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濱潮汐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另外網站花蓮「月洞」賞潮汐奇觀修繕5個月新面貌迎客 - 中央社也說明:花蓮豐濱鄉「月洞」被當地阿美族人稱為「月亮之井」,洞內無進出水口卻有潮汐現象,蔚為奇觀;去年10月關閉整修,明天將以嶄新風貌迎接遊客, ...

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研究所 陳文山所指導 楊清淵的 兩萬年以來花東海岸北段的海階演化 (2017),提出豐濱潮汐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階地形、花東海岸、環境演化、相對海水面變化、構造抬升、縱谷斷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 李暉所指導 陳勁豪的 港口阿美族的海洋知識觀 (2014),提出因為有 港口阿美族、原住民知識、港口部落的重點而找出了 豐濱潮汐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石門遊憩區(石門麻糬洞) - 花蓮- abic愛貝客親子遊則補充:地址:花蓮縣豐濱鄉台11線(導航設石門遊憩區); 電話:無; 營業時間:戶外不限; 價位:免費; 停車場:有; 無線網路:無 ... 另外行前也先確認漲退潮時間,潮汐表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豐濱潮汐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兩萬年以來花東海岸北段的海階演化

為了解決豐濱潮汐表的問題,作者楊清淵 這樣論述:

廣布於海岸山脈東翼的全新世海階地形強烈的展現花東海岸在數千年來活躍的構造特性,南北階地的形態差異則表現出抬升機制在空間分布上有所不同。前人多利用海階沉積物的定年資料計算區域抬升速率,用以解釋南北構造活動特性的差異,然而在海階分階、側向對比、產狀描述與階地成因等地形演化歷程則受限於花東海岸強烈的侵蝕作用與旺盛的堆積作用,海階地形不明顯、露頭出露狀況不佳,導致前人較少著墨。地表的塑形與地下構造息息相關,若能夠針對富含年代資料與高度控制的海階地形進行分析、則更有機會去深入探討區域構造活動特性。因此,本研究重新探討北段花東海岸─嶺頂至成功的海階成因,透過野外工作量測海階底岩面高度、確認各地沉積層與階

地層序並採集定年樣本,最後由海水面升降與構造抬升速率所構成的相對海水面變化來分析花東海階自晚更新世以來的演化歷史,同時探討由海階形態所隱含的構造意義。透過階地形態的差異,本研究將海階系統分為南北兩群(T1-T6、TI-TV),並依據長期抬升速率的不同,將研究區域分為嶺頂區(2.5 mm/yr)、新社區(4.5-4.8 mm/yr)、長濱區(6.3-6.4 mm/yr)與石雨傘區(4.5-5.0 mm/yr),分區探討海水面與構造抬升在不同時間對各區的影響。在16-8 ka絕對海水面上升快速時期,四個分區的變化相似,皆呈現相對海進狀態,並在底岩上堆積厚層海進沉積層。8 ka後各地因抬升速率與構造

活動特性不同,沉積層出露高度、出露形式、海階形態與階面階崖高度分布各有不同。嶺頂區與新社區海階面窄、海階崖高、兩期海階的生成年代跨距大,海階成因與鎖定斷層造成較長的再現週期、千年尺度大地震的抬升有關;南部長濱區與石雨傘區普遍出現小階崖、階面寬的現象,與潛移斷層造成的同震與快速的間震抬升有關。雖然四個分區的海階在抬升速率以及構造活動特性與縱谷斷層對應良好,但透過歷史地震事件與古地震紀錄所推估的瑞穗斷層與池上斷層地震再現週期以及同震垂直變形量卻與海岸地區的海階階崖高度存在差異。為了解決此問題,本研究利用Okada(1985)的彈性半空間模型進行模擬,認為嶺頂斷層若存在週期為千年尺度的地震,當地震規

模到達Mw=7.4,則可以在海岸生成2-3公尺的海階崖,符合北段海階所觀察到的大階崖現象。池上斷層若要在海岸地區形成實際量測值為1.4公尺的小階崖,則地震規模須達到Mw=7.2,對潛移斷層較不可能,南段海階的抬升、小階崖的生成主要還是透過頻繁的小地震事件、配合快速的間震潛移抬升與侵蝕作用才能夠形成如此高度的海階崖。

港口阿美族的海洋知識觀

為了解決豐濱潮汐表的問題,作者陳勁豪 這樣論述:

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現象,但在西方科學快速的發展之下,科學這門學科猶如西方的思想文化發展史,對於台灣的學生而言,科學學習無疑都是一種「跨文化」的學習。隨著時代的演進,學者逐漸發覺到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觀點及角度在觀察大自然,「科學」不應再只侷限於歐洲文化中心,而是有著更多元的文化意涵,不同的文化就會產生不同的科學知識體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花蓮縣港口部落阿美族人的生活經驗與海洋自然知識,進一步歸納出原住民族的科學知識及海岸阿美族的社會制度與自然知識間的關聯,以期能協助原住民學生能將部落知識融入科學學習,進而跨越西方科學的藩籬。 研究對象以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之海岸阿美族為主體

,藉由耆老訪談、文獻探討等方法,希望能以更貼近阿美族人看待大自然現象的觀點,探索海岸阿美族生活的智慧,及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以了解他們如何去看待環境,如何達到與美麗的海岸互利共生的過程。 研究結果發現港口部落海岸阿美族人對於海洋知識十分熟悉,有關自然界週期性現象的變化也觀察的十分仔細,無論是月相、潮汐、海流與海浪的變化都有屬於部落自己的海洋智慧,進而增加捕獲獵物的機會,當族人想要食物的時候只要到海邊就可以採集到所需的好料。但並不表示他們就會無盡地奪取海洋資源,相反的從訪談資料中可以發現,他們對於自然界的廣闊充滿著敬畏的心,相信捕食到食物除了自己之力外,未知神靈的力量也有在幫忙,因此感恩是必

要的。同時部落建立年齡階級制度,讓擁有豐富經驗的長者可以藉由分享讓知識傳遞下去,相同的也讓青年懂得尊敬長者,分享食物。在這敬天尊長的基本核心下,塑造了一套永續保育海洋的觀念,進而達到部落與海洋互存共榮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