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啟中寫的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四版】 和陳啟中的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校園環境通風-肺結核預防也說明:▷換氣量不足. ▷二氧化碳濃度至少達到1000PPM以下. ▷換氣次數大於1. ▷空間密度. ▷座位間距至少2M(座椅中心到中心). 35. Page 36.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備編 102條. │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詹氏所出版 。

東方設計大學 室內設計系住居整合設計碩士班 陳念祖所指導 林岱霏的 獨立辦公空間裝設全熱交換機換氣性能之研究 (2020),提出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獨立辦公空間、全熱交換機、室內空氣品質、換氣率、機械換氣。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周慧瑜所指導 張芳瑜的 整合BIM及CFD技術驗證宜居風環境設計原則 (2017),提出因為有 建築資訊模型、風環境、舒適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熱交換器的規劃要訣---出風量計算方法(新風換氣系統)則補充:建築技術規則 100條、101條及102條針對室內機械換氣通風量就不同室內用途 ... 換氣次數= 所需總換氣量. 目前在國內尚無明確的換氣次數標準值可供參考,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四版】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的問題,作者陳啟中 這樣論述:

  一般建築科學所通稱之「建築環境」可分為「建築物理」及「建築設備」等兩大部份。「建築物理」之內容包括了氣候、空氣、熱、光、聲音等與居住有關之物理現象,並且以自然人為控制之手法來達到居住者舒適、健康之需求;「建築設備」之內容則包括了空氣調節、給排水、電氣、輸運、消防安全等設備,主要係以機械人工之手法來強制彌補「建築物理」之不足,此種以自然或人工之手法來控制建築環境,即為一般所稱之「建築環境控制」。   第四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

建築與環保」。其中第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政府要求提供堂食食肆於4月底前將座位間的換氣量提升至每小時6次,如食肆未能滿足有關要求,則要加裝合乎規格的空氣清新機等作替補方案。到底餐廳用空氣清新機對抗疫有沒有幫助?空氣清新機要怎樣選擇?現在就由專家探討一下。

專業建築師Wilson Lee跟我們解釋,換氣量要提升至每小時6次這要求有很大難度。因為餐廳出牌時,鮮風要求是按用餐人數計算,但新規則的是按餐廳空間計算。現時大部份餐廳以新規則計算,每小時換氣次數大概為4次,要短時間內升到6次,應該沒有多少餐廳能夠做到。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423/NT4JPTY55JA5ZCFX5SM6OZEJQE/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空氣清新機 #HEPA #鮮風 #換風量 #建築師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獨立辦公空間裝設全熱交換機換氣性能之研究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的問題,作者林岱霏 這樣論述:

疫情後生活及工作型態轉變而長時間待在室內,辦公空間內的人口密度高,又因建築物本身的節能設計及空調規劃,造成空間密閉性增加、自然通風減少,使得室內空氣中的污染物質不容易散發,增加了人們和污染物質接觸的機會。要減少因長時間接觸高濃度污染物所引起的身體不適、減少過敏、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辦法是增加室內空間內的換氣率。在節能減碳、預算控制及不需大幅更動原有裝修的前提下,全熱交換機為適合辦公空間使用的建議換氣設備。此研究主要是在探討獨立辦公空間中裝設全熱交換機,其換氣性能及安裝方式、安裝高度等對於全熱交換機換氣性能的影響。本研究採用CO2作為示蹤氣體,並以濃度衰減法於獨立辦公空間進行實驗法,量測三種不同

型式的全熱交換機換氣率。實驗數據中扣除CO2背景濃度、實驗空間的CO2自然洩漏率。由實驗數據中可得知:1.壁掛式、落地式、吊頂式全熱交換機代入換算參數後,相同標稱風量下,落地式全熱交換機的換氣性能最佳,壁掛式全熱交換機最差。2.全熱交換機進排風口高度落差越大、距離越遠,因通風路徑長而有較佳的換氣性能。3.落地式及吊頂式全熱交換機,適用於大坪數或人員密集度高的辦公空間;壁掛式全熱交換機適合安裝於小型個人獨立的辦公空間。4.就規模不大的獨立辦公空間,進風口為直吹式的全熱交換機其換氣效能較配管式的略佳,推測原因:全熱交換機配管時進排風管的材質、管線轉折數量、彎頭數量均會降低全熱交換機本身的換氣效能。

5.對於不同坪數的辦公空間可參考本研究方法進行人員需求控管與全熱交換機設備之選擇。

建築環境控制系列(Ⅰ)建築物理概論【三版】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的問題,作者陳啟中 這樣論述:

  一般建築科學所通稱之「建築環境」可分為「建築物理」及「建築設備」等兩大部份。「建築物理」之內容包括了氣候、空氣、熱、光、聲音等與居住有關之物理現象,並且以自然人為控制之手法來達到居住者舒適、健康之需求;「建築設備」之內容則包括了空氣調節、給排水、電氣、輸運、消防安全等設備,主要係以機械人工之手法來強制彌補「建築物理」之不足,此種以自然或人工之手法來控制建築環境,即為一般所稱之「建築環境控制」。   第三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建築與環保」。其中第

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作者簡介 陳啓中(Chen Chi-Chung)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建工校區)土木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   考試:1981年建築師高考及格   著作:   1.建築物理與設備/九樺出版社   2.建築結構學/詹氏書局   3.結構系統概論/詹氏書局   4.建築物理概論/詹氏書局   5.建築設備概論/詹氏書局   6.建築結構系統/

詹氏書局   7.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解釋函令彙編/詹氏書局   8.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台灣消費者權益發展協會   經歷:   1.陳啓中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2.東海大學、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3.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系兼任講師   4.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系兼任講師   5.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6.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兼任(專技)副教授   7.中國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8.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審議委員   9.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法解釋函令編輯委員   10.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查核委員、工程金質獎評審

委員   11.高雄市建照預審委員、施工計畫審查委員、建築師懲戒評議委員   12.高雄市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   13.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高雄縣鳳山市都市計畫委員   14.澎湖縣政府都市更新委員   15.台南市政府開放決策(飛雁新村)委員   16.建築師雜誌編輯委員、社務委員、副社長   17.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第十二屆理事長   18.APEC中華臺北建築師計畫監督委員會委員   19.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董事   20.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犯罪被害人申請補償覆審委員   2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調解委員   22.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監事長   23.社團法人台灣消費者權益發展協會

理事長   第一章 自然氣候 1-1 自然氣候概述 1-2 氣溫 1.2.1 氣溫之發生 1.2.2 氣溫之變化 1.2.3 氣溫之控制原則 1-3 濕度 1.3.1 濕度之意義及相關表示法 1.3.2 濕度之測定 1.3.3 空氣線圖 1.3.4 濕度之變化與控制原則 1-4 雨 1.4.1 雨之成因與雨量 1.4.2 排水設計 1.4.3 雨與建築 1-5 氣壓 1.5.1 氣壓成因 1.5.2 氣壓單位及其分佈 1.5.3 氣壓之變化 1-6 風 1.6.1 風之成因 1.6.2 風力大小 1.6.3 風與地形 1.6.4 風之控制 1-7 都市氣候 1.7.1 都市氣候

之特徵 1.7.2 都市氣候之影響及控制 1-8 氣候分區 1.8.1 氣候分區之目的及沿革 1.8.2 台灣之氣候分區 第二章 室內環境 2-1 室內環境概述 2-2 體溫與生理反應 2.2.1 人體本身因素 2.2.2 外在影響因素 2-3 室內溫風濕環境指標 2.3.1 有效溫度 2.3.2 修正有效溫度 2.3.3 新有效溫度 2.3.4 作用溫度 2.3.5 等價溫度 2.3.6 等感溫度 2.3.7 不舒適指數 2.3.8 不快指數 2.3.9 熱指數 2.3.10 風寒指數 2.3.11 舒適度指數 2.3.12 體感溫度 2.3.13 預測平均投票數與預測不滿意百分比

2-4 室內空氣品質 2.4.1 室內空氣之污染 2.4.2 室內污染物種類 2.4.3 污染學說及評估 2-5 換氣理論與方式 2.5.1 換氣次數與換氣量 2.5.2 換氣量之測定 2.5.3 換氣理論 2.5.4 換氣方式 2-6 室內通風設計 2.6.1 台灣建築技術規則通風換氣之規定 2.6.2 通風設計 2-7 室內舒適環境基準 2.7.1 生物氣候圖 2.7.2 室內環境基準 第三章 日照與日射 3-1 日照與日射概述 3-2 地球與太陽 3.2.1 天球運動 3.2.2 真太陽時與平均太陽時 3.2.3 太陽位置 3.2.4 其它相關之太陽位置 3.2.5 台灣地區

之日徑圖 3-3 日影曲線與日照率 3.3.1 日影曲線 3.3.2 陰影長度與鄰棟間隔 3.3.3 窗與陰影 3.3.4 日照率 3.3.5 建築物之陰影 3-4 日射 3.4.1 太陽輻射與熱之關係 3.4.2 日射能量 3.4.3 日射能量之計算 3.4.4 建築物之受熱量 3-5 遮陽設計 3.5.1 遮陽種類 3.5.2 遮陽板之遮陽效果 3.5.3 控制日射之遮陽板設計 3-6 日照與日射計劃 3.6.1 遮陽板之應用 3.6.2 日照日射控制 第四章 熱傳與防濕 4-1 熱傳與防濕概述 4-2 傳熱行為 4.2.1 熱輻射 4.2.2 熱傳導 4.2.3 熱傳遞 4.

2.4 空氣層之熱傳行為 4.2.5 熱傳透 4-3 傳熱性能評估指標 4.3.1 室溫變動因素 4.3.2 時滯與溫度振輻衰減率 4.3.3 等價外氣溫度 4.3.4 總透熱值 4.3.5 度日與度時 4.3.6 室內頂表面溫度 4.3.7 台灣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基準 4-4 傳熱控制計劃 4.4.1 隔熱材之應用 4.4.2 隔熱構造 4.4.3 隔熱控制原則 4.4.4 建築物外殼之節能設計 4-5 濕氣與結露 4.5.1 空氣中之濕氣 4.5.2 透濕理論 4.5.3 防濕防露計劃 第五章 採光與照明 5-1 採光與照明概述 5-2 光照基本量 5.2.1 光照生理量 5.2

.2 光照物理量 5.2.3 光照量之測定 5-3 光照基本理論 5.3.1 完全漫射面 5.3.2 發光度與亮度 5.3.3 反射、透射、吸收 5-4 直接照度計算 5.4.1 點光源 5.4.2 直線形光源 5.4.3 帶狀光源 5.4.4 矩形光源 5.4.5 三角形光源 5.4.6 圓形光源 5.4.7 直接照度之圖解法 5-5 反射照度計算 5.5.1 相互反射之基本式 5.5.2 反射照度之近似解 5.5.3 反射照度之圖解法 5-6 配光與光通量 5.6.1 配光 5.6.2 光通量之計算 5.6.3 非幾何形之配光 5-7 晝光及採光設計 5.7.1 晝光 5.7.2

地面照度計算 5.7.3 漫射晝光照度分析 5.7.4 晝光率與投射率 5.7.5 採光計算 5-8 採光設計計劃 5.8.1 最適晝光照度 5.8.2 採光設計規範 5.8.3 各種採光法 5.8.4 採光設計原則 5-9 人工光源及照明設計 5.9.1 人工光源 5.9.2 照明計算 5.9.3 照明計算步驟 5-10 照明計劃 5.10.1 最適照度基準 5.10.2 照明種類 5.10.3 照明控制方式 5.10.4 照明設計原則 第六章 建築聲學 6-1 建築聲學概述 6-2 物理音響 6.2.1 音波之傳播 6.2.2 聲音大小 6.2.3 音波運動方程式 6.2.4

音波物理性質 6-3 生理音響 6.3.1 音與聽覺 6.3.2 聲音生理量 6.3.3 音之響度 6.3.4 遮蔽效應 6.3.5 哈斯效應 6.3.6 聲音之方向性 6.3.7 樂音與噪音 6-4 聲學材料 6.4.1 吸音隔音原理 6.4.2 吸音材料 6.4.3 隔音構造 6.4.4 隔振構造 6.4.5 消音材料 6-5室內聲學設計 6.5.1 室內音場性質 6.5.2 餘響理論 6.5.3 室容積及體形設計 6.5.4 室內聲學評估指標 6.5.5 聲學設計之整體計劃 6-6 噪音評估與隔音設計 6.6.1 加權音級 6.6.2 噪音評估基準 6.6.3 建築隔音等級 6.

6.4 室外噪音評估基準 6.6.5 建築隔音設計 6.6.6 戶外噪音之傳播與控制 6-7 防音計劃及構造 6.7.1 噪音及振動音源種類 6.7.2 噪音振動防止計劃 6.7.3 防音隔振構造 6-8 電氣音響 6.8.1 電氣音響之構成 6.8.2 揚聲器之配置 6.8.3 擴音設備機房 6-9 建築聲學測量 6.9.1 聲學測量內容 6.9.2 吸音係數測量 6.9.3 隔音性能測量 6.9.4 音質測量 第七章 建築與環保 7-1 地球環境概述 7-2 建築生產與環境負荷 7.2.1 環境負荷 7.2.2 建築物之負荷評估 7-3 環保建築 7.3.1 生態建築 7.3.

2 環境共生建築 7.3.3 綠建築 7.3.4 環保建築之綜合設計技術 7-4 台灣綠建築評估指標 7.4.1 綠建築評估指標沿革 7.4.2 綠建築評估指標 7-5 環境影響評估 7.5.1 環境影響評估之相關規定 7.5.2 環境影響評估之內容 附錄 附錄A 圖目錄 附錄B 表目錄 附錄C 參考書目及文獻   三版序   本書前身為1984 年作者所編著之「建築物理與設備」(初版),1996 年因書中之內容及編排已不合時宜,因此配合新資料改編成第二版之一;2000 年再修訂重新排版成第二版之二迄今。又因為近年來書中之相關資料已陸續更新,新的概念、理論及實驗數據也有所修正,因此

於2018 年再度增訂編修成為第三版。   第三版的內容仍分成七章,第一章為「自然氣候」、第二章為「室內環境」、第三章為「日照與日射」、第四章為「熱傳與防濕」、第五章為「採光與照明」、第六章為「建築聲學」、第七章為「建築與環保」。其中第一章及第二章稱為「空氣環境」,第三章日射部分及第四章稱為「熱環境」,第三章日照部分及第五章稱為「光環境」,第六章稱為「音環境」,第七章內容則為「綠建築及環保建築綜合之設計技術」。   本書三版編修的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1.國內外相關法令更新為最新之規定。   2.不合時宜的圖表全部更新為現今通用的版本。   3.增加計算公式部分例題之演練。   4.台

灣本土與其他各國的規定及資料並列。   5.字體加大一號版面重排。   另外,對於本書三版的編修出版,亦期盼能對台灣這塊土地略盡薄力,若書中有疏漏錯誤之處,尚請各位先進不吝來電或來信指教,不甚感激。     陳啓中 謹識2018 年3 月    

整合BIM及CFD技術驗證宜居風環境設計原則

為了解決建築技術規則換氣次數的問題,作者張芳瑜 這樣論述:

建築設計是否充分考量散熱與通風,對於室內環境品質有關鍵性的影響。建築技術規則對於通風設計的充足性,僅就有效通風面積佔該室樓地板面積以及自然或機械通風設備的裝設加以規範,實務上必須憑藉設計者對於散熱與通風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及靈活運用,因此室內悶熱、通風不良或者通風過大等問題常成為影響空間使用者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改善建築室內風環境品質為目標,嘗試結合BIM技術與室內外風場環境模擬軟體,探討通風法規所假設的通風設計原則對自然通風適宜性的影響,再以四種常見堪輿學理論歸納分析出通風設計上常見的問題與盲點,並針對通風設計的缺失問題提出改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