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儂拉力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迪卡儂拉力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ffreyMacnab寫的 製片之路:世界級金獎製片人如何找到足夠資金與一流人才,克服各種難題,讓想像力躍上大銀幕 和GeoffDalglish的 溫柔行走大地:生態、環境、反璞歸真之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彈力帶迪卡儂| 2021年11月 - 樂天市場也說明:Rakuten樂天市場還有更多彈力帶迪卡儂推薦,讓您在開心的環境中盡情購物! ... 阻力帶迪卡儂瑜伽彈力帶拉力繩健身男女家用深蹲阻力帶拉伸力量訓練CRO 維多.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立緒所出版 。

最後網站迪卡儂彈力帶健身男女拉力繩拉力帶阻力帶力量訓練拉伸 ... - 淘寶則補充:歡迎前來淘寶網實力旺鋪,選購迪卡儂彈力帶健身男女拉力繩拉力帶阻力帶力量訓練拉伸彈力繩EYAC,該商品由迪卡儂旗艦店店鋪提供,有問題可以直接諮詢商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迪卡儂拉力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製片之路:世界級金獎製片人如何找到足夠資金與一流人才,克服各種難題,讓想像力躍上大銀幕

為了解決迪卡儂拉力帶的問題,作者GeoffreyMacnab 這樣論述:

電影是團體創作的成果, 但真正決定電影能夠開拍的關鍵人物, 就是製片人。   製片人是電影製作的核心,也是電影從前製到發行過程中的全方位推手。   他們對許多觀眾來說是陌生的,但他們掌握的絕對控制權,   連最大牌的導演都夢寐以求。      不過,製片人的角色卻很難定義。   因為隨著每部電影的製作地點和方法的差異,   他們往往必須身兼數職,工作內容五花八門:      他負責聘用以導演為首的所有演員和工作人員;   他參與劇本開發、籌措資金、策劃電影行銷等活動。   他有時像個魔術師,有時又像是維持馬戲表演進行的指揮,   不斷折衝協調合作團隊在創意和財務上的要求。   他必須有精

明的財務頭腦,能夠「變出現金」;   他也必須有足夠的魅力,讓創意團隊相信他們有能力拍攝某部電影,   讓金主相信電影會在時間和預算內完成。      也因此,《你是我今生的新娘》、《BJ單身日記》製片人提姆.貝文會說:   「製作電影時,導演是負責掌控的人,   製片人則在資金或創意層面打造出空間,   讓導演能在其中盡情揮灑。」        這是第一本專門談論「電影製片工作」的專業書籍,   兩位資深媒體工作者對16位世界頂尖製片人進行獨家訪談,   請他們分享身為製片人的養成背景、工作心得、專業技巧,   以及對電影業的深刻見解,例如:      ・《醫院風雲》製片人阿貝克.詹森製作的

第一部電影在丹麥只賣了69張票,讓他花了12年才還清債務。他回顧與拉斯・馮提爾的初次合作,「感覺就像海洋中兩個快溺死的人,努力互助求生」。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璀璨情詩》的製片人珍.查普曼認為,研讀英國文學的經驗是她從事製片的基礎,她判斷戲劇作品能否成功的因素,則根植於她的文學知識。      ・羅倫佐.迪.博納文圖拉籌拍《變形金剛》時被拒絕了許多次,很多人對他說:「那個點子挺蠢的,一個男孩和他的機器人?什麼跟什麼嘛!」      ・《推手》、《囍宴》的製片人泰德.霍普成立製片公司後,看了李安在紐約大學的學生電影,和同事詹姆斯.夏慕斯一起去找李安的經紀人,但對方對他們不感興趣。

後來李安親自拜訪霍普,三人才展開之後的一系列合作。      ・《藍白紅三部曲》的製片人馬林.卡米茲原本是激進的左翼分子,在一九七○年代被列入黑名單,導演生涯因而中止。沒想到,這位與革命運動息息相關的理想主義電影工作者,後來卻成為精明的電影老闆和商人,但他幾乎只製作「作者型」導演的電影。      ・《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製片人基斯.卡桑德挑選劇本的原則只有兩個:必須具有強烈印象且適合坎城或威尼斯影展,或必須適合在荷蘭的耶誕節期間上映(因為那段期間的營收占全年的40%)。      ・香港製片人江志強開始籌拍《臥虎藏龍》時,香港產業正值蕭條。江志強開玩笑地表示,當時他苦尋技術人員不

著,「因為大家都轉行去當計程車司機了」。      ・強.蘭道讀代號「冰凍星球」的《鐵達尼號》劇本時哭了。他認為隨著數位技術的進展,這可能是以老派方式拍攝好萊塢電影的僅存機會──實際建造場景,找二千名臨時演員,而且電影主軸是個不凡的愛情故事。¬      ・《海灘》一片雖然票房告捷,卻因為遭控對泰國國家公園的環境造成損害,製片人安德魯.麥當勞被迫上了法庭。      本書深入訪談的製片人:   1. 彼得.阿貝克.詹森(Peter Aalbæk Jensen):   《歐洲特快車》(1991)、《醫院風雲》(1994)、《破浪而出》(1996)、《在黑暗中漫舞》(2000)、《厄夜變奏曲》(

2003)、《撒旦的情與慾》(2009)、《驚悚末日》(2011)、《性愛成癮的女人》(2013)、《總有一天》(2016)。   2. 提姆.貝文(Tim Bevan):   《豪華洗衣店》(1985)、《你是我今生的新娘》(1994)、《豆豆秀》(1997)、《新娘百分百》(1999)、《BJ單身日記》(2001)、《愛是您,愛是我》(2003)、《魔法褓母麥克菲》(2005)、《贖罪》(2007)、《安娜.卡列妮娜》(2012)、《悲慘世界》(2012)、《決戰終點線》(2013)、《丹麥女孩》(2015)、《BJ有喜》(2016)。   3. 珍.查普曼(Jan Chapman):

  《闔家不歡》(1992)、《鋼琴師和她的情人》(1993)、《愛的小夜曲》(1996)、《聖煙烈情》(1999)、《言行一致》(2000)、《愛情無色無味》(2001)、《我行我愛》(2004)、《完美罪案》(2006)、《璀璨情詩》(2009)、《隱形超人》(2010)、《女兒》(2015)。   傳奇大師  麥可.巴爾康(Michael Balcon)   4. 羅倫佐.迪.博納文圖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   《變形金剛》(2007)、《變形金剛:復仇之戰》(2009)、《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2009)、《特務間諜》(2010)、《超危險特工》

(2010)、《變形金剛3》(2011)、《特種部隊2:正面對決》(2013)、《超危險特工2》(2013)、《怒火地平線》(2016)。   5. 泰德.霍普(Ted Hope):   《難以置信的事實》(1989)、《推手》(1992)、《囍宴》(1993)、《他們和他們的情人》(1995)、《冰風暴》(1997)、《幸福》(1998)、《意外邊緣》(2001)、《兩個故事一個啟示》(2001)、《靈魂的重量》(2003)、《親情觸我心》(2007)、《黑馬馬力夯》(2011)、《眼觀六路,耳聽八方》(2015)。   6. 馬林.卡米茲(Marin Karmitz):   《通俗劇》

(1986)、《包法利夫人》(1991)、《藍色情挑》(1993)、《白色情迷》(1994)、《紅色情深》(1994)、《風帶著我來》(1999)、《不義之徒》(2000)、《迷幻公園》(2007)、《愛情對白》(2010)、《黑色維納斯》(2010)、《雲端求愛記》(2011)。   傳奇大師  大衛.歐.塞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   7. 基斯.卡桑德(Kees Kasander):   《一個Z和兩個O》(1986)、《淹死老公》(1988)、《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1989)、《魔法師的寶典》(1997)、《魔法聖嬰》(1993)、《枕邊書》(19

96)、《八又二分一的女人》(1999)、《塔斯魯波的手提箱》(2003)、《夜巡林布蘭》(2007)、《發現心節奏》(2009)、《高俅斯和鵜鶘公社》(2012)。   8. 強.基里克(Jon Kilik):   《節拍》(1988)、《為所應為》(1989)、《愛情至上》(1990)、《叢林熱》(1991)、《黑潮麥爾坎》(1992)、《四海情深》(1993)、《輕狂歲月》(1996)、《歡樂谷》(1998)、《在夜幕降臨前》(2000)、《畫家波拉克》(2000)、《亞歷山大帝》(2004)、《愛情,不用尋找》(2005)、《火線交錯》(2006)、《臥底》(2006)、《潛水鐘與蝴

蝶》(2007)、《飢餓遊戲》(2012)、《烈火邊境》(2016)。   9. 江志強(Bill Kong):   《臥虎藏龍》(2000)、《小城之春》(2002)、《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2)、《千里走單騎》(2005)、《霍元甲》(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色,戒》(2007)、《海洋天堂》(2010)、《寒戰》(2012)、《捉妖記》(2015)、《寒戰 2》(2016)。   傳奇大師 迪諾.德.羅倫提斯(Dino De Laurentiis)   10. 強.蘭道(Jon Landau):   《校園人》(1987)、《大地英豪》(19

92)、《異形3》(1992)、《窈窕奶爸》(1993)、《魔鬼大帝:真實謊言》(1994)、《金剛戰士》(1995)、《鐵達尼號》(1997)、《索拉力星》(2002)、《阿凡達》(2009)、《阿凡達續集》(暫訂2018-2023)、《銃夢》(暫訂2018)。   11. 安德魯.麥當勞(Andrew Macdonald):   《魔鬼一族》(1994)、《猜火車》(1996)、《你行我素》(1997)、《海灘》(2000)、《28週毀滅倒數:全球封閉》(2002)、《28天毀滅倒數》(2006)、《最後的蘇格蘭王》(2006)、《高校男生》(2006)、《別讓我走》(2010)、《愛在

陽光燦爛時》(2013)、《猜火車2》(暫訂2017)。   12. 艾德華.R.普雷斯曼(Edward R. Pressman):   《昏昏沉沉》(1969)、《革命者》(1970)、《大魔手》(1981)、《華爾街》(1987)、《抓狂電臺》(1988)、《藍天使》(1989)、《親愛的!是誰讓我沉睡了》(1990)、《壞警官》(1992)、《美國殺人魔》(2000)、《美麗國度》(2004)、《奇異恩典》(2006)、《華爾街:金錢萬歲》(2010)、《飛蛾日記》(2011)、《天才無限家》(2015)。   傳奇大師  艾利希.帕馬(Erich Pommer)   13. 蘿倫

.舒勒.唐納(Lauren Shuler Donner):   《家庭主夫》(1983)、《七個畢業生》(1985)、《鷹女》(1985)、《粉紅佳人》(1986)、《威鯨闖天關》(1993)、《電子情書》(1998)、《挑戰星期天》(1999)、《X戰警》(2000)、《蜂蜜罐上的聖瑪利》》(2008)、《狗狗旅館》(2009)、《X戰警:第一戰》(2011)、《金鋼狼:武士之戰》(2013)、《X戰警:未來昔日》(2014)、《X戰警:天啟》(2016)。   14. 傑瑞米.湯瑪斯(Jeremy Thomas):   《性昏迷》(1980)、《末代皇帝》(1987)、《縱情狂嘯》(19

78)、《俘虜》(1983)、《打擊驚魂》(1984)、《遮蔽的天空》(1990)、《裸體午餐》(1991)、《小活佛》(1993)、《性感野獸》(2000)、《危險療程》(2011)。   15. 朗.耶克薩(Ron Yerxa)與艾伯特.柏格(Albert Berger):   《山丘之王》(1993)、《風流教師霹靂妹》(1999)、《冷山》(2003)、《小太陽的願望》(2006)、《客製化女神》(2012)、《這該死的愛》(2013)、《內布拉斯加》(2013)、《記憶乍響》(2015)。   傳奇大師  亞歷山大.柯爾達(Alexander Korda) 精采語錄     ・

「製片人應該為電影和導演奮鬥,有時還應該對抗公司,公司有時也應該對抗電影。有代表公司的管理人,也有代表電影的製片人,才會有更好的立場,在我看來這是較好的組合。」──彼得.阿貝克.詹森   ・ 「我認為好的製片人要能辨識有遠見的人,看出那種遠見夠強烈,值得拍成一部電影⋯⋯製片人要有能力找到主題或能拍出最好成果的人才。」──珍.查普曼   ・「每部最成功的電影,背後一定有個製片人的故事:他們必須從頭到尾都堅持相信幾乎沒人願意相信的事。」──羅倫佐.迪.博納文圖拉   ・ 「獨立電影的責任不在製作電影,而在銷售電影。」──泰德.霍普   ・ 「高達曾說:『移動鏡頭是個道德問題。』對我來說,

製片也是個道德問題。⋯⋯因為我要處理原型、獨特的主題,我總是需要變通經濟系統來適應電影內容,同時需要變通電影內容來符合經濟系統。」──馬林.卡米茲   ・「我就像一名出版商,想要發行或製作經過十年、二十年仍會留存的優質電影。」──基斯.卡桑德   ・「你必須瞭解攝影指導、製作設計、服裝設計及所有劇組人員的內在想法,而不只是開發劇本和選角,即使這兩者是數一數二的重要元素。」──強.基里克   ・「買一部像《蘿莉塔》那樣的電影的五年香港權利,竟然要花費100萬美元以上,但100萬美元我不只能拍兩部電影,還能擁有永久權利。我領悟到,我的未來不能再花時間與人競標電影,於是毅然轉換跑道,進入電影製

片,也就是那個時候,我與李安合作拍攝了《臥虎藏龍》。」──江志強   ・「製片人的角色既是肩上的魔鬼,也是肩上的天使,你必須知道什麼時候扮演哪一個角色。」──強.蘭道   ・「身為獨立公司,我們總是在相同的創意參數範圍內尋求新的籌資方式,那始終是遊戲的一部分,要設法找到新的方式讓電影拍成。」──艾德華.R.普雷斯曼 本書特色   ‧FilmCraft書系:入圍英國Kraszna-Krausz Book Awards攝影與動態影像書籍大獎(2012)。   ‧獨家專訪16位世界級頂尖電影製片,分享他們的工作心得,以及對電影製作的深刻見解。   ‧補充介紹二十世紀 5 位最偉大製片人的傳奇

貢獻,包括:以反映英國及英國特色著稱的麥可.巴爾康(Michael Balcon)、有「好萊塢傑出又武斷電影工作者」之譽的大衛.歐.塞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從戰爭的蹂躪中竄起的新寫實主義者迪諾.德.羅倫提斯(Dino De Laurentiis)、徹底改革德國電影的艾利希.帕馬(Erich Pommer),以及緃橫英國、歐陸及好萊塢的亞歷山大.柯爾達(Alexander Korda)。   ‧收錄豐富的視覺資料,包括製片人私藏的幕後花絮照片。 名人推薦      徐立功(縱橫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如芬(資深電影監製)   焦雄屏(電影監製)   專業推薦

FilmCraft系列,各界好評   ˙「……這些書精彩且值得一讀。」──STUFF WE LIKE網站   ˙「……聚焦電影製作的各種技藝,充滿資訊與智慧。」──MAKING THE MOVIE網站   ˙「……保證影響你思考電影的方式。」──THE AISLE SEAT網站   ˙「……提供讀者精彩又內行的見解,也是電影業界人士可以運用在工作上的知識寶庫。」──GONE WITH THE TWINS網站   ˙「以令人讚歎的視覺形式,提供業界菁英的深度見解。」──MASTERINGFILM網站   ˙「靈感泉源都裝在此書系裡。」──FILM INTEL網站   ˙「……深入淺出……電

影迷的饗宴。」──《達拉斯新聞》(DALLAS NEWS)   ˙「……圖文並茂且具突破性的研究…」──電影視野雙月刊(MOVIESCOPE)   ˙「想從當今最受尊崇的電影業界人士獲得建議?看FilmCraft系列就對了。這套關於電影製作的最新書籍,透過每個領域備受敬重的專業人士的眼界來看各個主題,視覺設計也相當厲害。」──DIY電影節

溫柔行走大地:生態、環境、反璞歸真之旅

為了解決迪卡儂拉力帶的問題,作者GeoffDalglish 這樣論述:

  不論何處,自由之路都不易行,   我們許多人都必行經死陰的幽谷,   一次又一次,才能登上自己心中的巔峰。 ─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前南非總統、羅賓島(Robin Island)之囚   生活,就是在你忙著別的算計時發生在你當下的事。 ─約翰.藍儂John Lennon   高素質生態人文社區的生活紀實——   有一群人,生活在蘇格蘭芬德角,與世界相親相愛。   「上帝總是出現在最意料不到的地方。」作者為自己充滿驚嘆號的大半生下了最佳註解――親訪南非種族戰爭的記者、迷戀極速刺激的賽車手、征服世界最高峰的探險家、跨越非洲的壯遊者、帶領

車隊從中國出發長征開普敦的冒險隊長……   透過多變身分與多采經歷的洗鍊,走過廣袤無垠的荒野,看遍壯麗奇險之祕境,在人們命運錯綜的片刻面對無數次生死交關,作者對生命有了全然不同的體悟,原來自己一輩子追逐的刺激與成就,不過是世界的幾個春夏秋冬而已,他不禁思考「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一切彷彿上帝所預備不著痕跡又緊密相扣的計畫,作者為了追求生命更深層的沉澱,證得人生終極目的的徹底了悟,決定踏上更遠大的朝聖征途:徒步環繞地球二萬五千哩,向世界傳達愛護人類家園的訊息。「追尋與信使之旅」,這是作者對自身壯舉的定義。   而當世界上可見的風景結束於旅途終點,屬於心靈的神聖之旅才正要展開。作者

初次接觸芬德角時,「一陣巨大的寧靜降臨到我,突然間一切都清楚了:我是非去不可的。……結果證明,那一個月是多麼豐厚的一份大禮,永遠改變了我的人生。」而這個扭轉其生命的小小社區、生態基金會,甚至稱為人間樂土也不為過的芬德角,也成為作者的最終歸宿,他決定安駐那傳說中能使人脫胎換骨、靈性充滿的地方──芬德角,安安靜靜過著簡單生活。   從崇尚刺激挑戰的冒險家轉變為一個平安喜樂的地球志工,作者將其大半生閱歷的精華濃縮於字裡行間,閱讀本書,猶如在芬德角的暖爐邊與作者促膝長談,情感誠實真摯,理念溫暖動人。這不是一趟短暫的人生出走,而是一次真正反轉生命的覺醒,透過作者的故事,我們將會發現,原來生命的平靜毋須

外求,只需灌注愛與虔敬。 作者簡介 喬夫.道格利希Geoff Dalglish   獲獎之新聞記者,曾為雜誌主編、賽車及拉力賽車手、越境遠征嚮導及四輪傳動車冒險家,並徒步行走二萬五千哩──相當於地球圓周──傳達溫柔行走大地的訊息。 譯者簡介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翻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譯作包括《哭泣的橄欖樹》、《塔利班與女裁縫》、《印度 美麗與詛咒》、《真正的家:365天每日智慧》、《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等(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前言秘密 一個構想,乍聽若不荒謬,那也就無甚可觀了。 ──愛因斯

坦.物理學家   1∣起頭 生活的真正意義在於種樹,卻不指望自己乘涼。 ──尼爾森.韓德生.先驅農夫(pioneer farmer)   2∣開竅 與神相戀,是最偉大的愛情; 追求祂,是最偉大的探險; 找到祂,則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 ──拉菲爾.西蒙(Raphael Simon).作家   3∣愛的力量 愛之為物,是永恆的; 形式雖會改變,本質卻一…… ──文生.梵谷.畫家   4∣他們會打死你的 不論何處,自由之路都不易行, 我們許多人都必行經死陰的幽谷, 一次又一次,才能登上自己心中的巔峰。 ──尼爾森.曼德拉.前南非總統、羅賓島(Robin Island)之囚   5∣恐怖空運 戰爭可以

雕鑿明日,但以其為鑿,卻屬可鄙。 ──馬丁.路得.金恩.民權領袖   6∣為羅德西亞祈禱 赴死,我準備好了, 但卻沒有理由為此而赴戰。 ──甘地.人道主義者   7∣死亡的陰影 死亡本身並不可怕;但我們害怕, 不知自己將會變成什麼,不知自己將往何處。 ──約翰.德萊敦(John Dryden).詩人   8∣法拉利F40朝聖之旅 我認為,上帝將要下至凡間 為速度而拉升文明。 ──史蒂芬.萊特(Steven Wright).幽默家及作家   9∣倒楣 就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生活帶來挑戰,測試我們改變的勇氣及意願;在這樣的時刻,故作天下本無事,或說自己還沒準備好,那就大錯特錯了。挑戰是不等人的

。 ──保羅.科埃略(Paulo Coelho).小說家   10∣情欲 世間一切情感,就以情欲為最強。 所有其他的世間情感似均隨之而起。 ──佛陀.精神導師   11∣遇見非洲先民 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個先民: 一個遭到否定的悲慘案例。 ──喬迪.卡列本(Jody Kollapen).人權律師   12∣大象攤牌 不替自己以外的物種設想, 在一個追求生存明顯需要多方合作的地方 又不能與其他生命形式共存, 這,正是人心之大病。 ──勞倫斯.安托尼(Lawrence Anthony).《跟大象說話的人》(The Elephant  Whisperer)作者   13∣拯救非洲伊甸園 我不知道你們的命

運會如何,但有一事我知道; 你們當中唯一真正幸福的, 是心存服務並懂得服務的人。 ──亞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人道家,諾貝爾獎得主   14∣吉力馬札羅山 登上峰頂,我們放下肉身與精神的一切重負, 放下一切軟弱與壓抑; 感覺到一種新的自在,一種大歡喜, 一種絕不亞於精神喜樂的肉身喜樂。 ──詹恩.克利斯蒂安.史莫茲(Jan Christiaan Smuts).政治家   15∣曼德拉的魔力 我夢到一個和睦相處的非洲。 ──尼爾森.曼德拉.南非前總統   16∣廷巴克圖至桌山 我的理解是,勇敢並不是無所畏懼, 而是能戰勝畏懼。 勇者並不是無所畏懼之人, 而是能克服恐

懼的人。 ──尼爾森.曼德拉.南非前總統   17∣天下無不可能之事 思想輕靈,可以穿山越海。 ──莎士比亞.劇作家   18∣世界母親女神 從這次探險我們所得到的,純粹只是喜樂。 而喜樂非他,生命的目的而已。 活著,不是為了吃食和賺錢。 吃食和賺錢是為了要能夠享受生命。 生命的意義在此,生命的目的在此。      ──喬治.雷伊.莫洛里(George Leigh Mallory)艾佛勒斯峰最著名的山難   19∣動物的呢喃 國家的偉大及其道德的進步, 可以從一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 ──甘地(Mahatma Gandhi)人道主義者   20∣信心大躍進 呼吸,放下。 提醒你自己,當下

乃是你知道自己所能確實擁有的唯一時刻。     ──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脫口秀主持人   21∣微笑行動 唯有懂得真誠與無私奉獻的人 才感受得到生命最深的喜樂:真正的完滿。    ──安東尼.羅賓斯(Anthony Robbins)作家.巔峰行動策略家   22∣進入荒野 我們不該再夸夸其談,說什麼地球需要治療。 地球根本不需要治療。我們才要。 我們該做的是,在自然中重新發現自己。 這是一種個人的選擇。我們該如何著手,又從何處起步呢? 起步,就從此刻此地, 這時,我們看這世界有如一鏡, 這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自由感 與真實感是與他人的福祉與真實相連── 包括動物、樹

與土地。   ──艾恩.麥克勒姆(Ian McCallum)作家、詩人、心理醫師、荒野嚮導   23∣芬德角的魔力 這個社區的本質是要把天堂帶到 地上,學習以愛做一切事情。  ──艾琳.凱迪(Eileen Caddy)芬德角社區共同創辦人   24∣哭喊自由 只要敢於夢想美麗的南非, 就會有通往那個目標的道路。 這樣的道路有兩條,名為:善良與寬恕。  ──尼爾森.曼德拉 前南非總統.羅本島囚犯   25∣覺悟 為什麼定要聆聽自己的心? 因為,心之所在, 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寶藏。 ──保羅.柯艾略(Paulo Coelho)小說家   26∣芬德角伊甸園 一朵花的精靈能夠說得出什麼大道理來,你懷疑

, 但毋庸懷疑;難道我們不都是出自同一個源頭, 那個源頭會不給別的東西生命與思想嗎? 一切生物都與生命、與上帝共振。 ──道洛絲.麥克里恩 芬德角社區共同創辦人   27∣南極洲 南極洲若為音樂,便是莫札特。 若為藝術,便是米蓋朗基羅。 若為文學,便是莎士比亞。 但話又說回來,它甚至更為偉大:地球上唯一 迄今仍然維持其應有樣貌的地方。但願我們永遠無法馴服它。 ──安德魯.丹頓(Andrew Denton)演藝人員.作家   28∣自由喬夫! 走在母親大地上要溫柔。她可是我們唯一擁有的。 ──戴斯蒙.圖圖大主教(Archbishop Emeritus Desmond Toto)諾貝爾獎得主  

29∣聖雅各之路 一個人的目標並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看事情的新態度。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作家.藝術家   30∣期待奇蹟 不要懷疑,一小群關心的 人可以改變世界, 世界向來就是這樣的。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人類學家   31∣返璞歸真 生活,就是在你忙著別的算計時發生在你當下的事。 ──約翰.藍儂(John Lennon)音樂家   啟發與心得 前言   嘿,那個愛擺龍門陣的野孩子怎麼了?那個堅持非冒險犯難不然就算是白活了的傢伙何在?那個不惜坐牢,動輒在公路上以時速二百四十公里飆車的速度狂兼過動仔呢?那個連情婦都騙的小白臉呢?還有,一九

七六年六月,在南非聲名狼藉的最大黑人城市索威托(Soweto)種族隔離暴動中,那個置身暴民之中面對死亡的新聞記者呢?那個強壓心中恐懼,在恐怖份子飛彈擊落的民航班機仍然冒著煙的殘骸中,跨過焦屍拍攝慘不忍睹場景的攝影記者呢?   快速往回推個幾年就可以發現,他早已不在轉得飛快的車輪上,而是在芬德角(Findhorn)——蘇格蘭一個偏遠但卻聲名遠播的生態村及高素質社區,人稱紛擾世界的一盞明燈——安安靜靜過著簡單的生活。   傳言不脛而走,都說那是個使人脫胎換骨、靈性充滿的地方,在那裡,許多人在愛與虔敬之中歡喜過日子。   哇,老大!難不成是我們那個喜歡搞怪的飆仔掉進黑洞裡去了?   據我們所

知,增壓渦輪的速度和刺激的高辛烷大餐,他全都丟了,日子放慢成了步行,生活在一個種植有機蔬菜的社區,住的簡陋木屋是用回收材料包括威士忌酒桶蓋出來的,電力則是採用風力渦輪及太陽能板自行發電。   歡迎來到芬德角基金會(Findhorn Foundation),一個由大約五百個虔誠的人所建立的家園。   在這個社區,過去幾年,他們與植物對談,創造了已開發世界最低生態足跡的紀錄,屢屢成為媒體的頭條。歡迎來這裡過一種更簡單、更文明的生活,在這裡,地球的福祉先於一切,地球子民的優裕先於自己與個人。但令人驚訝的是,每個人都不覺得是犧牲或吃虧,而是甘之如飴,樂在其中。   日日、週週、月月冥想靜修,在大

自然中漫步,求神給我指引和啟發,總算一切不負苦心。感謝神,她有在傾聽。宛如中了樂透,對自己的幸運,不免高興得暈頭轉向。活到六十好幾這個熟透了的年紀,居然獲得如此大禮,我的退休生活肯定不會是爐火前的報紙、拖鞋和搖椅了。   事實上,的確如此。展望未來,我興奮得喘不過氣來。突然間,我了然於自己此生的目的,明白自己可以過得多麼不同。甘地給我的啟發是,「希望世界變成什麼樣子」,自己也就會是那個樣子,同時,他堅信,「若要得到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服務他人中失去自己」。   我為完成自己的命運做好準備了,勇敢擁抱劇烈的改變,邁步向前,扮演自己在世上的角色,回顧以往,我這才明白,一路走來,自己人生中的每

一章節其實都是為這一天所預備的一步。   ※   那念頭就這樣靈光一閃,是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開始的,還真的很難說個準,但可以確定的是,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或許是一九九五年度駱駝盃(Camel Trophy 4x4)大賽舉行時,在中美洲瓜地馬拉叢林的星光下吧。   那一夜,躺在地上,凝目夜空,閃閃星光,密密繁繁,突然間,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從此將不再一樣。不再滿足於成功的表象:高高在上的主編職位、一棟座落於五英畝地上的兩層樓豪宅,外加車庫中一輛豪華的四輪驅動車。甚至,擁有可愛的妻子,加上一對寧馨兒也都還不夠——我要的還更多。   而且我找到了。   方向清楚,加上信念篤定,我的祕密不斷在

心中滋長;一輩子雲霄飛車般的歡樂與冒險其實都是在為這一刻做準備。放下心中的恐懼——特別是失敗的恐懼——我信心十足,邁開大步。   二○一○年,在芬德角期間,我突然開竅,一回到南非的家,就迫不及待跟女兒邦妮(Bonnie)及泰蜜(Tammy)說了,心裡迫切想要知道她們的反應︙︙或許是大吃一驚吧,卻又指望她們舉雙手贊成。   「我要為自己的人生做些重大改變,而且已經決定了。」我說得鄭重其事。「在某些精神與環境的議題上,我心有所悟,覺得自己可以走一條路,弄點不一樣的東西出來。」   深深吸一口氣,我正準備把自己的計畫搬出來,一向才思敏捷、伶牙俐齒的小女兒泰蜜插進來說:「老爸,你想要徒步這個世界

。」她一本正經地宣布。   我大吃一驚,問她怎麼知道,猜得那麼準,哪兒來的靈感?「我就是知道。」   她說。「我還知道,你想要把事情做大,把自己的信念傳達出去。」   哇!   邦妮,同樣是理想主義的大女兒,卻實事求是起來,直截了當問我實際的問題:在哪裡、什麼時候,以及為了什麼。   我的想法是,一生走來,到處飆車,搭著噴射客機飛來飛去,一般人固然稱羨,今後的我卻只想從一個車癡變成一個朝聖者,捨棄塵世一切所有,用雙腳走出去,帶著一個訊息:溫柔而鍾愛地輕踩大地。這樣一趟旅程,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有些朋友可能會為我感到驚喜,另一些則會大吃一驚,心想這傢伙總算是作廢了。   感覺起來還

真是偉大……瘋狂、驚人、令人卻步,但卻又那樣令人難以抗拒,完完全全解放。我要展開的是非洲大地朝聖之旅(Earth Pilgrim Africa),一趟單純而且不花費一分一毫的追尋與信使之旅。 芬德角的魔力宇宙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有如一塊巨大磁鐵,將每個人牽引至各自的命運,一寸一寸地接近人生道路上必然會經歷的人、地和事。對於這一點,我不得不欣然承認。你可曾留意過,有些事情會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知覺中,無論是所讀的報紙、正在看的電影、一首歌的歌詞,甚至和陌生人的談話?對芬德角,我就是這樣。不止一次聽人提到這個遠在地球另一邊的不平凡社區,只不過剛開始時並沒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罷了。說起來有趣,事情關係到

一個要好的朋友也是前情人的靈性成長,她希望自己覺醒,覺知看不見的人和世界的存在,因而純粹透過閱讀知道了這個遠在蘇格蘭北部的開創性社區。芬德角她從未去過,至今也還沒有,但談起來卻是十分喜愛,說是一個神奇的奇蹟之地。她這個人,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有幾分天馬行空,但我還是十分敬重她的智慧。很顯然地,我還需要更大的力量推我一把,終於,臨門一腳來了,另外一個朋友意外地給了我一本書,堅稱:「這裡面有些東西你可能感興趣。」書的樣子是一九七○年代的,像是出自二手書店,絕不是我平常會看上眼的那種。書名《芬德角的魔力》(The Magic of Findhorn),簡介的內容則是那種會叫我掉頭就跑的東西:迷人的真實

故事,介紹一個不可思議的社區,一處現代的伊甸園,在那兒,人得到重生、信心、愛和精神得勝。——保羅.郝肯(Paul Hawken)紀實我心想,莫非是什麼人服用蕈類或大麻過量了?翻到書的封底,我注意到,芬德角園丁種出來的捲心菜重達四十磅,而玫瑰居然在雪中綻放。這樣了不起的成就,其根源何在?書上這樣問道。但我哪裡會在乎呢?我可是個車癡,不是園丁。但作者的話還是挑起了我的興趣:「芬德角或許是光與力量的展現,可以在我們有生之年轉化我們的星球。」我開始讀下去……很顯然地,郝肯一開始也是個懷疑派,只不過隨著時間花下去,羽翼初生的社區有了改變,他開始對這個地方的力量有了了解。這裡不一樣了,有些不平凡的事情發生

,慕名來訪的專家則形容是神祕的X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