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醫學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counseling醫學中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大嶋信賴寫的 催眠療癒:啟動潛意識力量,擺脫負面暗示,讓你夢想成真 和J. William Worden的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第五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開課單位代碼>00<單位中文名稱>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 ...也說明:... 名稱>Counseling Psychology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單位中文簡稱>諮 ... 中文簡稱>地震所 <開課單位代碼>27<單位中文名稱>應用化學系生物醫學<單位英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茂 和心理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意雯所指導 蘇于珊的 探討認知師徒制融入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效及自主學習行為-以醫放系實習生學習上腹部超音波病灶辨認為例 (2022),提出counseling醫學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認知師徒制、數位學習、學習成效、學習滿意度、自主學習行為。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醫學院 醫學科學研究所 高啟雯所指導 謝慧玲的 以疾病不確定感理論發展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提升心房顫動病人因應策略之成效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整合性照顧、移動健康醫療、心房顫動、疾病不確定感、因應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counseling醫學中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取得My World - Pediatric Tool - Microsoft Store zh-TW則補充:醫學. My World is a pediatric counseling tool designed to help children talk about their hearing loss. It enables children to express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ounseling醫學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催眠療癒:啟動潛意識力量,擺脫負面暗示,讓你夢想成真

為了解決counseling醫學中文的問題,作者大嶋信賴 這樣論述:

透過催眠和潛意識對話,整理記憶資料庫,找回最初的自己。 自由使用潛意識的力量,人將會變得「無敵」。   催眠是什麼?數到三後你就變成一隻雞?或是變得能吃下討厭吃的蔬菜?其實催眠並非用來控制他人,而是用來與潛意識對話,找回理想中的自己。   催眠事實上是一種療癒法,不只是被催眠者,催眠者本身也可以受到心靈上的療癒。透過催眠引導出潛意識,使用潛意識當中的療癒力,改變自身周遭,拯救不順遂的人生。   人際關係不順、不擅言詞、總是不斷想起痛苦的記憶,這些都是因為你被下了負面暗示。而透過催眠啟動潛意識的力量,就可以擺脫長期累積下來的負面暗示,從未想過的奇妙生活將在現實中一一開展。   「無論

跟誰說話,都將不再緊張」「從此能夠輕易地與人建立信賴關係」「將能發揮領導力」「無止盡的創意浮現」等等都能實現!   ◆催眠的好處   ‧有助於建立更好的日常生活   ‧緩解對方與自己的緊張   ‧與對方建立信任關係   ‧得知對方的真實想法   ‧引出對方的潛力   ‧擺脫「孤獨地獄」   ◆催眠的效果   1 能放鬆、放空   2打造愉快的人際關係   3 提升「自我價值感」   4消除討厭的記憶   5成為無敵的「呆萌人」   ◆如何催眠   ‧活用催眠技巧「是的套組」   ‧應用「看、聽、感覺」來催眠   ‧運用「客觀性資料」加深催眠效果 誠摯推薦   周介偉(光中心主持人)

  高薛琳姬(美國NGH專業催眠 台灣第一期催眠師/YouTuber)   陳一德(NGH美國催眠師協會亞洲區總監╱牙醫師)   鄭福長(佛化人生創辦人╱美國NGH催眠師)   (依首字筆劃排序)

探討認知師徒制融入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效及自主學習行為-以醫放系實習生學習上腹部超音波病灶辨認為例

為了解決counseling醫學中文的問題,作者蘇于珊 這樣論述:

近幾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使得數位學習在教學領域上的應用愈來愈普遍,數位學習運用在醫學領域相關課程的學門逐漸受到重視。醫院放射科的超音波技術非常重視實作經驗及影像辨認,一向使用師徒制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每位實習生所遇到的病灶量與質有差異,且學習過程缺少了反思和探索。因此本研究運用融入認知師徒制之數位學習來進行上腹部超音波病灶之教學,以到醫院實習的醫放系22位實習生為研究對象,希望能藉此提升實習生辨認超音波病灶的學習成效、並探討其學習滿意度及自主學習行為。結果發現運用數位學習上腹部超音波的方式確實能夠提升實習生辨認超音波病灶的學習成效,且整體學習滿意度頗佳,自主學習能力也有提升學習滿意度及自主學習之

間具有顯著相關,且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專題報告也呈現顯著正相關。建議臨床教師推動數位學習融入超音波實習課程,可採用同步線上課程和非同步線上課程的搭配方式及利用線上討論和通訊軟體提供互動活動,未來研究可融入自主學習策略於教學探討對學生自主學習行為和能力的幫助。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第五版)

為了解決counseling醫學中文的問題,作者J. William Worden 這樣論述: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第五版修訂及更新了悲傷、失落和喪慟處遇的內容,繼續為相關系所學生和實務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研究及實務的資訊。在第五版中,作者更新了哀悼的任務和影響要素、提供新的個案研究資源、倡議喪慟者的衍生照顧,以及掌握有效干預和預防性治療的知識和技巧。此外,作者亦提出社交媒體和線上資源對「網路哀悼」的影響、DSM-5的修訂內容對喪慟工作的影響、哀悼的另類模式,以及有關各種悲傷特質的新發現。     本書組織架構清楚且易讀,對研究所層級的心理衛生課程,以及實務新手或資深實務工作者來說,都提供了關鍵性的資訊。   本書特色     ● 新修訂的哀悼任務   ● 新添增的哀悼要素之社會因素

  ● 社交媒體和線上資源對「網路哀悼」的影響   ● 群眾槍擊事件及其他災難後的複雜性靈性傷痛   ● DSM-5新修訂內容對喪慟工作的影響   ● 對特殊悲傷之跨文化諮商和多元諮商,如:祖父母的悲傷、過長的悲傷疾患,以及與愛滋病相關的喪慟   ● 悲傷和憂鬱的最新資訊   ● 新的個案研究及相關文獻   ● 每一章都附有反思與討論問題   ● 悲傷輔導訓練的修訂及更新 作者簡介   J. William Worden, PhD, ABPP     Worden博士是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會員,並在哈佛醫學院和加州羅斯密德心理學

研究所擔任學術職務。他同時也是麻州總醫院哈佛兒童喪親研究的共同主持人。曾五次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重要研究基金;其四十多年的研究和臨床工作都以重大疾病與致命行為的議題為主。     Worden博士創立了「死亡教育及諮商協會」(Association of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以及「死亡、瀕死暨喪慟國際工作團體」(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on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IWG)。他與他的同事Avery Weisman博士開

創了心理社會腫瘤學領域,並且是美國心理社會腫瘤學會(American Psychosocial Oncology Society)的會員。Worden博士還積極參與臨終關懷的開展,並且是美國康乃狄克州首間臨終關懷機構的董事會成員。     Worden博士在臨終疾病、癌症照顧以及喪慟的領域中演講經驗豐富、著作等身,著有Personal Death Awareness 以及 Children & Grief: When a Parent Dies,合著有Helping Cancer Patients Cope。《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一書現已出版第五版,被翻譯成十四種語言,

世界各地都將此書作為此議題的標準參考資料。目前Worden博士在美國加州Laguna Niguel執業。   譯者簡介   李開敏(譯者序、導讀;第6、7章)     紐約市亨特學院社會工作碩士後老人學學位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1991年至2015年)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年至今)、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1990年至2018年)   林方晧(作者序;第4、5章)     美國波士頓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張玉仕(第8、9、10章)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安寧療護社會工作碩士   前馬偕醫院社

會服務室主任   葛書倫(第1、2、3章)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社會工作博士   前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前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前台北榮總醫務及精神醫療社工   「北投社區安全家庭互助協會」負責人 導 讀 社交媒體和線上資源 複雜性喪慟的本質是什麼? 被褫奪的悲傷 持續性的連結 創造意義 復原力 創傷和悲傷 導讀結論 第 1 章 依附、失落和悲傷經驗 依附理論 悲傷是一種疾病嗎? 正常的悲傷 悲傷與憂鬱 第 2 章 了解哀悼過程 哀悼的任務 其他可被考慮的模式 第 3 章 哀悼過程:哀悼的影響要素 要素一:家族關係:誰去世了? 要素二:依附的本質 要素三:

死亡是如何發生的? 要素四:過往經驗 要素五:人格變數 要素六:社會變數 要素七:同時發生的失落和壓力 注意事項:哀悼行為的多元決定論 哀悼何時結束? 第 4 章 悲傷輔導:引發正常悲傷 悲傷輔導的目標 界定高危險群喪慟者 輔導原則與程序 有效的技巧 藥物的運用 悲傷輔導團體 經由葬禮儀式協助宣洩悲傷 悲傷輔導有用嗎? 第 5 章 不正常的悲傷反應:複雜性哀悼 人們為何無法悲傷? 困難悲傷的產生 複雜性悲傷的新興診斷 現存的複雜性哀悼模式 診斷複雜性哀悼的過程 第 6 章 悲傷治療:解決複雜性哀悼 悲傷治療的目標與方式 悲傷治療的程序 悲傷治療的特殊考量 技巧和時機 悲傷輔導與治療中有關

夢的處理 幾項考量 評估結果 第 7 章 特殊失落形成的悲傷 自殺 輔導自殺者的遺族 猝死及暴力致死 嬰兒猝死症 流產 死產 墮胎 預期的悲傷 後天性免疫功能缺乏症候群(HIV/AIDS) 第 8 章 悲傷和家庭系統 孩子的死亡 祖父母的悲傷 失去父母的孩子 家族處遇方法 悲傷及老年人 家庭需求與個人需求孰重? 第 9 章 諮商人員自己的悲傷 失落史 壓力和耗竭 第10章 悲傷輔導的訓練 悲傷案例1至20 五版譯者序   緣起     Worden博士這本1982年問世的《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在1995年經心理出版社悉心催生,中文初版進入台灣心理衛生領域,到2018年歷經原文第五

版更新,大師經典之作背後結合了四位同儕兼摯友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相知相惜,要為這牽得既長又深的緣分作記,著實不易。     猶記當年在北榮社工任職,一個午後,在圖書館架上邂逅這本紫色封皮的書,是完全的天意巧遇,我這個不愛讀書的人,被它的精簡易讀吸引。後來聽說曾經有學會想請Worden 來台灣講學,但他因為年高身體考量,始終未成行。如今87高齡的他,對照坐六望七的我們,撫書長嘆人生際遇,既珍惜又感恩!     有關本書走過38年,在心理諮商發展史所留下的足跡,簡要說明如下(編按:以下均指原文書版本):     本書初版在英國發行時,英國著名的喪親研究專家Parkes醫師對書中「哀悼的任務」十分推崇

,認為是Worden博士具原創性的總結。     本書二版時,Lamers醫師更將其譽為喪親領域工作的「聖經」,且稱之為精簡、扼要、實用的工具書。   三版時,2004年《死亡研究》刊物中的書評強調該書的周全性,是諮商或心理治療實務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參考。     2009年四版時,Doka 博士認可該書含括堅實的理論及臨床的智慧,是欲了解悲傷的心理諮商實務工作者、教育者及研究者的必讀之書。四版經由十一種譯文,廣泛成為歐、美、亞洲的重要專業參考書,心理出版社也再度取得中文授權,由四位原譯者分頭完成,以供華文讀者參考。     Worden不愧是美國當今悲傷治療/輔導的代表人物,長期活躍在「健康心

理學」領域,從研究到臨床的耕耘,精益求精,五次再版即是最佳說明。Worden在第四版中有增有修,一本其堅定立場,強調他論述中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五版重大的更新是為哀悼的「第三、四項任務」做調整及添增,也將「影響哀悼過程的七項要素」細述在獨立的章節,使其架構更為清晰。此外,Worden在第五版中補充了社交媒體和線上資源;除了全書文獻的更新,每章最後並附加「反思與討論」,鼓勵讀者在閱讀中思考以便和作者互動。     第五版譯作完成之時,正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襲擊全球,巨大改變了人的社交距離和個人自由,反映網路社群連結的新趨勢,透過社交媒體和網絡資源,開啟了哀悼或悲傷者互助的平台,為隔離

中的大眾及悲傷的人們帶來寶貴資訊和療癒的力量。從音樂、藝文、疫情到染疫者的分享,不一而足。     有關本書翻譯的歷史背景和脈絡,人事時地,說來話長:     1990年,台灣相當早期的災難事件—英國殼牌石油員工出遊遭逢日月潭翻船事件,引發我們四位在醫療、精神醫療的社工人開始關注悲傷創傷議題,並由方晧和我擬定心理諮商的計畫方案,向殼牌主管提出後進行。之後,我們四人小組展開了相關資料搜尋及研讀討論,Worden之書易懂扼要,1995年,合力翻譯成為心理出版社第一本悲傷輔導系列的書,也是我們在筆譯嘗試的處女作。     近年台灣歷經了無數的天災人禍,921大地震、颱風災害、88水災、土石流、社會慘

案等,接二連三,摧毀了生命、土地、村落和家園。心理出版社和多家出版社陸續推出相當可觀的悲傷輔導/治療方面譯著及本土作品,相關專業訓練逐步邁向多元與深化。而本書依然能夠繼續發揮影響,成為悲傷治療/輔導領域被引用最多的一本專業書,相信它的確能指出悲傷調適的重要路徑。     四位譯者,玉仕和我已逐步退休,近年有幸結伴成為安寧靈性種子教師,一起遠征至中國大陸推廣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的課題。本書也在512川震後成為內地的重要參考書。方晧專心發展家族治療,潛心於臨床工作,投注家暴防治。書倫前後在東吳、實踐大學社工系任教,同時關注社區及婦女保護議題。一轉眼,我們四人,早已邁向髮蒼蒼齒牙動搖的人生下半場。當年

三十郎當的年輕昂然或許不再,各自卻仍挺直腰桿,走在中老年秋季枯黃微涼的路上,打理自身的生死議題,接受無可迴避的生活及心靈挑戰,考驗我們面對失落的勇氣與彈性,更考驗實踐時的坦然和優雅。     第四版時玉仕曾感嘆:「翻著,翻著,泫然欲泣,時隔二十年,四老也一把老骨頭遙對Worden,老友們,還會有第五版嗎?」才過八年,再度驚披戰袍,迎向87歲不老戰士的第五版。     為了重新翻譯,平日忙碌疏於聯絡的我們,又開始email往返,紛紛架起老花眼鏡應戰,相互體恤打氣,幸有思維縝密的方晧擔綱統整,得以順利完成。     這本《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當年邂逅於北榮圖書館,無心插柳,開啟了台灣早期心理衛生

界對此議題的關注,感謝心理出版社的一本初衷,也感恩為我們四位社工實務者的友誼留下記錄。     近三十年來無數的新書、新人嶄露頭角,長江後浪推前浪,撫書懷舊思友,對助人自助的一步一腳印,有緬懷也有期許。面對這個處處烽火快速沉淪的世界,願悲傷讓我們謙卑臣服,繼續尋找參悟苦厄的解脫之道。     謹以短序紀念與祝福所有在失落後,不忘努力尋找完整自我的芸芸眾生。   李開敏 謹識

以疾病不確定感理論發展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提升心房顫動病人因應策略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counseling醫學中文的問題,作者謝慧玲 這樣論述:

正文目錄正文目錄『表』目錄 IV『圖』目錄 V『附錄』目錄 VII中文摘要 VIII英文摘要 X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第二章 文獻查證 8 第一節 心房顫動疾病簡介 8 第二節 疾病不確定感理論 15 第三節 疾病不確定感相關研究 22 第四節 整合性健康網路照顧模式的發展及運用 31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假設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7 第三節 名詞界定 38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場所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之信效度檢定 52 第五節 研究過程 59 第六節 研究倫量 63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4第五章 研究結果 66 第一節 心房顫動病人的基本屬性68 第二節 心房顫動病人的症狀困擾、疾病知識、社會支持、疾病不確定感、因應策略及心理困擾之前後測情形 76 第三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心房顫動病人症狀困擾、疾病知識、社會支持、疾病不確定感、因應策略及心理困擾之成效 85第六章 討論 107 第一節 心房顫動病人的基本屬性現況分析 108 第二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症狀困擾之成效 111

第三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疾病知識之成效 113 第四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社會支持之成效 115 第五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疾病不確定感之成效 117 第六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因應策略之成效 119 第七節 介入「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改善心房顫動病人心理困擾之成效 121 第八節 研究限制 124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7參考文獻 129附錄 141『表』目錄表1. 資料處理

與分析 65表2. 心房顫動病人之人口基本屬性 70表3. 心房顫動病人的疾病特性 74表4. 心房顫動病人症狀困擾、疾病知識、社會支持、疾病不確定感、因應策略及心理困擾之前測與後測結果 83表5. 以 GEE 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於心房顫動病人症狀困擾改變之成效 86表6. 以 GEE 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於心房顫動病人疾病知識改變之成效 89表7. 以GEE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於心房顫動病人社會支持改變之成效 92表8. 以GEE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心房顫動病人疾病不確定感之改變成效 95表9. 以GEE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

照顧模式對於心房顫動病人因應策略改變之成效 98表10. 以GEE方法探討整合性心動健康網路照顧模式對於心房顫動病人心理困擾改變之成效 103『圖』目錄圖1. 不確定感理論架構 21圖2. 研究架構圖 36圖3. 研究設計 44圖4. 流程圖 67圖5. 兩組在第三版症狀頻率-嚴重程度評估量表之症狀頻率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87圖6. 兩組在心房顫動知識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90圖7. 兩組在醫療社會支持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93圖8. 兩組在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平

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96圖9. 兩組在簡易因應量表之應對因應策略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99圖10. 兩組在簡易因應量表之迴避因應策略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100圖11. 兩組在醫院焦慮憂鬱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104圖12. 兩組在醫院焦慮憂鬱量表之焦慮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105圖13. 兩組在醫院焦慮憂鬱量表之憂鬱次量表平均分數於前測、後測第一個月、第三個月與第六個月的變化 106『附錄』目錄附錄一

心房顫動病人基本屬性量表 附錄一附錄二 第三版症狀頻率-嚴重程度評估量表之症狀頻率次量表 附錄二附錄三 心房顫動知識量表 附錄三附錄四 醫療社會支持量表 附錄四附錄五 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 附錄五附錄六 簡易因應量表 附錄六附錄七 醫院憂鬱焦慮量表 附錄七