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科常見疾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腸胃科常見疾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meranMayer寫的 腸道.大腦.腸道菌【新版】:飲食會改變你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 和強納森•V•萊特,蓮恩•萊納德的 胃酸疾病完整療癒聖經:從胃食道逆流、過敏到憂鬱、糖尿病、癌症……竟都因胃酸不足所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認識腸胃道疾病| 健康專欄| 新竹安慎健康管理中心也說明:胃食道逆流在台灣是常見問題,可說是不分男女老少都可能有的長期困擾! ... 在台灣,消化性潰瘍是極常見的疾病,約10%的人口患有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果出版社 和柿子文化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護理學系 陳怡如所指導 吳紹鳳的 不同科別醫療成員執行預防跌倒措施現況與差異性分析 (2020),提出腸胃科常見疾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跌倒、預防措施、跨專業團隊、醫療科別、老年人。

而第二篇論文義守大學 護理學系 江純瑛所指導 王敏淑的 肝癌末期患者身體心像改變、憂鬱症狀與生活品質的相關性 (2019),提出因為有 身體心像改變、憂鬱、生活品質、肝癌末期病患的重點而找出了 腸胃科常見疾病的解答。

最後網站腸胃內科| 腸胃科常見疾病|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2022年3月則補充:腸胃科常見疾病 ,你想知道的解答。況且,台灣是病毒性肝炎之高盛行區,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也是常見疾病,患病更須追蹤治療。消化性潰瘍及合併出血;逆流性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腸胃科常見疾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腸道.大腦.腸道菌【新版】:飲食會改變你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

為了解決腸胃科常見疾病的問題,作者EmeranMayer 這樣論述:

  我們是否能用一劑精神益生菌改善情緒、社交和未來可能的失智?   答案就在「腸腦菌軸」裡!     引領全球腸腦菌軸研究的艾莫隆.邁爾醫師,首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我們揭開腸腦菌軸的奧祕。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遇到以下狀況,   那麼,請趕快從「腸腦菌軸」的角度重新思考你面臨的問題。     ○ 總是預期事情會往壞的方向發展;   ○ 正逢人生交叉路口,遲遲做不了決定;   ○ 對失智症如此普遍感到不安,想知道該如何預防;   ○ 壓力一來,鹹酥雞、重口味零食就吃個不停;   ○ 為了要不要幫寶寶補充益生菌而猶豫不決;   ○ 雖然沒被診斷出什麼病,但過胖、血壓偏高、容易疲勞、腸

胃不適或身體不時有大小疼痛。   ○ 因泛自閉症障礙而考慮「糞菌移植」;   ○ 飲食與一般人無異但卻嚴重便秘,而且有帕金森氏症的典型手抖症狀     遇事猶豫不決,壓力大時容易暴飲暴食,社交障礙、憂鬱、失智、自閉……這些看似是大腦決定的事,其實都與你的腸道菌相關。      ․腸道菌會影響你的心智、情緒和行為   把個性活潑小鼠的腸道菌移植到膽怯的小鼠身上,膽怯的小鼠竟開始變得愛交際;健康人類女性攝取富含益生菌的優格四週,大腦對負面情緒的反應竟出現降低。這些令人驚異的研究結果,把科學界的眼光吸引到了腸道菌的身上,開始研究腸道菌與人體的關連,還有腸道菌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智、情緒和行為。    

 ․腸腦菌軸,未來醫學的新走向   「腸腦菌軸」是人體內由大腦、腸道和腸道菌共同構成的系統,這三者,互相以荷爾蒙和神經訊息的形式進行溝通,共同調節我們的情緒反應、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大腦發育與健康。大腦疾病、情緒問題是我們體內生態系統正在崩壞的警鐘;只有優先考慮腸道菌的需求,才能讓你進入身心健康的正循環,這也是現在醫學界正努力的方向。     ․營養不只來自小腸,也來自大腸裡的腸道菌   腸道菌會提供人體必要的維生素,也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例如有某些腸道菌能刺激細胞生成俗稱「快樂素」的血清素生成,而有些腸道菌能合成人體需要的維生素B群。不同的腸道菌種會擔負不同的功能,如果腸道菌組成改變,我們的

吸收營養的方式、情緒反應的能力都會跟著改變。     ․直覺來自消化道與腸道菌提供的訊息   我們的情緒資料庫和直覺,是大腦將腸道和腸道菌提供的訊息整合建構出來的。事件發生當下是感覺良好、噁心、口渴、飢餓、放鬆,或者不太舒服,這些感覺最後都會被大腦記錄,好在下一次有同樣情況發生時可以不經大腦判斷,馬上決定。腸道健康,與健康的腸道菌相與良好的情緒與直覺息息相關。     ․飲食會改變你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   重口味的油膩食物能降低「情緒腦」的反應,舒緩緊張情緒。但是吃個不停,很可能是你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被腸道菌挾持了。人工甜味劑幾乎零熱量,但腸道菌將之代謝後的產物,卻能提供人體更多熱量。透

過攝取各種天然食物和發酵食品,節制飲食,以及練習正念冥想,才能打造出多樣且穩定的腸道菌相,讓健康達到最佳狀態。     這本書還能告訴你   ․壓力、飲食、抗生素和益生菌是如何影響你的腸腦健康   ․為什麼多樣化的植物來源飲食是腸道和大腦健康的關鍵   ․腸腦發育在兒童成長初期的重要性,及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過度壓力和焦慮對胃腸道疾病和認知障礙的影響   ․如何「傾聽你的直覺」並注意你的身體向你發出的信號 任何不考慮腸道菌的健康計畫都會讓你離健康愈來愈遠,本書從腸腦菌軸的角度,改寫健康的定義,告訴我們如何改變飲食與生活模式,來打造正面情緒、強化直覺、增強免疫力,甚至輕鬆減

重。   ․亞馬遜書店超過二千人評鑑、70%的讀者滿分五顆星推薦   專業推薦      吳偉愷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張立人醫師(《大腦營養學全書》暨《皮膚營養學全書》作者)   劉博仁醫師/博士(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按筆劃順序排列)   亞馬遜讀者五顆星滿分推薦語     ․「我的腸胃一直有狀況,而這本書幫助我打破舊式科學觀念,了解(自己的狀況)。……腸道與大腦的連結,是個相當具有革命性的新思維,但真的非常有道理!」     ․「對醫生、腸道有功能性問題的病患、相關領域的治療師,這都是一本深具啟發性的書。」     ․「我深信在未來,這本

書在人們的記憶裡,將被視為開啟未來醫學主流的啟蒙之書。」      ․「每個人都該讀這本書。長久以來被人們所忽視的腸腦互動不只讀來引人入勝,了解身體為什麼會對連自己沒意識到的各種刺激有那些反應,也對我們該如何生活很重要。」     ․「關於腸道菌,和腸道菌如何與大腦連結,當前所有的科學證據差不多都被邁爾博士寫在書裡了。」

腸胃科常見疾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腸胃|年輕OL突患罕見病潰瘍性結腸炎 返工失禁極難堪 結識病友重拾信心對抗頑疾
肚痛、肚瀉等腸胃問題十分常見,但你又有否想過,引起這一連串腸胃症狀的疾病,原來是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可大致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兩類,兩者現時均為不治之症,沒有根治之法,只能以藥物控制病情。身體一直健康無恙、年約30歲的阿Cat約6年前確診潰瘍性結腸炎,走過一條從迷茫徬徨到與頑疾共存之路。

2015年,阿Cat經常肚痛、肚瀉,大便有時甚至會有血,又經常急便,大便亦不似正常條狀。家庭醫生診斷她患上腸易激綜合症,至於大便有血則與內痔有關。阿Cat說:「醫生有開藥給我治療肚痛肚瀉的情況,但過了一兩個月仍無起色,最後因為病情越來越嚴重,每日會肚瀉6至7次、急便情況亦越來越嚴重、出血越來越多,所以我便直接向腸胃科醫生求醫。」腸胃科醫生為她照大腸鏡,發現她的大腸有四分之三面積出現潰瘍及出血,終確診潰瘍性結腸炎。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423/YCBQO3QMNFBC7KPLRBK7IRXOGE/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腸胃 #罕見病 #潰瘍性結腸炎 #失禁 #腸病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不同科別醫療成員執行預防跌倒措施現況與差異性分析

為了解決腸胃科常見疾病的問題,作者吳紹鳳 這樣論述:

跌倒是由多種因素造成,僅靠單一醫療成員無法達到深入且全面性評估及預防,跨專業團隊介入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醫院內不同科別病房環境與住院病人間可能存在差異性,各科別是否有因為病人屬性不同而有不同的預防跌倒介入標準或強調重點,值得進一步探討。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了解醫院內不同科別醫療成員執行預防跌倒措施現況、比較不同科別預防跌倒措施涵蓋情形及探討影響執行預防跌倒措施差異性因素。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設計,以台灣北部地區某醫學中心醫療成員為母群體,採立意取樣方式,針對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臟內科、心臟外科、腸胃科、一般外科、復健科、高齡醫學科、骨科及整形外科病房內工作的醫師(DR)、護理師(RN)、物理治療師

(PT)、職能治療師(OT)、與藥師(PH),利用結構式問卷進行集群方式收集資料。問卷包含三部份,第一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與工作資訊11題;第二部分包含預防跌倒措施及預防跌倒衛生教育,預防跌倒措施分為環境、輔具、訓練、疾病處理、病人安全、跨專業團隊、評估及活動計畫等八大類共58題,預防跌倒衛生教育則包含環境、輔具、訓練、疾病處理、病人安全及活動計畫等六大類共37題;第三部分為影響醫療成員執行預防跌倒措施或衛生教育的因素,包含個人因素、病人、家屬及主要照顧者、環境與設備及機構政策等四大類共28題。分析245有效問卷發現,醫療成員執行預防跌倒措施頻率平均為3.86±0.73,介於有時到經常執行之間,

代表針對26-50%高危險個案提供預防跌倒措施;而經常執行的防跌措施共有30項,其中以環境類項目居多;而醫療成員很少、或有時執行的防跌措施則多是訓練及輔具類。執行預防跌倒衛生教育頻率平均為3.86±0.73,同樣介於有時到經常執行之間,代表針對26-50%高危險個案提供預防跌倒衛教;而經常執行的防跌衛教共有20項,仍以環境類項目居多;而很少、或有時執行的防跌衛教則以訓練類較多。不同職系醫療成員執行預防跌倒措施總涵蓋率為51.72%,仍有改善空間。涵蓋率前三高為PT(56.9%)、RN(56.9%)及OT(43.1%)。DR、RN、PT 與OT於環境及病人安全類項目執行頻率高;輔具及活動計畫類執

行頻率較高的是PT、RN及OT;訓練類主要執行者是OT及PT;執行疾病處理類頻率較高的則是DR及RN;評估類則以RN及PT執行頻率較高。本研究發現各職系醫療成員在跨專業團隊類的執行狀況最差。不同職系醫療成員執行預防跌倒衛生教育總涵蓋率為54.05%,仍有改善空間。涵蓋率前三高為OT(59.46%)、PT(56.76%)及RN (56.76%)。PT、RN及OT於環境、輔具及病人安全類項目執行頻率高;疾病處理類執行頻率較高的則是DR、RN及PH。訓練及活動計畫類執行狀況最差,僅以PT及OT執行為主。不同科別執行預防跌倒措施總涵蓋率為51.72%,仍有改善空間。涵蓋率前三高科別為骨科(72.41%

)、神經外科(60.34%)及心臟內科(56.9%)。各科別於環境及輔具類項目執行頻率皆較高;其次,除復健科外,各科別於病人安全及評估類執行頻率較高;訓練類執行頻率較高之科別為骨科及復健科;疾病處理類以神經外科、腸胃科、骨科及整形外科執行頻率較高;活動計畫類則以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及骨科執行頻率較高。本研究發現各科別在跨專業團隊類的執行狀況最差。不同科別執行預防跌倒衛生教育總涵蓋率為54.05%,同樣有改善空間。涵蓋率前三高科別為骨科(72.97%)、復健科(59.46%)及心臟外科(51.35%)。各科別於環境、輔具及病人安全類項目執行頻率皆較高;疾病處理類以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臟內科、心臟

外科及骨科執行頻率較高;活動計畫類則以神經外科、心臟內科、骨科及復健科執行頻率較高。訓練類執行狀況最差,僅骨科及復健科執頻率較高。影響執行預防跌倒措施的人口學及工作資訊變項包含性別(t = -4.34、p < 0.001)、教育程度(F = 3.14、p =0.045)、職稱(F = 9.73、p < 0.001)、接受預防跌倒教育課程時間(F = 5.84、p = 0.001)及是否曾經參與預防跌倒跨團隊小組(t = 2.68、p = 0.008);個人因素變項則是與跨專業防跌成員間的合作結果(t = 2.227、p = 0.027);病人、家屬及主要照顧者變項包括配合程度(t = -6.7

76、p < 0.001)、語言(t = 2.270、p = 0.024)及文化差異(t = 2.199、p = 0.029);環境與設備及機構政策變項則無顯著影響。影響執行預防跌倒衛生教育的人口學及工作資訊變項包含性別(t = -2.63、p = 0.010)、年齡(r = 0.14、p = 0.029)、教育程度(F = 3.67、p = 0.027)、婚姻狀況(t = -3.56、p < 0.001)、有無子女(t = 2.82、p = 0.005)、職稱(F = 4.10、p = 0.003)、年資(r = 0.17、p = 0.017)及班別(F = 3.62、p = 0.028);

個人因素變項則是與跨專業防跌成員間的合作結果(t = 2.386、p = 0.018)、表達能力(t = 2.014、p = 0.045)、臨床工作忙碌(t = -2.400、p = 0.017)及對現有預防跌倒措施與衛生教育了解程度(t = 1.993、p = 0.047);病人、家屬及主要照顧者變項包括語言(t = 2.576、p = 0.011)及文化差異(t = 3.028、p = 0.003);環境與設備變項包括合適且足夠的教材(t = 2.281、p = 0.023);機構政策變項則無顯著影響。本研究結果發現醫學中心不同職系醫療成員及不同科別病房,執行預防跌倒措施與衛生教育的現況,

可提供不同職系或不同科別在需加強的預防跌倒措施及衛生教育題目內容的參考。本研究強調跨專業團隊合作的重要,團隊確認成員已執行全面性預防跌倒措施及衛生教育,提升涵蓋率,來預防高危險病人跌倒。本研究僅針對單一家醫學中心中的特定科別收集資料,外在效度低是本研究的主要限制;採用立意取樣,也可能影響統計分析結果;另採自填式問卷收集,也無法確認各項預防跌倒措施及衛生教育實際執行狀況。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以調查其他不同分級的醫院、採用隨機取樣、以實際觀察執行狀況,另也可分析預防跌倒措施涵蓋率與跌倒發生的相關性。

胃酸疾病完整療癒聖經:從胃食道逆流、過敏到憂鬱、糖尿病、癌症……竟都因胃酸不足所苦!

為了解決腸胃科常見疾病的問題,作者強納森•V•萊特,蓮恩•萊納德 這樣論述:

臺灣每10人就有9人胃出問題! 動不動就吃胃藥, 是拿你的生命開玩笑! 現代人身體嬴弱、病情難癒,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胃酸不足!     ★美國名人堂──醫學貢獻醬   ★鮑林營養生化理念推展貢獻──終身榮譽獎   ★營養學之父──榮譽獎     「既然我的胃酸已經『多到逆流』進食道,為什麼醫師還說我消化不良?」    「既然胃酸會隨著年紀愈大而製造得愈少,我都五十好幾了,胃食道逆流為何不會好?」     早在100前就發現的真相──   90%胃灼熱、胃食道逆流的人都胃酸不足!      胃酸專家及預防醫學大師──強納森博士,根據50年

臨床經驗,提出一個早在100年前就發現卻被嚴重忽略的真相:絕大部分胃食道逆流的人,都有胃酸分泌不足的症狀,而不是胃酸過多!在他「實際檢驗胃酸分泌」的數千名個案中,90%胃食道逆流的人,事實上都胃酸過少。       事實上,胃食道逆流根本不是胃酸疾病,而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在應該關緊的時候打開。因此,開藥中和胃酸或中止胃酸分泌,使胃酸到達無法逆流的程度,只能暫時舒緩症狀,不只治標不治本,長期下來還會導致胃酸不足。     吃胃藥使胃酸不足,   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各種意想不到的疾病!     很多人經常或長期服用胃藥,甚至很多人生病吃藥還會主動要求醫生開胃藥,這其實很容易導

致胃酸長期不足,帶來嚴重的副作用,例如:消化不良、營養吸收不良、容易食物過敏、腸胃細菌增生,進而導致多種腸胃疾病,以及許多「看似」和腸胃無關的症狀:     ◆胃癌         ◆過敏   ◆兒童支氣管性氣喘   ◆抑鬱症   ◆惡性貧血       ◆潰瘍性大腸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重要維生素、礦物質與胺基酸吸收不良   ◆健忘         ◆骨質疏鬆症   ◆失眠         ◆慢性疲勞   ◆慢性肝炎       ◆第一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黃斑部病變      ◆蛋白質消化不良   ◆紅斑性狼瘡      ◆葛瑞

夫茲氏症   ◆老化加速       ◆膽囊相關疾患(膽結石)   ◆胃部與小腸內細菌增生,隨之併發各種症狀,例如:胃灼熱、脹氣、便祕、腹瀉,以及染上可能致命傳染病的機率增加(例如:霍亂與沙門氏桿菌)   ◆皮膚病,包括各種形態的痤瘡、皮膚炎(發癢、泛紅、腫脹)、濕疹及蕁麻疹     知名胃酸專家50年臨床經驗,   2週護胃有感、救健康!     不只告訴我們胃食道逆流真正的病因,以及長期胃酸不足可能帶來的健康威脅,強納森博士還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領我們重新認識胃的功能、食物如何從口進入到胃、食物到胃部後會發生什麼事、如何判斷腸胃不適可以「自療」或一定要「找醫師」檢

查,最後還教我們透過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天然補充品,徹底改善胃食道逆流和許多人的胃酸不足問題,進一步解決消化吸收不良、代謝不正常、腸胃病菌所引起的相關症狀、自體免疫和慢性疾病。在他的臨床中,有不少病患2週就看到明顯效果:     ◆避開讓下食道括約肌衰弱的飲食和藥物:脂肪、巧克力、咖啡、薄荷、糖、洋蔥、食物過敏原、香菸、支氣管擴張劑、退燒藥、硝酸鹽……     ◆避開會直接刺激食道的飲食和藥物:柑橘類水果及果汁、以番茄為主的食物、咖啡、辣的食物、阿斯匹靈、奎尼丁、止痛退燒藥……     ◆避免暴飲暴食:胃裡含有大量食物,可能增加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頻率。     

◆減少會增加腹腔壓力的活動:可能迫使胃內容物衝過下食道括約肌,這也是懷孕媽媽容易胃灼熱的原因,此外包括咳嗽、呼吸喘鳴、腰部下彎、舉重物、如廁時用力等動作也會。     ◆少穿過緊的衣服或勿長期穿著塑身衣:過度緊身的穿著會壓迫腹部,對下食道括約肌增加壓力。     ◆睡覺時微墊高床頭或枕頭:比起站立時,胃液逆流更可能發生於仰躺或側躺時,這也是大多數嚴重的胃液逆流都發生在睡眠期間的原因,所以患者睡覺時可以稍墊高頭部。     ◆胃酸不足者需補充鹽酸和胃蛋白酶:只有胃酸分泌低於正常值的人才需要使用,常見的是鹽酸甜菜鹼或鹽酸麩胺酸,搭配胃蛋白酶,效果更好。此外,「苦藥草」也可能

增加胃酸的分泌。     ◆因胃酸不足而可能需要補充的營養補充品:視每個人症狀不同,需要也不同,例如:胰酵素、維生素A、維生素B12、維生素C、左旋麩醯胺酸、鋅、薑黃(薑黃素)、唐辛子、甘菊、必需脂肪酸、益生菌、朝鮮薊……   專家推薦      胃酸有什麼了不起,只要胃食道逆流會好,就算壓抑胃酸分泌又怎樣?這個迷思不只是病人,連醫師都墜入其中的大有人在,不然也不會出現臺灣抑制胃酸藥物如此氾濫的社會現象。這個迷思的兩大問題是:一、只要停止服藥,症狀可能馬上又回來,因為只是治標而未能治本;二、胃酸不僅在幫助消化(尤其是蛋白質)上無比重要,還牽涉到許多重要營養素的吸收,包括鐵

、鋅、鈣和鎂,以及維生素B12。使用制酸劑對胃的作用就像是一種叫糜爛性胃炎(erosivegastritis)的胃疾,兩者都會使得胃酸的分泌大大減少。糜爛性胃炎的病人因為無法吸收維生素B12,而可能導致神經炎、大腦退化甚至是失智症。   胃酸不足對健康的影響遠不僅於此。胃酸不足可能導致或惡化消化不良、腸漏症、食物過敏(和胃酸不足互為因果)、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發炎性大腸炎)、大腸激躁症和氣喘(尤其是兒童)等。其中最顛覆一般人想像的是,根據萊特醫師的研究,來泰奧馬診所就診的氣喘兒童中,約有八成者的胃酸分泌低於一般健康的兒童,而經過補充胃酸(加上胃蛋白酶pepsin)後,

幾乎都能夠痊癒,而中間完全不需要使用任何像是氣管擴張劑與類固醇等傳統的治療藥物。不僅氣喘症狀不再,由於消化與吸收的改善,這些兒童的活動與發育也都進步了不少。   在本書中,萊特醫師用深入淺出的說明與鮮活的例證(如與病患間的對話),讓讀者沉浸在一個個「喔,原來如此」的驚訝與理解當中。不僅讓一般民眾能對自身生理功能與自癒能力,能有更清楚的了解,就連像筆者這樣治療慢性病的內科醫生,也能從中獲得深切的領悟,並運用在疾病治療上而獲益良多。──汪國麟,臺安醫院營養醫學整合治療總監、東華醫院醫療副院長、營養醫學推廣協會理事,著有《逆齡密碼》、《肥胖大逆襲》     胃酸過去被腸胃科醫生和病人視為

是罪大惡極的禍首,我的門診常常聽到病人說:「我是不是胃酸太多,所以胃潰瘍?」「火燒心很嚴重,都不能躺著睡覺,是不是胃酸太多胃食道逆流了?」「吃肉多會覺得胃脹氣,猛打嗝,是不是胃酸太多了?」其實,我們可能要重新思考胃酸究竟是毒還是解藥的迷思。胃潰瘍以前被誤認為是胃酸太多,後來才被證實真正罪魁禍首是胃裡的幽門桿菌,而短暫抑制胃酸的藥物治療是為了讓胃黏膜破洞趕快修補起來,胃好了後,藥也就該停了。國內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民眾患有胃食道逆流,強力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是過去最有效的解藥,但火燒心症狀改善了,卻也失去了胃酸的好處,包括殺菌、加強蛋白酶作用,以及營養素的吸收……。其實,長期服用降胃酸藥物絕對是走投無

路的打算,尤其現在已經有許多微創手術可以治療的時代。   這本書正是國內對胃酸迷思最需要的解藥,可以提供民眾深入地從非主流觀點切入胃酸與消化疾病的關係。隨著醫學的進步,現今非主流的觀點未來也許就是主流的定律,這本書是醫師、病患,以及追求健康的民眾都應該好好拜讀收藏,讓胃酸不再成為所有胃病的代罪羔羊。──吳文傑 醫師,肝膽腸胃科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     本書的問世,我已等待數十年之久。本書的觀念,雖然我已奉行二十年,但我不能下筆,而必須要由一位在全球主流醫學舉足輕重的醫學前輩來撰寫,因為本書主題所要撼動的,是數十年來,主流醫學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甚至是要和一個每

年七十億美金的制酸劑製藥業怪獸來對抗。   過去的二十年,我在實習與臨床診療中,運用了「胃酸不足」的概念治癒了許多病患,也教育了無數病人。我自己是在四十多歲時,經歷加州嚴重花粉熱,腸胃功能停擺,晚餐吃完過敏就惡化,結果補充了胃酸之後,所有問題迎刃而解,連腸胃都恢復年輕。我從自己和病人身上,深深體會到一六九八年「氣喘論文」描述的現象,過敏患者真的大多數都有胃酸不足的問題!甚至我更進一步發現,白天胃酸不足會導致精神不濟,半夜胃酸不足會引起淺眠難睡!    胃酸不足會引起很多疾病與不適,大部分病人聽到我說他們「胃酸不足」時,都以懷疑與訝異的眼神望著我,好像我說錯了話似的,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被他

們的醫生告知是「胃酸過多」。有趣的是,當我反問他們,醫生有替你檢測胃酸嗎?卻又清一色地告訴我「沒有」。這些患者經我診治,經過一段時間服用胃酸膠囊後,症狀都漸漸緩解。   胃酸是人體消化最重要的防禦機制,外來的病菌與過敏原,到達胃的時候,經過足量胃酸的洗禮,就可以被消滅與分解。所以,理論上胃酸足夠的人,是不會因為食物不潔而肚子痛,也不容易引起過敏,因為大部分過敏原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遇到胃酸與蛋白酶就會被分解。現代人之所以身體嬴弱,不像野生動物可以喝生水、吃腐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胃酸不夠強。   本書帶來的,是顛覆一般人認知、但卻無比珍貴的訊息。為了健康,你要有勇氣認清事實,必且身體

力行,最後你就會體會到胃酸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帶來的最佳健康狀態!──陳俊旭,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讀者迴響     【Helen Oulie Fuhr】每年都有數不計的人有胃酸分泌不足或過少的問題,而且這些人都不正確的在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片,長期下來,後果是很嚴重的,會導致營養不足和各種疾病。如果您認為自己有胃酸過多或過少的問題,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Mark Gonzalez】我從十六歲就一直在處理嚴重的胃灼熱問題。我這輩子都在進進出出醫院,但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每天都要服用泮托拉唑這種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整整有十年的時間。醫生們都

放棄了我,我只好自己找尋解答,發現這本書讓我眼睛一亮!我開始在飯前補鹽酸、胃蛋白酶、苦藥草,以及在飯後補充消化酵素!然後,我的胃灼熱幾乎完全消失了,而且,我已經拋開泮塔拉唑!此外,我也增加了四•五公斤左右的肌肉──我終於可以吃我需要吃的食物!強烈推薦這本書,請閱讀並傳播給其他人!     【Melissa Sandfort】這本書所有人都需要閱讀。你的身體有消化系統,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書中的關鍵信息!這是我所讀過超級頂級的健康書籍之一,簡單、基本、直接,還有易於遵循的解決方案,易於閱讀且令人信服。我正在服用鹽酸、苦草藥和消化酵素,而且我的消化功能更好了!    【Kyle Rit

ter】本書討論的話題不被經常討論但對健康卻極為重要。如果你有胃酸不足的狀況, 就可能由於吸收不良而導致關鍵營養素缺乏,並且容易受到與胃內細菌感染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的威脅,而這些只靠補充蘋果醋、消化酵素、苦草藥、胃酸-胃蛋白酶補充劑等等一些簡單的補救措施,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LaffingKat】這本書的內容相當有容易理解,也對我相當有幫助。身為為一個身上有幾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人來說,我特別感興趣的是討論胃酸過多、腸漏症和自體免疫疾病之間的關係。我剛剛在泰奧馬診所一位醫生(萊特博士是創始人兼醫學總監)的指導下,開始服用補充性鹽酸和胃蛋白酶,我的消化問題已經有所改善,我很期待

持續觀察,看看這是否也能改善了我其他健康問題的症狀。     【R. HAMILTON】我經常性的胃灼熱或胃酸逆流的問題很少持續超過一年以上(只有一次持續了大約十八個月),但在胃鏡檢查過後,我的醫生讓我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來減少胃酸分泌。當然,效果相當好,但在開始吃抑酸劑後,我的肺部充血嚴重、口腔和喉嚨裡的黏液很多、吞嚥困難。看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我們需要胃酸,所以決定看看停藥後會發生什麼。一切問題和不舒服都在二十四小時內解決了!你可能不一定有相同的狀況,但在你使用胃酸中和劑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來減少胃酸之前(或者之後),都需要閱讀這本書。

肝癌末期患者身體心像改變、憂鬱症狀與生活品質的相關性

為了解決腸胃科常見疾病的問題,作者王敏淑 這樣論述:

背景:肝癌是2018年全球第五大常見之癌症,更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肝癌是台灣常見且預後差及死亡率極高的癌症,在疾病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當出現臨床症狀時通常已較末期,肝癌末期患者須面對疾病的變化與治療的成效,加上肝癌有著易復發的特性,患者不僅會有身體心像改變之困擾,心理層面也會受到嚴重的衝擊產生憂鬱症狀,如此會干擾每日的生活功能,進而影響生活品質。目的:探討肝癌末期患者在罹病過程中所產生的身體心像改變、憂鬱症狀及生活品質間相互關係,並找出影響因素。研究方法:選擇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肝膽腸胃科病房及門診為研究地點,凡符合研究對象均納入收案,本研究收案條件為: (1) 經醫師確診為肝癌末期患者

;(2) 達法定成年年滿20歲以上;(3) 意識清晰、能清楚表達自身意見及身體狀況者;(4) 能用國、台語溝通;(5)同意參與本研究且簽署完成「臨床試驗受試者同意書」者。排除有本身為憂鬱傾向患者。 總共收108位肝癌末期患者,研究以結構式問卷調查,包括:基本資料問卷、身體心像量表 (Body Image Scale)、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症狀量表(CES-D)、歐洲癌症治療與研究組織之生活品質問卷(EORTC QLQ-C30)和肝癌患者生活品質量表(EORTC HCC-18)進行收案,將收集資料以 SPSS 19.0 統計軟體進行分析,針對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屬性、身體心像改變、憂鬱症狀、生活品質

方面,以描述性統計了解其分布情形,接著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無母數統計分析方法Mann-Whitney U與Kruskal-Wallis H檢定、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等檢定方法,了解個人背景屬性、身體心像改變、憂鬱症狀及生活品質間之關係與其影響因素。結果:本研究顯示108位肝癌末期患者,平均65.67歲(SD = 11.34)。體重平均為65.3公斤(SD = ±11.52)。研究對象教育程度以高中(高職)36位(33.3%)最多,72.2%肝癌末期患者有呈現憂鬱情緒;身體心像改變、

憂鬱症狀與生活品質間有相關,經過多元迴歸分析發現,教育程度、生病後工作是否受影響、宗教信仰、癌症分期、罹患內科疾病、疾病轉移狀況,為影響身體心像改變之重要預測因子,解釋肝癌末期患者身體心像改變之總變異量為33%;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生病後工作是否受影響、家庭月收入、癌症分期、疾病轉移狀況為影響憂鬱症狀之重要預測因子,解釋肝癌末期患者身體心像改變之總變異量為52%;教育程度、生病後工作是否受影響、宗教信仰、癌症分期、罹患內科疾病、疾病轉移狀況、罹癌時間為影響肝癌末期患者生活品質之總變異量為72%。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發現患者生活品質除與個人背景屬性相關變項有相關外,亦與身體心像改變、憂鬱症狀間存在

相關性,因此建議臨床在職教育或學校養成教育中應加強相關癌症照護專業知識及溝通觀察能力,邁向高度品質化之癌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