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指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精神健康指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維偉克.莫西寫的 當我們一起:疏離的時代,愛與連結是弭平傷痕、終結孤獨的最強大復原力量 和霜田里繪的 活腦力:77個好習慣活出不癡呆下半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維護個人精神健康– 那打素護理學院也說明:事實上,即使你過去沒有被確診有精神病,也不代表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 根據2019年進行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受訪者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尖端所出版 。

南華大學 自然生物科技學系自然療癒碩士班 陳嘉民所指導 沈彩吟的 主題式體能活動對認知類障礙患者認知、幸福感與體適能之成效探討 (2020),提出精神健康指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認知、幸福感、體適能。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健康產業管理學系長期照護組 楊尚育所指導 李秋儒的 老人養護機構代間協同繪畫藝術創作活動成效評估-以中部某安養中心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代間方案、老人藝術創作、老人孤寂量表的重點而找出了 精神健康指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疫情衝擊! 近4成缺「歸屬感」 創下歷年新高則補充:國人整體精神健康82.4分較疫情初期略低. 將近3年在新冠疫情的壟罩下,今年台灣民眾整體的精神健康指數得到82.4分,比起2020年疫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精神健康指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我們一起:疏離的時代,愛與連結是弭平傷痕、終結孤獨的最強大復原力量

為了解決精神健康指數的問題,作者維偉克.莫西 這樣論述: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摩根大通2020年指定書單     孩子在學校感到孤單,為什麼從來不敢講?   看到別人開心的聚在一起,為什麼我們的自然反應是退縮而不是加入?   為什麼我們在工作上有成就感,有家人、有朋友,但還是覺得孤獨?     21世紀是孤獨世紀。現在是最容易與人連結的時代,但不論哪個族群、教育程度高低、有錢沒錢,共同點就是都曾感到孤獨。美國超過20%的成人經常感到孤獨、被社會孤立。     孤獨帶來真實的傷害。如果察覺有人迴避你,腦中感受到的痛苦跟被打一巴掌是一樣的;長期感到孤獨的人,相當於每天吸15根菸。心臟病、高血壓、失智、憂鬱症、成癮、暴力、自殺的背後,都有孤獨的

陰影。     孤獨是被污名化的情緒。鮮少人願意開口說自己孤獨,那讓人自卑,等於承認自己不討人喜歡、不值得被愛。     孤獨不是錯,但是我們該如何解決心底的孤寂、改變社會的疏離?英、德兩國都已設立「孤獨部長」,迫切希望解決這個「世代問題」。     孤獨,是21世紀快速蔓延的新流行病   相互連結,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生存超能力!     本書作者莫西是美國總統歐巴馬、拜登最倚重的公衛大臣、抗疫大將。身為「國家醫生」,他研究重要的健康與疾病問題,發現現代社會最難治癒的不是心臟病或糖尿病,而是孤獨,而且孤獨與許多疾病相連,形成惡性循環。他積極投入相關研究,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拆解孤獨。本書就是莫西呼籲

社會重視孤獨問題的專書,也是全面解讀孤獨與提出解方的第一本書。     莫西發現,孤獨的惡性循環看來棘手,卻是可以被打破的。其實孤獨感跟口渴、肚子餓一樣,是個生理訊號,通知我們必須向外連結。我們想要和他人連結的動力,其實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本能之一,以對抗壓力和焦慮帶來的生物性破壞,是最好的良藥。     在本書中,他舉出許多打破人際藩籬的有效做法,並提出四個關鍵策略:每天花一點時間陪伴你愛的人;把焦點放在彼此身上;擁抱獨處時間;幫助他人,也接受別人的幫助。他尤其強調要幫下一代建立更有連結的社會,因為新世代在網路中成長,比過去更容易陷入孤寂的痛苦。     唯有連結,能讓我們克服孤獨,解決當前個

人和社會面臨的難題,打造彼此關係更緊密的未來。   名人推薦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胡海國   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周育如   暢銷書作家 洪雪珍   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留佩萱   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 推薦好評     「莫西在本書中揭開了孤獨潛藏的危險,同時提供療癒人心的故事。本書是一個燈塔,為我們指向有意義的連結。」─亞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Thrive Global創辦人兼執行長     「這本具有影響力且重要的著作,將孤獨視為公共衛生議題。莫西告訴我們,人類為何會感到孤獨,它會造成哪些傷害,它在今日社會為何愈來愈嚴重,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

。只要我們與朋友和社群建立更緊密的連結,就能過著更健康的生活。」─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莫西的著作提供了充分理由,支持社群與人際連結的療癒效果。他透過有力且充滿同情心的洞察,說明如何療癒治療的藝術。」─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普利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     「本書勇敢的探索孤獨這個流行病,因為孤獨已然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大特徵。維偉克.莫西帶著他的醫學專長、大量的各地視察和智性的好奇心,探索一個新的邊境,一個過去一直被忽略的邊境。不論是對個人或是整個社會,他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必

要的,而且可以滿足需求。」─亞伯拉罕.佛吉斯(Abraham Verghese),《雙生石》(Cutting for Stone)作者     「一個看不見的危機正在危害今日的美國。比起其他的疾病,孤獨造成了更多的人生病、受苦與死亡。孤獨通常潛藏在成癮、自殺、甚至是肥胖問題之下。科學證據非常清楚,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愛與連結。社群是良藥。莫西醫師透過清晰且溫暖人心的洞察,向我們說明了問題與解決方法。」─馬克.海曼(Mark Hyman),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功能醫學中心策略與創新主任,暢銷書《食物修復》(Food Fix)作者     「在這個街道商店關閉、購物中心冷冷清清,社交媒體的虛擬連結不斷

增生的時代,我們正在逐漸失去維持生命必須的人際連結。本書作者精準診斷出我們在個人生活與社會中的困難處境,並提供處方,使我們讓自己和彼此的生命更加豐富。」─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Emotional Intelligence)作者     「本書是良藥與啟發,不僅為這個時代診斷出孤獨這個公共衛生流行病,同時提供清楚說明的病根、預後與療法計畫,這個計畫建立在對彼此的善意與關懷,以及廣泛應用的實例之上。」─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及《正念療癒力》(Full Catastrophe Living)與《禪

修和你所想的不一樣》(Meditation Is Not What You Think)作者

精神健康指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命運好好玩】2014.12.8 越老越樂活!下
國人精神健康指數大調查,結果竟有600萬人感到孤單寂寞,越老越悲觀,到底為什麼?!要怎樣才能做個快樂的老人,過快樂的生活呢?什麼生肖命格的人,老運特別好?什麼手面相的人,老後可以無憂無慮呢?
來賓:黃越綏、劉燦榮、林萃芬
命理專家:黃友輔、黃子容、許睿光

命運好好玩Facebook官方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ysuperlucky
命運好好玩Google+ 官方粉絲團:http://ppt.cc/9uTr
命運好好玩官網:http://www.superlucky.com.tw/

主題式體能活動對認知類障礙患者認知、幸福感與體適能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精神健康指數的問題,作者沈彩吟 這樣論述:

  背景及目的: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及內政部資料的估算,在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就有1位失智者。失智症的意識清楚,但認知功能下降或缺損的病程不只發生在譫妄期間,超過90% 個案在失智症的病程中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增加了照顧者身體、心理、社會及經濟上的沉重負擔。在DSM-5中引進了「認知類障礙症」取代DSM-Ⅳ「失智症、譫妄、失憶症、和其他認知疾病」的說詞,將認知障礙範疇的診斷門檻降低,只需要有一種以上的認知障礙即認定,不但避免「失智症(癡呆症)」之汙名化,也有助於早期發現認知缺損個案盡早介入處遇,所以研究目的為主題式體能活動對認知類障礙患者認知、幸福感與體適能之成效探討。  材料及方法

:採類實驗研究設計,以南部日照中心認知類障礙患者為收案對象,計收案52名。採方便取樣分配,實驗組30名,對照組22名,實驗組進行本研究之主題式體能活動介入方案,對照組則維持原日照中心之常規活動。兩組分別於4週、8週、12週進行認知、幸福感、體適能測量,以了解兩組的差異。  結果:研究結果發現在經過12週的主題式體能活動對認知類障礙患者在認知方面的定向感、社區活動能力、家庭活動與嗜好有顯著效益,在幸福感方面的心身健康和體適能亦均有顯著差異。  結論: 依照本研究結果建議於日照中心可採主題式體能活動增進認知類障礙患者認知、幸福感與體適能之成效,減少未來的健康醫療照護成本。

活腦力:77個好習慣活出不癡呆下半生

為了解決精神健康指數的問題,作者霜田里繪 這樣論述:

  「咦?我剛剛本來想做什麼?」   最近似乎特別健忘。   老是想不起別人的名字。   注意力越來越差……。   唉啊,這是大腦發出的警訊嗎?   「大腦從四十歲就開始老化了嗎?」「腦細胞會隨著年齡而減少?」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不論幾歲,大腦都會成長!   反而是「生活習慣」使得大腦功能下降。   日本腦科權威霜田里繪醫師提出活化腦力的77個好習慣,   就從現在開始,有效掌握鍛鍊腦力的關鍵重點,激活你的腦力,遠離失智人生!   腦力VS.幸福人生,日本腦科權威這樣說:   ■人際關係其實是「彼此的大腦吸引力」。   ■人生的幸福程度

取決於「大腦思考的深度」。   ■與其感歎記憶及計算能力低落,不如「鍛鍊大腦多樣的能力」。   本書作者霜田里繪是位神經內科臨床醫師,每天的工作是治療和大腦及神經相關的不適或疾病。由於患者的人數一個月高達一千人左右,等於一年當中要面對一萬人以上的大腦。作者發現,病患中有許多是四十歲左右,很在意腦的功能下降的人。   這些在意腦的功能衰退而來醫院檢查的患者,他們主要的困擾,都是和過去相較之下記憶力變差、小小的失誤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患者認為「記憶和計算能力的衰退=腦功能下降」,希望設法挽回這些能力。   其實,大腦之中有很多功能,比記憶、計算等能力更重要,而且隨著年齡增加更能

發揮優異功能。比方說,創造事物的能力、和周圍的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等。活化大腦的這些功能,才是真正讓工作、私生活,以及所有人際關係變得更快樂、充實。   【40世代是活化腦力的關鍵期】   40歲之後的腦,亂搞就無法發揮效能!   或許有人會認為:「可是,我一直都是這種生活模式,以前明明都沒問題……」   沒錯,這就是重點。四十歲以後的大腦,如果亂搞就無法發揮它的效能。   從40歲開始,每一天的保養都不可或缺。   不是大腦功能下降,但是,已到了「疏忽休養、更新資訊,大腦就無法運作原本應有功能」的年紀了。   單純地牢記某事或計算能力,在十幾二十歲是巔峰期,然後就逐漸走下坡。

  不過,這些能力真有那麼重要嗎?   邏輯、想像、創造力,以及感受、同感的能力,大腦還有其他各種力量,   為了盡情享受每一天的生活、培育豐富的人際關係、活出更堅韌的人生,都取決於這些能力。   與其擔心計算能力遲緩,不如提升人生中的其他經驗,培養上述的能力更重要得多。   這些體驗越多的人,不管到了幾歲,都能以豐富的感受力觀察事物,保持好奇心,   以及對於他人的喜悅和悲傷感同身受。   作者把這樣的大腦,稱作「活力腦」。   而且,就是擁有活力腦的人,才能被許多人喜愛、信賴,開創心靈豐富的人生。   【讓大腦儲備更豐富的經驗吧!】   成天只盯著電視、網路,只顧玩手機

,腦袋裡塞滿不必要的情報,結果大腦沒有休息的時間、腦中的記憶僵化、沒有給大腦充分消化資訊的空閒。因此,要創造充滿活力的大腦,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大腦及身心都能隨時更新,使大腦擁有豐富經驗非常重要。   因此,如果說是要訣,首先就是「不要讓大腦感到膩」。大腦最討厭無聊無趣的事物。陷入公式化生活的人,容易罹患癡呆症。有時候必須選擇和平日不同的方法,讓大腦迴路獲得充分攪拌。   現在開始做,就會有效果:【使大腦更活潑的5要訣】   ◎重新養成良好的睡眠、飲食、運動習慣    如果生活習慣良好,腦的活動、新陳代謝也會順暢。   ◎不要讓大腦覺得無聊    沒有刺激,大腦就會鬆懈

。盡力不要公式化非常重要。   ◎刻意運用大腦平時極少運用的部分    讓大腦發揮更廣泛的範圍,使其保持良好的平衡、更加活潑。   ◎一次使用大腦不同的部分    讓大腦運作於更高難度的作業,給予更多刺激。   ◎偶爾讓大腦放鬆    偶爾發發呆、讓大腦休息,才能使大腦保持活力。   檢測大腦靈活度,你有幾項符合呢?   記不得剛認識的人的名字。   只要專注在某件事上面,很快就會筋疲力盡。   挑戰新事物簡直難如登天。   要顧慮到旁人的心情,說真的,覺得好麻煩。   覺得自己的想法總是一成不變。   常有身體失調、搖搖欲墜的感覺。   覺得開心、幸福的機會

變少了。   評分   ˇ的數量 大腦活躍度   0 優秀!繼續保持現在的活力!   1~2 還不錯!只要稍加鍛鍊就能擁有活力腦喲!   3~5 持平。不加以注意的話,會開始走下坡,別忘了經常鍛鍊腦力喲!   6~7 走下坡狀態!要多多使用你的大腦,從現狀解套! 作者簡介 霜田里繪(Satoe Shimoda)    醫師。擁有醫學博士學位。於順天堂大學畢業後,於該所大學醫院的腦神經內科服務,而後於東京都內的醫院服務。2005年起,成為銀座內科.神經內科醫院 院長。2011年成立BRAIN.HEALTH醫療法人機構,就任理事長一職。專精帕金森氏症、腦血管疾病、肌肉、脊髓疾

患等。為日本神經學會及內科學會 認定醫師。在抗齡領域亦有專精,為日本抗齡醫學會及美國抗齡醫學會認定專科醫師。另著有《美人腦》一書。 推薦者簡介 楊聰財醫師   學歷: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進修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現任   1-楊聰才身心診所 院長   2-國防醫學院兼任臨床教授   3-財團法人天主教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級醫師   著作   發表論文:34篇(SCI:17篇)   1. 軍陣精神醫學(2001,合記圖書出版社)   2. 精神醫學小百科(2001,合記圖書出版社)   3. 當代精神醫學的

診斷與治療(2003,合記圖書出版社)   4. 浴火重生--壓力精神醫學(2003,正中出版社))   5. 性侵害再犯之防治 (2003,五南出版社)   6. 彩色圖解精神醫學(2004,合記圖書出版社)   7.「催眠」心靈的秘密(2005,合記圖書出版社)   8. SARS 防治(2005,活泉書坊)   9.「為什麼春嬌愛說話,志明想劈腿?-精神科醫師眼中的兩性關係」(2010,時報文化出版)   10. 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2002,2003,2004,2006,2008,2009, 2010,精神健康基金會) 序言  想要更新維護四十歲

以後的大腦  一起了解大腦吧!  《檢測大腦靈活度》你的大腦沒問題嗎?  四十歲以上的人鍛鍊活力腦的七十七個習慣  1每天喝一杯紅酒!  2在口袋裡放香氛包! 3吃青色魚類!  4用「Google Earth」旅行  5每天步行目標8000步  6畫立體畫!  7享受在魚店的感覺  8和平時相反的路線散步  9假日擦亮酒杯  10談話時多注意「5W1H」  11多吃柴魚片  12 赤腳滾動高爾夫球  13 盡力多記住蔬菜名  14 成為小小評論家  15 以報章雜誌鍛鍊視覺注意力  16 希望牢記的事在一個月內複習  17 洗去負面情緒  18 玩玩撲克牌  19 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20 隨

身攜帶偶像照片  21 一天鍛鍊一次「單純記憶力」  22 用收音機提高從耳朵進入的情報  23 檢查飲食生活  24 熱水泡澡後用水淋浴  25 注視蠟燭的火焰  26 以電子郵件逗人發笑  27 設定體內時鐘  28 保有一雙要繫鞋帶的鞋子  29 重要的記憶為它加上掛勾  30 保持六小時以上的睡眠  31 選擇必須咀嚼的菜單  32 找出「等候時間」中的意義  33 夜晚鍛鍊大腿的肌肉吧!  34 若是睡不著就吃褪黑激素  35 在腦內整理衣櫥的服裝吧!  36 注意太陽高度及風向散步  37 整理手機裡的相簿  38 「想不起來」不要置之不理  39 在身邊放些喜愛的物品  40 攝

食深色蔬果  41 使用非慣用的一手  42 享受枯山水藝術之美  43 重新檢視睡前習慣  44 重返有音樂的生活  45 工作不順時認真地擦桌子及窗戶吧!  46 和美食好友一起去吃飯  47 在緣廊悠哉地休息  48 清理電腦硬碟  49 選出一個月的五大新聞  50 聽聽莫札特  51 偶爾改變通勤路線  52 試試看「一人聯想遊戲」  53 每天進行兩次腹式呼吸  54 用「空白的手」去感覺  55 背誦成語及諺語  56 成為咖哩名人  57 享受自然色彩的層次感  58 在「臉書」認識不同行業的人  59 講究「優雅的持筷方式」  60 每星期一次讓自己沈浸在書店中  61 每個

月安排一次「觀賞名作日」  62 以五人制足球鍛鍊腦力  63 三餐+營養補充品充分取得維生素B12  64 接受健康檢查  65 數數看樂團的樂器聲音  66 單腳站立提高身體平衡機能  67 向故鄉偉人學習  68 在咖啡店保有冥想時間  69 設計秘密基地  70 享受對戰型遊戲   71 挑戰「文句完成法」(一) 72 挑戰「文句完成法」(二) 73 設定一天不開手機  74 提高「感動力」  75不讓頭部受損、不讓脖子受到傷害  76 睡前三分鐘,讓腦中充滿幸福  77 自我批評適可而止  專欄1 不可思議的體感覺系統  專欄2 記憶的結構  專欄3 自律神經的作用  專欄4 荷爾蒙

的王者──成長荷爾蒙  專欄5 決定心靈的色彩──神經傳導物質  專欄6 右腦重印象、左腦重邏輯  專欄7 腦波顯現大腦的心情  專欄8 不管幾歲,大腦都會成長  活力腦的十二守則 專業推薦 腦是身體的CEO∕楊聰財醫師   現代人,拜科技進步和醫藥發達,越來越長壽。長壽不稀奇,健康長壽才重要,不然「長壽卻失智」,也是一件自己很悲哀、照顧的家屬很辛苦的慢性煎熬!   我們常說「腦是身體的CEO(總裁)」,而且是一個秉持「用進廢退」原則的器官,也就是說:有用有進步,沒用會退步。但是要怎樣有效的「用進」,這就需要靠正確的知識。《活腦力 : 77個好習慣活出不癡呆下半生》這本書,便是

一本提供正確腦保健技巧資訊的好書。   此書的作者,霜田里繪,在日本是一位腦科醫師。他以腦科學的專業角度和個人生活體驗,分別從「飲食∕營養」、「睡眠∕休養」、「身體∕運動」、「手∕手指」、「五感」、「記憶力」、「遊戲∕學習」、「生活體驗」、「想像體驗」、「感性∕感覺」、「療癒∕轉換心情」、「心∕自我」11個面向(請見分類索引),提出77 個「樂活腦力」的好習慣。在書的起頭,作者便要從最重要的思考觀念層面,破解一項迷思,「隨著年齡增長,腦功能就會跟著衰退」是誤解。讀者不妨可以搭配的活潑插書中的活潑插圖,先進行「一起了解大腦吧!」的初步巡禮(請見序言),讓我們對於邊緣系統、4個不同區塊的大腦皮

質等重要功能有正確的基本認識。建議讀者也可以在閱讀內文前,先做「你的大腦沒問題嗎?」自我評估(也請見序言)。有心讓自己「活出不癡呆下半生」的你,不妨在讀完全書後,再進行此項評量;相信必會發現自己已經養成許多好習慣,讓自己的腦力更上一層樓。   最重要的是:「要活就要動」的原理,在此書處處可見。例如在第28項好習慣「保有一雙要繫鞋帶的鞋子」,作者便是很貼心地說明和提醒:『依照鞋子款式的不同,有些鞋子或許五分鐘就可以把鞋帶繫好,但即使是這麼短的時間,和運動、感覺有關的大腦皮質、和手的流暢動作相關的基底核、負責調整動作的小腦,手及手指的神經和腦部一面相互聯結才能完成繫鞋帶的動作』。淺顯易懂的文字

,十分有「寓教於生活」的效果。   另外,也要請四十歲以前的伙伴們,不要看到序言「想要更新維護四十歲以後的大腦」,便以為要放下這本好書。要知道,「年輕時候糟蹋身體,年長以後會讓身體糟蹋」,越年輕時便能建立正確觀念,至少養成這本書所提的「活力腦的十二守則」(請見書末),如此有好的腦力,在人生的職場和戰場上,必能早日脫穎而出!

老人養護機構代間協同繪畫藝術創作活動成效評估-以中部某安養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精神健康指數的問題,作者李秋儒 這樣論述:

依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107年3月底達到14.05%,臺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在高齡化社會,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全臺23縣市可提供銀髮族入住之機構有1103家,入住比率約為78%,隨著人口老化、少子化、社會變遷等因素,老人入住長期照護機構的可能性因而增加。長者入住機構後因本身原有的健康問題及團體生活特性,容易出現身體活動能力降低、人際互動減少、社交退縮等行為,容易萌生孤寂感、被遺棄感、不安全感、憂鬱、焦慮及低自尊等負面情緒。是故,本研究目的以繪畫藝術創作為媒介,探討藉由高中青少年所導入之藝術創意活動設計,對機構長者孤寂感之效益及高中青少年對長者

之老人態度及服務意願效益。本研究以中部某安養中心為主,為期三個月時間完成10次繪畫活動,每次活動約60~90分鐘,招募30名老年長者住民及10就讀高中青少年。採立意取樣方式,分成實驗組15名與對照組15名,二組。活動開始前,二組接受老人孤寂量表評估,作為前測。實驗組參與高中青少年所帶領之藝術創作活動為主;對照組依照平常安養中心安排之課表活動。10次活動結束後,二組長者再接受一次老人孤寂量表施測為後測。高中青少年在活動開始的前測,接受老人態度量表、服務意願量表兩量表之評估;10次活動結束後,再接受老人態度量表、服務意願量表為後測及反思活動回饋的分享。代間繪畫方案結果,養護中心長者前後測老人孤寂量

表顯示,代間協同繪畫創作方案沒有顯著差異性。而高中生對長者態度及服務意願也是沒有顯著差異。但高中青少年反思回饋單呈現對活動持正向肯定的態度且參與活動帶來成就感是成長過程中沒有的經驗,與量表結果不同。儘管主觀情感聯結與客觀數據上,呈現不同,但從學生的回饋單上,顯示代間繪畫藝術創作方案是有其重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