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風換氣系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通風換氣系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志鵬寫的 減法綠建築:雅緻防災健康綠好宅 和陳俊瑜,徐雅媛的 美容從業人員之職業健康評估及健康促進研究 103-R324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他抱怨竟引起網友迴響王俊賢愛分享udn部落格- 通風換氣設備也說明:通風換氣 方式: ①檢查通風換氣設備的安裝②透過敞開的窗戶和大門形成氣流的通道 ... 工業通風設計概要; 換氣機PChome線上購物- 通風換氣設備; 通風系統指南2020年版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雅緻住宅事業 和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出版 。

崑山科技大學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研究所 黃幹忠所指導 林宗翰的 台南地區購屋者對智慧化居住空間的認知程度與購買意願之探討 (2017),提出通風換氣系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化居住空間、認知程度、購買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黃潮岳、李孟杰所指導 譚朝玲的 舒適健康產後護理機構設計原則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健康舒適、產後護理機構、室內環境品質、設計原則、通風換氣的重點而找出了 通風換氣系統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惠新風換氣機 - 阿里巴巴商務搜索則補充:雙向新風系統商用靜音全熱交換器新風機全屋通風凈化新風換氣機 · 廈門中惠空調有限公司 1年. 月均發貨速度: 暫無記錄. 福建廈門市同安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通風換氣系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減法綠建築:雅緻防災健康綠好宅

為了解決通風換氣系統的問題,作者劉志鵬 這樣論述:

「Less is More」的綠建築哲學觀, 澈底顛覆你對綠建築「貴又不實用」的觀念。偽綠建築Out!   ◎作者對台灣氣候深入觀察,從人性本質與健康環境角度,設計出幸福有感且適宜台灣、因地制宜的綠建築工法。   ◎「以少即多」的「減法」建築觀,善用自然力,並以中庸之道、適材適所的概念,重新賦予永續建築新思維,為下一代留下一個適宜居住的美好環境。   ◎介紹、引進優勢技術BIM,在建築生命週期中BIM能在許多環節扮演積極角色,協助「減法綠建築」的實踐。   你聽過「綠建築」嗎?   「綠建築」就是改用一些符合規定的建材與修改設計方式而已嗎?   「綠建築」是否都是比較貴但較環保節能的設計

?   許多人對「綠建築」都是一知半解,或者並不知道「綠建築」的真正精神。   傑出發明家、建築師劉志鵬,亦曾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及綠建築技術獎的肯定。他將自己推動研發「平民防震綠建築」的經驗,進一步淬取出「減法綠建築」的概念,期望打破一般民眾、政府官員、建築師、建築營造業者…等產官學社會大眾對綠建築的許多迷思,重新認識綠建築。   「減法綠建築」Simplified Green Buildings,是延伸綠建築思維,從地域性自然環境氣候來切入,以Less is More的哲學,檢視企業產品主導的過度綠建築設計,就建築的環境、構造、建材、生活、裝修,採必要性、永續性及被動式設計為主的綠建築概

念。   作者在本書中強調,「綠建築」的建築概念,必須從「地域」的角度才發展得出正確的「設計施作法則」,建築基地是在台灣還是日本?在都市還是鄉村?在寒帶還是亞熱帶?…不同的環境下就要發展不同的綠建築思維,千萬不要一窩蜂盲從或套用,免得蓋出許多外觀看起來很酷,實際使用卻水土不服的綠建築。   「台灣減法綠建築發展模式」的構思,乃是作者從「台灣地域氣候特性」出發,針對時下台灣綠建築與綠建材的加以辯證,再提出減法模式的綠環境、綠構造、綠建材、綠生活、綠裝修的具體觀念,並且提供自力造屋懶人包、建築小撇步及專業協力造屋BIM的內容;結合實務與學理,希望這些成果能供一般民眾及建築從業人員,正確思考綠建

築的方式,且有助於台灣綠建築產業之正向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248204.pdf 作者簡介 劉志鵬   1965台灣宜蘭人。   學歷:   蘭陽技術學院建築科,國立宜蘭大學綠色科技學程工學碩士,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博士學程,美國高登大學博學博士、高考及格建築師。   現任:   雅緻住宅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減法綠建築發展協會理事長。   經歷:   中華民國建築師聯合會法規委員、台灣省建築師公會鑑定委員、學術委員,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顧問、教育部技職名人錄,個人研發獲得二項發明九

項新型專利,及宜蘭社大與羅東社大講師。   獲頒獎項:   2014學校建築之光建築師獎、2013世界華人傑出發明家、2012中華民國國家發明獎章、2006台灣十大傑出發明家、台北國際發明展二面金牌一面銀牌及優良獎,2010年大會綠色節能主題獎;事業獲國家新創事業獎、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國家建築金質獎及綠建築技術獎。   著作:   《愛‧幸福綠好宅──劉志鵬建築師的平民防震綠建築家園》   部落格:   blog.xuite.net/aphouse_liuu/twblog 推薦序1 周鼎金 推薦序2 彭光輝 推薦序3 林憲德 推薦序4 喻新 推薦序5 陳其澎 推薦序

6 郭榮欽 推薦序7 邵文政 推薦序8 陳光雄 推薦序9 王永寧 作者序 發展台灣防災、健康綠好宅 前言 綠建築再發現:因少才能多 緣起   用減法來打造防災、健康綠好宅   永續綠建築   邁向全面進化的時代 台灣的氣候特性篇   台灣在全球災害排前頭     在地震帶要蓋防震建築     颱風每年都會帶來考驗     泡水的高級別墅     土石流、酸雨、紫外線   建築要回應氣候     濕熱環境難處理     潮溼的台灣     防白蟻、塵大作戰     適合宜蘭氣候的綠建築     峇里島的綠建築     台日韓民宅比一比     他山之石:日本的健康宅 台灣綠建築綠建材的辯

證篇   灰色綠建築     綠建築的定義與指標     綠建築設計準則   迷思一:節能減碳拚流行!     蓋低碳省電的綠好宅     節能的習慣比節能設備來得重要     低碳競賽列車會駛向何方?     黑白講的綠建築觀念對嗎?辯證看看   迷思二:台灣該全盤接受LEED?     環保節能非得花大錢嗎?     LEED是優勢還是劣勢?   迷思三:綠建築技術到處通用嗎?     宜蘭保水及水撲滿的意義?     屋頂種草皮好嗎?     光淨化磚有用嗎?     增加採光就可以節省照明用電嗎?     在宜蘭塗硅藻土有用嗎?     節能窗戶的效能好嗎?   迷思四:補貼綠能產品對

了嗎?     節能政治秀!     建材回收不能隨便再利用     「減法綠建築」的評量系統 減法綠環境篇   師法自然,創造好環境!     沒那麼簡單     健康綠好宅     不過度依賴科技設備     植物能否取代空氣清淨機?   關於水處理     生活環境的水處理     田中博士的水處理   再靠近自然一點     極限栽種環境     減法綠城市     談談高齡環境 減法綠構造、減法綠建材篇   回應環境、面對永續     全球簡約風下的水土不服情況   建築的中庸之道與適材適所     木構造的問題?     磚牆構造與外牆磚的問題?     關於外壁的裝修方式  

   屋瓦、牆壁與地磚     滲水、隔熱與結露   台灣的本土綠構造     「輕質鋼骨混凝土二元構造濕式工法」 減法綠生活、減法綠裝修篇   向大自然學設計     源於自然的靈感     建立智慧住宅習慣     日本智慧城市及住宅發展趨勢分析   從居家健檢到改善     常清潔,少過敏     病態建築(Sick House)     生活音響   用減法看空調     關於濕冷     別忘了保濕     注意二氧化碳濃度     居室空調機制的翻轉     中介空間的運用     建築基盤的運用     連棟式(沿街)建築的換氣對流 減法造屋懶人包及小撇步篇   入門    

 自力造屋十大重點問題     購地、配置、風水     怎麼談預算   小撇步 BIM與AGS1篇   何謂BIM     BIM的3D空間處理   AG-House與AGS1     專業協力造屋     鐵牛避震屋、蝸牛住宅、斑馬公寓、城市綠洲     AGS1防災、健康綠好宅   AGS1健康室內裝修重點 寫在後面 感謝詞 附錄   附錄一、AG綠構造案例   附錄二、AG地溫空調及窗戶節能組合案例   附錄三、AG綠色家園小社區自力造屋開發案例   附錄四、AG住宅工程BIM(建築資訊模型整合系統)案例   附錄五、AGS1之通風換氣與熱得效益圖   附錄六、台灣減法綠建築發展模

式之研究—以 AGS1 實驗住宅為例   The Study of a Development Model for Simplified Green Buildings in Taiwan – The Case of the AGS1 Experimental House 推薦序一   十多年前受邀評選優良綠建築作品時,在宜蘭初次認識志鵬,那時對他的作品印象深刻。後來應國立宜蘭大學喻新教授的邀請,擔任志鵬碩士論文的口試委員,再次認識志鵬有心將實務工作結合學術方法,探討綠建築重要因子,比較鋼筋混凝土建築構造與複合建築構造之減碳效益,欽佩他在實務上已有相當的成就後,仍能勤勉於學術研究。  

 志鵬非常積極地將實務發展上所面臨的課題,親身地投入學術領域,希望能結合產學資源,突破台灣本土綠建築的發展,所以隨後再進入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博士班進修與本人結緣;從其「減法綠建築」一書的資料整理與心得,可以感受他對環境處理的課題,在不疑處中有疑,且能理出一個以「減法」為主軸的論述架構,雖然綠建築的領域內容寬廣,可以關注的技術非常的多,但一般易於掌握專注的是點的釐清,而要能在面向的發展有所突破是較為艱難的。   雖然學術研究不同於實務的性質,志鵬在設計學院學術研究的學程中,仍有相當多成長的空間,其具有積極進取的特質,相信在永續環境及綠建築領域中有所建樹,在此期勉再接再厲更上一層。 東南

大學建築研究所工學博士(中國南京)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 周鼎金 推薦序二   本院設計研究所為整合型博士班,著重專業設計知能教學與研究,以提升國人生活環境與產業設計品質為使命,進而以培育國家經濟發展所須之高級設計專業人才為目標。秉承學校的應用研究方向,在永續規劃方面,本院師生致力於生態環境與綠建築研究,也能以本校為標的,將這所位於台北市中心的百年招牌「老校」打造為國際知名的綠能校園,成為國內綠建築推廣的典範科技大學。   博士班的特色之一是同學大都已在實務界具有豐富的生態規劃與綠建築實務經驗,藉由博士班的平台,對於教學相長與落實產、官、學、研的整合有很大的助益。志鵬就是其中一

位非常優秀的建築師,具有二十五年豐富的專業實務經驗,且在校園規劃方面有傑出的作品,因此榮獲中華民國「學校建築之光建築師獎」與「世界華人傑出發明家獎」的殊榮,也曾經榮登教育部技職名人錄,實為技職教育人才的典範。   我在博士班擔任設計專題討論的課程,並曾主辦「2015永續規劃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SPSD 2015: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5 on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課程指導期間,我感覺志鵬是一位相當用心的「資深」學生,然而在實務專業上,倒覺得可稱其為值得腦力激盪的「新鮮」研究夥伴,除了

每星期都能繳交出具有深度與見解的心得報告之外,也能以其研發多年的「減法綠建築」成果,投稿國際研討會,並能獲得邀請發表。   有倖能先睹「減法綠建築」為快,感覺本書內容,志鵬能以反思角度,就台灣綠建築技術或是綠建材產品,從民眾的需求面,以及「被動式設計」與「少即是多」的觀點,提出一些看法及如何落實建築開發的運用。書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用心,我相信這些知識與經驗的累積及案例說明十分值得讀者參考。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規劃與景觀學院博士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設計學院院長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 彭光輝  推薦序三   我協助內政部設立綠建築標章的評估認證制度已逾二十年,但是我

依然深覺世人對綠建築的誤解卻有增無減。我在學校上「綠建築課」第一天,開宗明義一定說:「就如老子所說『大道滅然後才有仁義』一樣,人類對待房子真正永續、綠色的惜福之心已經消失了,才有所謂綠建築之說;正因全球建築教育已經喪失自然設計之能力,才發明一個『綠建築標章』來防止建築師過份的墮落」。   沒錯,劉兄的「減法綠建築」正中我心,因為市面上太多「加法綠建築」危害社會已深。我始終強調「自然化、低科技化、平價化、人性化、本土化」的四倍數原則,但許多學者、業界、媒體卻一直把綠建築扭曲成:「不沾灰塵的奈米磁磚、閃閃發亮的太陽能光電、嗡嗡作響的風力發電、追蹤太陽的光纖照明、核子潛艇般的儲冰槽、智慧化控制」,

這種充滿物慾、貪婪的「偽綠建築」,只會加速地球滅亡而已。「減法綠建築」正是針對綠建築思潮撥亂反正的一支生力軍。   我覺得:自學、實務、草根出發的劉兄,廣泛跨越建築物理、結構、構造領域的「減法綠建築」,綜合知識之廣,精闢之言,是過份分工的學界值得學習並深切自省之處。「減法綠建築」的思想,與我「綠色建築」一書所提:「綠建築只是儉樸的建築外型、無華的室內設計、有效率的結構系統、重複使用的傢俱建材、適中的開窗、最少管理的自然景觀而已」,有異曲同工之妙。唯有這種「綠色之心」,才是真正的綠建築。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林憲德 推薦序四   劉志鵬建築師與我結

緣,其實是因為他早期在宜蘭推動「協力造屋」的計畫,而且實施的有聲有色,許多宜蘭的朋友,因為他的創舉而能夠達成住者有其屋的理想,也能夠住進夢想的家園;我雖然在最終沒有參與他的計畫,但是後來在他進入本校綠色科技學程碩士在職專班就讀時,卻也延續了我們的緣份;在他就讀期間,雖然他的工作忙碌,但是每週的定期會面,他總是排除萬難而準時出現,最後終於得到應有的回饋。隨後在周鼎金教授的指導下,進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永續環境與綠建築研究室進修博士學位,他的好學與充滿好奇的研究精神,應該是他在事業上陸續有成的因素之一,也為社會提供優良的建築產品,造福普羅大眾。   在目前地球資源有限與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建築材料與

建築方式必須有革命性與突破性的發展,才能得到與環境和諧共存,永續經營的平衡發展;台灣以往大量依賴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模式,在未來極有可能會面臨發展瓶頸,一方面是砂石等原料的取得愈來愈困難,二方面則是水泥、鋼筋等材料在生產及廢棄階段的能源消耗與環境負荷會影響生態環境;志鵬很早就看到這些建築產業的困境,所以他也在早期就開始推動綠建築,並且以他的好學及研究精神,生產抗震、防颱並與生態環境結合的複合式建築;除此之外,他的理想也包括提供平價親民的低造價綠建築,使得綠建築的優點可以普及到一般的消費者,而非僅有少數人可以享受。   「減法綠建築」一書是他整理歷年的研究與實務經驗的心得後所產生的心血結晶,對未來

的綠建築產業提供更新的思考方向,希望他在取得學術的訓練與產業的歷練後,能繼續對台灣的綠建築產業提出更卓越的貢獻與成果,相信以他的好學勤奮精神,我們對他雖然有很高的期待,但是他也不會讓我們失望。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業工程博士 國立宜蘭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喻新 推薦序五   劉建築師曾經受教於我,那是多年以前的往事。如今他的成就多有美譽,而且著作等身,確實他後天努力的成果,本人雖曾經忝為人師,但劉建築師的成就,當屬於個人的榮耀。   劉建築師出道也早,在其同學之間,算是很早就展露頭角,早年以迄於今日,其建築設計理念與風格,頗多受人青睞,故屢屢獲得到競圖之優勝者,舉其例者,宜蘭縣

之校園規劃與校舍設計,常常獲得好評,劉建築師之功不可抹滅。或許因宜蘭青山綠水,景觀宜人,在其心目中早已印下註記。早在九二一地震災後,雖然宜蘭並未受災,劉建築師秉持服務社會之良知,遂發展出防震建築構造系統。近年來,人們對於環境永續的意識提高,他也率身投入綠建築的設計,企盼為台灣更創一條新的永續建築之途徑。   「減法綠建築」一書,我展讀書中內容,其實務經驗豐富,對於規劃與設計綠色建築頗多高見。另有甚者,敝人有一小學老師古乾衡先生,多年盡力推廣健康無毒的住宅,不遺餘力。他也對劉建築師的成果讚譽有加,職是之故,敝人雖才疏學淺,望讀者不嫌鄙陋。故仍舊極力推薦本書,誠信此書對於有志從事建築永續事業者必

有大用。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專任教授 陳其澎 推薦序六   自古以來,建築一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指標,它是集合許多專業人力、科技、材料才能完成的一種生命週期特別長的產品,也因此,當人類開始聚焦在「節能減碳」的議題時,自然發現到建築產業嚴重的耗能問題,「綠建築」、「智慧綠建築」、「淨零耗能建築(Net Zero Energy Building)」就成為建築產業相當熱衷探討與追求的目標。   劉建築師倡導的「減法綠建築」,以「Less is More」的哲學,對國內建築業界目前所提倡之綠建築設計,就建築的環境、構造、建材、生活、裝修等的必要性、永續性,以及被動

式設計為主的綠建築概念,做了詳細的檢討,然後進一步以「多一項不如少一項」的原則,提出對台灣綠建築發展更寬廣、更符合本土特性的見解,難能可貴。   書中「BIM與AGS1篇」中特別提到BIM,試圖引進BIM技術的優勢,在建築生命週期中能在許多環節扮演積極角色,協助「減法綠建築」的實踐,令人讚賞。這裡所謂BIM技術,舉凡所有工程結構物,與其開放或封閉空間內有關之設施設備,在其存在的生命週期中,包括規劃、設計、請照、發包、施工、營運、維護、拆除等;其空間與時間、幾何與非幾何、動態與靜態、微觀與巨觀、跨專業、跨階段之相關多元媒體的整合資訊。這些工程結構物之實體,在電腦虛擬空間所模塑之數位化整合資訊,

具有被建置、被參考使用、擴增、紀錄、維護、儲存、模擬分析、傳承、運用等之共享需求,而且與其對映之實體實作盡可能接近擬真與同步,以及能計算、表達與載體的技術稱之。   劉志鵬建築師是一位了不起的實踐家,始終腳踏實地的對台灣建築的改善與提升,有著極度熱誠與理想,他不屈不撓的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兼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兼任副教授 郭榮欽 推薦序七   2015年5月全球CO2平均值403.7ppm比去年同期增加1.82ppm,在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急遽上升的情況下,350ppm似乎從目標值逐漸棄守變成了夢想,相信以目前每年約1.8ppm的成長速度,我們約莫在30年內,可能要面臨450ppm的環境異變,處境十分艱難,時間有限。   原因也不複雜,全球每年巨大的排碳量當然是主因,一方面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不斷的開發建設,刺激消費力;另一方面森林與物種快速消失,使全球固碳能力不斷下滑,這一增一減成為高排碳與暖化的現象,環環相扣的結果造成了極端氣候。   顯見能源和資源的需求量十分龐大,「減量使用」應該是根本之道,但可能危及經濟與建設發展,放眼世界又有幾個國家能做到?然而「永續」可能逐漸變成了新建設開發的標籤與廣告用語,在浪費的

心未被調伏之前,要談節約何等沉重!當環境危害的能量大過復原的能力,確實是巨大的隱憂啊。   建築或者稱建設業是大量使用能源和資源的產業項目,坊間談綠建築的書籍不勝枚舉,就在劉志鵬建築師大作出版當下,2015年6月全球CO2平均值402.8ppm比去年同期增加1.65ppm,雖然仍在增量,但開始減少其增加量,這絕對是好的開始,儘管大家期待的應該是要進入負成長才是理想,但總是盼了超過15年,這個機緣似乎也呼應了劉建築師的理念—綠建築是應該「減量使用」的,他在書中提出了綠建築的迷思,呼籲大家將方向定位在「減法綠建築」,能不用才是最省的;而非樣樣都要然後再來選省能設備,或再加一套系統來協助省能。讓我

們建築人有機會再次省思省能與健康的真諦,勿從奢華的加法設計去談永續或綠建築,應該從人性本質與健康環境去設計讓人增加幸福感的綠建築。   有緣來為此書寫序,感到非常榮幸。許多正確的建築觀念推動不易,非常值得大家細細品嘗,您一定能了解到劉建築師對環境觀察入微,能運用簡易材料、構造及通風換氣系統,對治理室內的熱和高濕度的問題,能善用自然力,以調和室內環境,這是需要多年實務經驗及深入研究的結果,期待減法綠建築能帶動台灣新的設計方向和思維,同時對從心開始調整對綠建築的觀點,也發揮蝴蝶效應影響業界和人的生活方式,才有機會大幅度而且正向的做到節能減排的任務。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博士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

系副教授 邵文政 推薦序八   劉志鵬建築師是愛護環境的綠色尖兵!   永續、智慧、綠色、生態。   這四個關鍵詞已成今天環境的顯學,它不是科學家的問題,它是我們每個人的難題,重要的是每個人責無旁貸,必須面對,並且要及時行動來解決的問題!   而今日地球環境的危機最重要的三大關鍵是:   1.地球暖化   2.人口爆增   3.城市化問題   地球暖化最直接讓每個人感受到的是:地震頻繁和颱風鉅大。全球不斷傳出7級以上的災難式地震,怵目驚心的場景從電視快速的傳導,令人感受環境遭受破壞。媒體用地球的反撲來形容實不為過。而強烈颱風的肆虐亦不遑多讓,全球各城市頻傳災情,險惡的環境破

壞,愈來愈烈。   科學家的警告:地球暖化,必須停止。   科學家以科學數據警告世人,在2050年之前,地球溫度不可以上升2℃,否則那將是地球極大的災難。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以2005年為基礎必須持續進行減碳工作,依計畫在2030年之前地球必須減碳45%,如此才可達到科學家要求的在2050年時達到減碳85%,地球溫度才可以控制在2℃的目標內!   如此巨大的挑戰,是過去城市未曾有過的經驗。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最平和的時代人口不超過10億,那時我們的1.0版傳統建築即可滿足,但工業革命之後人口聚集在城市,人口爆增到現今的70億,其背後所帶來的轉變即是過度城市化、工業化,譬如為建造城市所增添的大

量建築材料等等,加上人口帶來的大量交通運輸而產生的二氧化碳,雖然不能簡化為地球暖化的單一原因,但地球暖化的確是因為城市不斷擴大才造成的,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城市的主要元素是建築物,錯誤的不分地域氣候條件的建築觀念,導致城市熱島效應及耗能的惡果,不斷傷害地球環境!   面對減輕城市耗能的最佳方法是建築節能,而建築物節能最重要的方法是從建築表皮的構造設計,如牆體、窗戶、屋頂,在亞熱帶及熱帶區域有特別強調遮陰及環境降溫重點。因此深刻體會環境所帶來的嚴重威脅,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當然要面對並著手進行改善的工作作業概念及執行工程。   當我進入探索智慧、綠色、健康的建築領域時,有機會從新自然主

義的洪社長認識劉志鵬建築師,分享推薦出版的幸福綠好宅,深深的吸引了我,並共同討論台灣微氣候分析、溫濕度及風環境等影響人們生活舒適度問題,進而共同探討健康建築等議題及參與論壇,看到劉建(工作伙伴如此稱呼他)認真執著的工作態度及召集團隊工作的組織能力,確實是令人欽佩的綠建築創新實踐者。   其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劉建提出不同建築構造物的重量比較問題,我初次認識建築討論重量的重要性,是從英國建築師NormanFoster與他的前輩Buckminster Fuller對談中説起:"How Much Does Your Building Weigh, Mr. Foster?"而在台灣第一次聽到建築師談到

建築減重,令我深刻的人便是劉志鵬建築師了!   台灣的綠建築在幾位前輩努力下(如林憲德老師、何明錦所長等),制定第一階段的綠建築準則及標章制度,才能推動綠色懵懂期的實質工作,也同時孕育及培養出新一代綠色建築尖兵建築師。   地球環境的難題,解決的重點不在於它的困難,在於人,在於是否有心的人。   像劉志鵬建築師這般有心人,他的努力方向,多對地域環境氣候分析瞭解、多國建築構造差異比較、同時陪養年輕人及團隊工作伙伴具體實踐理念,如此台灣才有機會面對自己與面向國際的平等交流,同時也踏實的實踐友善環境愛護地球的建築人責任與義務! 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學院 Professor Hans H

ollein高級建築研究所 圓境生態綠能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陳光雄 推薦序九   能為志鵬建築師寫序倍感榮焉,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學程的因緣際會,同屬技術導向學程,且各自在業界努力邁進,事業雖勞碌仍能積極進修充實,因此相互勉勵、相互提攜。學程中的一些歷程,讓我認識了志鵬兄久經社會歷練,卻還能保有稚子之心,如此性情中人,令人為之動容。   我與志鵬兄對理念的堅持與努力建立學習典範的信念是一致的,彼此間有著革命感情,更充滿了惺惺相惜的情愫,再者志鵬兄又熱心博班班務,為人熱誠可見一斑。   本人除經營「迪醫集團」事業外,身兼室內設計師的工作,涉略建築與室內設計之工法與綠色建築,對於

志鵬兄所推行與力行的綠建築,更能心領神會,因為工作領域的共同體會,彼此以學術及實務發展建立之情誼更彌足珍貴。   從志鵬兄上一冊出版的《愛.幸福綠好宅:劉志鵬建築師的平民防震綠建築家園》完全是針對適合台灣的住宅型態,所投入的心血與真知灼見,從他的著作可見一二。志鵬兄的雅朋避震屋至今已發表第6代是獨一無二的創作,在國內及中國取得3項發明專利、5項新型專利,當然還獲得無數獎項,這些殊榮在在證明志鵬兄的創見與理念的堅持是正確的。   此次的新作『減法綠建築』,再次展現其對綠建築的心得與實作上的意見,透過志鵬兄的流暢文筆,讓有興趣於綠建築的讀者或有志從事建築事業的後進之士,能夠得到甘露般的挹注。志

鵬兄治學嚴謹,此書的問世將有助於建築界的提升,在此也期勉志鵬兄再接再厲能有更多著作問世。 迪醫集團 執行長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104年傑出校友 華夏科技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 中華產業創新競爭力協會 理事長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EMBA菁英會 理事長 王永寧 作者序   發展台灣防災、健康綠好宅   投入住宅設計、營造十五年來,從累計數百個大小建案的經驗和歷程中,基於「住者有其屋」的使命感,長期關注著台灣住宅構造及居住環境方面的問題,前後透過兩本「個人手札」的出版,將個人部落格裡頭的文

章彙整,記錄階段性思維的關聯,並試圖找尋未來的方向。   手札一《平實而為的綠建築—台灣本土綠構造及自力造屋合院社區開發》,這本書後來改編出版了《愛幸福綠好宅》(新自然主義,2012);手札二《防災健康綠好宅—探討本土氣候特性與正確居住環境的構成》,改編為本書《減法綠建築》。   志鵬希望透過這些觀點,讓台灣建築專業產官學界乃至於一般民眾,省思「鋼筋混凝土構造」(Reinforced Concrete,簡稱RC)在安全、健康、環保、耗能方面的負面問題,並且提供實務操作的心得及解決方案,除了改變大家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外,也冀望有志於發展台灣防災健康綠好宅的工業化房屋及開發綠色家園的專業人士們

,大家共同努力來建構屬於台灣本土的綠建築! 綠建築再發現:因少才能多綠建築(Green Building)早期的定義為「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但隨著此概念逐漸被認同及推廣,日益朝「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此多元方向來定義為:實踐了提高建築物所使用資源(能量、水、及材料)的效率,同時減低建築對人體健康與環境的影響,從更好的選址、設計、建設、操作、維修及拆除,為整個完整的建築生命週期。自然建築(Natural Building)、生態建築(Ecology Architecture)、病態建築(Sick House)、永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

及綠色建築物(Green Architecture)皆為相近觀念,關注點也從建築本體擴展到建築材料、建築方式、環境互動等。十多年前九二一地震後,我就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推廣綠建築,這幾年我把這些概念歸納到「減法綠建築」(Simplified Green Buildings)的定義下,希望可以翻轉時下過度被定義或誤用的「綠建築」思維。嚴格來講,綠建築提供了「建築概念」,這些概念都必需從「地域」出發,才能夠發展成正確的「設計施作法則」。這概念說來不難懂,因為建築必然得蓋在一塊土地上,基地是在台灣還是日本?在山上還是海邊?在都市還是鄉村?當建築處於何種環境,就得依環境的特性來重組出一套合適的綠建築作法

,而不是一窩蜂去盲目跟隨或套用一般的綠建築技術。在「地域優先」的原則下,我一直強調要從「地域性自然環境氣候」來切入,才不會做出從外觀看起來很酷,實際使用卻水土不服的綠建築。「減法綠建築」的定義是「以「Less is More」的哲學,檢視企業產品主導的過度綠建築設計,就建築的環境、構造、建材、生活、裝修,採必要性、永續性及被動式設計為主的綠建築概念,並進一步探討台灣本土正確的綠建築,在「多一項不如少一項」的原則下,反而會是更好的綠建築概念」。在台灣綠建築主流中有許多的綠建築技術運用是來自高緯度國家的經驗,移植到台灣時自然是需要調整的。綠建材也有相似的情形。那麼您蓋對了綠建築?買對了綠建材嗎?

通風換氣系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在4月30日的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中,我向政府官員質詢有關餐飲處所在換氣量或空氣淨化設備的相關事宜。這一年期間,政府的防疫政策對飲食業界影響甚大,但疫情依然一波又一波從未真正中斷。

今天飲食界已到水深火熱之時,近月加上要短期內提升換氣次數至六次、安裝空氣淨化設備及拿取通風設備承辦商的檢驗證明書等,可謂是百上加斤。我認為導致今天這個局面,政府亦有相當部分的責任。早在2020年3月,香港已出現酒吧群組,其後至7月,一直有多家酒樓發生或大或小的群組,政府卻一直後知後覺,沒有及時積極跟進。

直到K11群組出現,有專家學者指通風很重要,政府才急忙要求食肆改善通風系統。當然大家明白抗疫的重要,但要業界一個月內登記再買機,時間根本不足夠。現時只有4000多家餐廳做了這方面的改善,佔總數一半也沒有,政府須在這方面為業界提供更多支援。

同心抗疫,官商民都要合作,政府不能僅下一道命令就要業界跟進一些時間上難以達成的要求。我建議政府多與業界溝通,在資源上支援飲食界支付部分檢驗費及空氣淨化設備,另外在時間上是否可以作出合理調整,希望讓業界感受到政府與市民一同抗疫,才能令社會在抗疫時不會進一步增加怨氣。

台南地區購屋者對智慧化居住空間的認知程度與購買意願之探討

為了解決通風換氣系統的問題,作者林宗翰 這樣論述:

政府自1990年代開始引進智慧建築之觀念,將建築物中所建置設備導向自動化、遠端控制化、便利性等相關功能。此外為了讓臺灣建築與世界環保節能、科技人性化潮流接軌,符合科技島國的美譽,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從1992年開始,便推動進行智慧建築之相關研究,並訂定「智慧建築標章」的審查制度,使得建商在規定上有所依據,更讓有購屋意願的消費者多了一項考慮的優質選擇。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智慧化居住空間對消費者購屋意願與認知程度之影響與差異,藉此瞭解消費者實際想法和提供建築相關產業未來發展方向,而研究之成果可用於建築業、物業管理業及資訊通訊業在智慧化居住空間的建置。本研究以台南地區之消費者為調查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法

及統計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購屋者對智慧化居住空間認知較高時,其購買意願亦會較高,而且年齡與購買意願無顯著關係。此外從事高科技相關行業的購屋者,對其相對於非科技相關行業者智慧化居住空間認知較高。在智慧化居住空間設備選擇方面,有將近七成的受訪者選擇保全、監視、門禁系統,其次為火警消防。而公寓大樓的購屋者相對較為重視通風換氣系統,透天的購屋者則較重視能源管理系統。在智慧化居住空間上花費的金額的方面,除去保全、監視、門禁系統與火警消防,10萬元以下的購屋者重視通風換氣系統與能源管理系統,11~30萬元的購屋者重視空調管理系統,31~50萬元的購屋者重視能源管理系統與家電控制系統,51~7

0萬元的購屋者重視通風換氣系統與電梯監控系統。70~100萬元的購屋者重視空調管理系統與通風換氣系統。100萬元以上的購屋者重視家電控制系統、空調管理系統與能源管理系統。

美容從業人員之職業健康評估及健康促進研究 103-R324

為了解決通風換氣系統的問題,作者陳俊瑜,徐雅媛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透過相關研究法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瞭解美容從業人員職場健康危害現況;針對從業人員之工作環境、皮膚、呼吸道、心血管、消化道、肌肉骨骼、生殖危害、工時、工作壓力、飲食習慣、睡眠品質、健康生活型態等不同面向,進行北、中、南總發放問卷數為505份,其中無效問卷2份,有效問卷為503份,有效回收率為99.6%;實地問卷調查505名從業人員之各項職業健康危害評估。   本研究建議如下述:   1.美容從業人員每天都要接觸許多化妝品,化妝品中的界面活性劑(如: sodium lauryl sulfate)是引發刺激性反應最主要的原因,化妝品之安全性評估知識之建立與宣導,對

從業人員而言是極為重要的。   2.美容從業人員身處營業場所普遍使用空調系統,長期身處密閉空間,除了通風換氣量不足外,也容易讓室內成為空氣汙染嚴重場所,因此針對美容從業人員工作場所空氣品質與空氣有害物質之改善,建議可使用空氣濾淨系統,並針對通風換氣系統進行改善與輔導。   3.美容從業人員因作業姿勢而導致肌肉骨骼痠痛或疼痛,與肩頸痠痛的比例極高,因此建議除了在疲勞管理與人因工程管理上多做安全衛生訓練外,也要改善工作桌與工作床的高度,以符合人工學為考量。   4.由於工作時間長,久站或久坐導致美容從業人員靜脈曲張的比例很高,在工時宣導與如何防範靜脈曲張上,多給予教育宣導。   5.針對健

康飲食及健康生活型態,多數美容從業人員有飲用茶與咖啡的習慣,並且因為外食比例多,對於蔬果纖維攝取與維生素C也不足。因此要針對美容從業人員對於營養的知識傳遞與教育訓練多做加強。

舒適健康產後護理機構設計原則之研究

為了解決通風換氣系統的問題,作者譚朝玲 這樣論述:

產後護理機構為產後婦女及初生兒提供必要之產後護理(postpartum nursing)。台灣是個非常著重產後護理〈即指傳統坐月子〉的地區,此類機構隨著社會結構發展與小型核心家庭的普及,雙薪家庭及職業婦女的增加,居家產後護理的式微,也逐漸轉到產後護理機構進行照護。近年來更因需求的增加,以及醫療照護的強化與提升,產後護理機構更如雨後春筍般的快速成長。 然而,產後虛弱的產婦以及抵抗力弱的初生兒所處空間,如何避免室內設計規劃的不合理以及有毒的建材造成的不良影響,為使產後婦女與初生兒能得到較好的保障,產後護理機構之室內環境品質與裝修材料及相關的設備,在質與量均需達到一定的水準以上。為避免

群聚交叉感染,在設計上,考量空間樓層動線規劃、居所隔間、空調設計以及提供膳食的廚房規格,是否符合使用者動線規劃,空調設計是否照成產後婦女不適,廚房亦須合乎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CCP)標準。本研究針對產後護理之家提出合理的空間需求及規劃,在規劃設計之初,裝修過程中,以及完工後,進行具體的空間物理環境測量,包括與室內環境品質相關的甲醛、揮發性有機物質、懸浮微粒、二氧化碳,體感相關的風速以及照明均齊度等,並選用低汙染源或綠建材,在空間舒適度也因需求及人數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尺寸設定與設施規劃,藉由一所大型產後護理之家在裝修過程中及裝修完工後,掌握裝修的污染源,並藉由合理通風換氣的設備進行有效換氣,

驗證其空氣品質效益,以期設計者能融入專業能力與相關知識,在使用者尚未進住之前,就能提供一個健康又舒適、質量並重的優質空間模式,並提出符合現代化舒適環境的設計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