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公里海岸線路線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17公里海岸線路線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維棕楊淑清寫的 台61 海路漫行:收藏八里到台南的沿線幸福 和安.魯尼的 大人的地圖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竹南寮】碧海藍天鐵馬行→十七公里海岸線 - 雨の足跡【食 ...也說明:鐵馬路線圖(如下),雖然路線圖上面有標示了許多景點,但我個人覺得整條路上的風景,還是看自己的感覺比較準,怎樣的景色是自己所喜歡的自然就會留下照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聯經所出版 。

萬能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李粵強所指導 許宗成的 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十七公里海岸線自行車道為例 (2019),提出17公里海岸線路線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休閒效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林文郎所指導 陳正淮的 跑者參與動機、環境屬性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 -以2016太魯閣峽谷馬拉松賽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馬拉松、參與動機、環境屬性、地方依附的重點而找出了 17公里海岸線路線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線自行車步道(中) 看海公園、港南運河則補充: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線北起南寮里,南至南港,屬於麗水堆積海岸,上千公頃的潮間帶是北台灣最大的海濱濕地,孕育大量蝦蟹螺貝類,包含香山濕地、賞蟹步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7公里海岸線路線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61 海路漫行:收藏八里到台南的沿線幸福

為了解決17公里海岸線路線圖的問題,作者鄭維棕楊淑清 這樣論述:

  這是一條探照人文之路──這條路,人聲鼎沸、信眾浩蕩。親見「世界非物質活文化遺產」盛事,感受最虔誠的平安祈願。   這是一條輝映自然之路──這條路,乘著竹筏彷彿走入夢境,兩旁是彈塗魚和招潮蟹不時露臉的紅樹林。黑色沙灘上的夕照美景,得等到海水退了才看得見。   這是一條產業鳴放之路──這條路,魚塭風光如詩如畫,黑金文蛤與魚蝦生態混養共生,鹽田上的結晶鹽搭得像金字塔一樣。   這是一條建築巡禮之路──這條路,曾經風華絕代的老街,隨處可見紅磚砌成的老房子,順道朝聖造型特殊的高跟鞋教堂。   歷時三十年,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見證臺灣近代社會變遷,誕生這條全程緊貼海岸線的三百公里長路。這條以大

海為名的快速道路,串聯起沿線迤邐的美景祕境,呵護著蓬勃盎然的近海濕地生態,連結著一處處人情味小鎮與產業風貌,更乘載著人們南來北往的踏實築夢。        這條路不會漫長,因為你我終於有了機會,緩慢地跟美好事物對話。 本書特色   探照人文/輝映自然/產業鳴放/建築巡禮   一條以海之名的公路   台61海路漫行,在這裡發現動人的幸福故事。 名人推薦   小野/作家   資深影評人/藍祖蔚   旅遊作家/肉魯   公路總局局長/陳彥伯   暢行推薦   作者簡介 鄭維棕   曾擔任過自由時報、商業週刊記者,亞杜蘭城市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   長期從事媒體、文化、網路與社

區營造,常常感覺人跟土地的關係是如此密切,因此,對於臺灣這塊土地上長起來的人、事、物,也感到非常的親切。而這些故事,更值得我們把他記述下來,不管是用出版、網路或其他工具,這些故事,會讓年輕的一代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讓更多的老人、中壯年記起「記得我在童年的一天在水溝裡漂浮著一隻紙船」那種愉悅,也讓我們大家對臺灣有更多的感恩和夢想。著有《梅洛‧龐蒂的美學》等書。 楊淑清   進入職場後即嘗試各式寫作的文字工作者。大半輩子過去了,發現最快樂的事,是隔著窗戶遙視外界風景,進行作者的再詮釋。期待結合社會脈絡、人性真實,刻劃一則又一則與環境對話的生命故事。文筆時而情感細緻濃烈,時而冷洌世故。堪稱著

作等身,曾獲海內外小說創作首獎、散文並舞台劇佳作,作品亦曾獲電視節目金鐘獎等肯定近十座,並著有《一生的朋友:彭蒙惠》等人物傳記。   緣起〜海洋之路 eye上台61線:以海之名的幸福公路 啟程 Way 1 幸福沿線 化不可能為雙贏的台61/陳彥伯 名人推薦 回家的路/小野 乘著光影青春放歌行/藍祖蔚 沿著台61重新認識臺灣之美/肉魯 編輯導讀 61號線上的幸福印記 探照 Way 2 人文之路 信仰文化 海線人們的心靈寄託 史前遺址     驚嘆神奇的人類演化史 輝映 Way 3 自然之路 濕地賞鳥 跨境共構的國寶級生態 絕美祕境 網美不藏私祕笈 鳴放 Way 4 產業之路

鹽田兒女 夕照美境下的滴滴辛勞 漁港燈塔 西濱人的逐夢之路 巡禮 Way 5 建築之路 老屋街區 時光凝結的風華絕代 景觀橋梁 在藝術主軸間穿越、中介 嬉戲玩樂 玩樂賞景喜於形的建築大觀 公路人推薦 曾經一起走過──台61線催生者的見證 附錄 台61線工程特色 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路線圖 一日遊行程推薦 四季遊曆 台61線大事記 本書照片索引   自序 eye上台61線:以海之名的幸福公路   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北起新北市八里區,南至臺南市七股區,全長約308 公里。   全程緊貼著海岸線,臺灣海峽的波光潾潾,一路相伴。   打破了以往以陸地為重心,對海洋則保持

防堵的姿態。   低打擾、低破壞、低侵犯,與沿岸生態保持微溫小距離。為的是讓人們擁有行的方便,然後重新與海洋立約—找回昔時先民以海洋為中介的開拓精神。   來吧,重新認識它,擁抱它,這屬於我們的海。   臺灣唯一全程臨海的快速道路   台61 線於民國80年核定,由於道路途中無需繳交通行費,被定位成疏運國道車潮的替代道路,也完整了西部濱海的路網。從臺灣的地理環境來看,台61線更是臺灣唯一全程臨海的快速道路,沿途可以欣賞西部濱海的特殊景致。   臺灣西部沿海地區原有台15線及台17線兩條公路,但彼此並未銜接,運能不足。為改善西部濱海路況,政府因此著手開闢台61線。公路自新北市八里起,縱

向串連了桃園、新竹縣市、苗栗、臺中、彰化、雲林、嘉義,以及臺南共10個縣市,打通了海線的交通動脈。不僅拉進了人們與海的距離,也讓被時光凝結的海濱之鄉,一個個如珍寶般被世人相傳探訪。   從古地圖的視角感受土地   由於昔日長期禁止海域活動與忽略海洋教育的結果,使得臺灣並未建構起所謂的親海文化,海濱長期被視為邊際土地。被大海環抱的臺灣人,對海洋卻是如此陌生,關係是如此疏離。因此這一條濱臨著臺灣海峽的海洋公路,正是讓人直接迎向無垠大海的浩瀚之美,與感受海線人為幸福生計堅忍卓絕的打拚精神。   回溯十六、十七世紀,西方人探索東亞時所繪的地圖,即見當時從海上看往臺灣西海岸陸地的繪製視角。而採中國

傳統山水技法繪製的「康熙臺灣輿圖」,則以左右橫長的觀看方式及符號寫實地描繪當時的風俗與人文景觀。不僅顯現過去海陸交通網絡形塑的文化特質,也見證沿海地區的發展開端及先民與海的密切關係。時至今日,西濱地區代表臺灣漢人與移民文化抵達臺灣的起源,台61線正是串起這些文化節點的重要軸線。   尊重生態與地景的公路思維   台61線在興建過程中見證了臺灣近代的社會變遷。隨著環境意識提升,台61線在硬體建設的基礎上,也加入了注重臺灣西部臨海生態地景及歷史文化的軟體思維。   公路規劃時會考慮現地原有環境,進行不同工法的調整。在彰化濱海路段,便設置隔音牆、收斂型路燈,避免夜間車輛燈光噪音干擾潮間帶候鳥,

更會在候鳥度冬期間暫停施工。在南部路段,也回應公共工程節能減碳的目標,落實減碳策略,嘗試平衡便利交通與自然生態兩種價值,以彰顯公路建設與環境價值嘗試取得平衡的永續精神。   這條以大海為名的快速道路,串聯起沿線迤邐的美景祕境,呵護著蓬勃盎然的近海濕地生態,連結著一處處人情味小鎮與產業風貌,更承載著海線人南來北往的踏實築夢。   台61線,以海之名,幸福持續…… 編輯導讀 61號線上的幸福印記   從八里到臺南,308公里長路緊貼著西海岸迤邐前行。秋冬時東北季風相伴,在耳邊嘶吼;春夏時則或有熱帶氣旋來訪,無端一身濕透。   台61線上疾馳的旅人,也就是過客而已。真正的住民乃是千萬年前

因著演化而棲息在沙丘、沙灘上,乃至濕地裡的動植物。或許就是錯身而過的當下,某個河口有招潮蟹正睜大如火柴棒的雙眼,揮舞著大螫;也有白鷺鷥低頭悄然覓食。   整條海岸生物並不因先來後到而產生齟齬。偶或一長排人工栽植的木麻黃,就有鷲鷹科鳥類在裡面棲息著。抗旱、耐鹽的木麻黃只是號角,宣示著人在海岸線落腳的必要防護。更往裡面總有村鎮存在。   八里、竹南、大甲、彰濱、王功、布袋、北門……如明珠錯落鑲嵌。人落腳後使用自然資源,開發出漁塭、鹽田。當然還有一整片臺中平原、嘉南平原,秧苗綠到通透,卻又無邊無際。不知收割時節,軋米的香味,噴薄而出時,會不會飄送到台61 線這裡?   心總是飛得比嗅覺還要快。

港口的漁船每天載回新鮮漁獲,現撈現煮現吃;西螺米曾是貢米,除了做起飯來香Q有勁,還可以做成草仔粿、釀成的醬油沾什麼都是好滋味;蚵仔煎、虱目魚粥……也熱騰騰在鍋裡,等著人飽餐一頓。   千萬別趕集式地一路狂奔,記得找個出口休息一下,更別擔心路途有多遙遠,大甲媽、白沙屯媽祖、還有西螺媽,幾百年來,眼目未曾離開過這片土地。   何況就在自己土地上,路又會有多遠呢?看見了嗎?一鯤鯓、二鯤鯓、三鯤鯓、南鯤鯓、青鯤鯓……北冥有魚,沙洲是否隱隱形成好幾彎曲線?代天府王爺的令旗正在招展,府城臺南到了。   這麼長長緊貼西海岸的海路漫行,從眼眸與粼粼波光相會、海風吹拂過髮際剎時的輕鬆快活;還有置身這塊土地

因著歸屬而擁有的身心安頓……幸福的滋味是這樣被扎扎實實地演繹著。是的,幸福,就從台61線出發。   凝/老屋街區 時光凝結的風華絕代 海岸線絕美,令人心碎。可記得沿線所彌望之海洋,便是墾拓史中的「黑水溝」? 在先民開發的過程,沿海的鄉鎮,一直占有先驅者的地位;先民最早在沿海的港口處落腳,然後再由海岸慢慢向內陸發展。 今日台61線周遭的小鎮老街,漸漸剝落的建築中,還散發著曖曖含光的人文歷史風華。 藺草原鄉苑裡小鎮 苑裡,乍聽是個什麼地方?有一個相當具代表性的調查,來顯示民眾對它的認知:在交通部觀光局2019年舉辦的「22縣市經典小鎮」票選活動當中,第一階段開放民眾網路票選,苑裡脫穎而出獲得

第一名,超越了如瑞芳、大溪等人們較耳熟能詳的鄉間小鎮,顯示出它正在竄起的姿態。 它是紅磚的故鄉,也是藺草的故鄉,早在清初年間,當地平埔族婦女便利用大安溪下游生長的野生藺草編製草蓆等日用品。由於吸水性及透氣效果好,而廣受歡迎,到了日治時期更成了外銷日本的高級工藝品。 如此富有歷史的老街,一度計畫要進行道路拓寬,但是又因舊街房舍拆除而致兩造僵持著。新舊之間的僵持下,使得道路拓寬遲遲未能全面進行,於是留下了老街獨特的氛圍。走在老街上,可以看到剃頭店、柑仔店,以及還在手工剪漢藥的仁德中藥房,這些店鋪以一種停留在時間裡的形式,與現代人們急促的生活步調對話,也自在地展現著老年代的安祥寧靜。 巧致有韻梧棲老

街 還是要話說從頭……清朝康熙末年,中國福建一帶移民,來到沿海地帶開墾。搭起了竹寮,便在下南溝及草南溝之間的頂塭、下塭,以養殖魚蝦維生。 逐漸地,他們也從這裡往返對岸中國,船隻、竹筏自然就近聚集停靠在這裡,所以有了「竹筏穴」的稱呼。到了清乾隆末年時,商務已經鼎盛。帆船桅桿,一根根矗立在海上,像極了一片參天的樹林,因此被稱為「五汊」港,後來才改名為「梧棲」。 梧棲老街便是當年極繁榮時形成的。在王仲孚的紀錄裡,曾經提到:為了防禦盜匪,以前梧棲街的店鋪,分布在今天梧棲路兩側。街區內設有隘關五處、隘門九處、炮樓三座、銃櫃二座,官方且置文武口二處,以稽查往返船隻司稅收,並設有總爺館、保長館等。

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十七公里海岸線自行車道為例

為了解決17公里海岸線路線圖的問題,作者許宗成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竹十七公里海岸線自行車道騎乘者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在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差異情形,及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情形。採問卷調查方式,針對十六歲以上之騎乘者進行抽樣,以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探討。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參考。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一、男性參與自行車騎乘比例略多於女性;年齡層以滿40歲〜未滿50歲所佔比 例最高,且主要集中於20歲〜50歲之間;婚姻狀況以已婚有小孩的佔大宗;教育程度以大學專科的最多;各職業之騎乘者皆有,無受限於特定職業,而以學生居多;月收入以無收入最多,而

普遍介於0〜40,000元之間;騎乘同伴多為家人親戚為主。二、參與動機以「休閒紓壓」為主要因素,滿意度最高為「整體滿意度」,所獲得的休閒效益主要為「心理效益」。三、自行車騎乘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間有顯著正向相關。四、自行車騎乘者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間有顯著正向相關。五、自行車騎乘者之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間有顯著正向相關。六、自行車騎乘者之參與動機在職業、騎乘同伴等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七、自行車騎乘者之滿意度在性別、月收入、騎乘同伴等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八、自行車騎乘者之休閒效益在性別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關鍵詞: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休閒效益

大人的地圖學

為了解決17公里海岸線路線圖的問題,作者安.魯尼 這樣論述:

126幅古今中外珍貴地圖,絕美收藏! 前所未有的視覺饗宴、知性震撼, 帶領你展開一段穿越時間、橫跨空間的心靈壯遊。      收錄:都靈莎草紙、色拉壁畫、大明一統志、達文西手繪地圖、馬王堆絲綢地圖、耶路撒冷朝聖地圖、苜蓿草地圖、地球蘋果、禹跡圖、倫敦地鐵路線圖、以及「既嚴肅又滑稽的戰爭地圖」等珍貴地圖。      1.從最古老到最現代:從兩萬五千年前的巴夫洛夫猛獁象牙地圖,到最新的NASA衛星影像地圖。   2.囊括各種不同功能:從刻在埃及棺木裡的通往冥府之路地圖,到二次大戰時飛行員隨身攜帶的逃生地圖手帕。      3.展現不同民族的製圖風格:非洲盧巴人用珠貝鑲在木板上的「盧卡莎」、中國宋

朝時以五千個網格所繪製的〈禹貢圖〉、中美洲阿茲提克人結合時間和空間的《曼多撒手抄本》、格陵蘭的因紐特人用木塊雕刻的海岸線地形圖……。   4.記錄新大陸的發現:從最早發現巴西海岸的「坎蒂諾世界平面圖」,到偽稱比哥倫布更早發現美洲的「文蘭地圖」;從出現在約翰‧布勞地圖中的澳洲西岸,到1906年才第一次被完整畫出的南極洲……。      地圖勾勒出人們生活的周遭環境,也為人們指引方向,帶我們前往未曾到訪的地方,也引領我們踏上安全回家的路。   地圖記錄下探險家行腳的足跡,成為後人前進開發的根據,也為安坐家中的觀者,描繪出一幅幅想像的國度。      然而,我們很少思考問題如:   空間沒有上下之

分,但我們呈現的世界為何以北方為上?格陵蘭的大小其實只有非洲的十四分之一,但我們為何讓格陵蘭看來幾乎跟非洲一樣大?為什麼我們會畫上一棟棟的建築,卻很少畫出一棵棵的樹木?      《大人的地圖學》所呈現的,即是人類一直以來如何想像世界,想像自己在世界中身處位置的故事。每一張地圖為了讓讀者能理解,圖上使用的必定是讀者熟知的慣例。我們對自己繪製地圖的圖例,已經熟到視為理所當然。直到不得不面對其他在時間上、空間上經常與我們相去甚遠的文化所發展出來的製圖慣例時,我們才明白自己的習慣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      回顧地圖的歷史,從以前雕刻在象牙、石頭、木頭上;畫在紙莎草紙、絲綢布、獸皮、樹纖維,到現在

用電腦是製成3D影像,隨著時代變遷,地圖繪製者總運用身邊不同的物質來繪製地圖。地圖的出現為我們帶來許多便利及用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尋找路,也能反映出時代當下所關注的事物及偏好,紀錄當時的土地所有權或發現,如:描述景色及文化歷史的阿茲特克圖、可看出地形的中世紀航海圖、顯示帝國強佔土地的殖民地圖。此外,它還能被用做農業或是礦業的輔助工具,甚至變成一個政治工具。      《大人的地圖學》匯集了地圖發明初始至今,獨具重要性的特色作品:   ‧中美洲阿茲提克人的地圖結合了時間(歷史)與空間的表徵,將傳說事件與場所結合在圖中。   ‧非洲盧巴人的地圖「盧卡莎」,是在木板上綴以珠子和貝殼,用以記錄下酋長在

旅途中所走過的風景。   ‧北美洲的阿爾剛京族人,不像西歐的入侵者那樣需要永久性的紀錄,而是在泥土地上畫地圖,日曬雨淋後就隨風而逝。   ‧十三世紀出現的波特蘭型海圖,呈現出航海羅盤在特定地點所指出的三十二個方向,指引船隻在海上航行。   ‧地圖上出現的巨大章魚,代表俄羅斯帝國的邪惡勢力,將觸角伸展向土耳其、波斯與波蘭。   ‧世界第一張鳥瞰圖,描繪威尼斯的城市,那是人第一次從上空中鳥瞰,跳脫以往只能從斜面看自己的城市。   ‧世界第一本附插圖的旅遊書,是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之旅的地圖,而旅遊地圖其實不僅是給想要前往當地的人讀,更多時候是給無法去旅行的人冥想之用。   ‧17世紀倫敦遭遇大火後,都

市計畫的設計圖上有著鳳凰的圖騰象徵著浴火重生,但最終卻因為忽略城市實際的地形,導致只能將此圖停留於想像中的城市。    作者簡介 安.魯尼(Anne Rooney)   在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拿到博士學位,專研中世紀文學。曾經研究並教授中世紀的英國和法國文學,目前為專職作家,定居劍橋。   為各種年齡層的大小孩子及成人寫書,內容廣泛,包括科學、藝術、文學和歷史。 譯者簡介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作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千年》、《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等書。   引言 第一章:此處是我家 第二章:攀山過海 第三章:

探索與擴張 第四章:全球視野 第五章:主題地圖與特殊用途 地圖譯名對照   引言(節錄)   「若說過去曾有人乘船渡過整片廣袤的海洋,從世界的此端前往彼端──這話也說得太荒唐了。」──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上帝之城》,西元五世紀   若要現代人從能夠「在幾小時之內就跨越遼闊的海洋」,「從太空看全世界」的有利之處,去重現奧古斯丁同時代人的感受──這可不是容易的事。不光「渡過大海」的想法令人難以置信,當時的人就連自己居住地的輪廓都不甚明瞭;何況在家園之外還有未知的土地,是未知奇景的所在。   《大人的地圖學》所呈現的,即是人類一直以來如何想像世界,想像自己在世界中身處

位置的故事。每一張地圖為了讓其讀者能理解,圖上使用的必定是讀者熟知的慣例。我們對自己繪製地圖的圖例,已經熟到視為理所當然。直到不得不面對其他在時間上、空間上經常與我們相去甚遠的文化所發展出來的製圖慣例時,我們才明白自己的習慣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空間沒有上下之分,但我們呈現的世界為何以北方為上?格陵蘭的大小其實只有非洲的十四分之一,但我們為何讓格陵蘭看來幾乎跟非洲一樣大?為什麼我們會畫上一棟棟的建築,卻很少畫出一棵棵的樹木?   什麼是地圖?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寫過一則小故事,題目叫〈論科學中的精確性〉,講的是「一張全帝國的地圖,地圖

的大小就跟這個帝國一樣,每一處都能互相對應」。理論上,這是張完美的地圖,但實際上卻不然,這張地圖根本無法使用。地圖並非地貌的精準複製,不是說把地圖放大來看,就會跟圖上繪製的地區一模一樣。象徵性的圖例讓地圖有別於實物,而圖例不僅限制地圖只具有摹仿功效,也讓地圖可資使用。   地圖可以按照比例,也可以不按比例繪製。圖上的地區能夠從俯瞰的角度呈現,彷彿直接從每一處地景的上空來觀察(這也意味著可以從無限多的角度來看這張地圖),或是從制高點斜望下看的樣子來表現。但如果從地面的高度來看該地區,以立面圖的方式呈現建築物,我們就有可能在還沒回答「什麼是地圖」、「我們希望地圖長什麼樣子」的問題之前,就直接去質

疑「這真的是地圖嗎」。身為現代的地圖使用者,我們都期待在地圖上找到道路,或是看出地形地貌。地圖經常能在我們造訪某地時,告訴我們在當地會碰上什麼。但地圖其實不盡然如此。阿茲提克人畫的地圖展現了一種風格極為獨特的地景圖象,同時還納入了他們的文化歷史(見頁33)。馬紹爾群島居民用木棍和貝殼來造地圖,據以記錄對領航員相當重要的洋流,但圖上卻沒有呈現出任何貌似可能的海域(見頁182)。比起地形起伏,歐洲中世紀製作地圖的人更著重於記錄信仰的地理分佈與世界的歷史。   為什麼要畫地圖?   地圖可以用來幫你找路、為別人指路、記錄土地的所有權或發現,還能用來輔助耕地、採礦等產業,甚至當作政治工具使用。我們

今天雖然將所有這些五花八門的用途放在一起談,但無論是伊斯蘭信仰出現以前的阿拉伯語,或是中古歐洲諸語言,都沒有某個單獨的詞能用來指稱「地圖」,這也意味著上述民族並不認為幾種呈現海洋與陸地的不同方式之間有任何關連。   無論人們怎麼主張,地圖其實從來就不曾展現出世界的「真實」樣貌。光是「在一張平面的地圖上呈現球體表面」的做法,就必然會帶來扭曲。   「追尋『真實』」本身就能當作政治工具來使用。1582年,麥可.盧克(Michael Lok,見頁6) 繪製的地圖呈現出簡化過的北美洲,但沒有納入當時人們已知的加拿大西北部。盧克的目的在於鼓勵人們投資探險、勘察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

ge)以及殖民北美洲部分地區的行動。1490年,恩里克斯.馬爾特盧斯(Henricus Martellus)則將非洲的南方拉長(見頁138-9),這或許是有意支持哥倫布西航的論點(讓繞行非洲的旅程看來比實際來得長)。而最膽大包天的地圖利用案例,或許能從1529 年時迪歐哥.利貝羅(Diogo Ribeiro)的世界地圖中找到:西班牙與葡萄牙之間有一條劃分太平洋的議定界線,而利貝羅把香料群島(Spice Islands,即摩鹿加群島﹝Moluccas﹞)畫到了西班牙的這一側。摩鹿加群島實際上位於葡萄牙側,但利貝羅的地圖得到人們的認可,群島也成了西班牙領土。幾個世紀的時間裡,都沒有人拆穿這場騙局。

  無論是否有意為之,地圖同樣也記錄下了時間中的某一刻。頁184的密西西比河河道變遷圖,就能提醒我們地貌的變化無常。人們傾向於認為先祖們在地圖上所畫的世界,和我們今天居住的是同一個世界,但物會換、星會移。早期的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諸地圖將伊利(Ely)畫為島嶼,大部分的芬蘭區(Fenland)都位於水下。而在火山爆發前後所繪的地圖,同樣也顯示出爆發所形成的島嶼和環礁。   如何繪製地圖   最早期的地圖所呈現的,是人們所見的周遭土地。要描繪其近郊以外的世界,就得仰賴旅人的口耳相傳、神話,以及猜測。測量法是第一種應用在地圖繪製上的方法,而頭一回測量地球的嘗試,則是由古希臘

人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 在西元前200年前後所進行的。至於發展出經緯線、作為一套標定地球上特定地點的方法,埃拉托斯特尼同樣也是第一人。   古人懂得以簡單的繩索與重物為工具的勘測技術,西元前2700年時的埃及就已經開始使用。羅馬人有專業的測量員。雄心勃勃的普丁格地圖(Tabula Peutingeriana,頁64-5)便繪出了整個羅馬帝國超過十萬公里長的道路。1615年,荷蘭數學家威理博.司乃耳(Willebrord Snellius) 引進了一種以量測過的三角形來繪製地圖的方法, 即三角測量。這也讓從卡西尼家族(Cassini)的法蘭西地圖(頁48-9)起頭的大規模全

國繪圖計畫得已成真。經緯儀在十八世紀的發展,也讓人預見內陸地圖繪製的進一步革新,讓人們得以測量垂直面與水平面上的角度,地圖上也因此能標出海拔高度。印度的大三角測量計畫(Great Trigonometric Survey) 始於1801年,是首次在地圖上標出並命名埃佛勒斯峰。   到了海上,製圖與測量所面臨的挑戰則大不相同。海上沒有足以做精確測量之用的參照點,地球的曲度也打亂了對長距離與方位的測量。根據正午太陽的位置與對照表來測量緯度比較容易,但測量經度就需要測量用的基準點。長距離航海時無法精準導航,造成了層出不窮的悲劇,經度計算因此成為迫切的問題,人們也在十七至十九世紀間提出、嘗試了各式各

樣的解決方法。   第一章:此處是我家在最早的地圖上,畫的必然是地方的範圍──繪製地圖的人就居住在那些風景與聚落中。無論是為了航海,或是記錄土地所有權,描述週遭環境的這股衝動都能回溯到數千年以前。人們很難肯定最早的一些可能是地圖的人造物確實就是地圖:它們究竟是曲折的圖案,是幾何圖形,還是在描繪河川、山丘與房舍?後來,人們開始勾勒、銘刻,或是雕刻出自家聚落與城市的規畫圖,當地的河川與他們行船過的海岸,以及對他們來說深具特殊宗教重要性的場所。十六世紀以來,城市居民的榮譽感成為歐洲地區地圖製作的動力,人們用鉅細靡遺的城市平面圖來歌頌新舊都心的力量與優越。到了十八世紀後,手握新誕生的探勘與測量技術

,地區性的地圖也隨著第一份全國性大規模繪圖計畫而走向更大的規模。 巴夫洛夫,猛獁象牙地圖刻在猛獁象長牙上的到底是不是張地圖?專家對此眾說紛紜。倘若是,那就是現存最古老的地圖,其時間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這張地圖約製作於25,000年前,地點靠近今天的捷克共和國境內的巴夫洛夫地區。主張它是地圖的人,說上面呈現了塔亞河(Dyje)的蜿蜒,以及滿是岩石的帕夫洛斯斯克(Pavlovske)山頭。山脊與山坡上沖蝕的溝壑同樣清晰可辨。圖中有個圓圈中帶有半圓的花紋,則被詮釋為雕刻者的聚落或房子。據說,這張圖頗能與象牙出土當地由北往南看的地景吻合。

跑者參與動機、環境屬性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 -以2016太魯閣峽谷馬拉松賽為例

為了解決17公里海岸線路線圖的問題,作者陳正淮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以參與2016年太魯閣峽谷馬拉松賽跑者為調查對象,來探討參與者的特性,跑者的參與動機、環境屬性與地方依附之間之潛在關係;量化及分析不同跑者的參與動機、環境屬性與地方依附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工具包含「參與動機量表」、「環境屬性量表」以及「地方依附量表」,問巻於2016年11月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進行現場發放及回收(共發出450份,回收有效問卷數392份,有效回收率87.1%)。問卷資料以問卷回收剔除無效問巻編碼後,使用SPSS 22.0、AMOS20.套裝軟體,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等方式進行數據分析。主要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參與動機方面,

跑者對「自然與文化」認同度最高;在環境屬性方面,跑者對「自然資源環境屬性」認同度最高;在地方依附方面,跑者對「地方認同」及「地方依賴」重視程度一致;(二)參與動機與環境屬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β=.39,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