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級手套規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食品級手套規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荒井真紀芭芭拉‧貝許羅拉 M. 胥弗爾古矢香田川日出夫寫的 科普藝術套書 (《鬱金香》+《城市裡的鳥巢》+《上面有什麼,下面有什麼? 》+ 《胡蘿蔔忍者忍忍》+《失去生物的島嶼》) 和SusanFreinkel的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減塑推廣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金佰利丁腈手套,守護食品安全 - 人人焦點也說明:因此,後廚準備食品時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其中手套作爲食物與後廚工作 ... 非醫療級手套技術規格及品質標準低於醫療級手套,主要應用於食品加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步步 和野人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 蕭心怡所指導 林佳萱的 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於苜蓿芽之預測生長模型及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2020),提出食品級手套規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即食蔬菜、預測微生物生長模型、交叉污染、微生物風險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 李崇僖所指導 郭庭妤的 醫療單獨軟體之專利保護-以美國比較法對台灣之啟示為中心 (2018),提出因為有 醫療單獨軟體;上市監管;軟體專利;專利適格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食品級手套規範的解答。

最後網站德、美、日已禁用:2021年起台灣禁止輸入、製造含粉醫用手套則補充: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表示,含粉手套的粉類成分以玉米澱粉為主,國內、外都曾發生過敏等不良反應事件。因此德國早在1998年就全面禁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食品級手套規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科普藝術套書 (《鬱金香》+《城市裡的鳥巢》+《上面有什麼,下面有什麼? 》+ 《胡蘿蔔忍者忍忍》+《失去生物的島嶼》)

為了解決食品級手套規範的問題,作者荒井真紀芭芭拉‧貝許羅拉 M. 胥弗爾古矢香田川日出夫 這樣論述:

  讓這些充滿藝術感和詩意的科普繪本,   陪孩子一起探索動物和植物的世界,   透過微觀、巨觀的角度,透過不一樣的敘事方式,   一起進入一個奧妙的宇宙!一起啟動一趟知識之旅!   《鬱金香》   從一朵花的綻放,探看自然的奧秘!   獲自然觀察繪本界最高評價的荒井真紀,最新力作!   每到春天,鬱金香就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秋天的時候,把鬱金香的球根種進泥土。到了春天,就會冒出嫩芽。球根是什麼?躲在泥土裡的時候,到底發生變化呢?它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鬱金香是漂亮又優雅的花朵,主要生長在溫帶,可以靠種子繁殖,但更多時候是以球根的方式來種植。球根我們就不陌生了,夏天滿山遍野的百合花、過

年時養在客廳裡充滿喜氣的水仙花,都是由球根長成的花朵。鬱金香的球根一顆只能長出一朵花,球根媽媽盡力提供所有養分,在地面上長出葉子、開出花朵,在地面下奮力繁殖下一代,生出更多球根寶寶。這是怎麼辦到的呢?本書作者荒井真紀,以地面、地下兩個世界並陳的方式,猶如實況轉播地讓讀者看見這兩個世界同步發生的變化。另外也以剖面圖的形式,切開球根,將球根內的變化也完全呈現。   在自然觀察繪本領域獲得最高評價的荒井真紀,擅長以細緻工筆描繪植物,對於植物每個部份的詳細觀察與細緻刻畫,創作出的繪本都帶有知識的厚度與人文的溫度,更有優美的筆觸,清新動人。2017年曾獲得BIB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金蘋果獎的肯定。

  本書裡看得到作者善用的筆觸,一筆一畫對植物的紋理都精準掌握,淡雅的色彩加上帶著文學氣氛的文字,詩般優雅有味,是美感與科普結合的最佳示範。 名人推薦   郭睿軒(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資深蒐藏經理 )   宋珮(兒童文學評論者)   林麗琪(知名圖畫書創作者)   黃尹柔(《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作者)   劉亞菲(繪本工作者) 本書特色   「一花一世界」是一句老生常談,但也是一句真實不虛的名言。   地面上一朵美麗的花絕非偶然的綻放,而是植物以生命之力催生出來的結果。不是專門研究植物學科的我們,平時無法窺見植物生長的每個環節,不知道花的世界如何運作。多虧有了像荒井真紀這樣的

繪本作家,實際種植這些花卉,日日觀察其生長的過程,訪查資料,最後透過優美的畫筆記錄下來。   在這本書中,有地面地下的對照,有剖面圖的解析,以精密畫的方式詳實展現,才讓我們有機會體會到植物的一生,就像一部精良的機器,每個部位一步一步接棒,將自己的功能發揮到最完美的程度,只為了促成下一代的生生不息。看到最後完全奉獻自己,只剩下薄薄一片的球根媽媽,真讓人感動植物界的母愛同樣非常偉大。   《城市裡的鳥巢:鳥兒們「窩」在哪裡?》   從虛擬到現實,從文學到自然科學,   每一種鳥類都有自己的故事。   美國作家/插畫家芭芭拉‧貝許   以冷靜的敘事與筆觸,   描繪大城小鳥,以及它們的築巢進行

曲。   你知道鳥巢與鳥窩有什麼不同?   你知道在玻璃帷幕大樓間穿梭的鴿子原本生活在布滿岩石的懸崖上?   你知道麻雀與朱雀甚至把紅綠燈當自己家?   你知道鶯鷦鷯是「洞洞控」?茶壺,破鞋……反正愈奇怪的「洞洞」愈適合它們躲起來下蛋。   你知道幽靈似的倉鴞叫起來有一種緊急煞車,金屬摩擦的fu,哇啊啊啊啊------哇啊啊啊啊------?   你知道夜鷹一口可以狂吞幾百隻小蟲,發出嗶恩…嗶恩…的叫聲從夜空俯衝而下?   貝許以平實、精確的文字介紹在城市討生活的鳥類,光是它們的生活習性與外型特徵已經夠有趣的,從荒野山林的自由靈魂,到適應車水馬龍的靈魂自由,更是展現生物強悍的生存本能,它們幾

乎像是柯恩兄弟電影裡,懷抱《真實勇氣》的西部拓荒客!   芭芭拉‧貝許在這本令人愉悅,獨樹一格的作品中,以風趣與想像力探索鮮為人知的城市生活。她出色的水彩插畫帶領讀者窺探一個隱藏的世界,讓我們看見在工作手套築窩的小小鶯鷦鷯,或者鐵軌旁一隻小水鳥雙領鸻看著自己的蛋。她的書會讓讀者對這群小東西感到神奇與欽佩,它們適應力強大,不但在全國各地多數城市化的環境中找到生存之道,甚至活力充沛的繁衍下來。   《上面有什麼?下面有什麼?》   翻轉,才能看見全貌。   這本書就是這麼有趣!   跟著箭頭往上看、往下看、上中下,   來一趟飛天下海的圖畫書之旅。   這是一本非常需要想像力的書,以宇宙

空間為經,地球萬物為緯,邀請讀者們一起進入穿越地球,你準備好了嗎?   想像自己化身為地底下的鼴鼠,跟著箭頭往上,上面有什麼?鼴鼠上方有小鬚根,如果你是小鬚根,上面有什麼?一層一層的往上,化身成青草地、花朵、蝴蝶、大樹、天空,你跟上來了嗎?在天空中飛翔的燕子,上面有什麼?燕子看見了月亮高高掛,此時我們的想像遊戲才進行一半,翻轉時刻來臨;如果你是月亮,往下看,下面有什麼?再次跟著箭頭往下,一層又一層的往下,化身為一朵雲、一片海浪、鯨魚、海草、海膽、魟魚……如果你是深海魚,往下看,下面有什麼?你會看見海底地殼上鋪著一層又一層的泥巴,就在世界的最下層,正是我們居住的美麗地球。   作者羅拉 M.

胥弗爾以多年的教學經驗,寫出一本又一本膾炙人口的兒童讀物。喜愛大自然,以細膩的觀察和不可思議的想像力,在這本書裡,帶領我們飛天又下海,不斷穿梭,進入了一個充滿想像的綺麗世界。繪者芭芭拉‧貝許更以細緻而繽紛的色彩及優美的構圖,引領我們加入這場盛宴。跟著故事的節奏,依著畫面的鋪陳,目光所致,皆是萬物之美。地球不是只有人類居住,讓我們用這本書打開孩子的視野和想像力。 本書特色   1.以2D的書本世界,帶領我們穿越地球,進入一個3D的宇宙。   2.想像力和同理心並用的一本書。想像自己成為動物或植物,再以那種生物的角度來看世界,讀來容易,但實際不簡單,與孩子一起念這本書,會有意外的驚喜。

  3.讀過一遍,再讀一遍,一遍又一遍,每次都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胡蘿蔔忍者忍忍》   胡蘿蔔忍者忍忍的一生,也是胡蘿蔔的成長史   胡蘿蔔居然化身為忍者,   喔,他還有名字(聳肩),忍忍。   讓忍忍來告訴大小朋友,   一「忍」天下無難事,   學會忍術就能好好長大!好好長高!   好好長胖(咦?沒人想要這個吧!)   寒風咻咻叫!大雪拼命飄!胡蘿蔔忍者忍忍(登愣!初登場)   在土裡睡覺,又香又甜(打呼嚕)。   不久,太陽公公來報到,忍忍伸了一個大懶腰,施展忍術第一招「長高高、長胖胖的飛快長大術」,發功!   忍忍頭上原本一咪咪的小綠芽長成了又粗又綠的莖,再發功!   忍

忍頭上綠色的莖一直長高一直長高,開花了……   不久後,花謝了……忍忍的工作還沒結束,那些花枯萎的地方竟然結成了千千萬萬的褐色小種子!他使出忍術最高招---「一粒萬倍」!   到底「一粒萬倍」是什麼?忍忍的「一粒萬倍」會發生什麼事?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大絕技,「變出好多好多種子術」,忍忍成功了?還是失敗?   讓《胡蘿蔔忍者忍忍》這本超級可愛、爆笑、無厘頭的圖畫書來傳授大家獨家忍術,也告訴大家關於胡蘿蔔的成長、關於胡蘿蔔的故事。 好評推薦   小雨麻 副食品暢銷書作家、王南琦 主婦聯盟董事、艾莉媽 知名部落客、黃惠綺 兒童文學工作者、彭顯惠 宜蘭小間書菜店主、蔡佳伶 思多力親子成長

團隊資深講師、藍莓媽咪 全台第一個日文繪本讀書會導讀人、蘇仰志 雜學校校長 /忍住不笑推薦 (以上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古矢香的這本繪本有別於一般作者的創作,是一本帶有自然科學意義且令人對生活重新反思的繪本。------全台第一個日文繪本讀書會導讀人 藍莓媽咪   這是一本具有知識性、趣味性,令人感到溫暖並值得再三回味的好書,還貼心的附上採種與栽種胡蘿蔔的方法,讓我們帶著孩子一同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從觀察一顆種子的力量開始。------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資深講師 蔡佳伶   故事篇幅不長,卻可從中感覺到作者對土地的綿綿深情。書中短短四個字「一粒萬倍」,背後意義深遠。藉由「固定種」採種過程

,得以將本土作物傳播繁衍,不僅對生態與環境友善,也對糧食自給率有所貢獻。------副食品暢銷作家小雨麻   這本繪本在基礎食農上我感受到作者與企劃的企圖,希望在學齡前就讓孩子了解蔬菜的特性,生長環境以及他的特質,這樣的繪本真心推薦給各位學齡前幼兒的父母,讓我們的食農觀念普及推廣到每個家庭裡。------宜蘭小間書菜店主彭顯惠   我們在校園中推動食農教育的經驗也發現:讓孩子認識食物,與食物發展更多連結,更是破除孩子挑食的最佳解方!書末附上胡蘿蔔「採種」的插畫介紹,更是家長與老師們帶孩子認識根莖類蔬果「採種」技術、最佳的食農教材。讓我們一起學習「胡蘿蔔忍者忍忍」一粒萬倍的精神,將食農教育的

種子撒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吧!------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王南琦   《生物消失的島嶼》   這是一部生物界的拓荒史,歷經百年的科學觀察記錄!   見證一座島嶼的重生,以及最適者才能生存的熱血故事。                                                              一百多年前在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島,發生了人類史上最慘重的一次大爆發,這次爆發造成了許多人死亡,影響遍及世界各地,甚至造成氣候的改變,它是火山史研究的重要標的。但火山的爆發也把小島本身幾乎完全夷平、炸光,只剩下小小的一塊,而島上所有生物也全部被摧毀殆盡,成為光禿禿的一片。

   在爆發後第三年,科學家開始在島上發現了生命的跡象——蕨類與藍綠菌。每隔一段時間登島,就會發現有不同的植物與動物出現。為什麼出現的是這些生物?它們是怎麼到達島上的?有哪些存活下來了?有哪些消失不見了?《失去生物的小島》不僅描述了延續一百多年的研究紀錄,更一一去探究這些生物可能的來源與生長歷程。它就像一部生物界的拓殖史,記錄一片荒地在生物的遷移、求生、競爭到畫出地盤後,生生不息的演替歷程。   本書作者田川日出夫是鑽研喀拉克托島的學者,以其實際研究做為基底,運用深入淺出的描述與提問,帶領讀者一步一步地去思考整個島嶼從無到有的歷程,以及演化上環環相扣的生態。畫者松岡達英是日本知名的生物插畫家

,他特別運用一個生物學家的角色,搭配精細的生態畫,讀來彷彿正在聆聽一場精采的演說,讓孩子也能輕鬆融入其中,是認識演化與生物界奧妙的最佳入門書。   專業審定/顏聖紘教授(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驚歎推薦   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簡志祥(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老師、阿簡生物筆記作者)   蝌蚪池塘自然文創創辦人 呂軍逸   野家院子兒童自然美學 蔡靜芬   「微醺記憶」部落格  Carol   這一本小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畫介紹了島嶼生物地理學的概念,第一次見到以這個經典理論為主題的童書繪本,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這本書是一本延續百年的生態調查紀錄,作者說的是一個島嶼從生物完全消失到重新繁盛的故事。這本書值得你用不同的閱讀方式來閱讀理解,你將發現一些你從來沒想過的現象。--簡志祥(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老師、阿簡生物筆記作者)   《失去生物的島嶼》講的不是滅絕,而是喀拉喀托島劫後重生的全紀錄,借鏡其物種衍生的歷程,彷彿溫習創世紀,讓人領略周遭的生物都是其來有自,了解動植物也有屬於自己的大歷史,說故事的口吻搭配豐富的插圖,連孩子能愉快地讀完。--野家院子Ella   《失去生物的島嶼》讓我看到了一座小島從毀滅到重生!火山爆發後,小島被火山灰覆蓋,生物各憑本事的存活在這裡看似各自發展,但又互相串連

出一種微妙的生存關係!不但展露生機且生生不息,也印證了生命自然會找到出口!--「微醺記憶」部落格  Carol   作、繪者簡介 荒井真紀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東京,駒澤大學佛教學院禪學系畢業。一九八一年,十六歲時,師承熊田千佳慕老師。一九八四年,在第一屆國立科學博物館主辦的植物藝術展中獲得佳作(並在第二屆至第四屆連續三年入選)。《向日葵》獲選二〇一四年度「少年讀書感想文」全國大賽的課題圖書。《蒲金英》獲得二〇一七年度布拉提斯拉瓦世界繪本原畫展金蘋果獎。另著有《紅豆》、《圓形東西的裡面有什麼?》 古矢香   1950年出生於滋賀縣。京都河合玲設計研究所紡織設計系畢業後,從事染色工作

。立志創作繪本,繼「調色板俱樂部學校繪本學程」,又參加了繪本工作坊「chabooks」。 作者簡介 羅拉 M. 胥弗爾   有18年教學經驗,是著作等身的童書作者。作品包括《這是向日葵》,以及《這是雨》。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給予《這是雨》很高的評價,稱它是「令人驚艷的圖畫書…舉足輕重。」胥弗爾與丈夫泰德住在印第安納州的東北部。 田川日出夫   1933年北韓京城府出生。   1956年九州大學理學部生物學科畢業。歷任鹿兒島大學基礎學院教授、鹿兒島縣立短期大學校長。   著作有「植物的生態」「生態演替I」〈共立出版〉等。   1983年,參加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群

島」國際會議。發表了1982年6月~8月、10月~12月之間的生態調查報告。   日本生態學會、英國生態學會會員。現在居住鹿兒島市。 繪者簡介 松岡達英   1944年生於日本新潟縣長岡市,   日本東京設計學院畢業。曾任設計製作,是日本知名的繪本作家與自然科學、生物插畫家。   著作:《精采的世界之自然界》全五冊(大日本圖書)獲得日本厚生省兒童福祉文化獎、《熱帶探險圖鑑》(日本偕成社)獲得日本繪本獎、《原始森林》(日本岩崎書店)獲得日本厚生省兒童福祉文化獎及科學讀物獎等許多獎項的肯定。 芭芭拉‧貝許   能寫能畫,創作多本以大自然為主題的得獎作品,如《城市裡的鳥巢》等。其中《挖一挖

,等一等,聽一聽》獲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編輯推薦獎」、美國NSTA協會推薦科學類童書。芭芭拉‧貝許與丈夫、兒子住在紐約哈德遜河谷。   作者序 《鬱金香》 動手種鬱金香球根 文/荒井真   九月之後,就可以在園藝店買到鬱金香的球根,但要到紅葉盛開的時候,才是把球根種進泥土的好時機。最好等紅葉即將結束時,再把球根種下去。種好之後,要慢慢地澆足量的水分。於是,球根就會開始生長。但要注意,也不能澆太多水,同時,要讓球根在冬天時「受凍」一下。種在花盆後,放在能夠淋到雨和雪的地方。正如這本繪本中所畫,球根會在泥土下努力生長,不妨想像著球根在泥土下的變化,等待春天的到來。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

,根球就會接連吐出嫩芽,一個勁地向上生長。不久之後,就可以欣賞色彩鮮豔又可愛的鬱金香。 譯者序 《上面有什麼?下面有什麼? 驚擾書籍的秩序…你敢不敢?文/本書譯者 蔡宜容   「我是否膽敢,膽敢驚擾宇宙?」   詩人T•S•艾略特在他的《普魯夫洛克的情歌》中,藉由一位前往宴會途中的男子,走過黃昏的街道,對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我記得初次讀到這首詩時心想,不過就是參加一場宴會,規格居然拉到「驚擾宇宙」?普魯夫洛克,你還真有事。   若干年後,當我讀到美國繪本畫家芭芭拉‧貝許的「上面有什麼?下面有什麼?」,心中不期然浮現這段詩句,不免啞然失笑,是啊,不過是一冊繪本,規格居然拉到「驚擾宇宙

」?蔡宜容,你還真有事。   當然,我並不是要談T•S•艾略特,我要談的也不只是芭芭拉‧貝許,我想要談的是書籍的秩序,以及挑戰書籍的秩序。   法國歷史學者侯瑞‧夏提葉在《書籍的秩序》這本有趣的書中探討閱讀的自由與限制,他認為讀者非但無法脫離「所有物質形式的抽象或非現實的文本」,事實上,書籍的外觀與形狀,一定程度主導讀者閱讀的方式,甚至可以這麼說,書籍呈現的形式足以「塑造讀者的預期心理、暗示文本的新讀者與新用途」。   當我們翻閱紙本書,或者滑撥電子書,小心啊讀者,書籍總是意圖對我們施加影響,希望我們遵循某種秩序!   那麼,貝許這本打破翻頁書規律,卻提供一個箭頭,指引讀者「從下往上讀

,從上往下讀,上下中間別錯過」的繪本,豈非一方面挑戰舊秩序,一方面建立新秩序?   那麼,做為讀者,我們難道只能乖乖跟著新舊秩序行動:要嘛乖乖翻頁,從右至左,從左至右?要嘛跟著箭頭從上到下,從下到上?   當然不是!也不可能是。   儘管讀者一定程度受到書籍的秩序規範,一旦進入文本世界,那就形同放牛吃草,讀者牛兒們逐水草而居,有時候牛脾氣一來,甚至不吃草,躺在河邊數星星,或者數蒼蠅,簡直有一種「書籍秩序」於我何有哉的悠閒況味…想著想著,我畢竟鬆了口氣。做為一名讀者,我熱愛秩序,同時熱愛打亂秩序,所以,我可以乖乖跟著貝許挑戰閱讀的方向,透過各種生命的眼光看世界,儘管每一種眼光都其限制,都只

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或者能夠看見的,鼴鼠緊盯著土裡的草鬚,草兒瞧著癩蛤蟆,癩蛤蟆眼裡只有野花…做為一頭逐水草而居的讀者牛,我卻從外太空急轉直下,一路直探深海盡頭,我也可以把秩序什麼的拋到一旁,大聲朗讀書裡那些「軟蓬蓬的白雲」以及「呼咻呼咻的浪花」。   我突然覺得開心。   書籍有秩序,秩序要求遵守,同時也召喚破壞,有時候兩者同時並行,甚至一體兩面;做為一頭柔順又失控的讀者牛,我突然覺得開心,因為我敢喔,我敢遵守並且驚擾書籍的秩序…你敢不敢? 推薦序 《城市裡的鳥巢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 文/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袁孝維教授   2050年時,預估將會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口移居到

都市城鎮裡,而隨著都市城鎮版圖的擴大,周邊的野生動物就會和人類愈靠愈近。無法適應的動物將逐漸消失,而能充分利用人類所營造之環境的動物,則有機會落地生根,且吸引更多的同伴前來。《城市裡的鳥巢》娓娓道來鳥兒們,如何在車水馬龍與高樓林立的都會區裡和人類共存共榮,有知性有感性,更有人類如何觀察並對待鳥兒的提醒。   這是一本非常典雅優美的繪本,鳥的羽色、型態、眼神、行為等都十分真確而生動,而它們所居住或築巢繁衍後代的橋墩、屋頂、屋簷、路燈、甚至手套鞋子等,亦是栩栩如生的呈現在都市的各處角落。這本書不僅讓我們對毗鄰而居的鳥兒有更多的認識,也告訴了我們,鳥兒們需要在不受干擾的棲地休息並繁衍後代。「今日鳥

類,明日人類」,鳥兒們是環境的健康指標,維護一個都市生態系裡多樣的生物,才是對人類居住品質的保障。   在台灣的都市裡,我們也有許多可愛的鳥鄰居。書中所描繪的鴿子、麻雀、夜鷹、家燕等,也都是這裡的原住民;還有會在陽台盆栽築巢的白頭翁和綠繡眼,在樹洞築巢、色彩鮮豔的五色鳥等。另外大家常常會在都會公園裡看到站在地上,一動也不動的「大笨鳥」黑冠麻鷺,也是在最近十幾年來逐漸往都市播遷擴散。牠們之所以能夠在此安身立命,主要的原因是都市裡的天敵較少,而蚯蚓是牠們的主食,是在公園綠地中非常豐富又具獨占性的資源,此外還有成蔭的大樹受到保護而數量穩定,提供了黑冠麻鷺最適合的築巢地點。   都市生態系是近年來

很夯的議題,因為在水泥叢林裡,大家逐漸體會到當密閉空間的周遭不再有綠意盎然,對身心都非常不健康。隨著熱島效應,也就是水泥、柏油鋪面造成的溫度上升,車輛排放的廢氣與產生的熱汙染,已經讓夏天變得更加無法忍受,也讓都市的生活品質是不愉悅、不舒適的。公園是分散在都市各處的綠洲,綠色綿延的行道樹則成為動物在綠洲間移動的生態走廊。都市的鳥兒是聰明的機會主義者,張開雙眼,觀察生活周遭小精靈的食衣住行,希望有一天,你會走入大自然,關心在山村海邊,豐富而多樣的野生動物朋友們。 推薦序 《生物消失的島嶼 一座重新演化的島嶼 文/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你去過幾座島嶼呢?也許很多,也

許很少。然而,無論臺澎金馬,我們都生活在島嶼上,應該對島嶼不會太陌生,也應該瞭解島嶼的生態特性。   島嶼往往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孤獨環境,在島上求生存可不容易。   會這麼說,有兩個原因。首先,島嶼是四周環海的小陸地,島上的自然資源非常有限。如果島嶼的面積愈小,可以讓生物覓食、棲息和繁殖的資源和空間也就愈少。除非遇到罕見的偶發事件,或是漫長等待著陸塊漂移,否則島嶼的面積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之下,島嶼所能滋養的生物種類與數量自然就受到限制。這是控制島嶼生態的第一項因素:「面積」。   第二,也和島嶼四面環海有關。即使是風和日麗、晴空萬里的海洋,對許多生物來說也是難以跨越雷池一

步的險峻環境。一旦不小心掉進海水中,幾乎就只能等死。所以,島嶼的宿命就是受到海洋的隔離,與另一塊陸地的距離愈遙遠,對許多生物是艱難萬分的任務。這是另一項因素:「距離」。   綜合「面積」和「距離」,各位可以想像,在「又小又偏遠的島嶼」上,恐怕沒有太多的生物生存,例如夏威夷的雷仙島,或是地球上最孤立的布威島。同樣地,在「又大又靠近大陸的島嶼」上,應該會有繽紛又多樣的生物,例如臺灣和日本。這個概念,稱為「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是相當重要的學說,有許多研究案例支持,也廣泛應用在保育策略上。   「失去生物的島嶼」介紹的是「喀拉喀托島」在1883年的火山爆發而失去大半土地,許多島上的生物也因此消失

。雖然喀拉喀托島的面積變得更小,幸好她離大塊的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很近。在此之後,來自四面八方的生物陸續進駐,島嶼上的自然環境逐漸復甦,恢復以往欣欣向榮的生機,盪漾在溫暖的熱帶海洋。   這一本小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畫介紹了島嶼生物地理學的概念,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第一次見到以這個經典理論為主題的童書繪本。雖然前面提到島嶼生態的艱辛,「能不能到」和「能不能活」,是生物進駐島嶼的兩大考驗。但是,反過來說,一旦順利抵達並且繁殖後代,就很有機會長久地生存下去。   無論如何,隔離終究是島嶼的宿命,和廣大的大陸相比,島嶼的生物相當容易滅絕。然而,隔離也是島嶼的優勢,其他生物難以進駐,就少有天

敵、少有競爭者,有些生物因而體型變大、有些變小、有些甚至放棄了飛行能力,彷彿能在島上悠哉度日。久而久之,隔離會累積特色,島嶼生物很容易演化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特有物種。各個島嶼的生態風貌,因而有了各自的獨家亮點,全球僅此一家,絕無分號。 序 用不同的視野認識一座島嶼的重生 文/簡志祥(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老師、阿簡生物筆記作者)   幾個月前我在一塊小花圃做了一個實驗,這個花圃因為長年缺乏灌溉,只剩下一片乾燥的土壤,沒有任何植物在上面生長。我想知道如果我每天澆一桶水,這個花圃會發生什麼事情?在開始澆水的第二週,我發現有幾片迷你的葉子從土裡冒出頭了,這些也許是以前就藏在土裡的種子,也可能是

最近靠風吹來的種子。隨著這些植物慢慢長大,開始有些吃植物的昆蟲出現在葉片上,後來甚至在花圃裡還會有麻雀和白頭翁來找食物,而且這些鳥不只來吃東西,牠們也絲毫不客氣地在花圃裡拉屎。才短短幾個月,這塊花圃居然就長出構樹了!它是靠動物傳播種子的,它的出現顯然和那些小鳥脫不了關係。一塊乾燥的花圃可以因為每天的澆水而變得不一樣,那麼如果是一個因為火山爆發而生物消失的島嶼呢?還會有生物出現嗎?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這本書是一本延續百年的生態調查紀錄,作者說的是一個島嶼從生物完全消失到重新繁盛的故事。這本書值得你用不同的閱讀方式來閱讀理解,在打開書之前,心裡先思考著這些我幫你準備的問題,在白紙上寫下來你的

答案,再從書中一頁一頁驗證你的想法和實際發生的故事是不是相同,這本書即將帶你發現一些你從來沒想過的現象。而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可別只想著動物,也要去考慮植物的例子。   當大海上出現了一個沒有生物的島嶼,你認為哪些生物會出現在島上?他們用什麼方式來的?不會飛也不會游泳的生物有機會進入島嶼嗎?他們怎麼上去的?他們是自願的或是被動的?相反的,有哪些類型的生物絕對不可能進入島嶼,或是也不可能在島嶼上生存?為什麼?先登島的植物會出現在海岸邊還是島嶼內陸?島嶼和附近陸地的距離也很重要,當距離非常遙遠或是近在咫尺,那麼這個島嶼出現的生物會有什麼不同?   從吃與被吃的角度去想想,先登上島嶼的生物一定可

以存活下來嗎?什麼生物即使進入島嶼,也沒辦法活下來?為什麼牠們活不下來?已經登島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一定會越來越多嗎?有哪些特徵的生物一開始有很多數量,但是會逐漸變少?而哪些特徵的生物是一開始數量很少,到後來才會比較多?那些變少或消失的生物,是不是從此就不會出現在島上?什麼情況下他們又有機會在島上建立族群?   閱讀完這本書之後,也想想如果是一片野火肆虐後的林地,生物復甦的情況和這本書裡的喀拉喀托島會有什麼不同?   找到這些答案之後,如果意猶未盡,我也鼓勵你像我一樣做個簡單實驗,只需要找一個花盆裝一些土壤,用燒過的土或是別的地方挖來的土都可以試試,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每天在花盆裡澆一些水,

花幾分鐘觀察並做紀錄,你也可以像這本書一樣,像個科學家寫下生物隨時間變化的紀錄,發現一些和喀拉喀托島相似的現象。  

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於苜蓿芽之預測生長模型及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為了解決食品級手套規範的問題,作者林佳萱 這樣論述:

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為一種耐低溫 (2-4℃)、 高鹽濃度、低 pH 值的食源性病原菌,其特性可易於存在食品供應鏈中。近年生機飲食意識抬頭,生食性蔬菜的食品安全備受關注,該產品在食用前不須經過加熱烹煮及有效的清洗殺菌,若食品受到該菌污染,其致死率相較於其他食源性病原菌高,目前國外針對芽菜受該菌污染之預測生長模型及風險評估的研究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生食性蔬菜-苜蓿芽受到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菌株污染後,受污染之苜蓿芽於冷鏈階段中該病原菌之預測生長模型建立以及以此生長模型為基礎運用於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以提供生食性蔬菜業者之食品風險管理建議

。本次研究使用 Baranyi modol 建立一級模型,Ratkowsky square-root model建立二級模型,最後利用 R2 、偏差因子 (Bias factor, Bf)、精度因子 (Accuracy factor, Af) 進行模型驗證。接著在風險評估中,模擬加工區的交叉污染實驗,計算接種後之苜蓿芽污染食品接觸面 (手套、RO 水、塑膠瀝網) 以及接續污染未接種苜蓿芽之轉移率,另收集風險評估中該菌之污染率、初始菌數文獻數據以及個案廠商之產品加工、儲存及運輸端之溫度時間,以利帶入風險評估中。結果顯示,二級模型的特定最大生長速率及遲滯時間的 R2 值皆大於 0.92,內部驗證的

特定最大生長速率及遲滯時間之觀察值與預測值的R2 分別大於 0.95 及 0.92,Bf 值為 1.00落在 Good model 範圍,外部驗證的變動溫度試驗,Bf 值為1.02落在Good model範圍中,Af 值為 1.05,表示本次實驗所建立之二級模型具有良好可信度與精確度; 交叉污染實驗,污染之苜蓿芽轉移至手套、RO 水、塑膠瀝網之轉移率分別為 12.77%、1.83%、0.73%,食品接觸面再轉移至未接種苜蓿芽分別為 31.31 %、63.34%、59.85%,受污染之食品接觸面 RO 水轉移至未受污染之苜蓿芽之轉移率與受污染之食品接觸面手套有顯著性差異; 定量微生物風險評

估模型的最終運輸端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於苜蓿芽中暴露量之模擬預估值為 2.56 log CFU/g,最終運輸端每批次可檢測出每包裝苜蓿芽中含有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超過100 CFU/g菌數的機率為 2.51× 10-3,表示 1000 包中約有 2包被檢測到不符合法規之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陰性標準。情境分析比較中,同時降低運輸溫度以及初始菌數可將風險降至最低,其風險值為 5.24 × 10-4,表示 10000 包中約有 5 包被檢測到不符合法規之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陰性標準。綜合上述,本研究建立之預測微生物模型公式可提供芽菜加工業者使用,並可有效預測該菌於苜蓿芽之生長情形,應用於風險評估中,

協助達到食品安全管理之目的。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減塑推廣版】

為了解決食品級手套規範的問題,作者SusanFreinkel 這樣論述:

  「我決定一整天不碰觸任何塑膠,   但實驗才展開十秒,我就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謬……」──蘇珊.弗蘭克   塑膠無所不在:從口香糖、手機、不沾鍋,到奶瓶、輸血袋,甚至衣服,   現代生活中想要不碰到塑膠,連十秒鐘都很難!   人與塑膠戀愛了將近百年,才發現陷入一場有毒的愛戀中,   卻已上了癮……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   包括新生兒體內,都有一點塑膠。 ▉   研究顯示,早在1950年代,人體組織中就出現了微量塑膠。   1907年,純合成塑膠「電木」問世,人類史上首度出現完全由非自然界分子所組成的合成聚合物。   1911年,「塑膠」一詞首度出現在字典中。   1941年

二戰珍珠港事件後,美軍開始以塑膠取代鋁、黃銅等金屬,將聚合物從實驗室中拉進了現實生活,開始了人類對塑膠的「啟蒙」。自此便開啟了人與塑膠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戀時代!   從藝術家、設計師到醫生、建築師、工商業界乃至社會大眾,都成為塑膠家族的愛用者,使得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   短短的七十年間,全世界的塑膠消耗量從近乎零的程度,到今日每年六千億磅,成為20世紀至今最浩大的商業故事主角。然而,當我們與塑膠共處了一世紀,創建了一個無處不「塑」的世界之後,才開始意識到這是一段不健康的愛戀,有如上癮者與成癮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書追溯了人類和塑膠之間的愛恨情仇,以梳子、椅子、飛盤

、輸血點滴袋、拋棄式打火機、塑膠袋、寶特瓶和信用卡這八件物品為主角,藉由各種塑膠材料的發明及其所伴生的產品,例如牙刷、撞球、底片、太陽眼鏡、芭比娃娃、不沾鍋、奶瓶、保鮮膜、拋棄式針筒、運動鞋、行李箱……等,來幫助我們檢視塑膠的歷史與文化。   透過生動的奇聞軼事、整理最新科學研究和經濟報導,精采分析塑膠對我們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合成物如何衝擊我們的健康與環境,也探索了人類設法使塑膠更永續而做的一切努力。   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   ▍1906年歐亨利短篇小說《聖誕禮物》中,貧窮的先生必須賣掉懷錶,才有錢買一把昂貴的玳瑁梳送給擁有美麗長髮

的太太。如果當時已有量產而便宜的賽璐珞梳子,歐亨利也就沒有故事好說了。   ▍1930年代以後,第一雙尼龍絲襪上市時,幾小時內就賣光,甚至因供應不足導致「尼龍暴亂」,顧客間為搶購而出現全武行的打鬥場面。   ▍1950年代,塑膠製的拋棄式手套和針筒問世,在愛滋病開始流行後成為不可或缺的物件。   ▍1960年代中期,含有DEHP的聚氯乙烯(PVC)血袋已成為民間血庫和醫院的標準配備,由於DEHP具有保存紅血球,使紅血球不崩壞的功能,至今仍未有替代品。   ▍1958年,第一張塑膠信用卡問世,至今光是在美國,就有超過十億張卡片流通,疊起來能聳入天空112公里,相當於13座聖母峰那麼高。但它

的成分,是環保人士最痛恨的PVC。   ▍1961年,第一個拋棄式塑膠打火機問世,至今全球年銷量超過3.5億個,但也成為全球海灘垃圾數量排名第二的物件(第一名是煙蒂)。   ▍1973年,杜邦取得寶特瓶的專利,於是我們開始有了寶特瓶裝的可口可樂。但如今全美國一年生產720億個寶特瓶中,仍有550億個未能回收利用,這是足夠為每個美國人織出三件毛衣的聚酯纖維量,也是足夠為120萬戶家庭提供一年用電量的能源總和。(製成聚酯纖維、轉為能源發電,都是廢棄寶特瓶的重要次用途。)   ▍歐盟在1999年就禁止在兒童玩具中使用DEHP,美國國會在九年後2008年才通過類似法案。   ▍雙酚A,常添加在

製成奶瓶、光碟片和水瓶的塑膠中,也是許多食物和飲料罐內襯的基本成分,遇到熱水和洗潔精時很容易濾出。雙酚A的作用相當於弱雌激素,目前已知對動物健康的影響,和人類愈來愈常見的疾病相似,這包括乳癌、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以及過動症等神經行為性問題。 好評推薦   【樂讀推薦】   李俊璋(成大微量環境毒物中心主任)、林志清(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前總經理)、南方朔(作家)、胡忠信(資深政治評論家)、謝文權(義守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強力推薦   【國際書評】   誰會想到梳子、飛盤和打火機會有如此秘密的歷史和如此擾人的未來?蘇珊‧弗蘭克這本令人停不下手的書,整合了歷史、科學和文化,使我們得以了解自

己一手創造且成為人類生命一部分的塑膠世界。雖然我們得擔心塑膠會長耐久存數百年,但《塑膠》一書值得在未來占有一席之地。──Raj Patel,《價格戰爭》作者   蘇珊‧弗蘭克的書大幅增加了我對塑膠渴望的愛與恨。真是好讀的一本書,內容精確、聰明、充滿啟發,而且和塑膠一樣非常誘人。──Karim Rashid,塑膠設計師   處在這個充斥著虛偽的塑膠垃圾,一個人類史上幾乎不曾有過的世界中,蘇珊‧弗蘭克這本關於塑膠的書出現得及時,而且真實不虛。我很肯定,沒有動物或小孩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而受害,反而很多動物和小孩可能因而獲救,感謝她勤奮的努力。──Alan Weisman,《沒有我們的世界》作者

  塑膠無所不在,蘇珊‧弗蘭克解釋了為什麼會如此。這本書筆觸優雅,充滿新訊息。──Elizabeth Kolber,《一場大災難的野外記錄》作者   對於任何想知道社會如何充斥著塑膠,又想要對此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好讀的書。──Annie Leonard,《東西的故事》作者   原來塑膠不僅會造成環境危害,也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買這本書(用現金)。──Bill McKibben),《新地球》作者,氣候運動組織350.org創辦人  

醫療單獨軟體之專利保護-以美國比較法對台灣之啟示為中心

為了解決食品級手套規範的問題,作者郭庭妤 這樣論述:

有鑑於Alice案對電腦軟體專利帶來的重大影響,醫療軟體作為電腦軟體之一環勢必受有影響。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於判決中強調在請求項中添加一般電腦元件並不足以將抽象概念轉換為具專利適格性的客體,有專家即指出此判準似乎意味著結合新的硬體元件的軟體方具有專利適格性,並建議在專利申請的撰寫上應該多描述硬體或電路元件之細節。然而,對許多軟體發明而言,新的硬體元件往往不是關鍵。隨著科技的發展,有別於過去醫療軟體通常內嵌於醫療器材中用於驅動或控制醫療器材,如今醫療軟體可配置在一般電腦或行動裝置上,並透過網際網路連結其他系統或資料庫,此類具有跨平台特性的「醫療單獨軟體」已成為近期蓬勃發展的產品。再加上醫療軟體受

到主管機關上市監管之規範,其開發成本遠高於一般電腦軟體,一般顯認專利制度對於鼓勵創新具有重要性,因此最高法院於Alice案確立之二步分析法是否有礙於醫療單獨軟體取得專利保護,便相當值得探討。由於我國不論是醫療軟體上市監管架構或是專利制度均與美國近似,美國法之研究除能有助於業者了解醫療軟體發明在美國申請專利可能遇有之困難外,亦能作為我國實務詮釋相關法規之借鑒。本研究即利用判決分析的方式驗證二步分析法的操作結果是否特別不利於醫療單獨軟體,進而提出其對產業可能之影響與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