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訪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佩洛西訪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瑞克.斯特拉斯曼寫的 DMT:靈性分子 和(美)約翰·布羅克曼的 人類思維如何與互聯網共同進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独家视角:德国议员团访台,带来多少实际利益? - DW也說明:佩洛西访台 后中国在台海举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军演,那一时刻,人权委员会率先高调宣布10月底访台,却被友台小组抢先。台湾总统蔡英文也对这个疫情爆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雨 和浙江人民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耿鳳英所指導 吳翎瑋的 自然光對博物館觀眾視覺認知影響之研究 (2015),提出佩洛西訪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然光、展示照明、博物館照明、觀眾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林瑞明所指導 黃信彰的 蔣渭水形象及其歷史再現 (2013),提出因為有 蔣渭水、形象、歷史再現、反殖民、抗日的重點而找出了 佩洛西訪台的解答。

最後網站佩洛西訪台,清晰的模糊了,模糊的清晰了- 美國專欄 - RFI則補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佩洛西訪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DMT:靈性分子

為了解決佩洛西訪台的問題,作者瑞克.斯特拉斯曼 這樣論述:

墮地獄或升雲霄 君需一撮啟靈藥     實現形上學的終極啟靈藥──DMT,   或許是這星球所有生物的共振語言。     自二十世紀以來對神秘化學物質的精神和知覺效果最廣泛的研究。   生活在一個多維度的宇宙裡,我們有機會更深刻地物我兩忘,   進入思想、哲學、現實的本質與靈性。   一起登陸瑰麗烏托邦,看到危險,看到希望。     準備,起飛。D•M•T   樂活精神科診所/郭家穎醫師審訂   致幻收錄:〈介於魔幻寫實與迷幻真實之間的精神分子DMT〉──羅永清教授   橫掃全球暢銷書榜──普及精神病藥物學心理學、瀕死體驗、醫用精神病藥理學類   華文世界首度問世.獨家收錄作者寫給華文讀者的一

封信   各界好評     「可讀性強、耐人尋味、發人深省……一本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書……對研究人員、臨床醫生以及門外漢都很受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二〇〇二年(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     瑞克.斯特拉斯曼對亞馬遜印第安人使用的致幻藥物DMT的開創性研究,提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有關於經驗的神經化學基礎,以及在大學醫學中心用改變思想的藥物進行人體研究的可行性。真是一本大膽的圖書!──安德魯.韋伊,《自愈力》作者,醫學博士(Andrew Weil, M.D., author of Spontaneous Healing)     《

DMT:精神分子》為擺脫當前對「藥物濫用」僵局指出了一條明路。──喬納森.奧特,《宗教致幻劑時代與北美致幻植物》作者(Jonathan Ott, author of The Age of Entheogens and Hallucinogenic Plants of North America) 作者簡介   瑞克.斯特拉斯曼 Rick Strassman     瑞克.斯特拉斯曼來自洛杉磯,在史丹佛大學獲得生物科學學士學位,後在葉史瓦(Yeshiva)大學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他在位於薩克拉門托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學習普通精神病學,之後又取得了加州大學聖地亞

哥分校的臨床精神藥理學研究的獎學金。一九八四年,加入新墨西哥州大學,並開始研究人類松果體褪黑激素的功能,並證明了內源性褪黑激素的首個已知功能。一九九〇至一九九五年期間,進行了美國時隔一代人首次啟靈藥的臨床研究,主要是DMT,還有賽洛西賓,並受到了聯邦政府和私人的資助。他參與或獨自撰寫了近五十篇同行審評論文,擔任十多家科學期刊的客座編輯和審稿人,並為多個政府、非盈利和盈利性機構擔任顧問。其著作《DMT:精神分子》(2001)賣出了近二十萬本,被翻譯成十二種語言,後以此書為基礎拍攝了一部由他共同製作的成功獨立紀錄片。此外,他還是《通往外太空的心靈之路 Inner Paths to Outer Sp

ace》(2007)的合著者、《DMT與預言之魂 DMT and the Soul of Prophecy》(2004)的作者、《約瑟夫·列維死裡逃生 Joseph Levy Escapes Death》(2019)的作者。目前他是新墨西哥州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   譯者簡介   齊健翔     迷幻文化愛好者推廣者,降落北京返回宇宙ing。[email protected]   魚老闆     地球人,果殼物種日歷特約作者,公眾號「植夢書」作者。在民族植物學、原生藝術、人類學、神經科學領域只顧自己鑽研,毫無建樹。[email protected]   校譯者簡介   安豬.謝     自

由譯者/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生   除了關注各類流行文化與政治議題外 ,也頻繁地參與台灣獨立音樂與地下派對場景 ,同時也是個超級鋼彈宅ε٩(๑> ₃   [email protected]   審訂者簡介   郭家穎     精神科醫師、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生,碩士論文題目《拼裝K他命:台灣K他命使用者的用藥軌跡與風險知覺》、電子音樂DJ 推薦序 文/郭家穎 介於魔幻寫實與迷幻真實之間的靈性分子DMT 文/羅永清 寫給華文讀者的一封信 文/瑞克‧斯特拉斯曼 引言 序幕: 第一批測試 第一部:基礎知識 一、啟靈藥物:科學與社會 二、什麼是DMT? 三、

松果體:初識靈性腺體 四、啟靈松果體 第二部:醞釀與誕生 五、編號89-001 六、迷宮 第三部:心境、環境和DMT 七、成為志願受試者 八、接受DMT 九、藥效 第四部:案例報告 十、案例報告 十一、感受與思考 十二、 看不見的世界 十三、穿越次元的接觸 十四、穿越次元的接觸2 十五、死亡與瀕死 十六、神秘狀態 十七、痛苦和恐懼 第五部:暫停 十八、既如此,又如何? 十九、逐漸停止 二十、怒犯天條 二十一、未來與展望 (上) 二十二、未來與展望 (下) 結語 註釋 譯後記 文/齊健翔 推薦序   介於魔幻寫實與迷幻真實之間的靈性分子DMT 羅永清/荷蘭萊登大學文化人類暨社會發展博

/國立屏東大學原住民健康休閒與文化產業專班助理教授                                                                                             通常我看書都先挑我想看的章節,然後才從頭看,這樣有個好處就是找到跟作者不同的想法或者找到自己被說服的地方。Rick Strassman的《Dmt : the Spririt Molecule》一書,我先跳看到了第二十一章:      「持續讓我嘖嘖稱奇的是,像DMT這樣簡單的化學物質竟然能提供如此豐富多樣的體驗,從最不引人注目的體驗到最難以想像的驚天動地的體驗。

從心理學的洞見到與外星人的邂逅。從可憐的恐懼到幾乎無法承受的幸福。瀕死和重生。開悟。所有這些都來自於血清素的天然化學表親,一種廣泛存在且必不可少的腦神經遞質。」     的確,從外太空到地球、從心理學到生理化學、從自己到宇宙都透過DMT綜攝起來,這是甚麼現象,這是甚麼混亂,精神與物質如何區分,肉體與靈魂如何區分,我與他者如何不分界,這些問題的解釋我曾經在南美洲的魔幻寫實文學中發現過,有一年由我和我太太及兩歲的兒子組成的魔幻科學探索隊真的到了秘魯,兩個月期間也發現了Srassman教授說所說的DMT,他說這是「靈性份子」,我完全贊同,我透過印加人使用的一種爬藤植物做的湯發現另外一種縱攝所有二元對

立的魔幻寫實,今天出版社要我為這本書寫序,惶恐之餘,我由衷地推薦各位必須探索DMT,因為我覺得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新境界,可以回到同宇宙自然身心結合的開始,於是我要跟諸位述說我們一家三口在秘魯的魔幻寫實之旅:     我與太太及一歲半小兒,因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夢想支助計劃到秘魯生活兩個月,旅途中驚喜連連,其中巧遇眾多迷幻植物,與多位自西方來學致幻術的巫師。他們說:植物會跟你說話,成巫過程必須控制飲食茹素,而茹素的植物來源必須是「植物來跟你溝通決定的」,如果得到植物之王Ayahuasca(靈魂之藤)的應允與溝通, 你就可以成為植物導師或薩滿。我苦思是否要成為巫師,是否要先服用?     話說我們來到

印加古都庫斯科旁的Pisac小鎮,小鎮只有幾條街,應該幾個小時就可以逛完,於是去東邊商戶較少的區域走走。隨著人煙稀少,我們開始感覺小鎮的靜謐,群山環繞,有大黑鳥在空中盤旋…………我想起《印加王室評述》一書中描寫、有印第安臉的山脈,應該就是這裡吧?裡面的印加古道通往西班牙殖民者不知的聖城,使這個山谷成為人們口中的聖谷流域。在群山間尋覓時,我太太看到對街一位亞洲面孔的女性,身著近似藏傳佛教的赭土色裙,頭髮極短,仙風道骨,但有些像「台灣人」的優雅氣質。我心想,我和太太還有孩子大概是這小鎮首批台灣旅客吧!怎麼會有台灣人以當地人的樣貌在路上走著呢!我倆窸窸窣窣,她大概聽到我們的台灣口音,竟然回頭問候我們

。他鄉遇到鄉親,聊了起來,原來她已來秘魯快半年了。     她說Pisac這個小鎮風景秀麗,靈性稟賦,因此有很多人在前往聖城馬丘比丘的路上,會在此停留,也有許多人來此靈修打坐、練瑜伽或行吟,近年來匯聚眾多各國「靈界」人士。難怪我們在路上看到很多瑜伽修行、哲理探討甚至易經闡釋的課程或活動,也難怪這裡外國人好像暴多。她還提到這裡有許多人使用一種植物做身心靈的醫療。一說到植物真的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竟然還有醫療的效用,我的民族植物學興趣馬上上身。     她說的植物叫做Ayahuasca (Banisteriopsis caapi) 阿雅滑絲卡(暫時音譯),是生長在秘魯北方亞馬遜叢林的一種藤類(vi

ne)植物。當地印第安原住民的奎丘語(Quechua)稱「aya」 為靈魂之意,而「huasca」 則意味藤,有纏繞捆綁靈魂之意,另一說則是「死去一些」,似乎透過此死亡之藤,可以釋放身心靈該死的部分。這個邏輯真是令人驚豔!我繼續追問「死一些藤」,她說自己在Pisa小鎮已經經歷過四次「死亡一些」之洗禮:在當地有經驗的薩滿巫師(shamans引用原話) 的帶領下,服用死亡藤湯,將會「看到」許多意象或幻象。每個人感受不同,除了嘔吐,大部份人會看到許多屬於現在、過去與未來的自己或環境樣態。     我開玩笑說是「觀落陰」嗎?她說某程度而言可以這麼說,因為在幻境中可能可以與某些人超時空溝通。除此之外,透

過死亡之藤,可以讓自己越來越看清楚自己,也可以將自己的隳壞的部分去除掉,因此可以漸漸地明心見性,因此有人往往一試再試,漸漸通達。我google 了一下中文資料,也許因為這草藥在華人世界是違法的「毒品」吧,很少有敘述,倒發現有位香港人士,寫了在秘魯雨林裡嘗試此藤的感受,與這位小姐所描述的差不多,姑且借用一下。他回憶一次retreat的儀式場合,亦即「喝湯」儀式裡的經驗:     到底Ayahuasca的味道如何呢?我只能說那是我喝過世界上最難喝的東西,由於在黑暗中,所以我看不見它的顏色,感覺好像是喝下一整碗的用煙蒂熬煮的湯,要不是捏著鼻子一口氣喝下,我可能沒有勇氣喝完它,喝下後我立刻後悔了。  

  澳洲男生先喝,我是第二個。每一碗Ayahuasca的「準備」約需二十分鐘,所以當我喝完後沒多久,澳洲男生的藥效開始發作,他嚴重地嘔吐起來,雖然看不到,但那聲音非常令人難受。沒多久我開始覺得頭很重,突然一陣噁心抓起臉盆就嘩啦嘩啦的吐,完全不受控制。第一次大吐後,覺得身體變得輕鬆,但我再也不能保持坐姿而臥倒在地上,原本亢奮的朗誦聲轉變為低沉的單音調在我耳邊:「沙沙、沙沙、沙沙、沙沙……」的低吟。     沙沙、沙沙、沙沙……是幻覺嗎?我覺得自己正穿梭於草叢中,沙沙的草聲不斷,忽然一隻鷹從草叢中飛出,在我的上方盤旋,漸漸地越飛越遠,眼見牠快要消失在空中,我「感」到一個聲音在對我說:「一切都結束

了,let it go……let it go……」。     是幻覺嗎?一陣嘔吐又把我拉回臉盆前,沒有草叢也沒有老鷹,我很不舒服地想清醒過來,卻一直不斷地吐,大概是身體中所有能吐的東西都出來了吧。沒有力氣的又倒下,雖然可以感覺到身體的每一部分卻連手指也無法動一下。就在這樣半昏迷半幻覺的狀態下,我看到「未來」的自己!我知道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就只有秒分之一的時間,我看到二個屬於未來的畫面。(見網路連結 www.bbkz.com/forum/showthread.php?t=125 )     這南美洲有名的致幻植物一直都是雨林地區原住民使用的聖藥。之所以稱為聖藥,是因為人們有病都會先找薩滿醫治

,薩滿有時使用這種植物療病,療程會讓病者從過去、現在、未來的「我」裡所看到的奇幻意象之中,獲得療癒,以身心靈社會的綜合面向,即社會的整體面向來看待疾病時,就會有這種全貌式的醫療方法,「配合其他草藥,死亡之藤成為雨林的導師」。     什麼?「植物是導師?植物會跟人說話?」台灣修行女孩,跟我這樣說。我追問:植物如何跟人說話溝通呢?薩滿如何成為其中的媒介呢?真令人好奇。她說她的法國男友比較清楚,也許可以直接問他。她邀請我們三人到她家坐坐聊聊,路上我開始幻想,他們家會不會像個「道壇」,有我從電影裡看來的巫毒教巫師的樣子,有美洲豹、仙人掌還有月亮以及叢林蛇樹等等的……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我會不會就嘗試了

這種植物呢?     等一下,我有家庭小孩,還能做這種事嗎?但我既然來了,也遇到了,沒有嘗試,卻只帶回一些常識,我會後悔的吧。加上這回秘魯行,就是希望能發現南美植物的民族學關係,如今這台灣女孩為我引介的植物,竟然能與人溝通,似乎打破了我對於植物只是客體,人是主體,主客兩分的思維,不但可以互為主體而且植物會成為主體來媒介你的天地人關係,這不是太令人驚豔了嗎?我該怎麼辦?我心裡禱告了一陣,看看我的妻子兒子,看看台灣來的先行者,我決定到她家裡再說。     為了了解植物如何與人溝通,一家三口來到台灣女與法國男的家,原來位於一家秘魯傳統麵包店的樓上,女主人先為我介紹了麵包店的特色,有機的噢,讓我對於她

家的環境有了一個溫馨的底蘊。從旋轉鐵梯徐徐爬上位於二樓的閣樓,他們的房子就是一間房而已,兼作客廳與臥房還有「禪房」。地上鋪著一大張素雅的草蓆,配上三面採光灑進的陽光,這溫馨的房間讓我們一家三口輕鬆自在。     羅大牌非常喜歡,四處探尋,男主人竟然拿出一籃玩具給他玩,我才發現一歲半的兒子開始與「物」之間有寄託關係了,能用玩具控制他,我們輕鬆了一點。      法國人叫Bebe,剛好也同音於西班牙文「嬰兒」一詞。真有意思,一切都好親切,就直接把他當baby了。Bebe也是超短頭髮,面色白晰,但大概因為長年在高原,臉上也有蘋果紅腮,眉毛寬正,兩耳上各打了三個耳洞,鑲有各三顆紅寶暖,鑽石閃、銀色溫的

寶石,彼此距離整齊,兩耳對稱呼應,使得他的五官透著正氣,凜然卻又可愛可親。      我直接趴下就著地上的「草」蓆摸來摸去並且開門見山問他,這是什麼草,他摸摸頭說不太知道,我順著繼續問,聽說你會跟植物溝通?是怎麼著?他馬上糾正我,不是的,是植物來跟我溝通。霹靂!我心中念:「見鬼了,如果我見鬼了,也不是鬼來看我,最多是我以為我見到鬼了,在晚上我特別有這種經驗。」植物來見你並且跟你說話。是這樣嗎?對!他說,尤其當我們想成為薩滿巫師,成為一個阿雅滑絲卡的導師時,我們必須擁有與植物溝通的能力,否則我們只是平常人,只能透過巫師理解植物的能力。      我問他如何獲得植物的訊息呢?他說是必須踏上diet

的路程,他所謂diet的意思大概是吃素,絕不吃葷,也不能有男女關係或複雜社會事物之紛擾,必須靜靜的一個人,常冥想,常靜坐,但最重要的是:吃的素食(植物)(vege)並不是靠自己喜好挑選的,而是植物來挑選你。又一個霹靂!我問:如果植物都不來現身,哪你不是沒得吃?!他說,他沒有發生這種事,他五年以來進出雨林師事叢林導師,在導師的帶領下,獲得大約十四種植物的現身,茹素如儀。      我插著問他,難道是植物跑來跟你說,「吃我!」「吃我!」?他笑著說,不是這樣,茹素期間,夢境會有許多意像,其中會有植物,一旦有植物,就要跟導師討論,就會成為自己的食物,常常是唯一的食物。換句話說,是植物來找你,透過吃食進

肚,來和你溝通嗎?我問。他說,差不多。我腦袋忽然擠出一個英文incarnation,就是化身合一,通常指神或精靈等超自然力量,通過某種方式,以人類或動物的形態,實體化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但植物卻是與薩滿直接合一。這真是薩滿啊!但也讓我想到倪匡小說中的,好像是《植物人》一書吧,有個怪人晚上會行光合作用,誒~光合作用是與光合一嗎?我腦袋轉啊轉,拉丁美洲的魔幻寫實,在我眼前真正的出現了,原來拉美的魔幻寫實是有社會與文化的基礎的。     生活中其實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因果之間,如果我們很仔細地去追問,其實常常是經過一個類似於「魔術」的過程,但是你看不清楚其中手法,只能怪自己「幻」之,但如果我們把這「幻

」的過程,當作真實的,並且以理性的方式納入這個因素,魔幻寫實其實是一種重要的理性。與其說幻,不如說「換」好了。因為自己的不足,不知名的他者或目前尚未有能力辨識的他者,幻象地「換」給你一個不同於科學理性的「理由」。一旦你從日常生活中接受並承認這種知識論,你就很「拉美」囉。哈!如果有興趣,《百年孤寂》一書,就是令我至今都讓我有點幻聽幻想地實際的奇書。      這一陣子,我發覺,魔幻寫實法對於夫妻感情特別有用。比如說她就是要喝到咖啡,我想大概是咖啡樹,而且是某種咖啡樹硬是要和她合一,我就因此不會認為她是「上癮」而嫌棄她,或無趣地勸她少喝。尤其在我肚子餓想吃飯,她卻想找咖啡的時候,我就轉念想:有咖啡

樹要找她了,那我也就積極地陪她找咖啡,常常也有一杯可以喝,不是很好?而且有好咖啡喝的地方,環境與人都會很好,這不就是咖啡樹靈的指引嗎?還好,秘魯咖啡又好又價廉,我想莎莎早已成為coffee置換師了 ,至於會不會致幻,我不知道,但是咖啡卻提神,誒~      回到Pisac小鎮,一路上看到幾乎都是外國人之歐美人士,因此我可以看到法國男與台灣女還有眾委內瑞拉美女等,在夢幻般的客棧裏,有著英國腔的女主人及安第斯原住民「服侍」著你,而牆上與路上到處都是服幻藥、參禪、打坐、修煉的傳單與外國人士,可是這個「產業」幾乎都與當地人無關。顯然這個Pisac城是個「飛地」,如果不告訴你經緯度,你會以為在歐美的某個

小鎮,「夢幻飛地之城:Pisac (我們心中給他的命名與地位)」,因此這裡可以有所謂師事亞馬孫叢林薩滿的法國籍巫師候選人。      這裡的喝藥致幻儀式每週兩場,儘管所費不貲,幾乎場場爆滿,有人說有些場合幾乎百人以上。我問了一個住在Pisac已經四年半的美國人,他講著CNN似的英文說:這裡的喝藥儀式已經商業化了,一兩個導師怎麼服務一百個人?還要「全方位」(holistic)地照顧每一個人的身心靈!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結論:the road to ayahuasca is sometimes holy but very often very commercial. 一旦商業化,神聖的真實面貌就越來越

難辨了,我再一次延用剛才的比喻:神聖的程度像是霧一般,要有耐性等他散去。哈! 感謝我桌旁這兩位戰後嬰兒潮世代出生,曾深度「兮皮」的「湯姆」與「哈克」以睿智的眼光與語氣跟我討論了這些,我竟然看到他倆小時候,小小無猜的頑童歷險記。我們聊完,一起看著來這裡的許多外國年青人,有追尋的面孔,有虛無頹廢的面孔,有天真無邪的面孔。而這位住了四年半的美國大叔湯姆說他四年前試過幾次,結論是:「你是真的,就會遇到真的,你是假的,就會遇到假的。」我問他身邊來探訪他的美國朋友哈克有沒有試過,他說,「我曾經試過『所有』,但我依然是鑽井工人」。他看看他身邊這位已經來此四年多的朋友哈克,兩個人一起給我一個眼神,充滿歷盡滄桑

的睿智似乎告訴我,「過去現在未來都需要,但是當下最重要」,於是他們一直跟我談中國人的「當下」觀。我臭蓋之間發覺,迷幻的程度,只是要知道你能多清醒。      至於法國薩滿候選人,他說他在等ayahuasca 來告訴他,與他「合一」,這樣他就可以成為「正式」的薩滿來服務人群了,但他已等了兩年多囉,我鼓勵並要求他說,當你成為之時,請告知我,我想成為你的學生。我們以歐式的頰吻告別,我想我們已是朋友,希望這些緣分能再續。關於致幻植物之種種,剛好好友Petra Wu修女在 facebook引述一句話,抄來作為我的代結論:      若你不是已經找到祂,你便不會去找祂。(Pascal)      遊記說到

這裡,再引述本書第二十一章要請讀者進入一個「介於迷幻與魔幻」的世界:      思考為什麼大自然或上帝創造了DMT同樣令人著迷。各種各樣的植物和人類的身體合成靈性份子,在生物學或進化上有什麼優勢?如果DMT確實是在我們生活中極度緊張的時刻釋放的,這是一個巧合還是有意的?如果是有意的,目的是什麼? 二、什麼是DMT? 一九五〇年代,匈牙利化學家和精神科醫師史蒂芬‧撒拉(Stephen Szara)讀到關於LSD和麥司卡林具有轉變心智的深遠效果後,便向山德士化學公司(Sandoz Laboratories)訂購了一些LSD,打算開始進行自己的研究以探索意識狀態的化學作用;然而由於匈牙利是

位於鐵幕後的國家,瑞士的山德士藥廠不願冒險讓具有威力的LSD落入共產主義者手中,因此拒絕了他的採購要求。不屈不撓的撒拉隨後發現了有論文在描述DMT存在於亞馬遜的致幻鼻煙中,隨即於一九五五年在他布達佩斯的實驗室裡合成DMT。  撒拉口服下的DMT劑量越來越高,但是仍然沒有任何感覺;他曾嘗試過口服整整一克的DMT,比LSD的活性劑量要高出數十萬倍。他開始懷疑是否是他腸胃系統中的某些物質抑制了口服下去的DMT發揮作用,或許DMT需要透過注射到身體內才能產生效果。他的預感是對的,後來的研究發現人體的腸胃系統存在一種作用機制:DMT一旦口服下去就會立刻被分解,而南美洲原住民早在幾千年前就發現避開這種機制

的方法了。 遵循「研究者先試」的精神,撒拉在一九五六年對自己進行了DMT的肌肉注射。他用了我們現在已知能產生「完全」迷幻效果劑量的一半: 三到四分鐘時,我開始感覺到視覺在起變化,和我讀過霍夫曼關於LSD的描述以及赫胥黎關於麥司卡林的描述十分相似……我感到異常興奮。很明顯地,這就是秘密所在。 之後他又加倍了劑量,他這樣寫道: 身體的一些徵象開始顯現,例如刺痛感、顫抖、輕微噁心、瞳孔放大、血壓和心率上升。同時,極其清晰的現象,如看到的物體殘影、視覺上的錯覺、假性視幻覺,隨後出現真的視幻覺。這些幻覺由移動著的炫彩東方風格圖形所組成,接著我看到美妙的場景迅速地變化著。人們的臉看起來仿佛像是面具一般。我

的情緒狀態提升,有時到了狂喜的程度。我的意識完全被視幻覺佔據了,而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它們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根本不知道周圍的環境發生了什麼。四十五分鐘到一小時後,這些徵象消失了,我可以描述剛剛發生的事了。

佩洛西訪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市井小民大企劃 !
邀請民眾齊唱【塔綠班之歌】
歡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這幾天翁P在參加美國政治學年會討論台灣議題,十分之辛苦,但他還是來跟我們討論美國和世界的政治現況啦~~~~ft.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翁履中

不會吧,美國政府又要關門了,你在開我玩笑嗎?根據天下雜誌網路版的報導,【本週五中午,也就是美國時間週四午夜,華府可能迎來「關門時刻」。

9月30日是美國聯邦政府財政年度的結束日,如果沒有通過法案或找到其他方法,聯邦政府就會被迫部份停止運作,這將是最近10年來的第三次。先前分別是在歐巴馬和川普任內。

#美國政府關門 這件事,投資人不需要過度恐慌,以歷史經驗來看,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停擺了14次,標普500指數在關門期間並沒有太劇烈的震蕩。在最近一次,川普時代美國政府關門了34天,標普500指數還上漲了10%。

避險基金經理人理萊米德斯(Charles Lemonides)樂觀認為,只要這件事情喬好了,不管是基建法案或大撒幣的紓困方案,都會成為驅動市場更好的利多,市場將迅速反彈。】後續的投資市場會不會跟著變得更動盪不安,甚至影響到美國的正常運作呢?為什麼共和黨反對民主黨要提高債務上限,這樣不是大家一起完蛋嗎?

不過美國為債務解套的方式,竟然是發行萬億美元面值紀念幣?根據香港01報導,【面對國會共和黨人拒絕支持提升國債上限,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9月28日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聽證上警告,如果國債上限不能在10月18日前提高,美國將面臨史上首次的債務違約。另一邊廂,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則稱民主黨眾議院老將納德勒(Jerrold Nadler)想要有一個「不必國會批准的萬億美元硬幣」。有趣的是,在法律上,拜登當局的確可以鑄造一個面值萬億美元的紀念幣去繞過國會的國債上限。】

美國軍方自從上次的川普任內偷打電話給中方將領問題之後,最近又出了另外一個狀況,在面對聽證會的時候,參謀首長聯席會的將領作證時的說法跟拜登完全不同,根據世界新聞網的報導:【美國自阿富汗撤軍混亂招致國會調查,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28日在參院作證時說,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是「戰略失敗」(strategic failure),並表示其實美國應該在阿富汗保留數千駐軍,才能避免美方支持的喀布爾政府垮台,防止民兵組織神學士(Taliban)迅速奪權。先前有消息傳出,密利曾建議拜登總統不要將所有美軍從阿富汗撤出;同時出席28日參院軍事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聽證會的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齊(Kenneth McKenzie)在會上證實消息為真。】軍令和政令系統講的說法顯然不同,因為拜登在接受電視訪問的時候說軍方沒有建議他要留駐軍在阿富汗!這下子阿富汗戰爭的難堪結果到底要怎麼收拾呢?

被關押許久的華為長公主 #孟晚舟 被釋放了,同時在中國被逮捕的兩名加拿大人也可以回家了,但是這一連串的動作還是中美對抗的一部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BBC的報導:【審理孟晚舟案的加拿大法官原定於10月21日確定最後裁決日期,卻在不到一個月時突然把人釋放了,為何會有這麼大的轉變?

簡單來說,孟晚舟獲釋是基於她與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聯邦法院達成的一項交易。

孟晚舟承認參與了一些不當行為,作為交換,檢察官延遲了對她進行的電匯和銀行欺詐罪等四項刑事指控,美國政府也同意撤回向加拿大提出的引渡要求。

這一所謂交易在美國法律上稱為「延期起訴協議」(Deferred Prosecution Agreement,簡稱DPA)。

這份協議附帶一份事實陳述,其中詳細說明了孟晚舟如何向一家金融機構做出了故意虛假陳述。該協議要求孟晚舟不發表與該事實陳述相矛盾的聲明,不違反美國法律。

從技術上講,對孟晚舟的指控依然存在,但如果她遵守該協議的要求,這些指控將在在四年內(從被捕日算起,即到2022年12月)撤銷。

從去年年底開始,就有消息傳出,稱美國法院正與孟晚舟就一項協議達成共識。《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國際媒體引述知情人稱,雙方都有此意願,部分原因是他們都不能完全確信能在引渡官司中獲勝。】但這是法律角度的解讀,可是中美雙方各自有甚麼打算呢?

不過美國究竟不是吃素的,從幾件新聞事件可以看出端倪,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歐盟:台灣是理念相近重要經濟夥伴但不承認其國家地位】,文中指出:【歐中外長第11界戰略對話在9月28日舉行視訊會議並談及台灣議題,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表示台灣是理念相近的重要經濟夥伴,歐盟及其成員國有興趣與台灣發展合作,但不承認國家地位。】而在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和歐盟將攜手解決晶片短缺和技術問題】。加上風傳媒的報導,【「你們台積電跟我們三星都受影響!」韓媒爆料,美國恐以法令逼迫交出機密?】美國這陣法到底在布局些甚麼呢?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日本自民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前外務大臣 #岸田文雄 兩輪投票都以最高票,取得完全勝利。第二輪投票,岸田以257票對170票,勝過河野太郎當選。他也將成為日本第100任總理大臣。岸田將在台北時間傍晚5時舉行記者會。在外交與安保方面,岸田提出「信賴」與「三覺悟」,三覺悟包括誓死捍衛民主主義、誓死守護日本和平與安定、主導能為人類未來有所貢獻的國際社會。岸田主張,強化美日同盟,推進島嶼防衛合作;強化海上保安廳的能力與自衛隊的合作,為了應對中國海警船入侵日本領海,將研議修正海上保安廳法、自衛隊法制定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日本的新首相對台灣和對全球的政治狀況會有甚麼影響呢?

另外,北韓最近不是一直謠傳它們的疫情跟經濟狀況都很不好,為什麼又可以發射新型飛彈啦!根據風傳媒的報導:【北韓(朝鮮)又有軍事大動作,13日宣佈已成功試射「遠程巡弋飛彈」,精準命中目標。南韓《韓聯社》指出,這是北韓今年以來第4次軍事挑釁。北韓先後在美國總統拜登就任後的1月22日和3月21日試射巡弋飛彈,3月25日首次進行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短程彈道飛彈試射。
北韓官媒《朝中社》13日報導,朝鮮國防科學院於9月11日和12日成功試射最新研製的遠程巡弋飛彈,飛彈沿朝鮮領土和領海上空的預定軌道飛行7580秒(2小時06分20秒),精準命中1500公里外的預定目標。試射結果,最新研製的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推力等技術指標、飛彈的飛行控制性能、採用複合制導結合方式的末端制導的命中精度全部滿足設計要求,總體武器系統運營有效性和實用性卓越。】這到底是希望達成甚麼目的?總不可能是飛彈射了之後糧食大米都夠了吧?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自然光對博物館觀眾視覺認知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佩洛西訪台的問題,作者吳翎瑋 這樣論述:

「光」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自然光因季節與時間的轉換而有所變化,也因天候的陰晴而呈現不同的面貌,視覺上的感受更是不同。近年來,博物館逐漸將自然光導入展示空間之中,讓觀眾在最自然與舒適的照明環境下參觀。不過,自然光導入展場,除了考量文物保存維護外,也需關切觀眾視覺上舒適的問題。光在展場中扮演的角色不單只是為了看清物件,還兼具有氣氛的營造、空間的區隔以及主從的強調。 然而,藏品威脅與觀看最佳手段是極端的兩難問題,本研究宗旨在於瞭解自然光運用在博物館的適切性以及自然光在博物館展示中對觀眾視覺認知的影響,透過文獻探討整理幫助瞭解光與視覺的關係、博物館中光環境的需求以及博物館中展示照明相

關的知識。藉國內外的現況瞭解目前博物館使用自然光的情形,再以奇美博物館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個案調查。研究方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採現場自然光作為照明相關數據的蒐集,以便後續推敲自然光運用在展示中作為照明的適切性;瞭解自然光導入後展場的光源變化,與第二階段所蒐集的觀眾問卷的量表與半結構式訪談對照,從而得知自然光在博物館展示中對觀眾的視覺影響狀況。 依據本研究分析結果,歸納並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瞭解現今博物館使用自然光的情形與運用狀況;探討由環境到人,自然光運用在博物館展示時的優點與限制;藉由第二階段研究資料蒐集驗證自然光運用於博物館展示時對觀眾視覺所帶來的影響,並進一步瞭解觀眾的視覺需求與視

覺感受,冀望提供博物館相關從業人員,未來進行展示照明相關研究之參考,也希望藉此研究能有投石問路之效,對未來博物館照明研究提供建議與不同的視野。

人類思維如何與互聯網共同進化

為了解決佩洛西訪台的問題,作者(美)約翰·布羅克曼 這樣論述:

人類是否因互聯網的誕生進入了公平競爭的場域?「黑天鵝事件」頻頻發生,我們的預測能力是否正在退化?智人的第四階段有哪些特征?全球腦會使人類成為「超級英雄」嗎?虛擬現實技術會不會滅絕人類的真實體驗?還有更多不可預知答案的問題,你將在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我們的心智正和互聯網發生着永無止境的共振,人類思維會因此產生怎樣的進化效應?本書編者約翰•布羅克曼召集了149位世界科學家、思想家及藝術家來回答這個「大問題」,觸及物理宇宙、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科技趨勢、心理認知及人文藝術等方面的前沿概念與思考框架。這本書將帶你認識這些「最偉大的頭腦」,看他們在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從而開啟你的腦力激盪。他們都是

各自領域的「思想巔峰」,包括人類學家斯科特•阿特蘭、全球復雜網絡研究權威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積極心理學的奠基人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世界語言學家及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哲學家及認知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宇宙物理學家馬丁•里斯、「黑天鵝理論」的倡導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等等。約翰•布羅克曼 美國著名的文化推動者、出版人,「第三種文化」領軍人。「世界上最聰明的網站」(《衛報》贊譽)Edge的創始人。他旗下匯集了一大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每年就同一話題進行跨學科討論。 各方贊譽 總 序 推薦序 Edge年度問題01 克萊•

舍基(Clay Shirky)無形學院02 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G.Carr)無書的圖書館03 理查德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網絡收益04 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讓我們算筆賬05 凱文•凱利(Kevin Kelly)白日夢06 理查德德•沃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白日夢的新花樣07 伊恩•戈爾德(Ian Gold)喬爾•戈爾德(Joel Gold)推我點好消息08 理查德德•福爾曼(Richard Foreman)頭暈目眩09 馬修•里奇(Matthew Ritchie)這兒缺了什麼?10 諾加•阿里卡(Noga

Arikha)互聯網與寧靜的失落11 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權力的腐敗12 瓊•科恩(June Cohen)社會媒體的崛起真的不新鮮13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火的再發現14 利奧•夏盧帕(Leo M.Chalupa)自電視發明以來對嚴肅思考最厲害的詆毀者15 保羅•科德羅斯基(Paul Kedrosky)大型信息對撞機、批量數據傳輸系統與周二的萬有引力日16 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互聯網幫助我們看清什麼不存在17 戴維•達爾林普爾(David Dalrymple)知識在外,焦點在內,人無處不在18 塞思•勞埃德(S

eth Lloyd)性,靠邊站19 約翰•托比(John Tooby)對抗古登堡20 威廉•卡爾文(William Calvin)巨人的肩膀21 馬丁•里斯(Martin Rees)公平競爭的場域22 馬克•帕格爾(Mark Pagel)大腦糖果與糟糕的運算23 羅伯特•夏皮羅(Robert Shapiro)出版物行將就木24 弗蘭克•蒂普勒(Frank J. Tipler)偉大的平等主義者將毀掉思想的多元性嗎?25 李•斯莫林(Lee Smolin)我們成了影像和信息的狩獵—采集者26 喬恩•克萊因貝格(Jon Kleinberg)人類的信息構造27 特倫斯•謝諾沃斯基(Terrence S

ejnowski)這是你的互聯網大腦28 唐納德•霍夫曼(Donald D.Hoffman)雕刻人類思想29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這是什麼樣的蠢問題?30 托馬斯•梅青格爾(Thomas Metzinger)公共夢境31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並非如此32 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量子信息時代?33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Edge,以偏概全的回答34 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回應你的廢話35 萊拉•博格迪特斯基(Lera Boroditsky)我如何思考我的思考方式36 喬納•

梅卡斯(Jonas Mekas)思想非我所長——我是個詩人37 喬治•戴森(George Dyson)皮艇與獨木舟38 薩姆•哈里斯(Sam Harris)上傳已經開始39 格雷戈里•保羅(Gregory Paul)鬼才知道40 瑪麗薩•邁耶(Marissa Mayer)你知道什麼不如你能找到什麼41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 Taleb)可預測性(和知識)的退化42 布萊恩•伊諾(Brian Eno)我注意到的事情43 安德里安•克雷耶(Andrian Kreye)互聯網已變得無趣44 喬舒亞•格林(Joshua Greene)沉默的管家45 霍華德•萊茵戈德(Howar

d Rheingold)注意力、發現廢話與網絡意識46 埃絲特•戴森(Esther Dyson)信息的新陳代謝47 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Ctrl+點擊,進入鏈接48 埃里克•菲施爾(Eric Fischl)阿普里爾•戈爾尼克(April Gornik)用復制品代替真實體驗49 格爾德•吉仁澤(Gerd Gigerenzer)外包思想50 蒂莫西•泰勒(Timothy Taylor)一個史前史學者的觀點51 菲利普•坎貝爾(Philip Campbell)找材料依然是個挑戰52 道格拉斯•庫普蘭(Douglas Coupland)瞬時成為永恆53 傑西•貝林(Jesse Be

ring)返回紅字大草原54 海倫•費雪(Helen Fisher)奪愛55 戴維•巴斯(David M. Buss)網上婚配策略56 羅伯特•普羅文(Robert R. Provine)網絡社會57 奧布里•德格雷(Aubrey de Grey)別給我打電話58 西蒙•巴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1年1 000小時59 奈基爾•戈爾登菲爾德(Nigel Goldenfeld)像互聯網一樣思考,像生物一樣思考60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互聯網讓我用現在時思考61 斯科特•阿特蘭(Scott Atran)智人的第四階段62 史蒂芬•科斯林(St

ephen M. Kosslyn)社會假肢系統63 魯迪•拉克(Rudy Rucker)探索與涌現64 詹姆斯•奧唐奈(James O』Donnell)我的手指成了大腦的一部分65 約翰•馬爾科夫(John Markoff)一面找出世界弱點的鏡子66 特倫斯•柯(Terence Koh)全新的感知形式67 塞利安•薩姆納(Seirian Sumner)互聯網改變了我的行為68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思(Nicholas A. Christakis)全新的自我並不存在69 奈麗•奧克斯曼(Neri Oxman)我已迷途知返,我如何憑借記憶地圖航行70 阿倫•安德森(Alun Anderson)「最

棒」的色情作家71 特庫姆塞•菲奇(W. Tecumseh Fitch)全球腦的進化72 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互聯網具化了一個古老的邏輯73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瞬間滿足74 戴維•邁爾斯(David G.Myers)互聯網是一個社會放大器75 琳達•斯通(Linda Stone)穿梭於現實與虛擬生活之間76 巴里•史密斯(Barry C. Smith)不是世上的所有人、所有事都在網上77 克里斯•迪博納(Chris DiBona)曇花一現78 葉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我們在思考什麼?誰來負責思考?79 弗吉尼亞•

赫弗南(Virginia Heffernan)互聯網是一種文化形式80 彼得•施瓦茨(Peter Schwartz)沉湎於知識的世界81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我的第六感82 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我的行業協會83 賈森•卡拉卡尼斯(Jason Calacanis)質疑一切,辯論一切84 哈伊姆•哈拉里(Haim Harari)有害的笑話,事實的海洋和重構的心智85 馬蒂•赫斯特(Marti Hearst)別人在想什麼?86 馬特•里德利(Matt Ridley)人類智慧的共同本質87 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

eman)互聯網拯救文明的6種方法88 塞繆爾•巴倫德斯(Samuel Barondes)互聯網上的「頭腦復印」89 馬塞爾•金斯波蘭尼(Marcel Kinsbourne)送給世界各地的陰謀論者和恐怖主義者最 好的禮物90 伊娃•維森(Eva Wisten)蟻丘91 斯科特•桑普森(Scott D. Sampson)真實體驗的滅絕92 布魯斯•胡德(Bruce Hood)我因互聯網而不同93 埃里克•溫斯坦(Eric R. Weinstein)年輕人,進入虛擬世界吧94 托馬斯•巴斯(Thomas A. Bass)我的互聯網心智95 卡爾•薩巴格(Karl Sabbagh)你如果得了癌症,就

別上網了96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入鄉隨俗97 傑倫•拉尼爾(Jaron Lanier)早熟的極端化98 基思•德夫林(Keith Devlin)大眾的智慧99 羅伯特•薩波爾斯基(Robert Sapolsky)大眾的詭異100 賈姆希德•巴魯查(Jamshed Bharucha)心智同步101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來自技術未來的奇異訪客102 傑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我的判斷增強裝置103 艾倫•阿爾達(Alan Alda)速度加暴民104 艾琳•佩珀伯格(Irene M. Pepperberg)全副武裝的休戰105

伊曼紐爾•德曼(Emanuel Derman)效率更高,但目的何在?106 查爾斯•塞費(Charles Seife)我寄存了自己的記憶107 費爾瑞•庫什曼(Fiery Cushman)新平衡:更多過程,更少存儲108 安東尼•阿吉雷(Anthony Aguirre)遠見的敵人?109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樂趣恰到好處110 克利福德•皮克奧弗(Clifford Pickover)網絡輔助大腦和孤立人格的興起111 丹尼爾•豪恩(Daniel Haun)重復、可得性與真相112 胡安•恩里克斯(Juan Enriquez)不朽113 蘇珊•布萊克莫爾(Su

san Blackmore)第三復制因子114 克里斯蒂娜•芬恩(Christine Finn)鍾聲與煙火115 陶•諾瑞錢德(Tor Nørretranders)勇氣、關心與分享116 斯圖爾特•皮莫(Stuart Pimm)靠近117 埃德•里吉斯(Ed Regis)奇跡與詛咒118 朱利奧•博卡萊蒂(Giulio Boccaletti)集體行動與全球大眾119 勞倫斯•史密斯(Laurence C. Smith)博學、吝嗇與人造120 酈安治(Andrew Lih)大規模合作121 麗莎•蘭道爾(Lisa Randal)疊加的逸事不是數據122 史蒂文•庫沃茨(Steven R. Qua

rtz)我們對思維了解得不夠多123 艾米麗•普羅寧(Emily Pronin)一台無法理解的機器124 托尼•康拉德(Tony Conrad)沒有答案的問題125 保羅•愛華德(Paul W. Ewald)多面手的概念指南126 詹姆斯•克羅克(James Croak)藝術創作走向鄉村127 羅傑•尚克(Roger Schank)人人都是專家128 尼爾•格申斐爾德(Neil Gershenfeld)新銳見解129 丹尼爾•埃弗里特(Daniel L. Everett)在亞馬孫叢林里思考130 戴維•蓋勒特(David Gelernter)世界虛擬化131 邁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

ark)泄密132 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信息引發的注意力缺失障礙133 布萊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現在的自我與未來的自我134 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我知道人們可以如此友善135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我對時間的感知136 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納(Stanislas Dehaene)旋轉問題,我如何學會撥快自己的精神時鍾137 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呈現科學家、調查記者和媒體批評家的習慣138 恩斯特•波佩爾(Ernst Pöppel)思維過剩的療法139 斯丹法諾•博埃里(Stef

ano Boeri)網絡如風140 加利亞•所羅門諾夫(Galia Solomonoff)論知識、內容、方位與空間141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我承認我困惑了142 格洛麗亞•奧里吉(Gloria Origgi)對話的力量143 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真實且永久的時間膠囊144 傑西•迪倫(Jesse Dylan)從傑克•凱魯亞克到五聲音階145 馬扎林•貝納基(Mahzarin R. Banaji)人類大規模心智教育的載體146 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沙洲與大路147 Raqs媒體小組沒人能躲過這場震撼世界的

風暴148 潔妮•賈丁(Xeni Jardin)通過數據尋找149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抱怨你自己

蔣渭水形象及其歷史再現

為了解決佩洛西訪台的問題,作者黃信彰 這樣論述:

蔣渭水(1890—1931)一生倡立4個深刻影響全台灣的重要事業;其一為史上第一個全台性的文化組織「台灣文化協會」,其二為第一份台灣人的報紙「《台灣民報》」,其三為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政黨「台灣民眾黨」,其四為第一個全台性的工會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從紀念活動的廣泛、高速公路的命名,以及國幣肖像的選任等當代歷史人物形象的再現頻率來看,毫無疑問地,蔣氏確為一位近年來在台灣社會異軍突起,並且最受矚目的本土歷史人物。然而,在這些不斷被「書寫」與「重寫」的再現過程中,歷史再現的蔣渭水究竟具有哪些形象?以時序刻度觀察蔣渭水逝世後的數十年時光,則有階段性的概略性形象再現演變。蔣渭水逝世後,在日本軍國主

義的戰爭動員要求下,曾經撼動殖民政權的蔣渭水,其在世行誼竟幾乎蒸發般地在台灣日據後期歷史中消失,在這段時間的情治機關操作中,蔣渭水幾乎成為台灣社會不敢提起的「共業」。直到戰後回歸大中華圈的年代裡,雖然仍為大部分台灣人不敢大肆張揚,或者無從認知的遺忘意志,但卻被高舉中華民族大纛的血脈相連主義者,以籠絡性的紀念活動被短暫提起而成為朝野的「共榮」。其後,在威權統治的年代中,蔣渭水亦在特殊的時節裡被執政者和部分黨外運動人士,以「一個蔣渭水、各自表述」的特殊形象而被奉為反抗意識的「共祖」。依據霍爾(Stuart Hall)之見,文本/語言是文化上表達思想、觀念和情感的價值以及意義的主要載體,並被作為一種

再現系統的基礎來運作;透過文化和語言,意義才得以被生產、循環。是以,歷史人物的形象再現,潛藏著權力位置和文化資本佔有的內涵。此外,透過徵候式閱讀,解析文本中的難言、沈默與缺席,則有助於發掘作者為文的真正內心,此為本論文主要操作的文本閱讀方式,亦為筆者藉著紀錄蔣渭水之文本及相關歷史登載來發掘其面貌呈現之主要研究策略。本論文《蔣渭水形象及其歷史再現》,研究主軸為針對蔣渭水1931年身歿後所受之哀榮與評論進行討論,研究範圍係起自1931年蔣渭水謝世,迄於1979年底的近50年間,相關人等曾為他撰寫之學術研究、一般評論、史傳記載等文史資料為主要觀察標的,並輔以專對蔣渭水為主述之新聞報導、追思活動、辯論

會、紀錄片、紀念圖騰(例如國幣發行、紀念公園成立、道路命名、紀念團體)、文物特展、海報文宣、紀念歌曲與音樂劇本等為參考,俾以視為後人「再現╱建構」蔣渭水形象之文本,進而整理分析出前揭形象下,在不同時期中「各取所需」的蔣渭水。從本論文中發現,歸納眾多參與「蔣渭水形象再現」者,其潛意識中文本之意義生產的屬性,即牽涉到近百年來台灣人階段性個人想像需求、國族意識、文化共享意義與歷史建構過程等多重象徵意義的討論;換言之,自1931年蔣氏的肉身殞落消逝之後,其精神形象卻經由同志、追隨者、統治階層以及後世人的文本生產,著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再造;經由本論文的觀察,更發現到不同時期的蔣渭水形象接受史,其實正反映

出各時代台灣人在不同歷史進程中、不同權力位置的需求史。如此的觀察除了有助於瞭解台灣社會中關於蔣渭水形象再現的轉向,同時對於文本明言與未曾言明之間的歧異,以及與受到隱藏的深層訊息也有所揭露,應當足以相當程度地還原文本作者被壓抑(或自我壓抑)的書寫意圖。此外,就文化研究角度來看,本論文之實證成果,也反映出一個曾遭多重殖民的現代化多民族國家與人民,其所呈現出的重層歷史記憶與多元國族想像。因而吾人得以見到在過往的歷史再現軌跡中,於不同歷史情境與個人需求下均生產出迥異的蔣渭水形象,甚至還幾度牽涉到形象詮釋權的爭奪,蓋每一位權力書寫者似乎都試著以一己之論為言,塑造屬於自己心目中的蔣渭水形象;此情斯景,不論

日本殖民時代、戰後初期,以及鄉土文史崛起的1970年代皆然。例如,日治時期統治階級為取得壓制反殖民陣營正當性,刻意營造出蔣渭水破壞內台融合的「激進民族主義者形象」,以資對抗蔣氏同志口中「台灣人的救主」所凝聚的反對力量;戰後國民政府與黨外反對團體則均藉著蔣渭水的「革命家形象」,假意攻訐早已不在場的「日寇」,俾以型塑政治立場上居於對立位置的他者形象;在反殖民同志思慕華年的日記與回憶錄中,蔣渭水的英年早逝誠然是個人「映襯與期待」的完美形象;此外,在1970年代蔣渭水傳紀中被生產的「先覺者角色」,到了二十一世紀初則又因為政治需求而更加強化為「台灣的孫中山」的「追隨者形象」。然而,正是這些時代氛圍與歷史

需求差異,催化推擠台灣社會生產出依照不同目的所建構之各類型蔣渭水形象。由於眾多敘事位置與生產目的之不同,本論文遂得以在各章節中討論出更細部、更多樣的蔣渭水形象刻畫;筆者斷言,這些不同的歷史敘事及人物再現工程所指向的,正是各個時代氛圍與歷史需求差異,逐步催化、推擠、累積、建構台灣社會生產出各類型蔣渭水形象。在本論文的結論中提出,經整理各個不同時代、不同人物與不同位置下所再現的蔣渭水形象後,吾人發現有關蔣渭水的歷史敘事,經常都是各作者基於不同需求與不同目的所生產之文本。因此,如果以「蔣渭水作為方法」來討論,即必須消解蔣渭水的實體存在,而這是否表示當代並不存在客觀而真實的「蔣渭水」?僅只存在著將「蔣

渭水」作為思考台灣歷史議題的媒介後,所衍生的形形色色歷史議題?若然,何來如此龐大而多樣的「文本」?何來如此重層而矛盾的「形象」?事實上,只是「使用」蔣渭水的方法與目的各有不同罷了。於是,本論文最後還原出來的是數十年來蔣渭水形象被如何再現,以及反應出各種思考台灣歷史議題者的不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