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現場掛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萬芳醫院現場掛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寫的 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好醫師是這樣教出來的 和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的 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萬芳醫院線上掛號 - Eyszl也說明:除此之外,為來會持續與HTC團隊合作,除將萬小芳功能升級,萬芳醫院網路掛號系統,全院禁止吸菸及嚼食檳榔。 智慧型醫院服務現場掛號DIY: 下載說明※輝躍門診為特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 李麗惠所指導 童薇帆的 透過改善門診叫號策略減少病人等候時間 之模擬與評估 (2019),提出萬芳醫院現場掛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門診、看診等候時間、模擬分析、離散事件模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流通管理系 吳世光所指導 莊文彥的 聊天機器人任務型文字對話功能之研究-以智能櫃常見問題功能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聊天機器人、常見問題、使用體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萬芳醫院現場掛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15輪公費新冠疫苗北市開放10個接種站供現場掛號 - 蕃新聞則補充:第15輪公費新冠疫苗北市開放10個接種站供現場掛號 ... 綜合醫院、秀傳醫院、宏恩綜合醫院、馬偕醫院、台大醫院、萬芳醫院、三軍總醫院、康寧醫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萬芳醫院現場掛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好醫師是這樣教出來的

為了解決萬芳醫院現場掛號的問題,作者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 這樣論述:

  美國杜克大學奠基於1838年,杜克醫學院則是在1935年成立。   創辦人詹姆士‧杜克先生(Mr. James Buchanan Duke)期待,   進入杜克大學的學生必須是熱愛學習的人,   而招聘來的教師是願意獻身教學工作的學者。   本書封面的建築物:博金斯圖書館(Perkins Library),   正象徵杜克大學校園是一個充滿學習熱情的優質環境。   1999年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   每年都會選派三至五位優秀醫學生到杜克大學醫學院實習,   拓寬國內醫學生的視野,並帶回珍貴的臨床經驗,   受惠的五十位學生也已開枝散葉,遍布台灣各醫學領域。  

 本書就是台灣醫學生在杜克醫學院的親身見證實錄,   分為熱情、理解、堅忍、周延、眼界、合作、承諾、希望八堂課,   涵蓋醫院各專科的內容,   為所有醫師、醫學生、以及有志於醫學的學子,   帶來身歷其境的感受,拾得從醫這份神聖工作的初心。 名人推薦   當一個人能夠把他的理念對一個群體或組織持續產生影響力,且能連綿不斷的深入每一位組織成員,形成共同的信念與價值觀,這時我們就稱之為組織文化。   在《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好醫師是這樣教出來的》中,即深刻描繪了一種徹底實踐「以病人福祉為第一優先」的病醫文化!——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關鍵不是錢,而是文化與

信念。   我們看到,在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體系裡,醫療團隊一切的學習、努力,都是為了務實解決病人的問題而存在的……   這樣的價值一旦確立,教學、討論就不再是一種測試、競賽,而是為了用更有效的方式,訓練出更能解決病人問題的團隊。——侯文詠,醫師、作家   從他們的字裡行間,看見那種人性的基本憧憬——熱愛知識,嚮往高貴人格的純潔心情。——胡涵婷,美國麻州Holy Family Hospital 血液腫瘤科主任   如果這本書的出版,能引起國內醫學教育界的反思,最後受益的將是我們年輕的醫學生與社會大眾。——王金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主治醫師   我從這些醫者的典範中,看到他們對新知永

不懈怠,對病人永存憐惜,對同儕尊重,對教學熱情,種種的言教身教,讓這些令人讚嘆的醫者傳奇,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在台灣醫療瀕臨崩壞的時刻,我更希望藉著此書的出版,喚回台灣醫界同僚選擇醫療志業的初衷。   為了自己,為了世世代代醫界未來的生力軍,來積極參與推動醫學教育及醫療執業環境的改革。——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 作者簡介 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   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成立於1998年10月,宗旨是:培育優良醫師,倡導醫療品質觀念及執行,期能改善國內的醫學教育、醫療品質,健全國內的醫療體系,使國人能得到完善的

醫療照護,並達到維護全民健康的目的。   主要工作包括:   (1)設立優良臨床醫師講座,補助研究經費,以使其專心致力於臨床教學及教育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2)派送國內資優醫師短期或長期出國進修,並提供其旅費、生活費及學雜費等。   (3)邀請國外客座教授來華做短期或長期教學,並提供旅費、生活費及教學費等。   (4)倡導醫療品質的觀念,建立品質指標,進而協助衛生主管單位成立公正的第三者品質監控組織。   (5)其他有關社會科學、人文、基礎醫學、科技等教育活動之促進。 文字整理者簡介 丘美珍   資深財經記者,也是三個小學生的母親、臉書社群《媽媽基地》發起人。政治大

學新聞系畢業之後,曾擔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藍鯨出版/風格者出版總編輯。著有《承諾,用心守護病人》(天下文化)、《辦公室裡的X》(橄欖),譯有《雷曼啟示錄》(遠流)。   (本書在初稿階段時,承蒙陳偉挺醫師、蔡依倫醫師幫忙審閱多篇稿件,特此致謝。) 推薦者簡介 嚴長壽   現任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著有《總裁獅子心》、《御風而上》、《我所看見的未來》、《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你可以不一樣》、《教育應該不一樣》與《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等書。 侯文詠   台大醫學臨床醫學博士,曾任台大醫院和萬芳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台北

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目前專心於文學創作,著有《七年之愛》、《白色巨塔》等十餘部小說,《親愛的老婆》、《大醫院小醫師》、《離島醫生》等散文集。 胡涵婷   1983年畢業於陽明醫學院,1995年底移民美國,出國前任職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現任美國麻州Holy Family Hospital 血液腫瘤科主任。 序文者簡介 王金龍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暨公共衛生學碩士,曾任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副教授,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主治醫師、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級臨床教師,並擔任院內與陽明大學及成大醫學系合作計畫負責人。 賴其萬

  曾任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主治醫師、美國Kansas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慈濟醫學院院長,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 出版序者簡介 黃達夫   曾任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診斷及治療委員會評議委員及主席、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杜克大學內科教授及The Duke Colloquium協同主持人。 序    親炙醫學教育的典範文化    嚴長壽    8 序    見而能信    侯文詠    11     序  

 便利商店的實質與內容—— 談台灣和美國的醫療體系差異    胡涵婷    15 序    杜克四部曲:如何選出到杜克的醫學生    王金龍    20 序    改變,就在轉角處!    賴其萬    22 出版序    不忘初衷    黃達夫    25 誌謝            29 序曲    信仰    陳姵蓉    30 Lesson 1        熱情  Passion    36 實習部門:心臟科照會 這樣的學習,只有痛快兩個字足以形容! 詹于慧    38 我遇見的主治醫師    陳廷宜    52 心臟科照會實習心得13則    57 Les

son 2        堅忍  Perseverance    70 實習部門:新生兒加護病房 凌晨四點半,也有主治醫師的教學活動    張詠森    72 實習部門:小兒感染科照會 終於見識到問題導向學習法的威力    陳瓏方    79 實習部門:小兒神經科 來到小兒科的最後堡壘    顧文瑋    86 實習部門:新陳代謝科 每一位主治醫師都不恥下問    賴峻毅    88 Know-how 1    與病人的「第一線」接觸    李國芬    95 Lesson 3        理解  Empathy    102 實習部門:小兒腎臟科 教學就是一種溝通 

   詹于慧    104 實習部門:腸胃科照會 主動出擊,爭取信任    李子豪    112 實習部門:風濕免疫科照會 越是複雜的病例,越要從基本想起    林文萱    117 實習部門:神經內科 查房的時候學得最多    何雅琦    119 Lesson 4        周延  Deliberation    130 實習部門:放射影像科 燙屁股研討會讓我眼界大開!    黃柏豪    132 一眼看不透的X光片    138     重點分明、反覆練習、個人化的課程,不怕你學不會!    游鎧蔚    144 實習部門:神經放射科 看到少見的病例是很珍貴

的經驗 吳孟輯    150 實習部門:精神科照會 身體與心理,真是息息相關    莊宜芳    156 Know-how 2    當病人在杜克    李國芬    159 Lesson 5        眼界  Vision    164 實習部門:皮膚科 每個門診跟到的,都是非常權威的醫師    張詠森    166 實習部門:感染科照會 以前很害怕的微生物學,竟然變成非常有趣的課!    陳廷宜    173 有辯論也有猜謎——每週,我都期待各種討論會的到來    陳偉挺    178 實習部門:耳鼻喉頭頸外科 外科修煉三部曲:了解細節、解釋病情、知錯能改    

葉奕廷    184 看到令人驚艷的微創手術    紀宛婷    190 Know-how 3    如何診斷    李國芬    193 Lesson 6        合作  Collaboration    200 實習科別:一般外科 終於,來到傳奇外科大師的地盤    歐陽志佩    202 實習部門:進階外科 能遇到契合的老師真是幸運    曾千方    207 實習部門:創傷外科 各種專業的人都能發揮所長    紀宛婷    210 實習部門:一般內科 對病人的完整照護,也包含非醫學的層面    蔡依倫    215 實習部門:腎臟科會診照會 整個醫療團隊

一起找到答案,讓人充滿成就感    游鎧蔚    221 Lesson 7        承諾  Commitment    224 實習部門:胸腔科照會 在被太陽融化之前,看看我們能飛得多高和多遠吧!張詠森    226     胸腔照會科Q&A    賴峻毅、顧文瑋    237     胸腔照會科心得6則        240 實習部門:心臟移植部 奇蹟,在這裡發生了    紀宛婷    245 Lesson 8        希望  Hope    254 實習部門:心臟科 謝謝你,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與堅強    姚啟元    256 實習部門:急診部 這裡的

急診室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歐陽志佩    261 實習部門:血液腫瘤科 期待一個沒有癌症的世界    康鈺玫、姚啟元、張承壹    270 Know-how 4    互相信任的病醫關係    李國芬    278 杜克之後    282 因為夢想,我們彼此相連    張詠森    284 我經歷了一場學習態度的革命!    莊宜芳    287 對於未來,我只有更加憂心    吳昭慶    291 我重拾了「做中學習」的熱誠與快樂    顧文瑋    294 做個有點不一樣的醫生    曾千芳    296 希望能為台灣醫界帶來良善的改變    王新驍    29

7 杜克典範,效果依然持續至今    陳偉挺    298 我的國際觀因此拓展    何懷德    299 附錄    300 附錄一    如何營造學習臨床醫學的友善環境    賴其萬    302 附錄二    閱讀學生報告的省思    王金龍    305 附錄三    美國的月亮很大,故鄉的月亮也很圓    胡涵婷    308 附錄四    精緻文化能不能導向精緻醫療? ——從「社會大學」看醫療文化    胡涵婷    313 附錄五    名詞中英對照    318 推薦序一 親炙醫學教育的典範文化/嚴長壽   1999年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

會」每年都會選派三至五位優秀的醫學生到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實習,拓寬國內醫學生的視野,並帶回珍貴的臨床經驗,至今持續已十四年之久,受惠的四十多位學生也已開枝散葉,遍布台灣各醫學領域。   我常想,當一個善的理念或使命感在一個人的心頭牢牢扎根,無論遭遇任何困境都不為所挫且堅持不墜,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典範;但是當一個人能夠把他的理念對一個群體或組織持續產生影響力,且能連綿不斷的深入每一位組織成員,形成共同的信念與價值觀,這時我們就稱之為組織文化。在《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好醫師是這樣教出來的》中,即深刻描繪了一種徹底實踐「以病人福祉為第一優先」的病醫文化!   書中提及一位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值班

超過廿四小時沒休息的學生,在凌晨四點半,遇到一位同樣經過長夜忙碌雙眼充血、卻仍持續著熱情為實習生現場教學的值班主治醫師,且不分眼前的學生是否為自己科系上的學生,依舊在乎著他們到底懂不懂、會不會,這樣的醫者風範,實在讓人震撼!這一篇篇的點滴小故事,無不呈現出,每位前去杜克實習的學生都親身感受到大師級權威醫師的諄諄教誨,而當他們在面對實習生專題報告時,又能以極富耐心、極具謙卑與極度認真的態度細細聆聽,讓學生徹底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自己是很有可能性的,因而啟動強烈的探索與學習欲望,這種老師與學生易位學習相互尊重的文化,讓人深深體會到,在日新月異的醫學教育領域裡,實在不應存有任何一絲的傲慢!   

在台灣,我們何其有幸,也擁有這麼一位良醫良師的醫界典範——黃達夫院長。當年他在美國完成極高的醫學成就與歷練後,懷著高度的使命感,窮究其於國外所學到、看到,並做到的這個美好病醫文化帶回台灣。這樣的文化目前不僅已深化到整個和信醫護的團隊,形塑成集體的共識與文化,黃院長更觀察到台灣整體病醫關係教育的不足,因而進一步以其個人的影響力成立「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於是本人才得以藉此一路伴隨,見證基金會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雙軌並行、互相支援且日漸成長與茁壯,內心實在深感榮幸且無限的欽佩 。   基金會成立迄今,一直努力對台灣醫學界做出許多有形與無形的貢獻,不但邀請國際醫師典範來台影響台灣的醫學教

育,同時更大量借用黃院長在美國長年耕耘積累的人脈關係,進行更多的國際交流。個人認為光是從1999年起爭取到杜克醫學院的支持,能夠持續讓未來將成為醫師的台灣醫學生到美國親炙此種醫學教育的典範文化,即是基金會最大的成就之一。   我相信在整個漫長的醫學道路上,台灣醫學生在杜克醫學院的親身見證,已為台灣醫學教育埋下極深的希望苗種;我也相信此書將為所有醫學院的學子帶來身歷其境的感受,同時也希望藉著此書的分享,能夠喚醒所有從事醫學教學的醫院,以及國內醫學權威們重新拾回從醫這份神聖工作的初心。其實,此種對病醫關係的尊重與信任,以及對醫學教育的專研與熱情所顯現出來的文化欠缺,又豈僅限於台灣醫界,這應該是

所有從事教育政策的主導者及國家未來的掌舵者,甚至是全台灣在為下一個階段的未來定位時,都應該具備的普世價值。   回想台灣在經濟最匱乏的時刻,慶幸能有像黃院長這般的醫界苦行僧,願意遠離家鄉在國外隻身奮鬥、深耕苦修,更佩服的是當他學有所成時卻願意重歸故里,無期無求,只願能將所學所識灌溉這塊哺育成長的土地,而今對照功利化社會嚴重影響青年人價值觀的當下,如此台灣典範幾希矣。在這幾十年的時日以來,因為有黃達夫院長與杜克醫學院醫界權威的身教典範,讓我看到一種真實的可能,那就是做為一位醫者是可以全然無我、懷抱全心奉獻的使命感,在每一個面向、每一個時刻裡,而這樣的精神也是台灣做為世界公民、身為文明社會的一

份子,所應該追尋、學習的方向! 推薦序二 見而能信/侯文詠   辭去醫院的工作後,接到黃院長的邀請,擔任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的董事,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黃院長不遺餘力的為基金會募款,不但辦了許多醫學教育相關的訓練、演講、討論,從1999年開始,更是爭取到杜克大學醫學院的支持,每年都送台灣的醫學生到美國去接受訓練。   每年開董事會,我們都要討論這些甄選出來的醫學生,並且通過案子。送台灣醫學生、醫師到美國受訓的必要性,我從來沒有懷疑過。但老實說,一直到讀了這些醫學生的手記之後,我才第一次深刻感受到,這件事對台灣醫學界的重要性,其實比我理解想像的更加迫切。   我在台灣被公認

最好的教學醫院(包括台大、榮總),當過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甚至是帶學生、醫師的講師、副教授。因此,看到書中描述的學習環境,不管是學習的方法、教學的文化、甚至是師生之間的關係,學習的熱忱、追求證據、真理的氛圍……我很明白這和台灣的教學與學習環境有多大的差距。   過去,我的許多同僚覺得美國之所以能創造出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是因為他們有錢、有時間。但這本書裡,醫學生們的第一手觀察,讓我們看到,在杜克醫學院的醫師的生活,其實並不比台灣醫師輕鬆。但儘管醫師再忙碌、再疲憊,他們從來也沒有失去過教學的熱忱。書中的許多例子都讓我不斷反思:在美國,為什麼教學不是額外的負擔?為什麼醫師的時間那麼寶貴

,醫院高層還樂於讓醫師花費時間從事教學?為什麼在沉重的臨床工作負擔下,每個醫師都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找論文、查資料。為什麼資深醫師和醫學生的關係,更接近同好的前輩、後輩,而不是上下層的階級關係?這些在台灣的醫療環境很奇怪的事情,到了杜克大學醫學院,為什麼變得那麼理所當然?   慢慢我理解到黃達夫院長一直試圖在苦口婆心,但卻不見得能被大部分理解的事實,那就是——關鍵不是錢,而是文化與信念。   我們看到,在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體系裡,醫療團隊一切的學習、努力,都是為了務實解決病人的問題而存在的。醫學固然是知識,但是檢驗這樣的知識,最後也是唯一的標準來自病人是否得到改善,而不來自任何權威。這樣

的價值一旦確立,教學、討論就不再是一種測試、競賽,而是為了用更有效的方式,訓練出更能解決病人問題的團隊。   在這樣的價值裡,一旦確立,治癒病人的「成就感」以及「利他」成為推動醫療、教學、研究最重要的動力。這麼一來,醫療團隊所有的成員便會樂於分享、教導、學習,沒有人會滿足於現有的知識,每個人都願意認真對待病人的問題,追求更多的證據,好更確切的為病人解決問題——就像我們在書上看到的那樣。   反過來,當醫學有了比病人更重要的目的——諸如醫院的經營數字,醫師、教授的榮耀、或者研究升等的追求時,教學自然成了一種時間、資源的浪費。惡性循環的結果,成就感只好來自更多的報酬和地位。這麼一來,沒有人

願意為了更高的經營數字、或是別人的升等、待遇,做出哪怕是多一點點的付出。   完全可以想像,兩種不同的思維之下,病人的醫療品質、權益(甚至是醫師的熱情)會有多大的差別。可惜這些我在這本書中體會得到的差距,大部分的台灣民眾以及醫界的成員是體會不到的。或許正是這樣,黃達夫院長才這麼不遺餘力,要送更多的醫學生、住院醫師出去受訓。黃院長長期在最看不到、卻最迫切、最重要的地方付出,試圖從最根本的地方改變台灣的醫療環境,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很多人以為送這些醫學生出國,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最新的、最好的知識、技術。但我在這本書裡面看見的,卻是那樣的文化、信念,對醫學生所造成的衝擊。我在讀這本

書的許多章節段落時,幾度感動掩卷,幾乎落淚。   我記得黃院長有一次對我說過。他說:侯醫師,很可惜你沒有去杜克醫學院受過訓練。如果你曾去那裡受過訓練的話,我相信你一定現在還是一個醫師,而且是一個很不一樣的醫師。   作家與醫師之間,儘管我自己也說不上來,算是遺憾還是不算,但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忽然多少有點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不過,從這些醫學生身上看到的感動與改變,卻讓我看見了更大的,改變的可能。見而能信,信而能行。我相信這些衝擊,一定能給醫學生們擁有不一樣的價值。我也相信,當這些醫學生變成資深的醫師時,他們一定會變成很好的老師,教導出更多不一樣的學生。我相信改變的力量來自教育

,更堅信黃院長這些為台灣的醫療界默默的付出,終有被清楚看見的一天。 推薦序三 便利商店的實質與內容:談台灣和美國的醫療體系差異/胡涵婷   美國和台灣的教育體系、社會動態趨勢,乍看之下有許多相似之處。美國有杜克大學,我們有台灣大學;同樣都是集盡社會精英的機構。同樣的精英,兩樣的心情。仔細觀察思量,並不難體會美台社會文化微妙的差異,做為攻錯的他山之石。   每次回台灣,我總是想去7-11商店逛逛,明亮整齊的店容,應有盡有的日常用品,尤其是吃的東西,冷的、熱的,令人嘆為觀止,讓我流連忘返。雖然我回台灣總是行程匆匆,去7-11倒是不難,因為每個街角都有7-11;真是名副其實的便利商店。

我特別懷念隨時供應的熱包子、茶葉蛋,是美國的便利商店沒有的。我一時痴性大發,拿著我的智慧型手機拍了好多照片,要回來美國炫耀。除了好吃的東西之外,我也見識到7-11精緻的服務內容,包括買高鐵車票、買臨時手機號碼,以及許多我還來不及探索的服務項目。   很多美國的便利商店也叫做7-11,卻跟台灣的7-11很不一樣。美國的便利商店多半是加油站附設的小店,並不是到處都有的。乍看之下也是商品琳琅滿目,卻不如台灣商品的精緻。它們賣一些簡單的零嘴、冷三明治、飲料。唯一熱的東西是咖啡。每次長途開車,停車加油,肚子餓了,找不到引人食慾的東西,就撩起濃濃的鄉愁,想念台灣7-11的熱包子和茶葉蛋,和走在精美商品

行列間的驚訝歡喜。美國的便利商店不是會吸引人徘徊流連的店。它的重點是應急的;肚子餓了,有得吃就好了,哪還在乎有沒有熱食美食;開車累了,賣你咖啡提神。喔,還可以借用洗手間方便。比較起來,台灣的7-11是便利商店的昇華,展現出精緻文化的特質;那就是不僅僅是照顧人的基本需求,又顯現賞心悅目的美,及貼心周到的關懷。   便利商店跟醫療體系有什麼關係呢?   十六年前,我初次接觸美國的醫療系統時,也就是重新接受內科醫師訓練的第一年,難免處處比較美台兩地體系的異同。第一個很明顯的差異是美國的門診病人是約診的,不像台灣是便利商店式的,任何時候都可以走進診所看病。我心想約診看病對慢性病是有道理的,有急

症時難道只好去醫院急診室嗎?我當時覺得還是台灣的病人比較幸福,不管大病或微恙,都可以立刻看到醫生。但是話說回來,台灣開業醫最常看的病是感冒。漸漸的,我學習到,原來美國一般民眾很接受多數感冒是自己會好的(self-limited)觀念,只要多喝水,多休息,不一定要找醫生。美國的藥局有所謂的櫃台藥(Over-The Counter, OTC medicine),不需處方就可以買的家庭常備藥,像是退燒藥、消炎止痛藥、過敏藥、咳嗽藥、制酸胃藥、便祕藥、止瀉藥等等。由於約診看醫生不容易,我發現一般民眾也很適應這種現實狀況,能夠努力學習一些基本醫學常識,自己處理小病小痛。   再來就是病人約診來看病的

態度,與便利商店式的就醫行為是很不一樣的。約診可以是深思熟慮的(deliberate),病醫雙方都能有備而來,事先準備精采的問題和生動的解答。這種期望病人多一些自立的能力,及看病前做功課,準備問題,很像是老師或父母真正在教育孩子;要他們成長成熟,而不是什麼事都幫他們做好、做完。我逐漸體會到愛之深,責之切;真正關愛病人的醫生,是會給病人功課,要他們學習及增長醫學常識的醫生,而不是愚民的,或溺愛型,完全不教育病人的醫生。   美國的病人比起台灣病人要有理性得多,比較能接受有些病是急不來的觀念。比方說,多數感冒是有一定的病程的,絕大多數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而台灣病人則常常要求藥到病除,導致醫師

過度處方,像是不必要的點滴注射、抗生素、甚至維他命,簡直是罄竹難書。這些不僅是嚴重的醫療浪費,也對整個醫療大環境有很令人擔憂的負面影響。例如抗生素的濫用,會造成細菌的抗藥性;到了真有嚴重感染,需要用藥時,抗生素已經無效。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病人仍會死於一些細菌感染,應該多數是我們自作孽的結果。而我最擔憂的是,民眾對醫療常識的落後停滯,繼續在影響醫師的診病、治病行為;這樣的惡性循環,真的是台灣的醫療環境最大的悲哀。   醫生的最重要角色,是做為諮詢者(consultant),而不只是開處方者(prescriber)。這對台灣病人也是一個很難突破的定了型的陳舊觀念。人們很能接受去找律師,聽律師

說話,要按時計費。而找醫師看病時,只聽醫生講話,沒拿到幾包紅包、白包的藥,就覺得掛號費是白繳了。多數醫生也養成了惜言如金的看診行為。這真是病醫雙方互相誤導的悲哀。醫學上對疾病的處理,可以說有三類。一類是自己會好的病,像是普通感冒,是不需要處方的。一類是有賴於醫師高明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才能藥到病除的疾病,像是許多感染性疾病,及某些癌症。第三類則是醫學上仍無解答的疾病;醫生可能各就自己的獨特見解給病人用藥治療,但是也應該在不傷害病人(do no harm)的前提之下做建議。   由於我的專業是血液腫瘤,一個讓一般病人望之生怯的專科。來看病的病人及家屬,既是焦慮不安,又充滿疑問。我看病時,話很多

;除了充分解釋病人的病情之外,也努力借用各種資源來減低他們的焦慮。多數病的處置,是很明顯而且直截了當的,該開刀,或是放療(radiation therapy)、化療(chemotherapy),沒有什麼疑問。某些病在某些情況下,卻是不用藥反而比用藥有道理。我常說,當我向病人解釋為什麼不開處方時,所花的時間,往往比開處方花的時間多得多。如何誠實說明及說服滿懷希望的病人和家屬,化學治療是於事無補(futile)的,是每一個腫瘤科醫師都應該時時銘以為記的功課。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是生活只求溫飽的年代。隨著社會的富裕和進步,所有的生活條件都在朝精緻化邁進。醫療品質也應當如此。台灣的醫療模

式雖有如7-11的便利,可是有沒有7-11吸引人的精緻內容呢?答案是沒有。   我想對台灣病人語重心長的呼籲:只開處方,不愛說話,不解釋原由的醫生,不是好醫生。看病、治病,有時候要很有耐心;急就章的用藥,反而會受害。還有,您繳的掛號費的最大報酬,應該是醫師傳達的無價的醫學常識,而不是幾包便宜的紅白藥包!   我更想對台灣的醫師、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呼籲,不要淪為只賣給人填飽肚皮,卻難以下嚥的食物的便利商店。但願杜克精神不僅在這些幸運的年輕學子心中長存生根,並且茂密成蔭,讓台灣的醫療如同我們的7-11是精緻先進的便利商店。 序文一 杜克四部曲:如何選出到杜克的醫學生/王金龍   黃

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每年從國內幾所醫學院徵選三到五名醫學生,贊助這些年輕的學子遠渡重洋,赴美國知名的杜克大學醫學院實習三個月。在這短短三個月之中,他們開啟眼目,用心感受,往往能夠因此收穫良多。   因為這些美好的經驗,口耳相傳,使得更多人由衷嚮往而提出詢問:到底,基金會以什麼樣的標準徵選學生?哪些特質的學生會脫穎而出呢?   仔細探究,這些選拔的標準,其實也正是一個好醫生的特質。   首先,學生必須具有成熟、穩定的個性,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夠冷靜應變,不失條理。尤其,在醫院的環境中,常常會遇到未知的挑戰,這時候,更要調整心態,勇於面對挑戰,並且還能在巨大的壓力下執行工作。   其

次,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杜克位在美國,在三個月的實習過程中,這些學生不但必須親自在醫院迎接病人、詢問病史、做成紀錄,而且必須與主治醫生、同儕討論診斷,參與照顧,此外還需聆聽研討會,甚至上台報告病例。這種種複雜而多元的情境,沒有相當程度的英文能力可謂寸步難行。(當然,即便他們的英文能力已經高於一般水準,仍不免會在特殊情境下感覺到自己的不足。)   另外,醫院是一個仰賴專業團隊一起工作的地方,所以,單打獨鬥絕對無法成事,團隊合作才是王道!如何能在團隊中與人合作,卻又不受限於團隊綑綁,能主動啟動團隊能量、積極行事,從中展現領導的潛能,這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特質。   而在醫學淵博的領域中,每

天都可能在病人身上遇到難題,因此,每天都要有心理準備,時時虛心學習。作為一個醫學領域中的工作者,如果能夠對病人遭遇的痛苦具有同理心,對照顧病人的責任甘之如飴,並且能將這樣的人道精神,化為追求醫學新知的熱誠,這樣,必能日益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醫師。 最後,這些日積月累的心得與經驗,如果沒有與人分享的熱誠,就只能是個人私密的經驗,無法傳承。   所以,基金會也期待這些已經出國學習,而且深刻感受異國醫學教育精華的學生們,未來能夠成為傳承經驗的種子教師,將這些見聞、做法、身教、言教,不斷分享給周遭的人!   感受、體驗、學習、傳承,這正是我們選拔學生時,心中期待的「杜克四部曲」! 序文二

改變,就在轉角處!/賴其萬   回想我自己的行醫過程中,最大的轉折點,發生在1975年。   那一年,我在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剛升任為主治醫師。我對工作十分努力,而病人也給我相對的評價,我感覺自己的醫學生涯,可以就這樣一路順暢的走下去。   生於台灣,成長於台大,我向來對於許多人在大學畢業後,就直奔美國、落地生根的做法不以為然。不過,如果只是去美國進修兩年,應該能增廣見聞、磨練專業吧?所以,在1975年,我得到台大醫院的許可,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   剛開始,我有點不服氣。在台灣,我已經是評價不錯的主治醫師了,但是因為美國的制度不承認我們醫學院畢業後住院醫師

訓練的資歷,所以,來到明尼蘇達,我得降級,重新從辛苦的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做起。美國的醫生,就真的比較厲害?這個疑問,始終存在我心裡。   然後,關鍵的那一天到來。   這一天,我如常跟著主治醫師去查房。那一床是個女性病人,主治醫生帶著住院醫師和醫學生來到床邊,先跟病人寒暄,然後眼看著就要開始做一些例行的檢查。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主治醫師卻轉頭跟護理師要了一條毛巾,順手就蓋在病人的兩腿之間。   主治醫師開始做檢查,那是再普通不過的straight leg raising sign(直腿抬高檢查),這是為了確認病人的坐骨神經有無受到壓迫,通常醫生會將病人的左右兩條腿輪流抬高

到90度。這個檢查,我在台灣時,也幫病人做過很多次。   但是,為什麼需要多蓋一條毛巾呢?   原來,病人在抬腿時,環繞在床側的住院醫師和醫學生,有可能會在某一個角度窺見病人私處。這種顧慮會使病人非常不自在。然而,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主治醫師都細心考量到了,因此,他為病人準備了那一條看起來多餘的毛巾!這一條毛巾,以及其他在這裡的所見所聞,改變了我的人生!我突然頓悟,是的,我可能不缺醫學知識,但是,我過去所受的醫學教育,只有醫學,沒有病人!   後來因為種種個人因素,我又在美國待了很多年。而在美國這些年,我的體悟是,一個優秀的醫師,雖然一定具備專業能力,但是,在他們工作情境中,許

多待人處事的心態,及日積月累養成的專業「習慣」,更是關鍵。   我從這些醫者的典範中,看到他們對新知永不懈怠,對病人永存憐惜,對同儕尊重,對教學熱情,種種的言教身教,讓這些令人讚嘆的醫者傳奇,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作為一個醫學生,在年輕時能夠有機會出國學習,對不同地域的流行病學多方體驗,增廣國際觀,應當是寶貴的體驗。但如果能同時觀察到不同的制度與文化,進而重塑自己的態度與理想,更是美妙的人生經驗!   也因為如此,我們非常期待能夠透過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的杜克實習計畫,每年選派三至五位醫學生,以三個月的時間,貼身觀察國際知名醫院的前輩典範,並且衷心期待,他們往後的醫學生涯

,因此能有不同於前的高度和視野。   近年在社會上瀰漫著一種對醫生、醫院不信任的情緒,幾次在演講場合,有醫學生不約而同向我表達往後將進入醫學生涯的不安。我想對這些年輕的孩子說的四個字是:勿忘初衷。   不要忘記當初你選擇學醫,那種決心助人的熱情。現實的種種就像鐘擺,當它擺動到一側的頂點時,必定會轉向,朝另一側擺去。如果今天你迫於現實,曾有的理想,妥協了;堅持的原則,放棄了。那麼, 當鐘擺(環境)逆轉時,你會成為醫界良性改革的「阻力」還是「助力」呢?堅持下去,你所期待的改變,也許就在下一個轉角處! 出版序 不忘初衷/黃達夫   現在的醫學生一定很難想像,當年,我們那一班台大醫學

系的畢業生(1964年)有四分之三出國,見證了台灣醫學生出國風潮的最高峰。當時的台灣,物資缺乏、百廢待舉,因此,台大、美國就是台灣高中、大學畢業生的第一選項。那是一個「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時代。   在這樣的浪潮下,我也難免隨波逐流。不過,我出國的另一個動機,還有一個深層的原因。   大六時,我深深受到兩位美國教授的風範所吸引,一位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院長竇恩(Charles Doan),另一位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外科主任韓佛里(George Humphreys),當時,他們被中華醫藥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 CMB)邀請來台擔任客座教授各六

個月。這兩位教授床邊教學時,不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是把重心放在病人,強調了解病人的重要性,然後啟發我們去思考,帶著我們一步一步剖析病人的問題,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任何證據都不能有所遺漏,問題釐清楚了,再決定如何為病人解決問題。   在這過程中,醫學知識不再是考試時強記的字句,而是活生生的道理,這使得照顧病人竟然像偵探一樣有趣。再加上他們對待病人、對待學生的親切態度以及教學的熱心與不厭其煩,令我對那樣的醫師與教師的角色心生仰慕,終於找到了未來的方向。因此,極想要親身經歷一下不一樣的學習經驗。   所以,醫科畢業,服完兵役後,我就出國了。初到美國費城賓州大學醫學院的一所附屬醫院擔任實習醫

師(mixed intern)時,我曾經到不同附屬醫院的不同科實習,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態度都沒有讓我失望。   實習的過程中,我更見識到我的同儕們的思考邏輯、與病人的親密關係、對工作的責任感等各方面的表現都遠比我成熟、自在許多。這更加激勵了我努力學習的動機。   經歷了這兩層的震撼後,我才真正了解到做好醫師、好老師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堅定了我的生命觀,並深深的相信找到了一個自己願意終身投入的志業。至今,我從事醫療與醫學教育工作已超過五十年,每天努力不懈,無怨無悔。   我在出國二十五年後,於1989年底回到台灣,正逢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看到台灣的許多教學醫院比美國更龐大,貴重儀器

設備也毫不遜色。可是,在病人照顧方面,因為看的病人遠比我學生時代多,反而變得更匆促、更馬虎。在臨床教育方面,也因為病人太多而更疏於指導、監督。   然而,較之五十年前,當今醫學科技的進步,使得醫療變得既精密又複雜。醫療技術的難度也高出很多,相對的發生錯誤的機會也較過去倍數增加。所以,醫學生及住院醫師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教導與監督就變成更加重要。   可是,在台灣卻因為醫學院擴展得太快太多,造成師資不足,大小病的病人又全都湧至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忙著看門診,把住院病人照顧的職責交給住院醫師,而疏忽了床邊教學。醫學生及住院醫師自我摸索,把還沒有消化的書本知識,硬著頭皮用在病人的處理後,卻缺乏

即時的回饋,因而永遠不清楚自己的判斷及處置是對是錯,就無法累積經驗。所以,缺乏自信心,更沒有成就感。   我回國後,仍舊維持杜克大學的教職,每年固定回美國執行臨床教學,所以,有機會經常對照兩地醫學生及住院醫師的表現。最令我憂心的是,二十三年來,絕大多數台灣醫學生、住院醫師與我交換心得時,談的都是醫師過勞及醫療糾紛問題,而不是與我討論如何把病人照顧得更好以及對未來的想望。   在美國,儘管醫師的工作時間一樣長,病人更在意醫療安全問題,而且,美國還有不少專門控告醫師的律師,但是,醫學生及住院醫師都沒有把醫療糾紛掛在心上。用心照顧病人,追求卓越是他們的目標。相形之下,台灣的醫學生及住院醫師對

於他們的職涯顯得消極、茫然。   他們的焦慮及疑惑,令我很是心痛。因而更加慶幸自己在大六的時候,找到了我想要追隨的典範,而改變了我的生命。那一刻,讓我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些年輕人也有和我一樣的經驗。   很幸運的,在1997年,嚴長壽總裁出了他第一本暢銷書《總裁獅子心》。他決定將該書部分的版稅捐出來做公益,再加上其他有心朋友、病友的不斷捐助,因而促成「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的成立,讓我有機會去做一些我想做的事。   因為杜克大學醫學院的臨床教學在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而我個人又與杜克有長久的關係,所以,基金會從1999年開始,從台灣的醫學生當中選拔,每年安排三至五位國立醫學院第六年

的學生到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與杜克的醫學生並肩實習三個月,由基金會全額提供機票、生活費及學費,並安排他們的住宿。在杜克大學的同事們也主動提供生活輔導,讓他們能很快融入異國的生活,專心學習。基金會期許他們由自己的改變,擴大到他們周邊的人,而成為改變台灣醫學教育的種子(agent of change)。   至今,基金會共送出五十位醫學生,我不敢說這樣的經驗是否真正改變了每一位學生的生命,能夠在往後產生星火燎原的結果。但是,至少從他們的學習心得中,我們看到了在不一樣的學習環境中,他們變成一群熱心學習、樂在工作的年輕人,讓我們看到未來的一線希望。   我要在此感謝這些年來基金會的捐款人和董事們的

支持。希望他們與我一樣,以參與了一群台灣未來醫師的成長而感到驕傲。   在台灣醫療瀕臨崩壞的時刻,我更希望藉著此書的出版,喚回台灣醫界同僚選擇醫療志業的初衷。為了自己,為了世世代代醫界未來的生力軍,來積極參與推動醫學教育及醫療執業環境的改革。 Lesson 1熱情 Passion  棲於理性,行於熱情。  “Rest in reason, move in passion.”  —— 紀伯倫(Khalil Gibran),詩人暨作家   實習部門:心臟科照會   這樣的學習,只有痛快兩個字足以形容!   詹于慧(2008年)   離開台灣之前,我知道自己前往杜克第一站實習的據點便是心臟內科

照會,所以連著幾個下午,我挪開自己的工作,抽空到醫院地下一樓的小小書店前,詢問並且比較各種版本的心臟科小書、兒科學精要,一股腦的全都塞進自己的行李箱,心裡卻依然忐忑不安。   在台灣時,我曾在內科實習,不過,因為並沒有真正到心臟科待過,我扎扎實實讀過的心電圖不到10張,至於心音,更是處於讀書強記的階段。   我扛著行囊裡鼓鼓的小書及各類生存指南,自我安慰了一番,以為這些書本上的知識就是我的護身符,只要自己來得及啃過一遍,就不會被人看穿我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小實習醫學生,如此便可以裝模作樣的在美國闖蕩。   當時,我並沒有想到,接觸另一種學習的模式,對我來說是如此之震撼。   背景   心臟內科一

向是歷年交換學生自選科的最愛之一,這絕對不是沒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因為心臟科的知識對醫學生而言相當實用,另一方面,這個部門的教學品質也是有口皆碑 。   杜克的心臟科在美國聲譽卓著,在知名期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2012年的全美醫院排行中名列第七,擁有主治醫師數十人,專科研究醫師約六十人,連操作儀器的技師人數都多到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執行檢查。   從硬體設備與醫院組織來看,心臟內科有自己獨立的心臟超音波室、心臟電生理檢查室、心電圖判讀室、心臟加護病房、心導管室,以及心臟核磁共振的機器,這些全部都座落在杜克醫院北棟的七樓,組成龐大而完整的部門。由此,不難看出杜克在心臟領域的努力與抱負。

透過改善門診叫號策略減少病人等候時間 之模擬與評估

為了解決萬芳醫院現場掛號的問題,作者童薇帆 這樣論述:

背景:隨著逐年增加的門診服務需求,看診等候時間過長問題日益嚴重。雖臺灣的醫院在病人掛號時會提供病人建議到診時間,但醫師並不會據此看診,病人仍無法知道自己該於何時報到,而且常常會有門診病人問:「為什麼我已經盡可能提早或準時報到了,卻還是常常過號而被懲罰過兩號叫一過號才能看診?(到診狀態判定規則合理嗎?)」「為什麼別人也是過號卻可以進入診間看診,而我卻還在這苦苦等候?(入診順序公平嗎?)」「難道過兩號叫一過號的懲罰不是一個好的機制?(是否過度懲罰?)」目的:本研究應用模擬分析技術,完成以下三項研究目標:(1) 針對聲稱有實施過號病人過兩號叫一過號懲罰機制的門診單位,模擬其門診流程,建立「基礎模

型一(彈性懲罰機制)」。(2) 於基礎模型一介入嚴格執行過兩號叫一過號懲罰機制,建立「基礎模型二(固定懲罰機制)」,探討基礎模型二之過號病人是否比基礎模型一之過號病人有較長的平均等候時間?(3) 於基礎模型一介入合理的到診狀態判定規則及公平的入診順序,建立「改善模型(合理到診狀態判定+公平的入診順序)」,探討改善模型之過號病人是否比基礎模型一之過號病人有較短的平均等候時間?改善方案對原先不同到診狀態病人之影響有哪些?資料與研究方法:使用2018年臺灣東部一間927床的醫學中心之每日門診病人就醫過程去識別化資料(共21欄位),篩選出平均門診等候時間最長的科別,進一步篩選出該科別中平均等候時間

最長而且聲稱有實施過兩號叫一過號懲罰機制的一位醫師,再針對其看診人次最多的診別(即每週五上午診)之門診紀錄,共1,641人次,模擬其門診流程建立基礎模型一,其病人報到時間、看診順序、看診時間長度及報到狀態(提早、準時及過號)皆使用原始資料作設定。接著於基礎模型一介入嚴格執行過兩號叫一過號懲罰機制以建立基礎模型二。最後於基礎模型一介入合理到診狀態判定規則及公平的入診順序(準時到一定準時看、看診順序為現場報到序號中號碼最小者先看及固定懲罰機制)以建立改善模型。過程中比較改善方案與基礎模型一之不同到診狀態之病人平均看診等候時間,以及改善後對不同到診狀態病人之影響,包括減少的平均看診等候時間及到診狀態

的改變。結果:1、基礎模型二的過號病人比基礎模型一的過號病人有較長的平均看診等候時間,分別為89及77分鐘(p

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

為了解決萬芳醫院現場掛號的問題,作者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 這樣論述:

醜人有救,病人無醫!台灣醫療的大難民時代已經來臨?!   需要動緊急手術卻只能枯等,因為排不到麻醉與執刀醫生。   急診室沒有醫師可值班,所以不再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   護理師一個人得照護二十幾床病人,點滴若是空了請自行處理。   你以為這只是電影或是連續劇的劇情嗎?其實這是真實的醫療現場!   當醫護人員身心的疲累已達使命與心的極限!最終,你也只能祈求上蒼保佑,自己永遠不會生病。   電影「楚門的世界」裡,金凱瑞飾演的楚門最後對著鏡頭說:「萬一你們再也看不到我,先順道早安、午安、晚安。」我想,這也是許多身心疲累已屆極限的醫護人員,想對患者說的話。   據研究顯示

,連續工作超過二十四小時的住院醫師,發生嚴重診斷錯誤是其他醫師的五倍以上,其反應能力與醉漢無異!而台灣的醫療現況是:實習醫學生每周工時可能達112小時,住院醫師甚至是120到130小時。   於是那些年,曾經是醫學院畢業生奮力追求的「四大科」(內外婦兒),如今已是四大皆空,全台婦產科苦找住院醫師,缺35個卻來不到10個,連醫療龍頭台大都只招到1名。反道是「五加皮當道」(五官科與皮膚科),不僅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資深外科醫師轉行,連年輕有為的新血也都紛紛放棄重症科別,改走「醫美」,從此「醜人有救,病人無醫」!而護理荒更是嚴重,就連加薪、加福利也無法挽回節節高昇的離職率,甚至部分醫院改採將病房暫時

關閉或者減床來因應。   醫療大難民時代來臨!是誰造成這樣的現況?   .為什麼醫院明明有空床卻不願接收病人?   .為什麼只是掛個門診卻要等上半天時間?   .你說我或我的親友病情不急,但我就是覺得很不舒服,為什麼不能掛急診?或是明明掛了急診卻要等很久才能看診呢?   .為什麼護理師寧願轉職去賣章魚燒、雞排,也不願作月薪4.6萬的護理工作?   .<希波克拉底斯醫師誓詞>究竟是真心的誓言還是形式?   .沒有醫護會惡意地害死病人,但善意的救助卻導致不好的結果,因此被告是應該的嗎?   .所謂的「人球問題」到底是醫師真的束手無策?還是醫師冷血?還是制度殺人?   .醫護的

防衛性醫療作為是正確的嗎?犧牲病人的權益就可以有效增進醫護的權益嗎?   你知道嗎?一句簡單的「謝謝」,就可以拯救一條即將死去的醫心。   從邱小妹人球案,到最近被吵得沸沸揚揚的台大愛滋器官移植事件,從護理師荒到急診、重症乏人問津的今天,台灣的醫療現場已瀕臨全面崩潰。「醫療崩壞」的後果,絕對是眾人無法承受之痛。但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醫護人員要掛冠求去,為什麼他們要走上街頭爭取醫護勞動權,以及這些事對可能成為患者的你,自身安危與權益的影響。   本書將為您呈現醫療現場的嚴峻實況,讓你了解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現況與真心告白。別忘了,在醫療專業之下,醫護人員也僅是普通人。他們也會累、

會難過、會發生失誤。這並不是說,就可以原諒已發生的一切錯誤,而是我們該就現況進行制度面上的改變,避免讓醫護工時過長、過勞;就醫病雙方心態上作調整,若「視病如親」是醫護人員的義務,那麼「視醫如親」是否也該是患者與患者家屬該有的體貼。你知道嗎?有時候你的一句謝謝,也能拯救一條即將死去的醫心。   提供當代「醫療倫理與法律」研究與教學的實用案例   此外,本書也提供醫病雙方法律上的建議與現行制度應如何改善的策略,希冀透過本書可以讓台灣社會對於「醫療崩壞」一事有更正確且宏觀性的了解,避免被部分非專業的媒體操弄,一知半解或是忽視現況。一旦醫療體系真的澈底崩盤,未來醫生只救醜不救病,那麼這個社會將

付出遠比現在斤斤計較的健保費用更高的代價。 作者簡介 方瑞雯 醫師   家醫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目前執業中。個人自我評價並不是非常有理想衝勁,或胸懷遠大志向的佼佼者。身邊的人都知道:我個性懶散,只要擁有穩定工作以及安靜生活就覺得很不錯。簡言之,我只是一個隨處可見、非常平凡的醫療工作者。   只是有時候會想:假如連這樣的我都能夠站出來試著改變什麼,甚至能夠讓多一點點人願意傾聽我們第一線臨床醫護人員所面臨的困境,那麼,社會上有這麼多有能力、甚至有熱血奉獻的人,改變台灣醫療瀕臨崩壞的未來並不是做不到的事。   改變很難嗎?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改變什麼嗎?或許並不是。當你在網頁上按下一個

讚,當你願意花點時間細讀這一本書,或者願意向其他並不明瞭這一切的人解釋你所看到的,你就是我們同一艘船上共同努力的伙伴——為此我想說聲:謝謝你。 白映俞 醫師   外科醫師,也是家中三歲牛寶寶的好同學。平日從事業餘翻譯及寫作,作品發表於《外科失樂園》網站。 吳佳璇 醫師   精神科醫師,現職台北遠東聯合診所,兼任「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身心門診」。著有《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2010金鼎獎),《戰鬥終了已黃昏》,《浪人醫生日記》及《台灣精神醫療開拓者──葉英□傳記》等七本專書。 吳靜芬 醫師   心臟內科醫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委員。生於臺灣、長於臺灣的雌性哺乳類動物,

特徵是淚腺發達,年紀不小。熱愛所有一切能讓臺灣更美好的事物。 李紹榕 醫師    筆名「木容公子」,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EMBA97B會計及管理決策組,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曾任敏盛綜合醫 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2007/04至2012/05),亞東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2003/11至2007/03)。現經營「木容世家」部落格,與太 太Debbie Ni共同經營「醫界同盟」粉絲專頁。 林秉鴻 醫師   長庚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住院醫師、馬偕醫院兒科醫師、台安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現職新北市診所。專長:兒童皮膚、過敏免疫學。和平醫院《SAR

S隔離日記》作者,參與公視穿越和平紀錄片拍攝,醫勞盟成員。 亮亮 醫師   高醫醫學系畢業,醫勞盟發起人之一。現為醫師、皇冠雜誌專欄作家,撰寫「閃亮每一天」專欄。Facebook粉絲專頁:我是亮亮www.facebook.com/Shinyrabbit2 張志華 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畢,目前是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於2009年開始接觸臉書,主要是和朋友分享工作及教學經驗,不到一年時間,因朋友破5千人上限,便成 立了「張志華粉絲專頁」。接著又於2011/2/20成立了「搶救急診室」,目的在於建構安全和有尊嚴的急診工作環境。   「搶救急診室」 在2012/3/28發起的反暴

力活動,成功地促成急診醫學會、醫師公會和衛生署於2011/5/6召開了「醫院急診服務模式及安全強化之研商會議」。這 股「急診醫師利用臉書串聯來引領台灣醫療改革」的熱潮也被刊登於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Volume 377, Issue 9783, Pages 2083 - 2084, 18 June 2011)。   此外,針對2011年9月的台大愛滋器捐事件,也在臉書發起連署支持台大柯文哲醫師,藉機讓台灣社會認清處理病安議題該有的正確態度,活動發起一天內就收到3千人連署支持。   為了改善血汗健保、司法以刑逼民、醫護工作過勞等的「醫療崩壞」現象,張志華於臉書召集了

數十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於2012/03/26正式成立了醫勞盟〔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臉書專頁,企圖搶救白色巨塔及保障病人就醫安全。 陳佩琪 醫師   台大醫學系畢業,小兒科醫師,現任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 劉育志 醫師   外科醫師,筆名:小志志。執筆《皇冠雜誌》、《蘋果日報》專欄。著有《外科失樂園》(平裝本出版)、《刀下人間》(時報出版)、《醫療崩壞》、《公主病,沒藥醫!》(以上兩書皆華成出版)。   網站:《外科失樂園》surgeon.pixnet.net/;信箱:[email protected]。 蔡宏斌 醫師    北

醫醫學系學士、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生,現職台大醫院7D整合醫療照護病房主治醫師。美國腎臟醫學會老年 腎臟諮詢小組委員、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會理事、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 蔡秀男 醫師   醫勞盟法律顧問。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 班,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學士後醫學系∕醫學研究所/臨床醫學碩士,國立高雄大學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司法院司法人員研習所講座,現任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泌尿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法律智庫委員,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

盟成員,台灣醫療紛爭調解與仲裁研究臉書社團管理員。 錢建文 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現職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主任、彰化醫療界聯盟成員、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與推廣講師、台灣生態學會會員,定期贊助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醫改會,醫勞盟發起人與籌備會主委。 Maggie Lin 護理師    護理師。長庚技術學院護理系學士、輔英科技大學保健營養 系學士,現任長照老人養護中心護理師。現職護理師暨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發起人,雙主修護理與保健營養,曾旅居澳洲兩年,對澳洲勞動相關法律完整性及保護 勞工的各項權益印象深刻;熱愛護理工作且相信台灣人民值得更好的對待,目前致力

於提升台灣護理人員勞動權益,組織基護工會以保障台灣人民有穩定護理品質的 照護環境。 蘇柏熙 護理師   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系學士、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研究所專科護理師組研究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急診護理師、急診專科護理師,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專科護理師,急診外傷訓練(ETTC)、BLS、PALS指導員,臺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台中市義勇消防隊員。 彙編者簡介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簡稱台灣醫勞盟,TMAL)    為台灣醫師及護理師聯合發起的NGO組織,聯盟宗旨為提供病人安全、專業、有品質的醫療服務,捍衛醫療專業、榮譽、尊嚴、勞動安全與基本人權,避免不當 的醫療

健保制度與法制環境,繼續損害醫護與病患雙方的生命與健康,並改善台灣醫療制度崩潰危機,維持台灣醫療品質及提升病人安全。 編輯室報告 萬一,我們生病了卻找不到醫生 序曲 美麗的天空掉了一塊又一塊! 第一章 台灣醫療崩壞正在進行中,而你該怎麼辦? 實習醫師之死 醫德,在倒下之後 誰是醫療崩盤最無辜的受害者? 醫護荒、醫療難民即將層出不窮? 你知道,你受到的照顧品質正在流失嗎? 我們的媒體正在幹嘛呢? 邱文達:「請大家再給我一些時間。」 我們不要「醜人有救,病人無醫!」 像滲漏的水管般不斷流失的人才 老虎的眼淚 沒有醫療人權,哪來的病人安全? 有健保,沒醫生 醫療不

是麥當勞的得來速 什麼是血汗健保?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還便宜! 史上最大的詐騙集團──我看全民健保制度 台灣血汗健保,醫療崩壞加速中 醫療大崩壞前夕,如何力挽狂瀾? 患者的感謝,是醫護活力的泉源! 找回感動,真的很難嗎?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燭光 第二章 從台大愛滋器官捐贈事件看病人安全 預防愛滋器捐事件中發生「伯仁之死」憾事 我是柯文哲的太太,我抗議 只要燒死女巫而已嗎? 怠忽職守的,是誰? 讓人生氣的政府 愛滋器捐與柯醫師彈劾事件 從愛滋器官誤植的彈劾案,看急重症崩壞的現在進行式 這個教案不只SOP問題? 請給移植團隊溫暖鼓勵,不要忘記苦苦等候移植的病患!

我也不是一個好爸爸! 不責難匿名調查制度之必要──我看台大愛滋器捐事件 提升病人安全,讓醫院救命不害命 第三章 從邱小妹妹人球案到童綜合開腦名醫案 醫療的大難民時代來臨 我們為什麼輸了 開槍打死小鳥的,是誰? 醫療糾紛一定要這樣嗎? 值得讚揚的法官們 醫師不是殺人兇手 是恐龍法官?還是恐龍鑑定?醫醫相護?醫醫相害? 病人安全制度待建立 如何避免醫療崩盤?讓醫生救醜也救命?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醫療法制改革十大工程? 第四章 以刑逼民!從台大無膽法官案看醫護為何要逃離? 那些年我們一起被割的那個膽囊──醫師執刀首要考量公眾利益 親愛的病人們,對不起,害你們受驚了

別為難醫師與氣象預報專家了 醫糾刑訴泛濫,醫師依法行醫! 鐵血法官何苦以刑逼民 毛骨悚然的沉默 「□□□美□□」 下次我們還可以路邊救人嗎? 梅雨季目擊車禍救人記 不要再說醫療糾紛去刑化 搶救醫療崩盤,改革刑訴氾濫,諸法皆空行正義! 醫界殺手還有「健保黑箱審查大殺手」! 第五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醫護不要過勞死! 給親愛的學姐及我最愛的另一半,周醫師 瑩瑩,對不起 我的醫生就這麼死了,我以後怎麼辦? 過勞,不僅傷神且害命 拜託大老們別再說我們愛錢了 以人為本處,就是天堂 請給我繼續與死神搏鬥的勇氣 破窗效應的醫療人力 醫療體系崩盤,錢不是關鍵! 醫師的健

康是病人的幸福 「勞動人權」也是醫學教育失落的一塊 為何受僱醫師不能平等納入勞基法? 評鑑:在醫療雪地上又落下了冰雹 給同學、給健保制度下苦難的醫護醫事同仁、給自己 終曲 醫生,我的女兒心臟流血了! 台灣護理師的黑暗時刻(CNN iReport:The dark moment of nurses in Taiwan.) 醫學,幸福的所在 編後語 補破網 編輯室報告萬一,我們生病了卻找不到醫生 陳妍妏  說實話,我有一陣子很討厭醫生,尤其是急診室醫師。  因為大學對面就是某大醫院的關係,所以同學們生病了,自然而然

就是走過地下道,直接到醫院掛號看診。我記得那年夏天很熱,所以大家就買了小酒跟冰塊到宿舍小酌一杯。沒想到幾杯玫瑰紅酒下肚,室友突然全身發癢,不僅兩眼紅腫,身上還起了塊疹,可是那時已過宿舍門禁時間,不可能還有門診,所以我們只好去掛了掛號費很貴很貴的急診。  掛了號之後,我跟另外一位室友分坐在全身發癢的同學旁邊,拉住他的手不讓他抓癢,因實在不忍再見到他被一條條刺目鮮紅的血絲攀上,更不想看到隨後浮腫起來的那有如蠶寶寶般的疹子。可是我們等了又等,盼了又盼,就是不見急診醫師到來。這未免太奇怪了吧!既然名為「急診」室,怎麼一點「緊急」的感覺都沒有,反而還帶著廢墟般的幽靜,這跟我在美劇、日劇裡看到的都不一樣啊

!  終於,長廊盡頭傳來了有氣無力、啪哩啪哩的腳步聲,一位完全不像「喬治克隆尼」的急診室醫師終於出現了,披著皺巴巴的白袍,穿著藍白拖鞋加灰白襪子,頭髮像剛睡醒般亂翹,眼頭還有眼屎,臉臭到好像我們欠他幾百萬,彷彿他是來討債而不是來看病的。但衝著他身上掛著醫師證,我們也就過去看診了。  可是這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醫師啊,只冷淡的看了我同學的手一眼,問了一句:「會癢喔?」然後就低下頭去寫他的病歷,敲他的鍵盤,完全不理會我們也不說明病因。仗著自己有點醫學小常識,我就跟醫師說:「這是蕁麻疹吧?可以請醫師開瓶類似痱子膏的藥給他塗嗎?」這話果然引起了醫師的注意,他終於抬起他那顆大概有幾千斤重的頭,冷冷的說:「

是你醫生還是我醫生?」  我永遠忘不了那時受到的冷眼。  有趣的是,我的姐姐現在也是急診室醫生呢!最初他會選擇急診,其實我很意外,一來當然是我對急診的印象不好,二來是我姐的淚腺可是不輸黛玉的呢!果不其然,在執業的前些年,常常聽到她打電話回家哭,患者救不回來,他難過的哭了;病人搶救回一命,他開心的哭了;患者嫌棄他是「女」醫師,不肯讓他看診,哭了;病人跟他說:「醫師,謝謝你喔!」也哭了。  後來,又常聽到他得應付一堆奇怪的患者。也就是一群小感冒或是小挫傷的病人,因為懶得等門診,所以統統擠到急診室來掛號兼霸占床位,還抱怨急診動作太慢,怎麼沒有「立即」看診,完全不理會醫護人員正在隔壁床浴血奮戰,搶救一

條稍縱即逝的生命。  而最近一年,相較於哭泣的事,反較常聽到想轉職的事,且理由居然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廁所就在我眼前,但病人還想繼續聊天,讓我無法去上。」或是「病人常來急診室發酒瘋,動不動就要追打醫生或是投訴。甚至還在急救中,就被親友在旁威脅:『救不回來就告你!』」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醫病關係變成了這種模樣?醫師對病人冷淡,病人當醫護是僕人,到底問題是出在哪裡?  我想問「救命病棟24小時」的進藤醫生去哪兒了?我想知道熱血又熱心的「醫龍」到哪去了?身為醫師怎麼可以違背他的<希波克拉底斯醫師誓詞>,不僅不「視病如親」(話說,有時我們對親人也很冷淡……)還紛紛想從戰線上叛逃、退役呢?

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台灣的醫療崩壞了,且災情可能比日本還嚴重!」  什麼意思?那不是你們白色巨塔裡的茶壺風暴,與我何干?我不懂,拿著比我高很多倍薪水的醫護人員,為何有錢不賺,要學人家走上街頭,爭什麼勞動權益!我不解,「醫療崩壞」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很幸運的是,我找到了醫勞盟和一群熱血的醫護朋友,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很快地便找到了解答並集結成本書(雖然不見得是每個人都滿意的解答)。感謝參與本書的所有人,謝謝你們全力的支援,在我提出疑惑的黃金72小時內給予我所有的答案。我也終於知道為什麼進藤醫師跟醫龍都要去非洲行醫了,因為「在非洲行醫,他救活了病人,病人會用『生命』來感謝他;而在台灣行醫,病人

被救活後卻可能反過來砍你、灑冥紙或告你,或是跟你吵要健保還是自費,那一兩百塊要不要收?」  僅以這本書,獻給和我一樣對這題目關心的讀者,希望「生病卻找不到醫生」的情況,永永遠遠不會在我們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發生。

聊天機器人任務型文字對話功能之研究-以智能櫃常見問題功能為例

為了解決萬芳醫院現場掛號的問題,作者莊文彥 這樣論述:

由於網路的普及與便利性,隨時隨地想要上網的需求已經不再是問題,隨之而來的反而是上網以後我們要做些什麼事。APP的盛行起源於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這樣一句廣告詞,這不僅僅只是一句台詞,隨著人們的需求日益繁多,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APP也在人們的設計下應運而生。但是當我們面對這麼多琳瑯滿目的APP軟體時,除了忙於比較哪款最好用,哪一種下載次數最高以外,常常下載以後會發現其實用起來並不是那麼如我們所想的便利或符合我們的需求,而這些下載下來的APP最後的命運不是被隱藏在我們手機的某個角落,就是面臨被刪除的下場。 聊天機器人的誕生雖不盡然是為了要解決上述APP的困境,但是聊天對話這樣的動作,是人們最

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透過訊息交流這樣的互動,在過程中清楚傳遞需求與了解和收集對話中所透露出的各項有用的訊息,除了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已經被人們嫻熟的運用在各類商業活動的技巧以外,運用科技技術把前述所使用的技巧轉移到聊天機器人的平台,不僅僅是善用科技所具備的強大能力,隨著越來越夯的大數據、物聯網…等相關技術,聊天機器人在未來運用的領域,除了更加寬廣以外也勢必更能貼近人心與收集更多有用的訊息來回饋給設計者 本研究透過比較目前已開發出來的聊天機器人軟體與結合物流產業中實體配送最容易遇到的困擾,在傳統既有的解決方案裡,常常是把最常發生的問題與解答透過FAQ的功能,僅只是靜態的放在官方網站上等

待使用者查詢,透過聊天機器人這樣的技術應能有效的改善現有的使用體驗,並為企業帶來更多充滿想像空間的利益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