研究的精進態度及長年臨床經驗,輔

以基因檢測,以精準治療有效延長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的存活率。 ——林俊龍執行長(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以肺癌診治為志業,一步一步紮實走過這三十多年醫療進步的醫師卻不多見,賴俊良醫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們從中不僅學習到肺癌的相關知識,也瞭解到一個醫者如何靈活的善用當代各種有效的醫療來延續病友的生命。 ——蔡俊明教授(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國泰醫學中心、好心肝門診中心)   賴副院長把肺癌病人從罹病到癌末可能發生的問題都融入在故事之中,串連了疾病進展中不同時期可能發生的狀況,病人或家屬總能在書中某一個段落,找到符合自己面臨的擔心或苦痛並得到答案。相信它是陪伴肺癌病人及家屬最有益,也是最溫暖

的床邊書。 ——李毓芹顧問(西園醫院總顧問、前臺北榮總胸腔部主任、汐止國泰醫院院長)   本書主要是以他的肺癌病人的故事,描述寫出有關肺癌照護書。全書內容涵蓋了肺癌發生、篩檢診斷、治療,以及每種治療的效果及副作用處置,最後又談到安寧緩和醫療。給予肺癌病患能夠更提起勇氣面對癌症並接受治療,甚至可以視癌症如慢性病一樣,與肺癌和平共處。 ——黃明賢教授(義大癌治療醫院胸腔內科副院長級主治醫師)   近二十年來正是肺癌精準治療進步最神速的年代,賴理事長累積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重現診間活生生的問診實境。相信對於病患及家屬都能各取所需,瞭解肺癌在精準醫學年代的輪廓和進展,且更有信心朝著康復與希望之路邁進

,而對所有照顧肺癌病患的醫護人員也是一本好書。 ——賴基銘教授(臺灣癌症基金會 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顧問)     【本書章節重點】 第一部 篩檢與診斷 第二部 轉移 第三部 隨病授藥 第四部 身心無憾 結語 迎著陽光向前走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介紹
       
訪問作者:陳佳宏 醫師
    
內容簡介:
好發率比胃癌、胰臟癌高?!
台灣首本專論全方位預防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
  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
  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
  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罕見疾病?──錯!它的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都要高!
  ☆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於──直腸、肺部、胰臟、胃部、大腸
  ★聚焦多面向照護──兼顧情緒與疾病,身、心、社、靈的照顧
  ☆晚期癌症適應──社區醫療,導入早期緩和治療
   
  身體警訊篇
  ˙低血糖
  ˙熱潮紅
  ˙反覆腹痛、胃潰瘍
  ˙咳嗽
  ˙心悸、氣喘
  ˙發熱、盜汗
  ˙皮膚炎
   
  NET醫療篇
  ˙與腫瘤捉迷藏:尿液檢測、CgA檢測、影像學檢測
  ˙手術最優先: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注射酒精,讓腫瘤壞死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救命稻草──PRRT療法是什麼?
  ˙抗癌好累又好痛,該怎麼解決?
   
  緩和醫療篇
  ˙緩和醫療VS.安寧照護,哪裡不一樣?
  ˙長照2.0,從住院銜接整個社區
  ˙社區居家照顧,吃喝拉撒睡全包攬
  ˙安寧緩和居家照護
   
  心理適應篇
  ˙為什麼會是我?疾病認知的重要性
  ˙接受或者抗拒?癌症晚期情緒適應
  ˙CALM心理支持模式
   
作者簡介:陳佳宏 醫師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
  內科專科醫師
  血液病科專科醫師
  腫瘤內科專科醫師
  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
  血液及骨髓移植專科醫師
  航空醫學專科醫師
   
  ◎現職
  國防醫學院副教授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安寧病房主任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師資及心理腫瘤專家
   
作者簡介:呂敏吉 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雙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
  內科專科醫師
  腫瘤內科專科醫師
  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現職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安寧療護科主任
  臺北市政府醫務室門診院聘主任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師資
   
作者簡介:蔡惠芳 社會工作師/諮商心理師
  ◎經歷
  社會工作師
  醫務專科社會工作師
  諮商心理師
   
  ◎現職
  三軍總醫院社會服務室 社工師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師資及心理腫瘤專家
      
        
出版社粉絲頁: 博思智庫Broad Think Tank、 BTT Health 博思健康網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癌症病患對腫瘤個案管理師服務的需求

為了解決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的問題,作者郭昀虹 這樣論述:

研究動機:民國71年起至今(民國105年),惡性腫瘤(癌症)已經連續35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癌症治療型態已轉移到採用多專科整合照護模式,其中腫瘤個管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之一,負有連結癌症病患與醫療團隊的功能。但從癌症病患角度來看,其照護需求是多層面的,且不一定都是尋找腫瘤個管師協助。多元照護提供者之中,尋找腫瘤個管師協助的癌症病人比例有多少。在多層面的照護需求中,癌症病患是否有被滿足。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探討癌症病人多層面的照護需求,及多元照護提供者中個管師的角色。二為不同特性的癌症病人(人口學變項、癌別、診療階段)對照護需求是否具有差異。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

橫斷式研究法,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問卷的設計是根據文獻探討和研究架構而來。研究對象是南部某醫學中心之乳癌和大腸直腸癌患者,以立意取樣方式,共發了208份,有效問卷196份,有效回收率94%。研究計畫的執行會事前先取得IRB的審核通過,並與該癌症中心的乳癌和大腸直腸癌腫瘤個管師合作,經腫瘤個管師介紹符合收案條件(可用國、台語溝通)的乳癌和大腸直腸癌病人。問卷發放時間為民國107年5月22日至7月4日,為了了解不同特性的癌症病人對需求是否具有差異,利用t檢定、卡方檢定、羅吉斯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並藉由描述性統計來敘述樣本基本特性。 研究結果:癌症病人照護需求,包含生理、心理、社會、資訊

,以及連繫需求5個層面。60%以上的癌症病人在這五個需求層面都是需要被協助的,只是在資訊層面需要協助的比例最高,有90%以上,其次生理層面(70%以上)。病人尋找腫瘤個管師協助以聯繫層面最高,其次是資訊層面。癌症病人在資訊和生理層面尋求的照護提供者以醫療團隊成員最多,而其他層面則是家人、親友。在病人特性和病情特性中,經卡方檢定,性別、婚姻狀況、有無工作、家中主要照顧者、腫瘤分期,需求不具顯著差異;但年齡、學歷、診療時期、使用幾種治療方式上,需求具顯著性。 結論與建議:病人在不同診療階段中,其各層面照護需求具顯著差異。腫瘤個管師可以適時提供階段性服務給癌症病人。建議腫瘤個管師應加強心理、社會

層面的能力和敏感度。以及未來研究可以進行多家醫院的比較。

如果癌症復發怎麼辦?:病患本人與家屬應該知道的事!

為了解決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的問題,作者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癌症對策資訊中心 這樣論述:

癌症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組病 一本來自癌症專家解說與癌症病患 38 個真實告白的身心靈指南!   罹癌者每天所擔心的就是復發這件事。   縱然千萬般不願意,也盡力做了該有的治療,總是會有一些人癌症復發了。   癌症再度復發的衝擊遠比初次罹癌時衝擊更大,當醫師宣告癌症復發,大部分病人會在霎那之間,腦海全然空白,就像暗夜斷電一樣,什麼都看不見了。面對癌症復發所引起的疼痛與不安強烈襲擊、面對再治療的恐懼、對於未來無法掌握的擔心、要如何選擇藥物與治療方式?要如何調適身心不適?甚至,要如何面對可能到來的死亡?   癌症復發者要如何過日子?可以如何過日子?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   在本書中,透

過癌症專家解說與癌症病患及家屬的經驗談,癌症復發的讀者可以找到自己最關心的問題以及相關資訊,以消除心中不安與疑惑,與復發的癌症和平共存,或是把目標放在舒緩疾病所帶來的不適,按步就班的思考及配合各種可能的治療方法;癌症復發者的家屬可以找到支持與陪伴罹癌者度過困難日子的各種方法,以陪伴、支持患者,並提供協助為目標;癌症照護團隊和癌症相關社會團體可以運用類似的概念和策略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本書集結所有值得信賴、易懂、有用的情報,簡明解說治療相關知識與支援服務介紹!同時也從病人的角度述說罹癌者如何面對這段生命的低潮,透過病人親身經歷的描述,可以看到同為癌症復發的病人是如何去接受與面對疾病復發這

件事。此外,並告知讀者該如何明確地向醫師表達身體的各種不適,以獲得有效的幫助!   儘管被宣告癌症復發時的衝擊有如晴天霹靂,   但更別忽視自己仍擁有面對一切的堅強勇氣。   珍惜每分每秒並竭盡全力、堅強地活在當下!   〈完成癌症復發的療程,生活回復平靜與健康人無異……〉   當我的身體稍微疼痛或者不太舒服時,心裡就會掠過一絲不安:「是不是癌細胞又出現了?」我想,直到生命走到盡頭為止,我都得和這種不安與緊張共處吧。——27歲,女性   〈被宣告罹癌不到一年,又出現局部復發的情形……〉   「不論如何,依然希望自己在社會與家庭中應該有用武之地」。病患的生存意義並非只有治病。我不會刻意壓抑

自己欣羨同事可以正常工作的情緒,反而覺這樣的自己「還滿可愛的」,如此才能撫慰心中的苦悶。——43歲,女性   〈肺癌,術後仍得選擇併用的抗癌藥物……〉   隨著療程進展,有時難免對最初的治療目標與動機有所動搖。不過,最重要的仍是不斷問自己為什麼選擇這條治療之路。平時也要與主治醫師溝通,不要隱藏自己的情緒,才是對治療有幫助的做法。——69歲,男性   〈胃癌且併發多種癌症,經歷多次手術和多種治療……〉   除了胃癌,其他癌症也相繼侵襲我。死亡恐懼讓我腦筋一片空白,但我還是在發病之後活了19年。光是依靠別人,不可能治好疾病,最重要的是擁有戰勝病魔的強大決心。——63歲,男性   〈癌症病患家

屬,丈夫在55歲時罹癌,抗癌8年半……〉   我丈夫罹癌後便與各種病痛纏鬥,那天在我們陪伴下,安詳地走完人生。那麼害怕死亡而拚命活著的丈夫,竟然這麼輕易接受死亡,他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心情踏上歸途呢?下回在另一個世界遇到他,我要問個清楚。——59歲,女性 本書重點   ‧如果醫生宣告癌症復發了   ‧我們的癌症復發體驗   ‧關於復發與轉移   ‧癌症復發治療   ‧關於疼痛   ‧如何面對身心不適的狀況   ‧有意選擇輔助替代醫療時   ‧如何選擇治療法   ‧心境變化   ‧思考人生意義   ‧支持你的所有人事物   ‧寫給家屬以及支持你的所有人 審定推薦   鍾昌宏  (曾任馬偕醫院

腫瘤科主任、總院副院長、淡水分院院長) 專文推薦(依來稿順序排序)   王正旭  (基隆長庚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暨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   陳建志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主治醫師)   張金堅  (為澄清醫院中港分院院長、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林明燦  (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教授、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 作者簡介 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癌症對策資訊中心   本機構的成立宗旨在於為所有癌症病患及其家屬或支援者提供正確、可靠、清楚易懂的癌症相關資訊,並致力於調查研究與資訊普及等活動。主要著作有為初次診斷出癌症的病患彙整相關資訊的《病友必備 罹癌必

看指南(患者必携 がんになったら手にとるガイド)》(學研medical秀潤社,2011年出版),以及提供各種癌症資訊的「癌症資訊服務」(ganjoho.jp/public/index.html)網站。 審定者/鍾昌宏   現任洽泰醫療團名譽顧問、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監事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監事長、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臨床教師   曾任馬偕醫院腫瘤科主任、總院副院長、淡水分院院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創會理事長、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創科主任、花蓮門諾醫院癌症中心主任、中華放射腫瘤醫學會監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監事長、中華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等。   相關著作   《當親人罹患癌症

該怎麼辦?【修訂版】-告知‧治療‧照護‧撫慰指導手冊》 譯者簡介 莊雅琇   日本法政大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全彩圖解 消除眼睛疲勞、拯救惡視力!》、《贏得病患信任的問診術》、《消除疼痛不適的頸部肌力訓練》、《晚上喝蔬果汁腸保健康》、《祝你幸福美滿》、《石油之後,主導人類未來100年命運的新能源霸主 頁岩氣》、《古典力》等。 〔審定序〕 癌症復發患者須存著與癌共存的決心與毅力 ■鍾昌宏 〔推薦序〕 1.癌症復發者也可以擁有的小確幸      ■王正旭 2.調整自我情緒是接受與面對疾病復發的關鍵 ■陳建志 3.活在知己知彼的心境           ■張金堅

4.癌症復發病友及其家屬最好的指引     ■林明燦 〔前 言〕 如果醫生宣告癌症復發 ■我們的癌症復發體驗 ■關於復發與轉移 ■癌症復發治療 開始治療時 ‧了解自己的狀況 ‧緩解疼痛與不適症狀 癌症復發的治療目標與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抗癌藥物) ‧放射線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 ‧緩和療護 ■關於疼痛 大部分癌症疼痛症狀可以消除 如何表達疼痛症狀 緩解疼痛的方法 ‧使用止痛藥 ‧神經阻斷術 ‧以放射線治療癌症引起的疼痛 表達了疼痛症狀卻得不到適當處置時 ■如何面對身心不適的狀況 容易疲倦 噁心嘔吐 吞嚥困難 難以入睡(失眠) 身體僵硬 心情沮喪痛苦 如何處理不適症狀 ‧鬆弛療法 ‧芳香療法

■參加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三階段 參與臨床試驗的優點與缺點 參與臨床試驗(治療臨床試驗)須知 ■關於未經認可的藥物 ■有意選擇輔助另類醫療時 注意事項 ‧中藥與針灸 ‧健康食品與營養補給品 ■如何選擇治療法 選擇治療法不可操之過急 選擇治療法須知 與主治醫師溝通 先整理自己的思緒再慎選治療法 必要時可尋求第二意見 如何選擇自己最信賴的治療法 當主治醫師建議選擇以安寧緩和療護為主要治療法時 決定不接受「積極」治療時 ■心境變化 新的思緒與揮之不去的不安—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 不安與恐懼揮之不去時 感到悲傷沮喪時 感到憤怒焦躁時 陷入自責時 感到孤獨時 意識到生活中的喜樂時 有所收穫時 ■思考人生意義

想要好好思考有限人生時 談到死亡時 從不安與恐懼中解脫時 死亡經驗 ■支持你的所有人事物 與你重要的人詳談 務必借助周遭的力量 諮詢單位與癌症品質評鑑優良醫院 各項支援制度 療養場所與各項服務設施 善用各項服務 關於病友組織與支援團體 ■寫給家屬以及支持你的所有人 傾聽病患本人的心聲—為了協助寶貴的家人 視情況製造機會與醫護人員詳談 讓病患做想做的事 家屬也需要休養與支援 ‧用語集 ‧諮詢窗口 ‧索引 審定序 癌症復發患者須存著與癌共存的決心與毅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宣告新世紀最難醫治的病就是癌症、愛滋病(AIDS)及憂鬱症。文明世界各國統計中,癌症發生率每年逐漸增加,幾乎

每三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的某一時間會罹患癌症。從出生開始到高齡都可能發生,且年紀越增加,罹癌機會也會增高,幾乎身體每部位都可能罹患癌症。不只是個人,癌症幾乎會侵襲每一個家庭及家族,因此,癌症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且影響到家庭、社會及國家。   癌症的發生不僅引發個人身體的疼痛、腸胃不適等肉體痛苦,更引發心情的忿怒、不安、沮喪、憂慮及孤獨等心境變化以及生命的威脅,同時也影響家庭與親人的生活。我們雖然強調癌症的預防與篩檢、體檢,希冀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然而,癌症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組病。雖然各國政府及醫療研究機構窮其全力,尋找癌病致病機理,至今仍無法完全解開,更遑論要完全控制癌症。試想十幾年前,大家所

害怕的傷寒、霍亂、或痢疾等傳染病,因為致病機理已清楚,就容易控制、預防或醫治了。雖然如此,癌症卻是慢性病中治癒率最高的。有誰聽說慢性病中,像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等能真的「治癒」的?一般只能說控制得很好。   由於近代醫療的進步,包括X光影像檢查、超音波、內視鏡及病理診斷等日新月異,以及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免疫及內分泌治療等療法突飛猛進,使得癌症之治癒率、存活率或無病生存期大幅增加。然而,除了原位癌,凡是侵犯期癌(第一期至第四期A)雖然經過適當治療,在不等的時間,仍有可能發生復發或轉移,或是發生第二種癌症。概因癌症治療後,癌細胞播種或經淋巴、血液或自然腔道復發或轉移。臨床嚴重性

及心靈影響可能比首發癌症更形嚴重,病患及家屬更應謹慎應對與處置。   本書《如果癌症復發怎麼辦?》係由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順天堂大學、神奈川縣立癌症中心等單位的癌症臨床專家們集體寫作,並有多位癌症復發患者現身說法,見証自己復發的心情與如何跟癌症專業人員配合,再輔以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癌症相關科別的專家鼎力相助所完成之著作。雖然日本的文化、風俗、語言用語以及醫療保險制度等與我們有所差異,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與借鏡。同時,本書的譯者除了對日文的瞭解精深,忠於原著,且對中文的遣字用詞非常達意。   為序者擔任癌症臨床照顧工作四十餘年,深感癌症患者及家屬之痛苦與努力,尤其在醫師宣布癌症復發

時,常常不知所措。本書將告訴我們的,不只是一些醫學名詞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按步就班的思考及配合各種可能的治療方法。癌症復發是仍可治癒的,症狀是可以解除的,心境變化是可以改變的。遇到各種醫療或心境問題,是有許多醫療資源可以尋求及應用的。癌症復發患者必須存著與癌共存、與病同行的決心與毅力,藉著本書的協助,建立樂觀、積極、正面及肯定的心情,並創造有意義、有品質及有尊嚴的人生。   本書不只是患者必讀、家屬必備,事實上也是人人需要瞭解,更是專醫療專業人員最好的教本。 鍾昌宏

評估以TomoEDGE進行鼻咽癌治療計劃之劑量分佈

為了解決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的問題,作者廖鴻霖 這樣論述:

這項研究,為首次比較鼻咽癌(NPC)患者於斷層治療機(TOMO)TomoEDGE技術下,5 cm和2.5 cm固定(Fixed jaw)和動態式準直儀(Dynamic jaw)調控。通過6MV直線加速器,校正熱發光劑量計(TLD),然後佈點至固態水假體(Solid water phantom)和侖道擬人假體(Rando phantom)中。由於TLD體積很小,為了確認Rando假體中的TLD位置,必須先進行CT掃描,由資深放射師進行NPC治療計劃上的TomoEDGE技術。通過治療計畫來確定危急器官(OAR)和組織的位置。於每個實驗中還評估等效劑量(D)和皮膚劑量(Dskin),隨著距離中心點

越遠,散射劑量越少。於結果Rando假體的腫瘤中心的劑量為2.0±0.1 Gy。距離腫瘤中心3.2 cm處,使用Fixed jaw 5劑量為1.27±0.23 Gy,Dynamic jaw 5劑量為0.14±0.03 Gy,高達9倍的差異,距離腫瘤中心3.3 cm處,Fixed jaw 2.5劑量為0.57±0.10 Gy,而Dynamic jaw 2.5劑量為0.14±0.03 Gy,高達4倍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